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他会发现,凑够九样十样这毛病,不仅仅中国有,全世界都有。岁末年初,不仅仅中国的券商,国际投行高盛摩根斯坦利也都出了十大预测之类的报告。
用经济预测是否准确来判断经济预测的质量,是一种娱乐化的倾向。所谓的预测报告,本质上是在告诉你,在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信息背景下,线性外推下未来最可能发生的事件。简单说,这种预测报告不可能语出惊人,他反应的是市场最大限度的一致预期,代表了大多数人预测的最大公约数。
投资需要预测,交易则不需要。投资,你当然要对你投的东西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你需要预测。但交易不需要,你要的是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预案。所以,真正走出来的交易员从来都不会痛苦,也不累。
我们也对2024年的经济和股市做出了一些预测,凑成了10个猜想,盲人摸象,供大家在设计交易策略时做参考。
一、美国债务问题发酵,全球将是通胀环境
狼来了喊了很多年,以至于到现在人们都不信了。
帝国的崩溃,始于财政。
历史上美国绝大部分年份财政都是赤字的。当然,赤字财政是全球性的,毕竟,信用货币体系下,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的一个手段。
可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了逐渐拉大的趋势。疫情期间,美国财政折腾出了年化高达5万亿美元的赤字记录。最近有所收敛,但还是以每年2万亿美元的速度在增加。
跟赤字对应的是政府债务的总额节节上涨。2000年世纪之交,美国的政府债务总额大约在5.3万亿美元左右,当时对应的GDP是14万亿美元,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是37%,算是相当的克制。随后美利坚就走上了放飞自我的历程,2005年这个比值上升到50%,2017年迈过100%,到最新的2023Q3,这个值是142%。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正常不应该超过60%。现在这个情况,西方经济学和美国财政,高低得死一个。
实际上,不只是美国,大家都有债务问题。解决债务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胀。这可能是国际经济中大家唯一的共识了。
二、美国股市开始进入震荡
树肯定长不到天上去。
虽然绝大部分券商研究员还是非常看好2024年的美股,认为美联储降息加上大选,美股上涨是个大概率。这些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股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庞氏阶段,随时都有可能来一个50%幅度的大调整,将这个总市值与GDP的比值再次拉到100%左右。
三、中国经济不会太好,但比2023年好
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周期存在的话,当前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无论是50-60年的康波周期还是18年的库兹涅茨周期以及10年的朱格拉周期,底部的低点都指向2025年。也就是说,泰山压顶,不要做无所谓的抵抗,躺平接受就好了。
好消息是从2025年开始,三大周期向上,尤其是康波周期,会带来一波直到2055年的三十年大繁荣,而且这一波向上周期所能创造的财富,是过去五次康波周期的总和。
从最小的周期单位基钦周期来看,2024年的经济相对2023年有一个小幅的反弹,虽然不大,但确实会有所改善,只是预期不要太高就是了。
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现在再多的政策也很难拉住向下的缰绳,但是2025年之后,市场自己就会起来的,这就是经济周期。
四、产业资本继续高歌猛进,金融资本休养生息
最近特别流行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的确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情绪归情绪,问题还是得面对。有句话说的好,人生在世,本就是各自下雪,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都有大红神。承认属于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们从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看,从2008年一直到2020年,产品收益率超过8%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两年各种P2P、信托公司爆雷,跟高收益率带来的庞氏脱不了关系。或者说,产业资本撑不住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只能金融资本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对,庞氏也是这么定义的。
早在公元前81年的盐铁辩论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奠定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个政策的遗存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到所谓戏子是下九流的说法。
很多朋友会摸不着头脑,唱戏的先不论,下九流里面还有理发的、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的,他们又招谁惹谁了?
这其实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全脱产从事服务业的人不能太多,这个宝贵的名额要导在最有用的方向上。由于消费者剩余很少,在供给军队和政府官员这些关键机构之后,已经所剩无几,势必要压缩三产也就是服务人员的规模。这就是士农工商的排序,还有下九流都是底层服务人员的由来。
现代社会生产力相对古代社会自然是有了质的飞跃,这是我们今天服务业繁荣的根本,社会也不需要把服务业打入另册。
跟产业资本的强势相对应的,是热度居高不下的胖东来现象。本质上这不涉及老板个人的道德观评判,他实际上代表了产业资本的要求,那就是一个工业化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收入不可能差别太大。当年的日本,曾经有过共同富裕50年,一亿总中流的时代,美国1950-1970年之间,也出现过工人的黄金时代,本质上都是社会基础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资本经济的体现。
五、内循环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对应经济从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说明外循环的结果。
与之相对的是内循环。内循环走的是自产自销的路子,消费目标群体是当地人,潜力有限,天生没有投资的动力。内循环利好的是包括东北在内的北方复兴。
2023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没有人再提“投资不过山海关”了。为什么呢?因为问题大家都有,以前是外循环经济主导,问题被发展掩盖了。当外循环的大浪过去,早早准备好裤衩的东北突然就显得那么的眉清目秀起来。
2023年火的淄博和哈尔滨两个地区,是内循环经济复苏的根本体现。
2024年外循环即使有起色,大概率也是个回光返照。穷则关税壁垒,达则自由贸易。中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都快被薅秃了。美国已经明摆着封闭了汽车和通讯市场,下一个估计就轮到欧洲了。
2024年我们还将见证更多的网红旅游地的出现,就看谁能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了。
跟很多人理解的不太一样,这并不是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而是性价比的胜利,是消费升级。毕竟哈尔滨玩5天,来回机票加上吃住,只需要3000。这个钱你去三亚,连住宿都不够。
六、中国股市底部抬升,空翻多
2024年已经过去两周了,这市场,一声叹息。
这个时候又有人讨论起国运线来了。上证指数的20年线,被称为国运线。
这正是市场担心的地方。
先不管国运线这东西是不是玄学,我们就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国跟90年代末的日本,有可比性么?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遵从“左祖右社”,其内在的含义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两样东西,二战后的日本有么?
