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眼日:小孩子近视了能治好吗?这些防护要点请知悉
高层动向
世界卫生组织开源防疫情报(EIOS)团队访问中国疾控中心
“无烟为成长护航”2023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在银川举办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在2023年全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监测培训班作经验介绍
科研动向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无创诊断血癌
人造电子皮肤破损后可自行修复
最新研究:处理难题时,聪明人比智商相对低的人反应慢
美研究:美国人预期寿命落后于数十个国家劣势进一步加剧
Nature:神经退变和脑衰老过程中神经元DNA修复新机制
Lancet子刊: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识别出人类5种心力衰竭亚型
舆情信息
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民时评)
国际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专刊出版集中展示我国过敏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中国(广东)卫生健康发展大会举行
浙江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
宁夏上海签订卫生健康合作协议
河南推进“便民就医少跑腿”
二十年,神舟医疗队守护航天员
77万!日本2022年出生人口创1899年以来最低值
“30%英国家庭买不起一张舒适的床”,床位缺乏成“隐形贫困”
人人都能做近视手术吗?眼科专家答疑
白皮书勾勒青光眼患者画像:呈年轻化趋势、多与慢病共病
胸痛中心建设已覆盖90%区、县推行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巧食豆,胜过肉!来看看你适合哪种豆
注意!6种食物有剧毒,不要留,更别吃
杭州上千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为市民健身提供更大便利
研究产地、种类——年轻人如何挑选“合适的米”?
聚焦乡村医疗能力提升走进“山东屋脊”上的3家卫生院
居家养老空间改造成为新趋势
2023-06-04人民网
王凯说,一般来说,刚出生时,大家都是远视眼。幼儿园阶段,一般会有正1.50-正2.00左右的远视储备。由于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会导致远视储备消失速度过快,使得在后续发育过程中逐渐向近视眼过渡。
他进一步说,儿童青少年的眼球发育没有完全定型。在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会不断寻找正确焦点,并调整眼球的生长方向。如果眼睛总是看向近处,眼球就会认为,焦点在视网膜之后,从而不断寻找焦点位置,最终导致近视眼的发生和不断加深。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真性近视是不可逆转的。”王凯强调。
那么,如果已经出现了真性近视,如何尽量避免快速进展?王凯表示,首先,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每天进行2个小时以上户外活动;
其次,运用临床控制近视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光学手段控制,例如使用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从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加深。第二种是通过药物手段控制,低浓度阿托品目前是可在临床中应用的、唯一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近视增长的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023-06-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开源防疫情报(EpidemicIntelligencefromOpenSources,简称WHO-EIOS)团队访问中国疾控中心昌平园区,与中心主任沈洪兵会谈。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和外事处参会,全球公卫中心戚晓鹏副主任主持会议。
世卫组织EIOS部门主管PhilipAbdelMalik博士首先介绍了世卫组织流行病情报中心(简称大流行中心)的组织架构和优先活动。2021年9月,世卫组织大流行与流行病情报中心在德国柏林成立,隶属于世卫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划部。大流行中心与会员国和世卫组织区域及国家办事处紧密合作,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共同创造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早期预警监测工具。大流行中心的优先活动主要包括:合作机构开发、开源项目办公室、开源防疫情报系统、公共卫生情报能力建设、国际病原体监测网络、全球领导力系列演讲。
中国疾控中心沈洪兵主任介绍了中国疾控体系改革的重点以及优先领域,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智能预警能力。沈主任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希望和世卫组织加强合作,在全球流行病开源情报监测预警方面开展广泛的人员能力建设和技术经验交流活动。
与会双方通过讨论交流,就中国疾控中心与世卫组织EIOS团队的下一步合作方向达成了共识,一是充分利用世卫组织EIOS平台优势,开展全球疾病监测;二是增进世卫组织总部、西太区、驻华代表处与疾控中心人员的业务往来和交流;三是开展广泛的人员能力建设活动,举办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全球公卫中心戚晓鹏副主任做了会议总结,感谢世卫组织总部、西太区、驻华代表处和EIOS团队对中方的大力支持,并就接下来即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疾控人员EIOS培训班进行了部署。本次访问是世卫组织EIOS团队首次访华,对中国疾控中心开展全球开源防疫情报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23年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由全国爱卫办主办,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爱卫办、银川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无烟为成长护航”2023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顺利举办。全国爱卫办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出席活动并讲话。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在活动上介绍了“无烟为成长护航”青少年控烟主题科普展活动并发布了系列活动主题。
2023-06-02国家卫生健康委
日内瓦湖畔,留下了中国代表团成员忙碌的身影,洁净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中国风”也给本届世界卫生大会带来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案。
这个承诺,掷地有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届世界卫生大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同志亲自研究、亲自推动会前各项安排。”中国代表团团长、本届大会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高度赞赏世卫组织75年来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将继续坚定支持世卫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大会开幕后,万国宫内,每一块国家标识牌后的座位座无虚席。在一般性辩论环节,曹雪涛介绍,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会场内,曹雪涛发言结束后,掌声如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通过努力,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向全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鲜活场景。
这些作为,言行一致
