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12.02
烟台市口腔医院卢志山学习整理
2017年11月22日-24日,由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承办的第十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术大会在珠海召开。
这次会议参加人数非常多,据说注册了超过900人。本来粤海酒店的这个会议室能够容纳五六百人,但现场人数太多,满满当当,走廊里全是人,许多学员只能站着听演讲。
此外,听见过不少的参会者说:原以为11月23日的青年学者基础研究论坛来听演讲的人员不会太多,因为都是基础研究,但没有想到整个会场基本是满的,走廊里也有站着的。
由于最后一天上午是“疑难病例多学科综合治疗研讨”,估计人数会非常多,所以我们决定24日一早7点来钟来占座位,结果是这样的,可见非常受欢迎和火爆。
现就所了解到的内容做一下总结: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凌均棨教授做了《牙体牙髓病学三年菁英路》的报告
凌主委讲到光华团队几年来阅读了千篇文献,概括了目前的最新进展。
一、口腔微生物菌群与龋病
(一)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梁景平教授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侯本祥教授团队均发现“健康人群较龋病人群具有更丰富的口腔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口腔健康人群中细菌多样性要高于龋病患者,龋病的发生并非由单一菌种所致,可能为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龋病的发展,龈上菌斑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XiaoC,RanS,HuangZ,LiangJ.BacterialDiversityandCommunityStructureofSupragingivalPlaquesinAdultswithDentalHealthorCariesRevealedby16SPyrosequencing.FrontMicrobiol.2016Jul22;7:1145。
吴维悦,侯本祥.龋病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12):742-747.
(二)利用口腔菌群结构预测龋病风险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凌均棨教授团队提出了基于人体共生菌群的疾病风险评估与预警策略。
(三)多菌种微生物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程磊教授研究认为:多菌种生物膜逐渐替代单菌种生物膜成为研究细菌致龋行为的主要模型。细菌的相互作用与龋病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的热点。
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黄正蔚教授团队研究了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与致龋菌的关系,发现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影响细菌早期生物膜形成和其耐酸性。
2、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团队发现变异链球菌lamb基因的确实可以改变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并导致胞外多糖的增多,外排泵抑制剂能够降低变异链球菌产酸耐酸能力、变链素产生的能力。
LiuJ,GuoL,LiuJ,etal.IdentificationofanEffluxTransporterLmrBRegulatingStressResponseand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SynthesisinStreptococcusmutans.FrontMicrobiol.2017Jun8;8:962.
1、氨基酸和抗氨基酸代谢类抑菌药物是新型控制致龋菌的方法。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谷氨酸消旋酶抑制剂D-谷氨酰胺可以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毒力因子。
ZhangJ,LiuJ,LingJ,etal.nactivationofglutamateracemase(MurI)eliminatesvirulenceinStreptococcusmutans.MicrobiolRes.2016,186-187:1-8.I
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程磊教授研究认为精氨酸可以抑制多菌种生物膜和变异链球菌单菌种生物膜的形成。
HuangX,ZhangK,DengM,etal.Effectofarginineonthegrowthandbiofilmformationoforalbacteria.ArchOralBiol.2017Oct;82:256-262
(六)龋损管理
1、武汉大学陈智教授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了《龋损管理:龋坏组织去除的专家共识》,详细介绍和讨论了龋病术语和去除龋坏组织的规范推荐。
陈智等.龋损管理:龋坏组织去除的专家共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12):712-716.
2015年2月,ICCC(theInternationalCariesConsensusCollaboration,国际龋病共识协作组)在比利时鲁汶召开会议,来自12个国家(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1位龋病专家讨论达成了本共识,全文发表于2016年国际牙科研究协会的会刊AdvDentRes。我们曾在2017年回顾和学习过这一文献,具体可见2017年7月的公共号。
SchwendickeF,FrenckenJE,BjrndalL,etal.ManagingCariousLesions:ConsensusRecommendationsonCariousTissueRemoval.AdvDentRes.2016May;28(2):58-67.
