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克己为人是模范,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雷锋,湖南省长沙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在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誓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962年8月因公殉职。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事迹,感动了共和国,他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传诵至今。学习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在那个时代蔚然成风,雷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化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如今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2、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石油人在王进喜“铁人”精神的鼓舞下,通过三年的石油会战,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刊发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报道了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人的英雄壮举。随后,首都各大报刊又发表了《永不卷刃的尖刀》、《在岗位上》等一系列报道。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并亲自接见王进喜。全国工交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铁人”精神的热潮,从此,毛主席和党中央树立的大庆红旗一直在我国工业战线高高飘扬。
“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3、陈永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陈永贵,山西昔阳大寨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永贵语),解放后,以陈永贵、贾进才、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不等不靠,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带头苦干,通过艰巨劳动在“虎头山“上建设了层层梯田,修建蓄水工程浇地灌溉,植树造林,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并盖起一排排崭新的窑洞——全国首个农民新村。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和陈永贵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三上大寨“虎头山”,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80年代初。
在陈永贵这个大寨的农民的一生中,闪烁着像大禹和愚公那样受人崇敬的精神。比如:陈永贵率大寨农民三战“虎头山”狼窝掌的事迹,就会使人联想到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愚公移山”的故事。由此可见,陈永贵就是中国亿万农民战天斗地艰苦朴素的英雄代表。把陈永贵称之为中国农民的好儿子一点也不过,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牢记。
4、时传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
时传祥,山东省齐河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的掏粪工人。
5、焦裕禄——“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人。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进行封沙、治水、植树、改地的斗争。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号召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是一面飘扬了半个世纪的旗帜,时代仍然需要“心里装着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精神。
6、张秉贵——“以一团火精神,为人民服务”
张秉贵,北京市人,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当售货员,1959、1979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32年的柜台生涯中,总计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他对待顾客主动、热情、周到、耐心,用胸中的“一团火”温暖了千千万万顾客的心。他对业务精益求精,他拿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售货技艺使人赞不绝口。在荣誉面前,他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笑脸相迎,耐心服务任你挑选,在三尺柜台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要多少,他一手抓,便不多不少地即是你所需要的分量。他的手似乎就是度量衡,简直太神了。所以,在他的柜台前几乎每天都挤满了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在这种情况下,他创立的“拿一、问二、照顾三”的服务模式在全国服务行业中得到推广。由于他的真诚待客,礼貌用语,热情服务,使每个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买到自己满意的物品的顾客,不仅心情舒畅,而且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当时很多从外地来的顾客,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就是为了一睹张秉贵的风貌和精神,他几乎就是那个时代首都服务水平的象征。
为了纪念和弘扬他的“以一团火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商业部和北京市委破例在他工作过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前置放了他的塑像。7、孟泰——“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
孟泰河北省丰润县人。他一个“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精神,爱厂如家,艰苦创业,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高尚的自我牺牲品格,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前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协的情况下,他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4号高炉炉皮烧穿,铁水与顺炉皮而下的冷水相遇产生爆炸。已经是副厂长的孟泰将生死置之度外,冲上炉台抢险,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事故。这年初冬的一个晚上,高炉水门被堵,孟泰踹碎水道表面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塞的杂物,使高炉循环水线恢复畅通。工友们把孟泰从冰水中拉上来时,他已冻得浑身颤抖,嘴唇发紫。经历十几次抢险之后,铁厂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老英雄”。
孟泰也因此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他的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8、张海迪——“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山东济南人。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张海迪还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常说:“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顽强的精神,成为了80年代青年人争相学习的楷模。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是:“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2000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当有记者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她会写些什么?张海迪自信地说“我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9、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孔繁森,山东省聊城市人,生前系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孔繁森自动要求两次进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奋斗十个春秋。1979年,他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尚处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一干就是3年。刚到西藏,他就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话语,以此铭志。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乡村、牧区与群众一起干农活、修水利。1988年,他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敬老院和养老院,为教育事业奔波操劳,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他领养了地震灾区的3个藏族孤儿,并隐姓埋名先后3次为他们献血。
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对孔繁森同志给以极高的评价,号召全党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孔繁森成为新时代干部的楷模。
10、中国女排群体——“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她们对发球、拦网等技术动作几乎每天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对训练比赛造成的肩、腰等伤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之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克服重重困难,相继蝉联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赛和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