日内瓦城的生活很悠闲,万国宫内的议程却十分紧凑。如何更好守护人民健康?如何更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如何深化各国合作,共同抵御威胁?面对诸多事关人类发展前景的话题,中国代表团的每位成员步履匆匆。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开展近50场会外活动。在临时隔出的会议室、咖啡香气弥漫的小餐桌,甚至是一次不期而遇的“迎面撞见”,中国代表团都积极与外方增进了解、共话合作。在短短的几天中,中国代表团以极高的效率和务实的态度,与十几个国家代表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双边会见,就进一步深化卫生体系改革、医疗卫生技术交流、微生物耐药治理、传统医药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领域的双边合作进行务实交流,还出席了金砖国家卫生部长午餐会,会见了港澳特区代表。中国代表团广泛参与了大会期间近30场技术边会和吹风会,积极参与世卫组织战略技术圆桌会议,并同世卫组织多个技术部门展开了工作交流。
“中国政府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投入机制,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筹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在促进全民健康覆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相互交流讨论中,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提出,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短期内资源无法快速增加的前提下,建议各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展望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司长胡光建议,各方朝着一致方向努力,统筹考虑愿景诉求和现实差距,秉持更为灵活和有效的对话机制,寻求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避免分裂和互相指责。
这些活动,携手共进
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卫生安全,中国是积极的推动者和贡献者。
刚刚抵达日内瓦,在媒体镜头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我们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挑战,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
大会开幕后,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风”刮到了万国宫外。远望青山,近照湖水,夜幕葱茏当中,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共同举办了突发卫生事件医疗应急主题边会。“这是今年世界卫生大会的第一场边会,体现了各方对医疗应急的高度重视。”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边会上发言指出,中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60支国家应急医疗队,其中5支队伍获得世卫组织认证,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维护。中国积极引领国际应急救援行动,先后加入应对安哥拉、圭亚那的黄热病、寨卡病毒等疫情,尼泊尔抗震救灾等救援活动;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连续4轮向疫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现汇和物资等援助,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疫区及周边国。中国呼吁加强国际层面的医疗应急合作,与世卫组织一道加大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应急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力度,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边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国际急救医学联合会、非洲疾控中心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德国、意大利等多国代表,既是发言者,也是听众。一轮轮掌声,发出的是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合音。
合作不会止步,总在向前。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肯尼亚共同举办的辅助技术主题边会上,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国在提供公平可及的辅助技术,加强辅助技术国际合作方面的有关经验。他表示,中方愿同世卫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残疾人组织等密切协作,以加强辅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为重点,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辅助器具产品供应。
与会国家和世卫组织代表对中方代表的发言表示一致认可,对中国推进本国和国际辅助技术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全球卫生健康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高度赞赏。
大会议程过半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静来到了世界卫生大会的领奖台上,从本届大会主席手中接过了科威特国老年人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研究奖获奖证书。“我是代表国家、代表全国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上台领奖。”吴静表示,这次获奖,是对中国大国担当的高度认可,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动力。
没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没有健康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为了维护这个根基,中国坚持高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旗帜,与各方携手共进。
2023-06-02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月17~19日,2023年全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监测工作推进暨业务培训班在京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樊静出席开班仪式。我省因“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工作表现突出,在此次培训班上作了先进工作经验介绍。
心脑血管病是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表明了开展“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支持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工作。我省积极配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全省范围开展此项监测工作,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质控,高质量地完成了每年度监测工作任务,得到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高度认可。我中心也荣获了2021-2022年度“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突出贡献单位奖。
2023-06-05科技日报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31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CRISPR技术的无创血液检测方法,这种被称为EXTRA-CRISPR的方法在癌症诊断中的效果可与广泛使用的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媲美,且能与一台简单的便携式设备配套使用,有望大大加快癌症早期诊断的流程。