(七)预防继发龋
上海交通大学冯希平教授根据继发龋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控制微裂隙、局部使用氟化物、清洁牙齿、治疗龋病和牙周病以及定期检查等方面预防继发龋。
(八)新一代流动树脂的研究
武汉大学陈智教授对新一代流动树脂的原理及特性进行简要阐述,指出目前缺乏新一代流动树脂的临床研究数据,仅体外研究评价指导临床应用。
陈智.新型流动复合树脂在牙体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5,50(6):331-336
二、口腔微生物组学
(一)口腔核心微生物组
XinXu,JinzhiHe,etal.Oralcavitycontainsdistinctnicheswithdynamicmicrobialcommunities.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15,17(3):699-710
(二)口腔微生物组预测早期儿童龋(ECC)
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团队首先报告采用口腔微生物组手段预测ECC,结果表明:口腔菌群变化先于龋病临床症状出现,在疾病发生和进展中口腔微生物组变化显著,龋病微生物指数模型预测准确率高达81%。
Teng,Yang,Huang,etal.PredictionofEarlyChildhoodCariesviaSpatial-TemporalVariationsofOralMicrobiota.CellHostMicrobe,2015,18(3):296-306
(三)口腔微生物组与牙周炎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比较研究了牙周炎患者与健康人之间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发现:梭杆菌、卟啉单胞菌、螺旋体属等在牙周炎人群中富集;奈瑟菌属、棒状杆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及放线菌属等在健康人群中富集;龈下菌斑微生物组的改变引起群落功能的明显改变。
LiY,HeJ,HeZ,ZhouY,etal..Phylogeneticandfunctionalgenestructureshiftsoftheoralmicrobiomesinperiodontitispatients.ISMEJ.2014Sep;8(9):1879-91.
(二)口腔微生物组与消化道疾病
(三)口腔微生物组与代谢疾病
1、口腔放射杆菌丰度与2型糖尿病联系密切。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宾大合作研究发现:糖尿病经IL-17介导途径加重牙周炎症的破坏;
XiaoE,MattosM,VieiraGHAetal..DiabetesEnhancesIL-17ExpressionandAlterstheOralMicrobiometoIncreaseItsPathogenicity.CellHostMicrobe.2017Jul12;22(1):120-128.
3、中国医学科学院JunWang等研究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口腔微生物组的生态平衡。
ZhangX,ZhangD,JiaH,etal。Theoralandgutmicrobiomesareperturbedinrheumatoidarthritisandpartlynormalizedaftertreatment.NatMed.2015Aug;21(8):895-905.
三、牙髓根尖周病病因与临床研究
(一)牙髓根尖周病病原微生物
目前认为牙髓根尖周病病原微生物是厌氧菌,90%以上的细菌为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巴西学者Siqueira发现梭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致病菌属。澳大利亚学者Dingsdag认为:普氏菌属、梭菌属和互养菌TG5为主要致病菌属。
(二)牙髓根尖周病病原微生物
1、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根尖病变区可以检出产丙酸丙酸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口腔普雷沃菌、微小微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核酸杆菌及福赛思坦纳等病原微生物。
徐欣,何金枝,周学东.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口腔与全身疾病预警中的作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33(6):555-560.
何金枝,徐欣,周学东.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研究进展.微生物与感染,2017,12(3):139-145.
PersoonIF,CrielaardW,OzokAR.Prevalenceandnatureoffungiinrootcanalinfection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intEndodJ,2017,50(11):1055-1066.
