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石卉(1987-),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一、文化适应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二、实证分析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认为英语教学只和读写译等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有关。无可置疑,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融入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交际的双方不能融入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交际双方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语言,所以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与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各个方面,例如:语法、词汇、习语等差异。把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意义非浅。

(2)在交际中,杜绝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语言使用错误有两种:一是语法错误,一是文化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正确地语法,更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当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才不会因不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用错了词而闹出笑话。沃尔夫森阳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了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渗入与融入,了解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学好。英语学习注重词汇,习语,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所以就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1.从词汇方面。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单词时,经常由于不懂得某个单词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错误,造成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有文化背景的单词然后讲解给学生。例如:总结关于动物的词汇。在中国,dragon“龙”被认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则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贬义词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们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经常被用在褒义词组中,例如:“lovemelovemydog”“luckydog”等等。

2.从习语、俚语方面。习语和俚语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总结掌握的词语。习语和俚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环境,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解英语习语和俚语时,要格外地注意他们的文化内涵,要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对习语和俚语的讲解中。如:当教师讲解“Fromthatdayon,wewerealwaystogether,Lucyandmewaslikepeasandcarrots.”这句话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理解,意思为“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这么翻译是错误的,如果学生知道西方饮食文化就不会只知道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饪中,胡萝卜经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圆有方,有红用绿。颜色鲜美,这样就可以作为配菜来装点主菜,使主菜显得更加鲜美。这两种蔬菜,有营养但味道一般所以不会抢了主菜的“风头”所以这里的豌豆和胡萝卜被引申为“形影不离”。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如何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从语法方面。教师应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语法教授中,只有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英语语法的文化背景,学生对语法的使用才能挥洒自如。例如:“Itisimportanttotalkwithmyteacherhowtoreviewthebook.”这个句子的结构是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并后置。为什么由it来充当主语呢如果学生们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在英语中,人们习惯把冗长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间接的词语代替冗长的内容,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见,在英语的语法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及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时代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的使用,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是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它是时代的产物,应市场的需要而生,应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媒体文化、商务交流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范畴。因为,懂英语、说英语、写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最为常见的要件,不可或缺。

二、跨文化能力视阈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路径分析

1、丰富教学大纲,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教学有理有据

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侧重于英语的学习,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教材编写方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给定的教学重点内容等等,皆以英语培养为主,以交流为辅,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是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将跨文化能力素质提升明确纳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之中,提升教师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给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名,明确目标,端正认知,才能完成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文化内涵的培养、跨文化敏锐性的训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改变。否则只能说起来举足轻重,做起来松松垮垮,甚至无视眼中,跨文化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沦为空谈。

2、突出文化导向,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加筹,教学有章可循

3、注重科学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助力,教师训练有素

尽管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初见起色。在国际上,我国的商务英语影响力度和科研成果,远远不及美国。就亚洲而言,也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借鉴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体验商务英语技巧,建立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商务英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教师境外交流的学习机会,公派年轻教师融入英语国家,感受文化、体验文化、诠释文化、传授文化。要善于挖掘中国的外教人才,为他们提供平台,以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差异互补。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中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中心,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一英语教学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

英语教学之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称谓、问候、介绍、询问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习惯透明生活,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受到周围无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太在意隐私权。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习惯是指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主体。民族习惯一旦产生,会对该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

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实际交往中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伴以文化的导入,会使英语学习多姿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文化负担者之间的,所以双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异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因为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所以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areyou?”何时用“Howdoyoudo?”或“Hello!”“Good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及词组playtheman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the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与交融即为跨文化交际,这种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交流,还包括国与国之间人们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中国,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2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形美、音美、意美作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三大方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美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2.1形美

刘宓庆[1]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是主体审美意图外化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译文结构美丽对称,译者应恰到好处地选词,切勿过分体现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现译文的魅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Wewouldbetterfetchaflintthanbegforlight.Wewouldbetterdigawellourselvesthanbegforwaterfromothers.(Tr.ZhangLuatthePressConference,2009)