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已被用于开发新疾病诊断生物测定方法,但目前该方法需要手动处理多步反应,且灵敏度不如黄金标准RT-qPCR。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希望将整个工作流程简化为“一管法”:除样品外所需的每种化学试剂都储存在一个试管中,只需添加微型RNA分子样品引发反应就可用于诊断。为此他们设计出EXTRA-CRISPR,其不仅操作更简单,交叉污染的风险也很低。
结果表明,在癌症诊断方面,EXTRA-CRISPR的灵敏度与PCR检测相当,而且具有出色的分析和诊断性能,同时大大加快了工作流程。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一种多层薄膜传感器,这种人造电子皮肤可在愈合过程中自动重新排列。这是模仿人类皮肤的关键一步。这一进步预示着一个机器人和假肢新时代或将到来,未来它们将拥有类似人类触觉的自愈合成材料制造的“皮肤”。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克里斯·库珀表示,人类皮肤有很多层,在愈合过程中分工相当明确有序,每一层都会有选择地自行愈合,以恢复整体功能。而新电子皮肤层可以模仿这一点,它也是由层组成的。它刚刚进化出免疫机制,通过涉及分子识别和信号传递的复杂过程,重建具有原始分层结构的组织。
研究人员介绍说,多层人造皮肤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层,每层薄至1微米,甚至更薄。10层或更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厚度不超过一张纸。有的层可能感觉到压力,有的层感觉温度,还有的层具有张力。不同层的材料可以被设计成具有感应热、机械或电气变化的特性。
这种人造皮肤为何能自动重新修复?秘密就在每层的主干都是由长分子链组成的,这些长分子链通过动态氢键定期连接,就像将DNA链的双螺旋连接在一起的分子链一样,这使得材料可以重复拉伸而不会撕裂。
研究人员使用了聚丙二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这两种聚合物及其各自的复合材料是不混溶的,氢键使它们彼此很好地黏合在一起,从而创建了耐用的多层材料。
棱角分明、材质坚硬、缺乏柔性……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和机器设备,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有这个共同特征。就连用来提供陪伴或咨询服务的人形机器人,其外表也是硬邦邦、冷冰冰的,多少与其“身份”有点不太契合。柔性材料领域的科学家们就是盯准了这个痛点,他们试图“以柔克刚”,用柔性的、贴合的甚至接近人类皮肤的材料,让电子器件和智能终端变得更有温度、更加好用。
2023-06-05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聪明的人脑袋转得更快?据美国“地球”网站3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与普遍看法相反,聪明的人不一定思考更快。智商高的人在解决简单问题时会快速想好对策,在处理难题的时候却比智商相对低的人反应慢。
负责该研究项目的佩特拉·里特尔教授介绍称,他们通过模拟大脑的决策过程分析人们做出不同决定的背后原因。她说,这些成果可有效帮助治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医生可以通过模拟技术评估哪些药物对患者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小。
2023-06-05海外网
海外网6月4日电据美国《国会山报》6月2日报道,美国一个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幅减缓,美国人平均预期寿命落后于数十个国家。
1日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劣势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40年里,随着几十个的国家表现得更好,美国的劣势进一步加剧。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社会与健康中心主任史蒂文·伍尔夫表示,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比美国表现更好的国家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研究显示,1950年至1954年,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增幅为0.21岁;1955年至1973年,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增幅为0.1岁;1974年到1982年,预期寿命增幅为0.34岁;1983年至2009年,预期寿命增幅为0.15岁;2010年至2019年,预期寿命增幅为0.06岁。而从2020年到2021年,美国人预期寿命下降0.97岁。
研究发现,1933年到2021年,56个国家的预期寿命超过了美国。最新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1.8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这是75年来最大的年度降幅。
2023-06-03Brain-X
近期,Nature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
近期,Nature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新机制,从而为开发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衰老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此,Brain-X对此问题进行了Commentary,以NovelmechanismofDNArepairinneuronsopenspromisingavenuesforcombatting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andbrainaging为主题展开讨论【2】。
大脑的动态变化性和高度可塑性,主要体现于神经元能够通过调控自身的基因表达来适应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而神经元对过度或长期外部刺激的应答可能会导致DNA损伤,破坏基因组稳定性。神经元基因组中DNA损伤的积累同时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衰老的标志,然而在响应外部刺激时神经元如何修复DNA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NPAS4是一种神经活动诱导的转录因子,它受膜去极化及随后的钙信号激活,特异性表达于神经元。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一系列的生化和基因组实验,确定了NPAS4存在于一个由21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NPAS4-NuA4中。他们使用γH2AXChIP-seq、sBLISS-seq、END-seq及SAR-seq等方法,对DNA损伤进行全面评估,发现NPAS4优先结合于神经元中的活性DNA断裂诱导位点。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提供具有DNA双链断裂的全基因组图、监测DNA末端切除以及在体内各种细胞类型中定位DNA修复合成,可以为未来神经科学和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NPAS4-NuA4复合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大脑衰老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它能够响应由感官体验驱动的神经元活动变化,与发生损伤的转录调控元件结合,并激活下游DNA修复机制,从而防止年龄依赖性的DNA突变积累。此外,受损的NPAS4-NuA4复合物会引起一系列细胞缺陷,包括神经元活动依赖性的转录失调、锥体神经元细胞抑制的丧失、DNA保护性修复机制的定位受损和基因组稳定性缺失,最终导致寿命的缩短。
在神经发育过程中,防止NPAS4-NuA4复合体突变,是维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适当比例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也是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活动依赖性调节元件与神经元功能障碍间联系的关键靶点。这一发现使NPAS4-NuA4复合物及其上下游通路,成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的药物的潜在靶点。
2023-06-03生物世界
最近,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延年益寿方面,“何时吃”可能比“吃得少”更重要!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论文标题为:CircadianalignmentofearlyonsetcaloricrestrictionpromoteslongevityinmaleC57BL/6Jmice.
