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积极实施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思路,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也不负众望,在崛起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工业各项指标绝对量排位和总体竞争实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偏弱是根源所在。没有一大批在全国、在世界真正既有名、又适应民生,还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知名品牌,就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就不存在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就缺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点支撑。正确评价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诊断和发现影响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原因,是促进区域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江西工业产品竞争力状况及评价
(一)工业品市场占有率进入上升阶段
工业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产品竞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采用本省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除以该指标的全国数得出。它是当地工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初,江西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1.65%,相对较高,此后逐年上升,1988年达到最高点2.04%,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江西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步萎缩,到2001年前后达到最低谷1.04%,只有最高年份的50%,也就是说,原来的一半左右的产品市场被外省产品夺走。进入新世纪,江西提出了“以工业的崛起实现江西的崛起”的战略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工业园区建设成就显著,工业品牌战略也得到大力推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始逐步回升。
(二)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21位
各省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的大小,除其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外,与其经济规模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各省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规模相差较大,因此,各省之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4年各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的测算(见附表1)表明,近几年来,中部和西部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中部六省2006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3.70%,分别比2005和2004年提高0.47、1.01个百分点,西部十二个省为11.08,分别提高0.31、0.54个百分点。东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区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2006年东部五省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4.38%,分别比2005年、2004年下降了0.46和0.82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出现了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迹象,但转移步伐较慢。
随着中部崛起步伐的加快,江西工业经济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增长在绝对量上增加较快,但相对指标并没大的改善。2006年江西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33%,低于全国3.23%的平均水平(以全国为100,31个省市的平均数),不到第一位广东省的十分之一,只有9.6%。从江西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排位来看,2001年以来江西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排位有所上升,从2001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5年和2006年的第21位,表明江西工业品在全国省际竞争中的竞争地位有所增强。从中部地区来看,最高的为河南4.40%,排在第7位,江西为中部末位,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河南的30%,五年间江西在中部的地位不仅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001年和前一位山西的差距为0.41个百分点,2006年前一位的依然是山西,但差距扩大为0.54个百分点。
(三)分行业的江西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1、重工业市场占有率高于轻工业,轻工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快于重工业
分行业的工业品市场占有率测算结果(见附表2)显示,江西重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高于轻工业产品。2006年江西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37%,轻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24%。轻重工业均呈现上升状态。其中,轻工业市场占有率2006年分别比2005年和2001年上升了0.16和0.4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分别为14.8%和59.0%,重工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上升了13.2%和14.2%。轻工业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快于重工业产品。
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制造业3个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行业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显示,江西工业与全国具有可比性的37个行业大类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92%的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38%、5.00%和3.64%,比2001年分别提高45.8%、38.9%和58.3%,这三个行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3、2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大于1%,但低于全国平均数
测算显示,江西工业中有20个行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大于1%,但小于全国平均数,占工业行业的54.1%。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3.2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8%、2.27%和2.07%,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潜力。上述四个行业近年来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同2001年相比,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上升了1.57、2.47、0.37和0.78个百分点,分别增长了95.7%、11.8倍、19.5%和62.4%,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此外,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处于高速上升状态,2006年其市场占有率比2001年分别上升了1.34、0.65和0.62个百分点,分别增长8.4倍、1.0倍和92.5%,市场竞争力上升较快。
