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版画工坊收藏展亮相遇见博物馆108幅铜版版画凝聚数百年技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展览中的《路易十四肖像》版画遇见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应妮)遇见博物馆联合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共同举办《雕撰的辉煌——法国卢浮宫版画工坊收藏展》将于13日正式与观众见面。1:1还原的极具代表性作品“卢浮宫三宝”也将成为遇见博物馆的永久艺术收藏品。
展览现场遇见博物馆供图
得益于金银工艺、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版画在15世纪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因其强大的技术属性和传播属性,版画让众多艺术、知识领域的创新理念在不同文化间交流。此次展览展出的108幅铜版版画作品,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匠心传承数百年版画制作技艺,运用源自卢浮宫博物馆17到20世纪的珍藏铜雕版,再现卢浮宫博物馆艺术珍宝的辉煌。每一幅限量铜版版画都遵循前卢浮宫版画工作室编著的目录号码,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加盖RMN-GP钢印。
展览以一幅《路易十四肖像》版画作品作为故事的起点,通过“国王的荣耀”“匠心的传承”“后蚀刻时代”“持续的叙事”“东西方版画的对比”五大主题单元,向观众展示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的收藏成就及一系列故事。在观展过程中,观众既可欣赏文艺复兴等艺术流派大师的意写精微,也可通过对建筑、植物、动物的刻画一窥科学的时代进步,直观、全面地了解版画的历史演变、类型划分、技术区别,探索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遇见博物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指出,遇见博物馆持续致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推广艺术普及,通过与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的合作,不仅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新展,同时由联盟工坊的当代艺术工匠精心打磨制作,1:1还原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卢浮宫三宝”,包括《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将成为遇见博物馆的永久艺术收藏品。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遇见博物馆是融文博展览、沉浸体验、艺术沙龙、文创衍生、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城市中外艺术“会客厅”。从古老文明到当代艺术,从大师真迹到数字科技,遇见博物馆每年为数百万观众奉献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体验。
战略合作各方嘉宾合影遇见博物馆供图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赵古山表示,“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作为旗舰馆,在数字艺术展示体验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近年来,博物馆的定义经历了多次修订,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始终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览的部分展品将成为遇见博物馆的永久收藏,“遇见”作为博物馆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畅想。
除新展亮相外,遇见博物馆同日还与中国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中国交响乐团艺术家将走进遇见博物馆,为观众带来画声交融的专业视听体验,共同打造多元沉浸式“文化艺术空间”。(完)
鲁迅说;“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是现代的木刻。”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不仅以文字为武器,直指人心与人性,力图改变国民性;他还发现并强调了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在激发民众自省意识,唤醒民族意识上的重大作用。
鲁迅将一度被忽视的木刻版画转变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艺术。他认为黑白木刻可以快速地被创作出来,其风格和内容充满戏剧性,虽简洁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成为社会变革和民族抵抗的武器。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向国人推介优秀的国外艺术家如珂勒惠支等人的版画作品,还收藏了大量海内外版画作品,并通过组织公开展览、开办木刻讲习会等形式培养和鼓励中国青年版画家们,形成了对中国艺坛影响深远的新兴木刻运动。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以“脊梁”为主题,即缘起于鲁迅在自己的文字中曾多次提到的“脊梁”一词:鲁迅把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称为“脊梁”,也把努力进取,自尊自爱不轻言放弃,不妄自菲薄的国人称为中国“将来的脊梁”。
此次展览分为“鲁迅与版画”“鲁迅与新兴木刻的青年版画家们”“薪火相传”三个单元,以文献、版画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家的版画、影像和装置艺术作品共同讲述新兴木刻运动的传承,致敬“脊梁”精神。记者了解到,展出的近现代版画及文献80余幅,当代版画作品30余件,其中包括了鲁迅亲自培养的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如陈烟桥、李桦、罗清桢、力群、张望等人的作品;也有受鲁迅影响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新兴木刻版画家如杨可扬、邵克萍、彦涵、赵延年、余白墅、广军、王劼音等人的代表作;也有当代版画家向鲁迅精神致敬的版画、装置和影像作品。
凯绥·珂勒惠支,面包,石版画,纸本,50.3x36.3厘米,1924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在这一单元,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包》。该作品是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的重要作品,描绘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儿童与妇女的饥饿形象。正是因为珂勒惠支如实反映了当时德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状况,鲁迅才将其作品引入中国,对新兴木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此单元的展柜中,呈现的是在鲁迅亲自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新兴版画家的作品,包括罗清桢、李桦、陈烟桥、力群、赖少其等。这些艺术家在鲁迅的悉心指导下,从变革社会的信念到艺术理念,“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他们的作品被鲁迅赞为“是侧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在左翼文艺运动和新兴版画运动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张望,负伤的头,木刻版画,纸本,28.7x17.2厘米,1933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李桦,起来(怒潮组画之四),木刻版画,纸本,19.5x27厘米,1947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罗清桢,韩江舟子,木刻版画,纸本,32.4x23.8厘米,1934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此后,一代代新兴版画艺木家不断成长,他们以鲁迅的版画理念为引领,接续了第一代新兴版面家传统,在艰苦卓地的抗战中,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用自己的笔与刀,记录下了时代的发展。对于木刻版画,正如鲁迅所说:“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部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行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赵延年,鲁迅像,版画,29x42厘米,1961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余白墅,晚归,版画,21.5×28厘米,1942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黄永玉,捕鲸,版画,32x44厘米,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王劼音,茅屋,版画,61x42.5厘米,1992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邬继德,桥之春,版画,39.5x55厘米,1989年,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
主办方表示,这一部分的版画作品虽不能说全面反映了鲁迅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新兴版画发展历程,但也可见其一斑。借用鲁迅的话说,“这些作品,当然只不过一点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非先有这萌芽不可。”
在美术馆三层则是展览的第三单元“薪火相传”。相比于前两单元,这一单元呈现的是13位/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更多元化,包括版画、装置和影像等形式。在内容的表达上,从生活场景,周围物件、社会现象到抽象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艺术家既执着于对“版画“本身艺术语言的探索,也有不再拘泥于“版画”这一媒材的观念的表达。
木刻波流小组,《江河之始流》,木版或胶版版画,棉麻布,尺寸可变,2022年
展厅现场,桑茂林《他们》
张敏杰,舞台No.3,平版版画,75x100厘米,2014年
谭平,无题,套色木刻,74x106厘米,2008年
苏新平,网中之羊之一,石版画,58x43厘米,1992年
杨宏伟,像素山水,木口木刻,180x117厘米,2015年
此外,谭平的《矿工系列》为艺术家在体验生活时的所思所想;苏新平的《寂静的小镇》系列作品则是回忆了从小生活的土坯房中的记忆;而由彭勇创作的作品《都市星云》同样也是关于作者的经历,呈现了童年所在的田园和成长后所在的大都市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感悟。
主办方表示,这一单元所展出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要呈现当代版画的已有成果,更多的是展现当代版画不断实验和变化的生成状态,这也正是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