在当下,运动、健身以及均衡饮食等健康理念已成为共识,有趣的是,禁食(Fasting)行为并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一直备受追捧,在社交网络上,不少明星、网红都声称这是最好的减肥方法。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除了能减肥,禁食还能带来许多健康益处,例如改善代谢健康,促进癌症和糖尿病的治疗,甚至还能延长健康寿命!
不同的小鼠喂食方案
研究团队发现,在雄性C57BL/6J小鼠中,相比于无热量限制的随意饮食,仅低热量饮食就能使小鼠的寿命延长10%。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只在晚上进食且低热量饮食的小鼠,其平均寿命延长了9个月,相当于延长小鼠35%的寿命。
夜间禁食延长小鼠35%的寿命
JosephTakahashi
禁食行为减少衰老诱导肝脏炎症变化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发现了热量限制饮食联合昼夜节律干预可以有效延长小鼠的寿命,这提示我们,生物钟可以影响禁食行为带来的健康益处,并为进一步探索衰老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昼夜节律可以影响禁食行为带来的健康益处
JosephTakahashi表示,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充分了解了生物钟与禁食的相互作用之后,能找到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新方法。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可以增强生物钟的药物,就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看看它是否能延长寿命。
2023-06-03生物谷原创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五种心力衰竭亚型,其或能被潜在用来预测个体患者未来患病的风险。
如今机器学习已经被用来分析心力衰竭的亚型,但并没有跨越大型、不同的基于人群的数据集,也没有快约整个病因和表现,或者通过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进行临床和非临床验证。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LancetDigitalHealth上题为“Identifyingsubtypesofheartfailurefromthreeelectronichealthrecordsourceswithmachinelearning:anexternal,prognostic,andgeneticvalidationstud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五种心力衰竭亚型,其或能被潜在用来预测个体患者未来患病的风险。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识别出人类5种心力衰竭亚型。
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心力衰竭类型或许就有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或有望帮助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潜在的治疗手段。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和多种数据库识别出了五种强大的心力衰竭亚型。下一步研究人员就想分析是否识别心力衰竭的方式会给患者带来实际的差别,即是否其能改善对风险的预测和临床医生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以及是否能改变患者的治疗;研究者还需要知道是否这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而且他们所设计的app还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或更进一步的研究,但其却能帮助进行常规护理。
随后研究人员对数据片段进行了机器学习工具的训练,一旦他们选择了最稳健的亚型,就能利用单一的数据集来验证这些分组。这些亚型是87个(也可能是635个)因素所建立的,包括年龄、症状、是否与其它疾病、患者所摄入的额药物以及测试(比如血压)和评估(比如肾功能)的结果。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中9573名心力衰竭患者的遗传数据,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的特定亚型与诸如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等高血压多基因风险评分(由于基因的整体风险得分)之间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ProfAmitavaBanerjee,AshkanDashtban,SuliangChen,etal.Identifyingsubtypesofheartfailurefromthreeelectronichealthrecordsourceswithmachinelearning:anexternal,prognostic,andgeneticvalidationstudy,TheLancetDigitalHealth(2023).DOI:10.1016/S2589-7500(23)00065-1
2023-06-05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有的小学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营造自信有爱的校园氛围;有的中学倡导“积极教育”理念,将危机干预转化为育人契机;有的高校从心理咨询辅导中发现问题,在导学关系紧张的学院面向教师开办讲座;有的地方组建志愿服务队、请专家送教入校,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也应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日常化,引导学生关心自身、悦纳自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基础首先是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各方面足够重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应逐步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当前,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苗头。因此,要深化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问题的了解,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鼓励支持同伴交往,辅助学生构筑同伴支持网络。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经过长期沟通交流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对促进学生情绪健康、人格完善等具有积极作用。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和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与同龄人交友较少;有的大学生也面临“社交卡顿”,存在社交焦虑。对此,要重视同伴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正确引导和发挥同伴关系的积极效应,传授给学生同伴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同伴信任,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就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023-06-05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赵星月通讯员李茜)6月1日,国际期刊《过敏科学》第三期中国专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这是《过敏科学》继2021年和2022年后,第三次集中面向中国学者推出的一期杂志,以正刊形式在全球出版和发行。