(三)牙髓根尖周病分子生物学研究
研究表明miRNAs在牙髓根尖周病病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2、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miR-155,miR-355-5p,ASH1L-MMP等分子调控牙髓根尖周病的进展。
(四)牙髓根尖周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五)牙髓根尖周病与正畸治疗的关系
(1)天然牙齿表层釉质与健康的牙髓是防止疾病入侵机体的重要防线,正畸治疗应该严格有创操作的应用范围,并制定相应的规范。
(3)正畸治疗装置增加牙表面清洁的难度,龋病与牙周病的防控应成为正畸治疗的要件。治疗前必须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治疗方案中应该包括对龋病、牙周病的防护措施,并在治疗中要持续评估龋病、牙周病的防范效果,在最终治疗效果评价中也要强调对龋病、牙周病的控制情况。
(六)活髓保存
四川大学黄定明教授提出了综合评估患牙牙髓状态,制定活髓保存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以规范国内活髓保存。
台湾大学林俊彬教授阐述了活髓保存治疗中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与改良。
(七)牙髓根尖周病诊治策略
四川大学黄定明教授分析了大量体内外研究,分析了迁延不愈性牙髓根尖周病病因,并提出完善的诊治策略。
黄定明,周学东.迁延不愈性牙髓及根尖周病的诊治策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5,50(6)。
南方医科大学吴补领教授团队针对根管治疗过程疼痛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导临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术中疼痛。(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05:439-442)
(八)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十大牙体牙髓病临床重点专科共同制订了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指导口腔执业医师规范运用显微根管治疗技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8):465-46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侯本祥教授团队对显微根管治疗技术指南进行了详尽的操作技术要点解析,并指出:随着口腔医疗设备和材料的进步以及牙髓病学理论的更新,手术显微镜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牙髓病医师的重视,显微根管治疗的理念和技术已被牙髓病医师接受,越来越多的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手术显微镜;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的实质是手术显微镜辅助下的根管治疗技术,除了必须掌握常规根管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技巧之外,还必须熟悉手术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8):455-459)
(九)患牙根管治疗后的修复
2、北京大学岳林教授就“根管治疗遇到牙种植”进行了客观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患牙治疗方案的临床路径。
岳林.当根管治疗遇到牙种植——保存还是拔除患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5,50(6):321-324
(十)大数据引领牙体牙髓创新之路
1、锥形术CT、CAD/CAM、3D打印、显微CT和数字化教学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创了牙体牙髓创新之路。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了《数字技术开辟牙体牙髓创新之路》,提到:伴随'微'时代的迅猛到来,数字化已深入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美学医疗、微创医疗、精准医疗等理念不断涌现,为现代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崭新的变革与前景。近年来,现代数字技术在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得以逐步引入和推广,为疾病诊疗和研究开辟了迥异于传统的思路和模式。本文概述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技术在牙体牙髓病学科发展中的应用与展望。
凌均棨.数字技术开辟牙体牙髓创新之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4):210-214.
2、中山大学蒋宏伟教授从治疗计划确定到开髓、根管清理成型、根管充填到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等阶段,阐述了根管治疗中微创牙髓治疗理念的可能。同时,在本次会议上也有不少讲座与微创牙髓治疗有关,微创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的小开髓口,是需要适应症、技术、材料和设备支撑的。
蒋宏伟.微创牙髓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8):460-464.
(十一)智能机器人的研究
武汉大学范兵教授、边专教授发明了应用于开髓和根管预备的精准装置和智能机器人。此外,范兵教授还针对根管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器械分离)发明了多种根管内分离器械提取套装。上述成果分别在2015年7月和2016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十二)激光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
1、何文喜教授团队对激光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进行了评价:激光应用时微创舒适疼痛少同时不损伤牙髓;激光去除硬组织基本无震动感觉,产生微裂少,粗糙面有利于年节;激光可以更有效的清理根管和杀灭根管内的细菌;是牙髓病治疗中一种理想的辅助工具。
何文喜.激光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8):470-474.
2、余擎教授团队系统比较了几种激光系统去除根管内玷污层的能力,发现Er:YAG激光可以激活NaOCl和EDTA可以有效去除全根管玷污层,提示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微创牙髓治疗。
WangX,ChengX,LiuB,LiuX,YuQ,HeW.EffectofLaser-ActivatedIrrigationsonSmearLayerRemovalfromtheRootCanalWall.PhotomedLaserSurg.2017Apr5.doi:10.1089
(十三)根管充填糊剂研究
QuW,BaiW,LiangYH,GaoXJ.InfluenceofWarmVerticalCompactionTechniqueonPhysicalPropertiesofRootCanalSealers.JEndod.2016Dec;42(12):1829-1833
2、余擎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抗菌基质材料,有望合成一种具备长期有效抗菌作用的根管封闭剂。
ChengX,QuT,MaC,etal.Bioactivemono-dispersednanosphereswithlong-termantibacterialeffectsforendodonticsealing.JMaterChemBMaterBiolMed.2017;5(6):1195-1204.
