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者因场景和情绪方面而产生的非理性打赏和高额打赏行为,有可能是在主播或平台采用误导或欺骗方式下作出的
●某种意义上,打赏主播既像是“赠与”又像是“消费”。这种复合属性决定了没有现成的监管范式可以对其加以约束,目前也没有共识性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解构
随着网络直播的迅速发展,直播行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继“直播连麦”霸屏各个直播平台后,直播PK的诞生给直播行业扔进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直播PK从直播内容到推广方式,都存在不少乱象,亟须引起警惕。
惩罚花样没有底线
目的在于吸粉掏钱
在某汽车公司工作的朱东(化名)最近下班后的消遣主要就是看直播PK:“这种直播PK很有意思,它不像以前的直播,一个主播一直坐着尬聊,聊到最后都没人了。直播PK双方连麦以后会一直有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还能产生新的话题点,就像你在看两个朋友聊天互动一样。大家上了一天班都很累,不愿意再去看那些严肃沉重的内容,这种竞技性的直播PK不仅形式内容生活化而且能让人感到放松。”
杨帆则列举了3种“让人很有记忆点”的惩罚方式:第一种是输了的主播用针在眼角上扎,必须要见血,然后在伤口处抹上牙膏;第二种是输了的主播吃11勺盐,生吃不喝水;第三种是输了的主播就着烟灰水吃盐,还有吃洗发露就烟灰水。
“还有的惩罚是10瓶啤酒、酱油、鸡蛋等混合成一大盆,喝下一半,剩下的先洗头再洗脚最后喝光。”杨帆说。
扮大粉送出伪礼物
为了在PK中获胜,不少主播在直播间“摇旗呐喊”。《法治日报》记者随机点开某家大型直播平台,注意到一位名为“一只X鱼”的女主播与一位名为“白溪X薇”的女主播正在进行PK。
北京市民邱先生是直播PK的忠实观众,他坦言,自己每次刷礼物都是因为主播的“激将法”,如果比分快要被刷下去,主播会一直喊“好没有面子呀,我这么可爱,你们忍心伤害我吗?”简单送点礼物就能让她免于受惩罚,每次主播开始喊话,他就心软了。
这种套路,曾经也是90后栗子的必修课。曾专门在某直播平台担任PK主播的栗子向某MCN(俗称网红经纪人)机构负责人学经验,对方告诉她:“挑衅是让对面主播受益最有效的方式。有人觉得这样岂不是在帮对面打自己吗?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实际上你是在跟对面的游客和‘大哥’建立关系,建立沟通。如果通过我的挑衅,他们能上礼物,就说明我能调动资源。占据主导权,我才有优势,才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收人钱财替人办事
比如,某平台的“大胃王”被官方短期封禁了直播权限,起因是一场直播PK。“大胃王”在直播间与另一位主播不断相互诋毁,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直播间里的相互谩骂,两人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两人都遭到惩处,被查封了直播权限。
据了解,由于监管缺失,为了诱导打赏,平台和主播都想尽办法。
在某短视频平台,目前最贵的礼物是至尊礼炮,6666.6元/个;可以触发全站通知特效的嘉年华每个3000元。此外,在某语音为主的平台上,《法治日报》记者看到,平台礼物种类繁多,最高礼物“以爱加冕”价值一万多元。(记者赵丽实习生邢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