《过敏科学》主编塞兹米·阿克迪斯教授与张罗共同为这期中国专刊撰写述评。述评指出,中国学者一直在对过敏性疾病进行深入研究,这期中国专刊尤其展示了中国学者对过敏性疾病以“上皮屏障理论”为基础的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过敏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方式。
本报讯(记者连漪)近日,第三届中国(广东)卫生健康发展大会暨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推介会在佛山市举行。会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推进健康广东建设,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省域内就诊率达99%,市域内住院率稳定在95%左右,县域内住院率稳定在85%左右。
朱宏介绍,广东各地探索出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港澳药械通,“互联网﹢”医疗健康,“县招、县管、镇用”等改革经验,涌现出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模式、港大深圳医院“绿色医疗”、茂名分级诊疗建设、广州花都“村稳”改革等众多医改名片。
本报讯(记者郑纯胜通讯员袁敏燕)首届浙江省“互联网﹢中医药文化传播”主题活动近日在杭州市举行。该活动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厅、文化和旅游厅联袂推出。
此次活动以“传承千年岐黄,互联健康未来”为主题,采用网络加电视直播方式,在浙江多地同步举行。直播主会场设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还分别视频连线了屠呦呦旧居等分会场,全景展示“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浙派中医”文化品牌、“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和“浙中医药﹢”创新品牌。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在直播中表示,要运用多种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2年度浙江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十大事件”,公布了2022年度浙江省中医药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比赛获奖作品等。
本报讯(特约记者孙叶)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签订卫生健康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在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根据协议,宁夏将以柔性引进上海专家团队的方式,建设重点专科;上海每年为宁夏培养60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宁夏将以建设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为契机,联合上海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推动宁夏创新基地建设。沪宁支持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传染病等基础研究;联合开展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传染病关键技术和病原生物学监测及预警研究等,提升宁夏整体医疗水平、重点人群疾病预防和突发性重大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协议提出,沪宁两地加大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力度。鼓励上海指导并参与宁夏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宁夏借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
今年以来,河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按照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的标准,推出一批便民利民“微改革”举措。“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作为其中之一,在试点三级公立医院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门诊患者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等举措,推动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行业作风双改善、双提升,努力让群众安心看病、舒心就医。
推进会上,巩义市、郑州市、河南省肿瘤医院的代表分别作了经验介绍。郑州市建立定期通报、督导检查、观摩交流、考核结果运用“四项制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打造出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巩义市人民医院、金水区总医院等一批为民服务舒心就医标杆;巩义市在医共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7项举措,创新拓展“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举措;河南省肿瘤医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调查研究,强化信息支撑,智慧医院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全方位服务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更加迅捷、简便、高效。
6月4日凌晨,神舟医疗救护队在戈壁深处待命,将在这里迎接结束6个月太空之旅的3名航天员“回家”。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拖曳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神舟医疗救护队迅速赶到现场,展开现场应急救护准备。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介绍,从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到2023年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安全落地,20年来,该中心坚守在着陆场医疗保障第一线,参加了所有任务的综合演练。每次执行任务都从该中心的特种病科、骨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呼吸消化科等10多个学科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神舟医疗救护队。20年间,先后派出2700多人次、40多个医疗救护队备勤值守,确保航天员返回着陆后生命安全。