遍地南方小土豆的哈尔滨,最近参观的一个热点是731部队遗址展览馆。
上面这张图是展览馆的出口,走的时候讲解员会说: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
这是一个国运向下的民族干出来的事么?
最近大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那个流浪16年的留美物理博士成为了热点。这显然跟我们以前感受的气氛完全格格不入,不是应润尽润么?实际上,这是一个风向标,代表着反向润回的开始。
上证指数20年线,对应着大概2900点左右。
不用担心,现在这个点位就是底了。
七、新能源汽车会有超额收益
在房地产之后,谁能扛起拉动经济引擎的大旗呢?
有且只有新能源汽车,传统的油车也不行。
很多人瞧不上搞基建这种简单粗暴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殊不知,这是营养过剩的烦恼。我们都知道美国基建差,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搞基建呢?不是不想,是不能,因为他们的基建能力没有了,强上要么是通胀,要么就是带动中国的出口。
中国刺激消费,也不能选油车,因为核心产业链不在本土企业手里。燃油车的繁荣,利好欧洲和日本经济,老大难的上游基础制造能力,典型的如机床和机器人,就永远起不来,因为下游没有市场。
要说房地产也是地地道道的内循环,当然地产时代过去了。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有全产业链,可以从头吃到脚,并且提供众多的高薪岗位。
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0年日本共有汽车从业人员55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3%。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薪3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薪人士。目前日本本土汽车产能大概800万辆,海外汽车产能1700万辆,基本相当于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年销量。
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公募重点持仓的表现都不太好。
这个逻辑理解起来不复杂。假如你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本,要做全球资本配置。从安全的角度,你肯定首先要做的跟指数,配龙头。现在让你全世界挑,你能选哪个?
全球资产配置,国际龙头的需求方是全球资本,考验公司的只有自己身上国际龙头的名头是不是实至名归。
我们看好2024年的大盘,但是对这两个行业,我们觉得意义不大。上方套牢盘太重,关键除了防守之外,也讲不出新的故事。
九、锂电和光伏筑底,氢能可能有机会
同样是公募重仓,电力设备行业值得大家去重点挖掘。
因为电力设备行业属于成长型周期,总体走势是向上的。
光伏的问题更大。
2020年这一波光伏大行情来自于实现了平价上网的实现。按照能源局的数据,2018年的时候,全国光伏上网电价为0.86元每度,煤电平均上网电价0.37元每度,到了2020年,自然条件最好的Ⅰ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已经降到了0.35元每度,光伏实现了煤光平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值得一波大涨。
但下一个门槛目前看来是非常渺茫。行业需要在2020年实现与煤电平价之后,进一步实现光伏+储能的成本与煤电平价,彻底摆脱并网约束,这一条路带来的结果就是电价越来越低,打开发电量需求的增速天花板。
光伏的见底之路还早。
氢能倒是可能有机会。
因为根据国家氢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5万辆,截至2023年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还不到1.7万辆,假设未来两年翻倍增长,大约分别是1.2、2.4万辆,累计保有量才达到5.4万辆,刚刚完成保有量规划。
最新的催化剂是中央补贴的下发,氢能补贴由中央奖励和地方补贴构成,进入2024年之后,各地中央奖励陆续下发,会带动各地配套资金的加速落实。
十、高股息策略失效、小市值和北交所主题继续有效
截至2024年前两周,市场表现最好的还是高股息策略,连小盘股都熄火了。
高股息策略总体上是一个大金融和传统能源为主的防守策略。
高股息策略本质上跟国运线是对冲的,如果上证指数空翻多,那涨得最多的一定不是高股息策略。
相反,小市值和北交所在2024年还会继续有效。
在A股,小市值策略长期看是有效的。假如起点定在了2016年,到今天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历史上,小市值策略在2017年之前非常有效,可以说,小市值策略的绝大部分收益,都是在2017年之前取得的。如果不考虑2017、2018两年的回撤,小市值策略在2019年之后也表现的可圈可点。
2019年以来的小市值策略,也证明了这一点。理论上,小市值策略长期有效之后,必然带来小市值公司市值和估值的提升,但实际并没有,原因就是最低的这10%市值的公司,有多少涨出去,就有多少跌回来,像一个空间固定的黑洞。
小市值策略有效的期间,反转因子也同样有效。相反的,当大市值策略有效的时期,动量因子也往往有效。也就是说,小市值策略靠的是骗线,而大市值策略靠的是看线,绝大部分散户都搞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