四、牙髓再生治疗
2、牙髓再生的研究现状
JOE主编Hargreaves教授团队对牙髓再生的现状做了总结:
(1)多种方案并行:牙髓血运重建、干细胞治疗、支架移植、3D打印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
(2)优缺点并存:每个牙髓再生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仅牙髓血运重建术应用于临床
(3)致力于提高根管清创消毒疗效:根管消毒是否彻底直接影响牙髓再生的效果
(4)优化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探寻促进牙髓再生的有效生长因子,优化支架材料的再生潜能。
MurrayPE,Garcia-GodoyF,HargreavesKM.Regenerativeendodontics:areviewofcurrentstatusandacallforaction.JEndod.2007Apr;33(4):377-90.
3、牙髓再生研究
(1)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团队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了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牙髓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研究了牙本质小管内生长因子对牙髓再生的作用;结合细胞归巢理念应用于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
LinJ,ZengQ,WeiX,etal.RegenerativeEndodonticsVersusApexificationinImmaturePermanentTeethwithApicalPeriodontitis:A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JEndod.2017Nov;43(11):1821-1827.
ZengQ,NguyenS,ZhangH,etal.ReleaseofGrowthFactorsintoRootCanalbyIrrigationsinRegenerativeEndodontics.JEndod.2016Dec;42(12):1760-1766.
HeL,KimSG,GongQ,etal.RegenerativeEndodonticsforAdultPatients.JEndod.2017Sep;43(9S):S57-S64.
HeL,ZhongJ,GongQ,etal.RegenerativeEndodonticsbyCellHoming.DentClinNorthAm.2017Jan;61(1):143-159.
(2)中山大学凌均棨教授团队阐述了血运重建临床操作的具体步骤和关键因素
(3)美国天普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系.再生医学实验室杨懋彬教授报告了牙髓再生的牙源性干细胞生物支架和生长因子等基本研究方向,再生牙髓病学主要采用引导组织再生原理,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促进根管内牙髓再生,是牙髓再生治疗的新方向和新选择。在再生牙髓病学中,牙源性干细胞、生物支架以及生长因子是3个关键因素,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见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43(5))
(4)广西医科大学陈文霞教授团队提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是牙髓再生的良好支架,体外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探索了该共培养体系的细胞应用于牙髓再生中的可行性;联合应用各种生长因子和水凝胶胶原支架,为非细胞移植的牙髓再生寻找新途径。
(5)余擎教授团队初步验证:可注射细胞微球明胶复合物、牙髓干细胞、血小板裂解液在牙体组织再生领域可能具有的应用优势;研究了机械压应力刺激对牙髓干细胞增值分化的影响,探索了力学微环境的模式改变对牙髓组织再生的作用。
SunHH,ChenB,ZhuQL,etal.Investigationofdentalpulpstemcellsisolatedfromdiscardedhumanteethextractedduetoaggressiveperiodontitis.Biomaterials.2014Nov;35(35):9459-72.