译者张璐在此处采用排比结构来强调语者的语气,并且她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意象词“燧”直译为“flint”,“井”直译为“well”,并将主语“乞火”与“寄汲”分别直译为“begforlight”和“begforwater”来强调中国应该自力更生。一对完美的排比句,对称的结构使得该译文完美地体现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音美

著名翻译学家阿多诺[4]在其《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诗歌最基础的特征是音美,而这种美能让人在句子当中感知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Isighandwipeawaymytears,oh!I’mgrievedatalifefullofwoes.(Tr.XuYuanchong300[2])

在该句诗词译文当中,中国现代著名译者许渊冲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读者引领入中国古诗词文化当中。译文将“兮”很好地译为“oh”,且都用“z”音结尾,将伟大诗人屈原当时对国家的忧虑与叹息展现地淋漓尽致。“sigh”与“wipe”两个动词,看似无声胜有声。

2.3意美

意美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细腻地展现句子的深层意义[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做到妙笔生花,并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thousandsailspassbythewreckedship;tenthousandsaplingsshootupbeyondthewitheredtree.(Tr.ZhangLuatthePressConference,2007)

该首诗中有很多个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树”、“万木”,它们交相呼应,显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译者张璐为使国际友人更容易理解温总理说此话的用意,采用直译策略,特将“沉舟”直译为“wreckedship”,“千帆”译为“athousandsails”,“病树”译为“witheredtree”,“万木”译成“tenthousandsaplings”,从而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温总理相信两岸同胞能共同冲破一切困处的殷切期盼。

3结束语

面对跨文化交际日益繁盛的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从而让世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若在如记者招待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环境下,译员需灵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美原则”使得古诗译文能更容易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诗词英译书籍或是古诗词交流会中,应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则”。

[1]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2]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300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一、空缺理论的意义

空缺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中期,通过对比两国家的语言习惯而偶然提出的,后来在20世纪后期引起多个国家研究讨论,最后被俄罗斯研究团队“空缺理论流派”提出“空缺理论”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他国学者将空缺理论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国内,这些年关于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获得很大的进展。如果空缺理论真正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就能帮到交际者认知到“一种语言中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一种文化有,另一种没有;这种思维这个国家有,另一个国家没有。”的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降低跨文化交际中因为空缺问题而产生的误解,使跨文化交际能够完美的进行。

二、空缺理论的划分

(一)语言空缺

所谓语言上的空缺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应用的语言,我国有的他国不一定有,比如说“寒舍”在别国只能用“我家”来表示,又或者我国语言中的大家所熟识的短语“吃软饭、冤大头、磨洋工”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完全准确的表达方式,另外中国人在被人夸奖的时候总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谢谢的客套话,但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就会觉得“我礼貌地赞美一下,你们还要问我哪好?”或者西方人认为狗是忠诚动物,他们通常会把人说成狗“luckydog(幸运儿)、olddog(老人)、waterdog(水性好)”,但我国就会觉得“你怎么还骂人呢?”。以上这些短语,人们通过他国或者我国语言直译过来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让不了解各个国家国情和俗语的交际者碰到,肯定会在跨文化交际上有着很大的障碍,甚至闹出笑话,严重地可能会导致交际直接破裂。

(二)文化空缺

(三)思维模式空缺

三、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空缺泛指事物中空着或缺少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空缺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等部分。以下是将空缺理论完美地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方式。

(一)对语言空缺的应用

(二)针对文化空缺的应用

每个地方都有图书馆,人们可接触各国文化,整理文化资料,通过各国文化交流,了解各国文化,以此加强文化交流知识,从而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知识、文化常识等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会来强化跨文化意识,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记录,从而实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文化空缺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三)针对思维模式的应用

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建立都是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的方式形成的。因此,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也就是双方都不了解双方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思维的培训,通过模仿交际场景进行思维模式的实践。比如,如果在餐厅交际的场景中,人们应当降低交际音量,给对方良好的体验;两个交际者在商谈企业经济的合作关系,我国交际者应事先了解对方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将自己当作对方,从对方的思维模式上出发,以达到更好的经济合作效果。只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等理论知识,在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沟通障碍的跨文化交际。所以,一旦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起来,不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还可以达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与体验。