20年前,神舟五号发射,这是我国首次实施载人发射,也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航天医疗救护。医疗队经过多次演练,构建了一整套医疗救护程序,将一架直升机改装为空中ICU(重症监护病房),配装数百台便携急救器材,相当于把国内最高水平的ICU搬到了着陆场。航天救护的前提是找到航天疾病的致伤机理。为此,全军成立第一个“特种病医学中心”,医疗专家岳茂兴带领团队冒着中毒危险,在实验室里待了3天3夜,用推进剂做染毒试验,终于获得了航天疾病致伤机理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航天特种疾病研究与救治的空白。
神舟七号载人返回任务选择在黄昏,随着天色渐暗,医疗保障难度加大。医疗救护队数十次挺进草原,熟悉地形地貌、丰富药品配置、完善救治方案,建立适用于夜间环境的医疗操作规程,采取“一机盯一人”的办法,按照救护程序展开演练,茫茫大草原留下了队员们协同演练的身影。
神舟十四号医疗救护保障任务长达8个月,队员们远离家人,奔赴大漠深处,每天迎着朝霞奔赴集结地,明月高悬时才返回驻地,坚守在医疗救护第一线。
“航天员健康平安返航,是对医疗队最大的褒奖……”听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的报告,看到航天员安全出舱时,该中心党委书记沈斌激动地说,医疗救护队是一支“备而不用”的队伍,守好医疗救护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始终保持打得出全时待战、冲得上随时能战的状态,为航天员撑起生命安全“保护伞”。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日本《朝日新闻》3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2日发布了2022年人口动态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日本新生婴儿数量为77万747人,系189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也是多年来该国新生婴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记录。
据悉,日本2022年新生婴儿数量较2021年减少4万875人,已经连续7年减少。2022年,日本死亡人数为156万8961人。因癌症死亡的人最多,共计38万5787人。
对于日本新生婴儿数量再创新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应意识到出生率下降是一种‘无声的紧急情况’,推出育儿政策刻不容缓。”
《西日本新闻》3日在其社论中指出:“少子化的根源是人们目前对结婚和育儿持谨慎态度。为了遏制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认知。”
在日本社交网络上,有网友评价:“少子化是国民因收入减少、生活负担加重而晚婚或不婚的结果。若只是简单提升育儿补贴,无法解决少子化问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生活成本飞涨,并非是英国人失眠的唯一理由。调查显示,该国近1/3(30%)家庭缺乏一张舒适的床来满足良好睡眠的需求。
据英国《地铁报》4日报道,慈善机构“消除家具贫困”调查发现,自2010年以来,英国家具的购买成本增加了50%,而2020年以来,家具成本上涨了35%。9%的英国人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家具物品,而近1/3的人缺乏一张舒适的床。他们不得不睡在沙发上,或与孩子或兄弟姐妹共享一张床,大大降低了睡眠质量。
报道称,除了不断增长的食物价格和生活成本外,床位的缺乏已经成了一种“隐形贫困”。“消除家具贫困”的负责人表示,缺乏良好的睡眠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精神问题,并敦促英国政府加大力度,为更多的租户提供家具支持。他认为,地方当局需要通过补助计划,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家具。目前仅有少数慈善机构提供床和床上用品,无法解决英国各地“床位贫困”的问题。
在做近视手术之前,一定要做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测,以判断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适合什么样的手术。
通过近视手术可以矫正视力,为什么还要花费精力预防近视?对此,吕帆表示,近视手术的原理并不是治好近视,而是把近视要矫正的这一部分度数做到了角膜上或晶状体上,也就是把镜片放入晶状体前面,属于光学矫正。所以,近视防控的其它诸多措施都不能错过,要继续执行。
那么,人人都能做近视手术吗?吕帆介绍,近视手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做在角膜上,叫作“角膜屈光手术”,还有一种是做在眼内,叫作“眼内屈光手术”。大部分学生的近视度数属于低中度,总体上说,这类人群适合做屈光手术。
“但不是人人都适合近视手术。因为近视度数的高低,自身角膜厚度的承受能力,瞳孔的大小,以及自身是否是疤痕体质等情况,需要进行评估。”吕帆建议,在做近视手术之前,一定要做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测,以判断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适合什么样的手术。
2023-06-04中国新闻网
全国“爱眼日”宣传主场活动3日在上海举行,现场发布的《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呈现中国青光眼患者整体画像、疾病现况和诊疗全貌,探索高效的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模式。
据悉,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发起,孙兴怀教授、邹海东教授2位专家牵头,联合来自全国多地临床及公共卫生专家,于2022年6月正式启动了《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项目》的编写。此次《白皮书》的编写采用文献回顾、定性调研、定量调查和社区管理干预研究等方式开展。历时48天的调研覆盖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6大核心省份、不同级别的33家的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私立医院。被调研患者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下辖130个城市/地区。
专家们调研发现,青光眼以原发性青光眼为主,56.54%的青光眼患者合并有其他慢性病。《白皮书》指出,将青光眼与高血压、糖尿病同时纳入体检和监测管理,建设AI与医联体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疗体系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
