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拆卡”成瘾平台下单默认“已成年”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吕静
《法治周末》记者郑超
5月31日下午放学时,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六年级学生赵影(化名),走出校门后径直来到学校旁边的商店,按照网络博主所传授的抽卡攻略,在仔细观察货架上的小马宝莉卡后挑选了两包。对赵影来说,这已经成了习惯:“每次只购买一到两包,究竟买了多少张卡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有厚厚的一大摞。”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收藏卡逐渐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从曾经零食包装内附的水浒角色卡,到球星卡、明星卡以及基于各类IP的特色卡牌,“小卡牌”逐渐长成“大产业”。
《小马宝莉》动漫曾于2013年在央视少儿频道等国内电视平台播出。十多年后,这一动漫IP因其周边产品小马宝莉卡火爆线下和线上。
《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小马宝莉卡如今已成为小学生社交中不可或缺的“硬通货”,他们中有的孩子甚至拥有数百张这样的卡片,有的孩子为了收集心仪的卡片,不惜花费上千元。
小卡片火爆线上线下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收藏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收藏卡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42.1%。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1亿元,仍然保持三成的同比增速,大众对收藏卡的认知正在形成,购买习惯也正在养成。
得益于卡牌的收藏热,小马宝莉IP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法治周末》记者在一所小学旁的零售店里,发现小马宝莉卡被摆放在该店最显眼的位置,老板表示小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小马宝莉”系列卡牌情有独钟,每天都要卖掉很多,虽然利润不大,但薄利多销。
而在北京市朝阳区新开的一家潮玩杂货集合店里,记者发现,小马宝莉卡被摆放在畅销品区域,是店内货架上的“明星”产品。
小马宝莉卡不仅在实体店铺中掀起了购买的热潮,在线上也同样热度不减。
一位小“卡迷”的妈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就在前几天,女儿神秘兮兮地说她有一张高阶小马宝莉卡,让我挂二手平台上帮着卖掉,结果一张小小卡片竟能卖200多元,1分钟内就被拍走了。在我看来这就是变相盲盒,小孩子自控力差,一旦沉迷后果不堪设想。”
直播玩法内藏玄机
“小马宝莉趣影包第二弹拍下默认代拆不退不换”“小马宝莉友谊永恒卡(平拆)”……这是某平台直播间购物车中的商品。
点开“小马宝莉友谊永恒卡(平拆)”这款商品,则会自动勾选“平拆15包,我已成年,同意代拆,拆后不退不换”“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等选项。
当消费者在直播间内决定购买某款卡包时,主播会迅速地在摄像头前展示出被选中的卡包。随后当场拆包,逐一展示卡包内的内容后,再打包发货。这种即时拆卡、透明展示并完成打包的方式就是“平拆”。
《法治周末》记者进入多个直播间,发现都有“已成年下单、默认主播代拆、不退不换”的默认勾选项。甚至有的消费者在购买后没有在公屏上留言“已成年下单”的字样,主播小助手或者主播会特意提示该消费者打出上述留言,才可以继续进行“拆卡”环节。
面对一些消费者的质疑,某主播回复“卡牌一经拆包将无法销售,盲盒商品无法二次销售,所以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我是卖盲盒不是卖卡,要是能退我直接去卖卡得了”“跟未成年没有关系,直播间商品的提示中都写着默认成年,下单就代表有消费能力”……
对此做法,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认为,直播间不是简单设置一下勾选项或者摆个牌子就能免责,如果涉嫌违法行为,此类免责的措施并不能免除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平台和直播间应设置必要的验证措施,进行身份核实。
《法治周末》记者还发现,卡牌每一张的款式都是随机的,并且根据稀有程度进行了细致的分级。通常,几张卡牌组成一包,而十几到几十包则构成一盒,几十盒卡牌被整合成一箱。在某些系列中,卡牌的等级分类更是多达十几种,涵盖上百种不同的卡位,对于追求完整的收藏家来说,往往需要集齐多箱卡牌,才能勉强收集到所有的基础卡位。
具体来看,小马宝莉卡有趣影包、彩虹包、辉月包。趣影包又称2元包,主要是抽“黑贝贝”,彩虹包又称5元包,主要是抽“彩虹化小马卡”,辉月包就是10元包,这里面的卡位繁多,包括LSR、SGR、SC,比较难抽中,市面上单张的价格已经达到两三百元。
6月3日晚,记者在某直播间发现,叠叠乐、数小马、大非酋这些游戏在“平拆”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
以数小马游戏为例,每包小马宝莉卡内含有5张至6张卡,每张卡上都绘制着各种形态和不同数量的小马。顾客在拆开卡包后,需要计算卡片上小马的总数,而不同的数量将对应不同的奖励。幸运的玩家有机会直接再获得一盒(30包)的小马宝莉卡。
另外,大非酋游戏(一种游戏玩法,规则为不出卡即可加一盒)则为玩家提供了一种“高风险、高回报”游戏的体验。玩家需要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一包卡,但如果在这一包中未能获得心仪的卡,有机会免费再获取一包;叠叠乐是开到指定卡位即可加包,如指定一个小马,抽到一张可加一包抽,这种玩法吸引了不少人下单。
监管需多方发力
未成年人为何会沉迷“拆卡”?
而在直播间中,这种情绪无疑被放得更大。主播们熟练地拆卡、展示,同时搭配精心设计的直播话术,弹幕上充斥着赞叹和羡慕的话语,这些元素不断刺激着围观的消费者。
记者通过对多个直播间的观察,发现了一些诱导消费者下单的套路。比如说,主播有时会以“今天手感不错”为理由,鼓励消费者多次下单。还有部分直播间采取了“限量上架后补货”的方式,营造稀缺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主播成功抽取到稀有卡时,会进行全方位展示,甚至鼓励消费者进行大宗购买(即“抬箱”)。
“直播拆卡”这一现象背后,甚至还藏着赌博之嫌。
马丽红表示,拆卡直播与以往的盲盒最大的不同在于价格,直播间的卡包只卖几元到几十元,远低于盲盒的价格,也更容易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未成年人好奇心重,极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加上群体效应,通过互相比较和共同参与,会让参与者越陷越深。另外,商家可能利用“抽卡概率”不透明的信息差,触发消费者的“中奖”心理,让他们永远也买不到,这种做法涉嫌欺诈,商家应当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记者查阅某二手交易APP发现,一些玩家出售收集好的成套小马宝莉卡,价格在90元至270元不等,该卖家表示花了不止十倍的价钱。此外,记者在询问某卖家价格时,该卖家设置自动回复“我去上学了,具体晚上9点聊”,还有卖家回复“帮弟弟卖卡,需要等他下午放学再细聊”。
“未成年人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加之群体效应和受商家的诱导宣传和饥饿营销手段影响,很容易沉迷于此类活动,不仅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带来对心理健康的负面问题。”马丽红说。
马丽红建议,家长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和进行网络消费应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同时在孩子进行不正当消费时应注意及时保存证据,必要时向平台和直播间维权。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直播间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一旦发现有赌博等行为,或者涉及虚假、诱导性宣传的应及时进行治理,尤其应着重保护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的消费陷阱。另外,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