ChenB,SunHH,WangHG,etal.Theeffectsofhumanplateletlysateondentalpulpstemcellsderivedfromimpactedhumanthirdmolars.Biomaterials.2012,33(20):5023-35.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做了《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报告
口腔感染性疾病影响全球近39亿人,2010年全球用于口腔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直接费用总结2980亿美元,间接费用达1440亿美元,与全球10大常见死亡病因的花费相当。口腔健康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全民健康的重要标志。
一、口腔感染性疾病
1、龋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龋病核心微生物组为口腔常驻菌,口腔微生态失衡导致菌群由生理性组合改变为病理性组合,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内氏放线菌等口腔常驻菌机会致病是龋病发生的主要病因。
2、牙髓根尖周病
3、牙周病:口腔细菌引起的牙齿周围组织慢性感染,表现为牙龈出血、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是人类缺失牙的主要病因。牙周微生态失衡,牙龈卟啉单胞菌、复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伴放线放线杆菌等在龈下菌斑富集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4、颌面部间隙感染
6、放射性口炎:口腔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放射性口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口腔微生物组
1、微生物种类复杂:口腔内环境温度、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营养底物、酸碱度等均可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口腔环境的相对不稳定性,决定了定植入微生物群落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目前已经鉴定了13门688种口腔微生物,其中65%的微生物可以培养。
2、空间分布差异性很大
3、随年龄及牙列变更动态变化
4、受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调解
三、口腔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的重要纽带和门户
口腔是环境微生物与人体交流的重要窗口,口腔微生物组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微生态研究是连接环境与人体微生态研究的重要纽带。
1、口腔是肠道微生物的储存库
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可以检出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韦荣球菌、放线菌属等常驻菌,以及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酸杆菌、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
2、口腔细菌可移位定植到肠道
口腔链球菌、卟啉单胞菌和明串珠菌等细菌可稳定定植于肠道,并引起肠道菌群组成与结构的明显改变。卟啉单胞菌属稳定定植于肠道可能与其参与肠炎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有关。
3、口腔细菌移位定植与消化道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梁景平教授做了《一个牙体牙髓专科医生的从医体会和思考》的报告
梁教授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三基三严
通过一个特殊病例,讲解了三基三严培训在牙体牙髓病专科医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都要重视三基三严。临床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多看书、重理论、少动手、亲实践,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典型异常现象视而不见。因此三基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82岁。
主诉:左侧上下颌自发性疼痛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自觉左侧面部及上下颌出现自发性疼痛,逐渐加剧,疼痛呈自发性,与冷热无关,白天晚上均有发作。向耳颞部及头顶部放射,但如用力压头皮时头痛可以缓解,疼痛从未越过中线。首先在外院行36、37牙开髓治疗,至今疼痛未缓解,且继续加重。
2、拟诊断为:左颞部及头皮部带状疱疹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