根据《白皮书》青光眼基层诊疗压力大,诊疗能力和医疗资源不足。青光眼疾病负担和治疗负担重,患者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均有待提高,对青光眼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随访依从性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白皮书》同时进行了社区防治新模式的探索:通过青光眼患者的社区管理干预研究,在上海4个社区对青光眼患者进行随访干预,比较社区干预对于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随访依从性、药物使用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青光眼社区管理的优势和意义。
据悉,全国“爱眼日”宣传主场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会同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指导,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防盲技术指导组主办。
2023-06-05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为了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加规范、及时的救治,近年来我国在二级及以上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和心衰中心。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5000多家医院建设胸痛中心,2200多家医院建设心衰中心。
我国现有心衰患者超过1200万人。高血压、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是心衰的高危人群。目前,全国已有2200多家医院建设心衰中心,推行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三级医院负责心衰急性期诊治,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负责稳定期药物调整。
2023-06-04人民网-人民日报
毛豆不仅能改善体力、预防便秘,还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可改善人体脂质代谢,辅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黄豆补气健脾、养血润燥,适合身体瘦弱、皮肤干燥、血虚白发、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人群作为饮食搭配。黄豆富含植物蛋白、矿物质,日常榨汁或焖肉均易于操作。
豌豆入脾胃经,粗纤维含量高且富含维生素A,如清炒豌豆鸡蛋可满足口感和增加体力,糖尿病患者也适合,还能辅助产后乳汁缺乏和缓解视物疲劳。
蚕豆健脾,同时能利水消肿,适合脾虚乏力、湿热水肿人群,清炒、焖饭均可选择。
毛豆中含有植物蛋白,且钾、镁元素和维生素B、膳食纤维素均很丰富。毛豆不仅能改善体力、预防便秘,还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可改善人体脂质代谢,辅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白扁豆和赤小豆均入脾胃经,能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扁豆健脾止泻、止带。赤小豆还辅助清热退黄,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黄疸、水疱时可入药膳。
豇豆甘咸平,入脾肾,具有健脾利湿、补肾涩精功效,适合脾虚食积、脘腹胀满、腰酸带下病证。豇豆含优质植物蛋白和维生素C,还可预防妊娠期贫血。
2023-06-04科普中国
霉菌一旦产生,就很难清除干净,即使经过高温烹煮,也只有杀死一部分霉菌,依然无法全部清除。
生活中,许多食物在正常的时候是美味的食材,可一旦变质、发芽,就会产生毒素。尤其是以下这几种食物,必须多加防范。
这些食物有剧毒!
1.霉变的甘蔗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王潍青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每年春季都是食用霉变甘蔗中毒的高发期,轻则身体不适,严重的则会威胁生命。甘蔗一般多在秋季收割,因此,春季所售的甘蔗大多已经储存了整整一个冬天,此时天气转暖,加之春雨潮湿,正是霉菌易繁殖的季节,若储存不当,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霉变。霉变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会产生3-硝基丙酸,0.5克便能让人产生中毒反应。
2.发苦的坚果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张薇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而这种毒素是目前化学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毒性是剧毒毒药砒霜的几十倍,经常摄入会增加肝癌风险。因此,吃到霉变的、发苦的坚果千万别犯懒,一定要马上吐出来。
3.发芽的土豆
山东省潍坊市营养师协会会长王桂真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土豆中天然存在一种生物碱类有毒物质——龙葵碱,但是正常情况下,龙葵碱的含量极低极低。而如果土豆发芽了,发芽处龙葵碱的含量很高。龙葵素中毒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口舌发麻、腹泻等,而且会伤害人体的胃肠道。
4.黑斑的红薯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蔡政稳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示,别买有黑斑的红薯,红薯长了黑斑是红薯黑斑病。黑斑病菌不易被高温杀死,并且会产生番薯酮和番薯酮醇毒素,此类毒素主要损伤人体的肝脏,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出血、休克。
5.发霉的生姜
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俊贤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刊文表示,放置过久的生姜容易变坏、发霉,产生致癌风险!生姜含有的“黄樟素”属于一种致癌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一般新鲜生姜所含的黄樟素只是极少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一旦生姜发霉、腐烂,其黄樟素含量会急剧增加,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
6.有霉点的水果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单滢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对于霉变水果,无论霉变面积有多大,都建议全部丢弃,不要再食用了。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水果汁液扩散到果实的其他未腐烂部分。
把食物坏的部分切除,也不能吃!
食物发霉、变质之后,有些人会把发霉的部分切掉,继续食用!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肉眼看不到发霉的地方也可能存在霉菌。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扩散到食物的其他正常部位。其次,霉菌一旦产生,就很难清除干净,即使经过高温烹煮,也只有杀死一部分霉菌,依然无法全部清除。
因此,食物发霉、变质了别心疼,直接扔掉!