THE END
1.宠物饲养的相关论文欣赏.docx宠物饲养的相关论文欣赏.docx,宠物饲养的相关论文欣赏 中国国内饲养宠物存在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但相较于国外许多国家,我国的宠物文化起步较晚,因此难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614/5144022222003242.shtm
2.现代日本的宠物文化[日语论文]現代日本のペット文化[日语论文] 摘要:现代日本的宠物饲养率在大量增加,并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宠物文化。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多,和宠物相关的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宠物和人的关系也愈发引人关注。日本现代宠物文化形成的原因很多,比如:核家族化、少子化、老龄化等等。确实,宠物文化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http://www.rylww.com/paper/sort02/down-10477.html
1.作为宠物狗的尊严作文怎么写?在我们的生活中,宠物狗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和陪伴。它们以无私的忠诚和善良的性格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作为宠物狗,它们也有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并不是仅仅依靠主人给予的关爱来维系,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尊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作为宠物狗的尊严作文怎么写”...https://www.chongwugo.cn/65968.html
2.温情与责任探索非强迫宠爱的哲学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宠物的权利和福祉。非强迫宠爱(Non-Force Affection)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它鼓励人们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宠物,让彼此之间建立起基于平等、互惠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强迫宠爱”的核心理念,即在与宠物互动时,要避免使用暴力或威胁,以免造成心理上的恐惧...https://www.xqxhybz.cn/zheng-zhi-zhi-du-yu-bian-ge/767138.html
3.蓝皮书征文把脉宠业未来,赋能行业变革报告尽管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但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升仍为宠物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城镇化、单身经济成为推动宠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宠物主年轻化促使宠物饲养进一步“拟人化”、“精细化”、“科学化”升级,宠物老龄化、人宠和谐共享环境构建等热门话题引发关注,企业如何把握市场新机遇、新需求合理战略...https://www.petdhw.com/ganzhou-show-45694.html
4.宠儿故事揭秘玩宠背后的温馨与挑战简介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玩宠(Pet)已经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伴随着这一变化,一种新的阅读现象也逐渐兴起,那就是“玩宠全文阅读”。这个词汇不仅仅指的是对宠物相关书籍的阅读,还包括了对宠物成长、训练、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 一、玩宠文化的兴起 随着城市化进程...https://www.tongmashao.cn/dao-jiao-wen-hua/452689.html
5.联宠学探究人类与动物间亲密伙伴关系的社会文化与生物学机制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的动物。这种与动物建立深厚联系的现象被称为“联宠”,即人与宠物之间建立起类似家庭成员般的情感纽带。 社会文化意义 联宠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兽互动,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的一种满足方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北欧国家,如瑞典...https://www.qqddujnzs.cn/geng-duo-chong-wu/453762.html
6.宠物文化论文宠物文化论文我国养宠现状分析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转眼之间,大一的第二学期就要过去了。在这学期 我选修了赵焕瑛老师的宠物文化课程,赵老师用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 知识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赵老师 的人梏魅力,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电宠物文化知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了 解了一些品...https://m.renrendoc.com/paper/178914857.html
7.毕设不求人一篇文章搞定SpringBoot+Vue相关毕设系统基于springboot传统文化艺术展示网站+vue 基于springboot学校试卷生成系统+vue(含论文) 基于springboot乒乓球馆预约管理系统 基于springboot的校园在线拍卖系统+vue 基于springboot的电子招标系统+vue springboot致远汽车租赁系统vue springboot招聘信息管理系统vue https://blog.51cto.com/u_14519396/6602385
8.(精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足球文化在促进中国发展和社...https://www.wenshubang.com/wenhuabiyelunwen/4586613.html
9.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篇(优秀)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https://www.yjbys.com/bylw/wenhuayishu/156089.html
10.跨文化意识导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意识导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加大了对英语的使用频率,这样一来就需要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文化基础不太了解,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142087
11.历史学科论文选题4. 中国文化史研究(例如:孝文化,生育及人口文化,教育和师承文化,书院及大学文化、医药文化,祭祀文化,生命文化,死亡文化,墓葬文化,武士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工匠文化,神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礼乐文化研究,家谱、谱牒学及各种家族文化研究等) 。 https://news.pdsu.edu.cn/info/1004/22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