4、14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小于1%,在国内市场中的影响力甚微
有14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小于1%,占行业数的37.8%,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影响力甚微。其中,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市场占有率接近1%,分别为0.96%和0.9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只有0.26%和0.22%。但是,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低于1%的行业在不断减少,2006年较2005年减少1个行业,较2001年则减少了7个行业。
5、8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
有8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较2001年下降,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其他均属于制造业,占工业行业数的21.6%。这8个行业的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4.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3.1%。其他29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不同程度的提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提升的幅度均在1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的行业要么属于资源性行业,要么属于附加值低的行业,要么是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过小的行业,而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行业中,要么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要么是经济总量较大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后二者更属于江西六大支柱产业。
6、部分中小类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006年江西部分中小类行业市场占有率情况
单位:亿元、%
行业中小类
主营业务收入
市场占有率
江西
全国
稀土金属矿采选
6.38
13.8
46.24
放射性金属矿采选
1.26
3.48
36.13
钨钼冶炼
76.58
263.69
29.04
玻璃保温容器制造
7.71
31.29
24.64
钨钼矿采选
46.82
217.37
21.54
稀土金属冶炼
35.37
174.55
20.27
铜冶炼
352.38
2097.55
16.80
耐火土石开采
9.38
58.89
15.93
银矿采选
2.63
17.29
15.20
镍钴矿采选
2.49
19.04
13.06
银冶炼
15.56
122.21
12.73
漆器工艺品制造
4.82
38.41
12.56
盐加工
4.26
35.68
11.94
中成药制造
119.18
1147.63
10.39
特种陶瓷制品制造
17.85
172.65
10.34
我们对部分行业中小类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了测算了(见上表),数据显示,部分行业中小类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如:稀土金属矿采选的市场占有率为46.24%,其他还有放射性金属矿采选、钨钼冶炼、玻璃保温容器制造、钨钼矿采选、稀土金属冶炼等小类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20%以上。这些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中小类行业主要还是以资源型行业为主,15个中小类行业,属于采矿业的有6个,属于有色冶炼行业的有4个。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由于江西工业各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在研究市场占有率时,一些行业大类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使其中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优势的中小类行业的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出来。
(四)从产品产量看江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近年来江西和全国工业产品的产销率都在95%以上,所以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可以近似的看作是该产品在全国的竞争地位。
1、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且缺少强势产品。2005年在全国分省区的1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省产量位列前5名的主要产品有4种,前10名的主要产品有14种,15名以前的共计39种(见附表3)。单纯从排名可知,江西进入前15位的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领先地位的产品数量很少,只有精炼铜和硫铁矿石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分别为18.01%和11.44%,位居全国第一和第四。
2、排位靠前产品的“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占有率高的产品“两高一资”特征明显,位列前10名的14种产品中,有4种产品是凭借优势自然资源为支撑,有6种产品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传统产品占大多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优、特、新产品少,比如,冶金、建材、纺织、化工,矿产品采选等都是传统行业,都是急需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的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品不占优势。
综上所述,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江西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分行业看,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多于下降的行业,一些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成数倍上升,部分行业特别是一些资源性的中小类行业在全国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行业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从产品看,在全国排位靠前的产品不少,但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缺少强势产品,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江西工业产品竞争力弱的原因分析
(一)现代江西人缺乏足够的商业精神,错失不少发展良机
(二)江西名牌产品不多,品牌价值不高,难以获得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
(三)江西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强势品牌
