——市政协十三届六次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15日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六次常委会会议上,九三学社南通市委、海安市政协、如东县政协、启东市政协、崇川区政协和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政协工委进行了大会发言,现将有关发言予以摘登。
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助力高质量多层次协同创新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建议:
一、共建区域科学联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积极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类功能型合作平台落地,大力招引上海、苏南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落户南通。二是共建长三角科学联盟。整合区域内的基础研究资源,实现区域内基础研究一体化,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链条,提高区域创新质量。加快建立高水平区域性科学中心,积极融入长三角高层级科学中心体系,建设长三角北翼的科技服务中心。
二、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打造高水平现代产业集群。一是推进传统产业链补链强链扩链。围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中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增强产业互补性。如以家居产业、纺织材料为合作重点,不断延伸拓展高端纺织产业链;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前伸后延,逐步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材料、设备的完整产业链;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与上海、苏南产业链技术链协同发展。二是融入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电子信息、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发展半导体装备材料、远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延伸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三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通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分区域、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制造业服务化试点,推动优势产业链主动融合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区域层面的有机结合,有效破解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高等问题。
三、加快科创要素畅通流动,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一是系统谋划科创要素布局。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二是促进区域创新要素协同发力。进一步打通南通与上海、苏南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藩篱,以南通高新区、南通创新区为重点,串联起众多高端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沿海临港绿色产业走廊、G40绿色发展走廊,与G60科创走廊形成有效呼应。充分发挥南通基础科教资源禀赋和在人力资源、营商环境、全球先进要素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交流融合与高效配置,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提升产业基础发展能级
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
如东县政协建议:
一、深化全产业链思维,找准产业发展赛道。一是以规划引领为“纲”。全面梳理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明确链主企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相匹配的产业对接,努力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地。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大中小企业统筹协调发展,针对“卡脖子”环节和技术,加强产业招商和产学研合作,努力强链补链。二是以产业布局为“舵”。加强对全市各产业园区及区中园建设的谋划,明确产业定位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统筹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板块。三是以重点产业为“基”。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充分利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增强区域发展硬实力。
三、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在政策引领上突出一个“优”字。动态调整优化“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新66条,在政策导入激励、产业项目承接、科创资源共享、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主动与上海接轨,融入长三角,推动各类资源在“长三角”互联互通。二是在人才招引上突出一个“融”字。通过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人才“溢出”和创新“辐射”,广泛招揽各类优秀人才、大力凝聚在外人才和各类资源、同步推动“双招双引”工作,引进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紧缺人才、技能人才,全面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三是在政务服务上突出一个“强”字。持续跟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企业名单,定期倾听企业诉求,完善响应机制和应急机制。
聚焦“一体化”担使命
聚力“现代化”善作为
崇川区政协建议:
一、实施补链行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一要“补”缺失链段。持续开展双招双引行动,抢抓长三角产业转型和外溢机遇,用好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商会协会、投促机构的对接,开展“补链”式招商,补齐产业链条短板。二要“补”梯队结构。强化企业梯队培育、结构优化,打造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支持中小企业、科创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为“配套专家”。三要“补”高端人才。绘制产业链人才引培图谱,实施江海英才、紫琅英才、英才名匠等计划,发挥双创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引才作用,集聚培养科研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素质产业工人等,依托长三角优质人才资源提升本土产业链质态。
二、实施强链行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一要“强”规模品质。到2024年,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9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五大集群总产值突破万亿。在市北高新区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构筑500亿级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为南通集成电路产业新地标。二要“强”研发创新。鼓励头部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其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内、长三角区域省市重点项目,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三要“强”技术合作。鼓励链主型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机制,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鼓励市内企业与长三角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开放式研发合作,建立创新共享机制或协同创新中心,共享产业发展创新与资源成果。
构建多元联动格局
提升配套协同质效
海安市政协建议:
一、“优规划、稳预期、搭平台”多管齐下,立足更高层面引领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一是优化重点产业规划。针对我市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优势重点产业集群,深入调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市场供需行情,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优势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具体指标,确定我市重点企业强链延链补链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二是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形成重点企业的核心配套企业和主要客户企业名录,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本市内、市外省内、省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在强链延链补链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中拓展市场。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在长三角地区举办具有南通产业特色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等活动,精准对接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的平台。
二、“强链主、延链条、重服务”靶向发力,立足优势领域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一是抓好链主企业的培育。以“行业单打冠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每条产业链的链主,加大培育力度,引导、支持链主企业在技术攻关、产销合作、标准制定、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围绕链主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在长三角区域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对接合作,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解决技术“卡脖子”、合作“中硬阻”等问题,做大产业链生态圈。二是全面实施“链长制”工作模式。围绕优势产业链培育,实行“一链一团队”,开展产业链研究、组建行业协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搭建企业技术合作载体、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本地等工作,协调推进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打好“用地、融资、人才引育、企业用工”组合拳,不断提升服务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的工作质效。
外引内培串珠成链
抓大扶强一体发展
启东市政协建议:
二、壮大产业板块,筑牢高质高效的发展根基。牢牢把握现有优势产业,加快新能源及装备、海工船舶重装、港口机械等产业建设,做大临港产业链群;加快电动工具、高端机械装备等产业建设,做强特色产业链群;加快生命健康、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等产业建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积极探索搭建产业链供需平台,真正解决好链什么、和谁链、怎么链的问题。充分调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加大区域内关联产业垂直整合力度,有序推动制造业企业在区域内梯度转移与合作。
三、强化科技引领,释放创新创业的发展动能。强化“科创引领促转型,跨江向海谋发展”的战略思想,推进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创新合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创新资源共享共用,高质量推进沿江沿海科创带建设。以更高格局提前谋划前沿科技领域,提前布置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加快打造一批凸显区域特色、创新要素集聚、科技人文融合发展的新地标、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科创服务等产业融合创新路径,在新企业培育、多元人才集聚、开发区协同共进上贡献智慧,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绿色发展。
四、提升民生福祉,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红利。做新现代服务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培育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完善公共服务业效能,增强消费性服务业动力,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消费性服务业中心。做精现代农渔业,建设面向上海市场的优质粮油、绿色蔬果、健康水产品等生产基地,成为内循环中最新鲜、最快捷的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给者。放大三水交汇、咸淡分潮、江苏“第一缕阳光”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提升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体育运动、会议商务等业态品质,打造独具江风海韵魅力的旅游胜地。
深耕制造业协同
推进一体化发展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政协工委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谋划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新思路。园区以提高产业协同效率为目标,科学编制跨江协同发展规划,积极承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苏州“六新”重点产业领域内转移扩张的优质项目。以主导产业为侧重点,积极对接上海、苏南优势产业链,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积极谋划未来产业,重点聚焦新能源领域,集聚发展一批光伏设备、新一代储能等行业企业。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协同创新取得新成效。发挥与上海、苏南在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贡献长板、相互赋能,持续构筑“上海研发、园区转化,苏南创新、园区孵化”的发展格局。深化产业跨江合作,推进“飞地孵化器”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大型企业有研发平台、规上企业有合作院校、小微企业有指导专家”的技术支撑体系。瞄准上海、苏南优势产业链溢出项目、配套项目、孵化项目,强化“主攻龙头、引进配套、形成集群”招商理念,突出主导产业补链强链,精心组织产业链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创新型、基地型、专精特新型”项目落户,营造出跨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