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汉服在古色古香的景点拍照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游打卡公式。随着国潮经济的兴起,汉服早已跳出了爱好者的“小圈子”,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汉服正在迅速地“破圈”并“扩圈”。此外,汉服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还催生了汉服的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以及汉服妆造师、发饰手工艺人等新职业。
1八成消费者购买过汉服
年轻群体成消费主力军
龙年春节期间,汉服市场迎来了一波消费热潮,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汉服的搜索量暴涨。其中,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春战袍”成为热度最高的单品之一,#马面裙成为龙年春节穿搭爆款#、#曹县卖了3亿的马面裙依然供不应求#等话题纷纷冲上热搜。京东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品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已超300%。
近年来,穿着汉服游玩、到旅游景点打卡拍照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78.6%消费者购买过汉服。汉服爱好者人数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十年间人数规模扩大超30倍,2023年汉服爱好者人数已达998.1万人。艾媒咨询分析师预估,未来汉服爱好者人数仍将逐年提升,2027年有望达1588.6万人。
汉服穿着场景以往限于小圈子的汉服活动,如今越来越普遍地存在于拍摄、旅游、日常出行等场景。《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会在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等场景穿汉服,39.2%的消费者会在旅游观光时穿汉服,30.6%的消费者会在日常活动中穿汉服。
此外,在汉服消费者中,女性用户占比70.2%;4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九成,其中15-25岁的消费者是消费主力。随着国潮经济的兴起,汉服早已跳出了爱好者的“小圈子”,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汉服正在迅速地“破圈”并“扩圈”,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国潮时尚正从一套汉服开始。
2汉服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催生周边产业和新职业
汉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国民传统文化自信的复苏和政府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动,汉服热潮不断升温,产业潜力不容小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扩大趋势,2015年至2021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2023年达144.7亿元,预计2027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241.8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较小,未来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
从地域分布看,目前中国汉服产业已形成山东曹县、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四大汉服生产基地。在淘宝电商平台,截至2022年年底,汉服商家数量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山东、浙江、广东、四川和江苏,占比分别为21.5%、18.8%、13.5%、12.6%和11.6%。
3百搭马面裙成“新年战袍”
“改良”汉服助力产业破圈
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过程中,汉服圈曾一度因为“形制”和“改良”之争吵得不可开交。最初,不少汉服爱好者对汉服的“形制”有着极致的追求,在他们看来,汉服的朝代、样式、穿着场景都有讲究,有的甚至觉得汉服的制式、用料、尺寸得跟出土文物一致才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形制”汉服过于“隆重”,让人望而却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不购买汉服较多考虑因素是不实用、影响出行和穿着过程较为繁琐。
随着国潮经济和新中式的兴起,普通消费者对融合了现代审美的“改良”汉服的需求越来越高,正如当下爆火的“新年战袍”马面裙。所谓马面裙,是明清女性的主要裳服。“马面”,原指城墙上凸起于墙面外侧的部分。正面为高而宽的平面,两侧向后折,主要用于加强防御,攻击墙底敌军。马面裙,由马面和褶裥组成。裙子的前后里外有四个裙门,两两相叠。两侧有褶,正面没有褶。穿戴后,从远看裙身正面与两侧的打褶结合,与城墙“马面”的建筑结构十分相似,因而得名马面裙。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汉服市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高速发展。随着销量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心态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人对汉服感兴趣,对改良的需求自然就更多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汉服未来在传承传统元素的基础上适度融入现代服饰理念和元素,使其日常化,将有利于汉服产业的长期发展。当前,汉服的设计、纹样、搭配正快速迭代,朝着“好看且好穿”的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出更广阔的消费需求。
4文化自信成坚实后盾
产业利好政策纷至沓来
事实上,汉服走俏并非偶然。从起初的小众爱好,到最终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认同和追捧,背后反映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与文化认同的逐步深化。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62.8%的消费者认为汉服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有26.3%的消费者认为汉服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体现,传播汉服文化,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企查查、《2023年汉服产业报告》、小红书、抖音、淘宝、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