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一些主要行业中,江西缺少实力很强企业,大企业的规模也不大,特别是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对行业具有领头作用的企业。新世纪以来,江西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无到有,2006年末达到6家。但是总体来说江西企业的规模还是偏小,2006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西只有5家,排位最高的江铜排在54位,主营业务收入只有第一名宝钢集团的11.9%。拥有制造业500强企业最多的前五个地区均在东部地区,分别是江苏86家,广东64家,山东63家,浙江40家,上海32家,中部六省中最多的为河南19家,江西排在中部六省的末位。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2006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户均资产、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及户均利润只有全国的71%、75%及56%,差距十分明显。这种偏小的企业规模,导致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企业竞争力不强,有好的产品也没有实力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不能实现,难以形成强势品牌。
(四)科技含量低已成为制约江西产品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五)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制约了江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闭塞状态的影响,江西相当部分企业的名牌意识仍然薄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缺乏创造市场和经营、管理品牌的能力,对名牌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投入,营销观念和方式陈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对其品牌缺乏保护措施。其一是企业商标意识落后,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江西共有各类经济实体89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共有注册商标3.5万件,平均25家经济实体才拥有1件商标。如果去掉少数大企业商标品牌比较集中的因素,商标注册率更低。有些企业虽然注册了商标,但长期闲置不用,造成资源浪费。其二是品牌知识的欠缺。对于大多数江西企业而言,在品牌意识方面亟须了解“什么是品牌”,这就是我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的首要原因;其三是品牌技术的普遍缺乏,品牌技术涵盖了品牌定位、品牌表达、品牌创建、品牌管理、品牌延伸五个方面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其四是品牌实力的缺失。我们的许多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购地、建厂房、进设备,用于品牌建设的投入很少。
三、提升江西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二)加速培育名牌产品,坚持名牌带动战略不动摇
提高现有名牌产品的抗风险性。“名牌没有终身制”这已是商界与广大消费者的共识了。所谓“抗风险”,是指产品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并在经济危机中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知名度。抗风险品牌是建立在新产品开拓能力与市场份额能力基础之上的。一是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自身必须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要积极扶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扭转目前核心技术落后状况,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发展后劲。三是以名牌产品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收购、兼并、控股、合作、联营等为手段,使资本向名牌聚拢,迅速进行资本积累,实现低成本扩张,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使之能够抗御市场风险。
(三)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之路
市场竞争,一靠技术,二靠规模。企业只有有了一定的规模,才会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才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规模是品牌成功的标志。因此,企业要做大,品牌要做强,就必须立足支柱和优势产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投入优势力量,重点培育、扶持几个优势产品,使其发展成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广泛影响的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中国名牌产品,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之路。搞规模化,既要注意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搞集团化,关键要解决好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问题,发挥集团规模经营资源、市场、技术、管理等优势,实现目标价值最大化。搞专业化,就是要把自己的品牌做精、做大、做强。搞国际化,就是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的大潮中锤打自己、锻炼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
提高工业产品的设计水平,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加快教育改革,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或与国外合资办学等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和设计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工业优秀设计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设计师、工艺师的继续教育,提高设计师、工艺师队伍水平。三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名牌产品企业设计师到国外进行集中培训,并请国外设计名师到江西进行集中讲学。四是举办工业设计和工艺技能大赛、新产品展销、优秀设计师、工艺师评选等活动,促进设计师、工艺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创建更多的工业品牌打下坚实基础。五是全面发展成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企业专业人员整体素质,培养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吸纳社会科技人才的力度,促进人才流动,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使技术要素更好地参与到企业分配中来。
课题组:孙菊生彭勇平胡九根
执笔:胡九根
附表1.全国各省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1年
序号
100.00
1
广东
13.89
13.99
14.58
14.82
2
江苏
13.08
12.91
12.00
3
山东
12.15
12.08
10.96
9.70
4
浙江
9.11
9.27
9.22
8.31
5
上海
6.14
6.58
7.38
7.70
6
辽宁
4.46
4.32
河北
4.30
4.89
7
河南
4.40
4.29
4.03
8
4.19
4.07
3.66
3.89
9
福建
3.08
3.16
3.31
湖北
3.25
10
北京
2.84
2.93
3.01
3.21
11
天津
2.80
2.87
2.95
3.18
12
四川
2.46
2.42
2.43
2.98
13
2.33
2.40
黑龙江
2.56
14
湖南
1.90
山西
1.93
1.91
2.44
15
安徽
1.87
1.92
1.89
吉林
16
1.84
1.83
17
1.82
1.78
1.81
18
1.42
1.46
1.59
1.45
19
陕西
1.40
1.33
1.32
1.38
20
内蒙古
1.34
1.23
1.10
云南
1.24
21
1.17
1.06
重庆
1.15
22
1.07
1.03
广西
23
1.02
1.01
1.04
24
0.99
1.00
新疆
0.93
25
0.87
甘肃
0.80
0.88
26
27
贵州
0.62
0.63
0.67
0.69
28
宁夏
0.27
0.26
0.29
29
青海
0.21
0.19
海南
30
0.18
31
西藏
0.01
0.02
附表2.江西分轻重工业及行业大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