特点有:沿着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疼痛;胸腹部及腰部好发部位占70%;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多见,20%。
3、诊断依据:
(1)疼痛以三产神经第一第二支分布为特点
(2)疼痛与冷热无关,与咀嚼无关;
(3)即使开髓治疗后疼痛依然存在
(4)左面颊及颞部头顶部疼痛时,紧压皮肤有舒适感
(5)未发现有三叉神经痛扳机点
(6)疼痛从未越过中线
(7)牙片及全景片检查,临床上未发现有急性炎症性疼痛特征。
同时,本病例不具备典型的带状疱疹发病特点:
(1)皮肤红斑
(2)脓疱或水疱
(3)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有牙痛
(4)询问病史有带状疱疹病史。
二、重视专科与全科的关系
牙体牙髓病专科医生必须了解、熟悉口腔修复、牙周病学、种植学、正畸学等其它专科的发展和现状,从而更好的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此外,还应该同时了解系统性疾病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我们治疗之间的关系。
三、临床与科研
1、科研可以推动临床;临床可以促进科研
2、临床上好医生有一些特点:
(1)勤于思考,不满足机械性的看病、手术
(2)勤于跟踪医疗进展、学科发展方向、与时俱进
(3)善于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从中发现问题予以解决
(4)情商也同样重要。
四、继续医学教育问题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岳林教授做了《根尖周炎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思考》的报告
岳林教授的这个报告在临床上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碰见过很多糖尿病患者需要根管治疗或者需要拔除,他们自己都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伤口不容易愈合”,
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控制感染以及组织修复再生的障碍,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生物作用受损引起代谢性疾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防御功能下降,血管神经病变,破骨增加,成骨减少;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从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和伴随症状,进而有利于致病菌繁殖,使得感染发生率增加,感染治疗的效果下降。
在口腔专业中,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根尖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呢?岳林教授研究团队对糖尿病与根尖周炎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其中国外基础研究29篇,临床研究19篇;国内临床研究23篇,研究了糖尿病患者原发性根尖周低密度影检出情况以及糖尿病患者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疗效,对糖尿病与慢性根尖周炎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如下:
1、糖尿病患者X线根尖周低密度影检查情况分析和糖尿病患者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疗效分析。
2、分子、蛋白、细胞水平研究证明:糖尿病是细菌感染、炎症发生和进展、破骨、延迟成骨的危险因素
4、临床循证医研究显示:糖尿病对原发性根尖周炎发病的影响尚不明确
(2)糖尿病患者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1年疗效低,说明糖尿病影响病变区骨再生、修复和组织愈合的速度。
余擎教授做了《根管治疗的清创与微创》的报告
微创牙髓病学(MIE):在现代牙髓根尖周病诊疗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健康牙体组织结构的理念,强调在保证阻止病变发生或阻断已有病变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更好地保存牙体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患牙远期保存率。GutmannJL.Minimallyinvasivedentistry(Endodontics).JConservDent.2013Jul;16(4):282-3.
一、MIE之牙髓炎的分类与治疗建议
1、早期牙髓炎:冷刺激一过性敏感,没有持续反应,无自发痛,无叩痛。治疗建议:间接牙髓治疗(间接盖髓术)
2、轻度牙髓炎:冷热酸甜刺激高度敏感,疼痛持续20s逐渐缓解,可能伴有叩痛不适。此时牙髓的病理表现为牙髓有局部炎症,常常位于髓角。治疗建议:间接牙髓治疗。
3、中度牙髓炎:冷刺激疼痛明显且强烈,可持续数分钟,自发性钝痛,叩诊不适,需要服用止痛药。此时牙髓的病理表现为牙髓炎症已经扩大到部分或者全部冠髓。治疗建议:局部或者全部冠髓切除。
4、重度牙髓炎:剧烈自发性尖锐疼痛,冷刺激加重,夜间加重,叩诊疼痛。此时牙髓的病理表现为炎症已经扩大到整个冠髓并有可能侵入到部分根髓。治疗建议:视情况行全部冠髓切除/部分根髓切除/根管治疗。
二、MIE之精细开髓
MIE强调基于生物力学及牙体解剖有目的性的保留部分髓室顶以及PCD的精细开髓。PCD是指位于牙槽嵴顶冠方4mm及根方4mm范围内的牙本质。它可以向根方传导咬合应力;提供牙体修复必须的牙本质肩领;维系健康的牙周生物学宽度。此外,尽可能保护对于咬合功能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舌隆突、斜嵴、髓室顶,这些自身牙体结构可以增强患牙的抗折力。
三、MIE之根管预备成型及冲洗消毒
1、不强调过度的冠部预敞和直线通路的建立,而是使用小锥度镍钛器械围绕根管壁提刷,以便尽量保留根管中上段牙本质结构(包括PCD)
2、由于未建立直线通路,可能增加器械分离的风险,建议使用改良材质的记忆控制合金可预弯小锥度镍钛器械(SAF,HyflexCM,TwistedFiles,ProTaperNEXT),他们具有更强的抗折能力,可以较好的维持根管原始形态,并且开髓孔较小且不进行冠部敞开的情况下,安全的完成根管机械清理和成形。
4、使用超声负压冲洗系统(EndoVac)、激光引发光声流系统(PIPS)及多频音波系统(Gentlewave)等加强冲洗消毒效果。
研究表明:Er:YAGNaOCl/15#消毒效果等同于NaOCl/40#。
ChengX,TianT,TianY,XiangD,QiuJ,LiuX,YuQ.Erbium:YttriumAluminumGarnetLaser-ActivatedSodiumHypochloriteIrrigation:APromisingProcedureforMinimallyInvasiveEndodontics.PhotomedLaserSurg.2017Sep14
五、MIE之根管充填
1、侧压充填及热牙胶充填过程中需要避免施加过重压力或使用过大号的垂直或侧方加压器
2、根管系统三维封闭的同时尽量做到牙根的加固即一体化效应(MathewS,etal.JDentistryandOralHygien,2014)
3、使用生物陶瓷充填体系,iRootSP糊剂可以吸收根管内部和牙本质小管的水分,诱导固化反应后开始凝固硬化并膨胀,最终可形成羟基磷灰石,与牙本质形成良好的化学性粘接。
4、生物陶瓷一体化充填在无额外充填压力的情况下实现三维根管封闭,同时减少根折的发生和避免了热牙胶充填时高温对牙周组织的损害(CaparI,etal.DentTraumatol,2015)
六、MIE是有条件的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边专教授做了《牙体牙髓病学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的报告
一、龋病的诊断与治疗
1、龋病概念的延伸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龋病管理理念的变化:
龋损管理是在牙体水平控制症状,而龋病管理是控制症状的同时,在个体水平追根溯源,从患者层面和医生层面对龋病进行管理。
(1)患者层面
以患者为中心,涉及龋损阶段、唾液量、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既往史、菌斑情况、根面暴露情况、正畸装置、母亲龋坏井莉、社会经济状况、定期检查情况、糖饮料使用情况、氟化物使用情况、口腔卫生习惯、服药史口干症、头颈部放疗史等。
(2)医生患者协同进行龋病风险管理:
(3)医生治疗干预层面
二、开髓:传统VS微创
1、传统开髓洞型:
具有的优点:获得直线通路;改善视野;利于器械放置;减少操作中的失误。
但是也有缺陷:丧失重要的牙体结构;降低牙体强度;可能导致牙齿拔除。
2、微创开髓洞型
包括保守开髓洞型、Ninja/超保守开髓洞型、微创(导航)开髓洞型。
3、保守开髓方法的步骤:
(1)CBCT扫描:三维图像用于确定牙根和根管的数目、大小、弯曲度和特征,以制定用最保守的方式到达根管的开髓方案。
(2)第一种情况:保守开髓洞型预备
对于前牙:建议开髓入口尽可能偏向切端;
对于后牙:应在牙根和根管的中心形成一个小的开髓洞。
第二种情况:以牙体缺损为导向的保守开髓洞型的预备
此步骤旨在通过冠部的缺陷(例如:龋损、修复体等)进入髓室。
(3)牙颈部的处理
建议对牙颈部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将咬合力转移到牙齿的根部。
在年轻患者中,这个目标可以通过维持根管的自然漏斗形状来实现。
在钙化牙齿中,需要通过细致的机械预备再形成根管的锥度来实现。
(4)保守开髓洞型内的根管预备:
根管预备:尽量避免牙根减弱和/或医源性穿孔
根尖预备:达到根管治疗的生物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不要改变根管尖部的形态。
4、牙体的抗折性:
实验结果表明牙体抗折性因牙位不同而不同,因充填与否而不同。
5、根管预备效率:
保守与传统开髓的方法对于根管预备的效率,上颌切牙、下颌前磨牙以及上颌磨牙根管预备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保守与传统开髓的方法对于根管预备的效率,在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管根尖区预备效率差。
6、根管偏移比较:
保守开髓组腭侧根距离根尖7mm处根管偏移率显著性提高
传统开髓腭侧根距离根尖5mm、7mm处根管预备更居于中心、保守开髓组远颊根管距离根尖5mm处更居于中心。
7、微创导航开髓洞型
三、冠方修复
1、冠方修复的必要性
预防根管系统和/或根尖区的再感染;替代确实的牙体硬组织,修复冠部形态和功能,且预防冠和/或根折;为修复体/牙复合体提供足够的强度以适应功能性应力。
2、制定修复计划考虑的因素
3、修复治疗方案选择的变化
四、牙髓血运重建术
牙髓血运重建术/牙髓血管再生治疗:以生物学为基础,形成新的牙本质、牙髓以及牙根结构来取代受损组织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