“老李,我先出发了,老地方见!”清晨,家住浙江杭州武林街道的张国明大爷提着羽毛球拍,与老友相约到附近的安吉路实验学校羽毛球场“较量”一番。
乒乓球、篮球、跑步……校园体育场上,前来锻炼的市民挥汗如雨。最近,老张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这里“打卡”。
“以前,免费运动场地不好找,在小区里遛遛弯、找块空地拉伸拉伸,就算运动了。”张大爷说,自从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与球友们切磋球技的愿望实现了。
去年7月,杭州在浙江率先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今年2月底开始,杭州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馆)实行“全面开放,应开尽开”,加上已经对外开放的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杭州公共运动空间持续扩大。同时,校园健身数字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支持人脸识别、市民卡、二维码等多种核验方式,既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也优化了管理模式。
场馆开放服务中的细节变化也让章力新竖起大拇指。“以前一个人只能选社区里的一个地点,现在可以登记3所学校。”章力新说,如果要更换登记学校,也不需要再次采集人脸信息。此外,开放区域从原先杭州主城区扩大到所有区、县(市),室内场馆也纳入开放范围。
位于上城区的采荷第三小学被章力新纳入了新登记学校名单。作为杭州市棋类共建单位,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向居民开放。每当下雨天,室外锻炼不便,章力新就约上三两好友来到采荷第三小学,一边赏雨一边对弈。采荷第三小学还设置了“运动器材开放区”,将足球、篮球、排球、短绳、长绳等器材陈列在展柜中,居民可以自主扫描二维码借用和归还。学校体育老师兼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为居民进行健身活动指导。
“各种运动,都可以找到专业的场地和器材,学校的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介绍,校园场地的开放,让邻里交流与社区互动不断增强,许多立足校园的赛事活动也因地制宜办了起来,全民健身的热情日益浓厚。
此前,杭州市的亚运场馆已全部对外开放。目前,杭州中小学校开放校内体育场地(馆)共计1184个,其中905个室外体育场地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279个室内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2023-06-05北京青年报
“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化,而主粮则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主粮消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品质、健康、生活节奏等因素开始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主粮产量品质升级
年轻一代选择更精细
我国主粮供给稳定向好,随着数字化转型和加工技术升级,主粮生产工业化、优质化更进一步。数字农业试点等项目稳步推进,带动主粮产量稳步提升;光电精准识别、复配加择优等加工举措的应用,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还保护了粮食的活性组分和营养物质,间接带动主粮品质升级。
TMIC数据显示,在线上主粮消费品类中,食用油和大米占比最高,其次是面粉、玉米和杂粮,这印证了当下国民的主食偏好。从消费人群来看,虽然目前线上主粮消费人群以30岁以上和低线城市人群为主,但从人群构成上,居住在高线城市的30岁以下高消费人群占比正在增长,他们正成为改变主粮消费结构不可忽视的力量。
健康理念盛行
杂粮大行其道
煮粥、炒饭各有专长
挑选“合适的米”做足功课
哪些产地、种类的大米分别更适合煮粥、炒饭、焖煲仔饭?年轻人对主粮的研究,拿出了研究化妆品成分时的劲头。在挑选大米时,90后消费者做足了功课,黑龙江大米为代表的北方大米仍是多数人的第一选择。但随着对于大米消费需求的提升,他们对于不同产地种类大米的口感更加了解,会根据不同的烹饪需求进行选择。
居家烘焙和烹饪面点成为当下年轻人群中流行的生活方式,热衷烘焙和面点的年轻人,甚至推动了面粉品类革新。蛋糕有奶油粉、蛋糕预拌粉、蓬松粉、面包粉;中式面点有肠粉专用粉、豌豆粉凉粉、小酥肉专用粉、果蔬饺子粉等,更有产品直接将“合理配比”“轻松打发”等关键词作为卖点,精准击中年轻人喜好。
对于油类的选择,超半数消费者会根据烹饪方式选择油种,85后、90后和95后人群更为讲究;热烹调和冷食类的用油选择差异最为显著。
鲜食主粮成为品质选择
即食米饭等创意
满足快节奏生活
鲜食玉米则是通过真空包装等技术锁定玉米刚摘下时的形态及口感,锁住香气、甜味与水分。年轻人被其优越的口感和新鲜度“打动”,使得这一品类近年来销售额占比逐年上升。
同时,新式包装正逐渐摆脱消费者对主粮产品包装“无聊、不好看”的固有偏见,通过实用性的主体形式加入IP跨域联名或原创设计等创意设计,让“送米”重新成为了年轻人之间的“礼尚往来”。而简化了煮米过程的即食米饭,更符合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
此外,作为现实版“开心农场”,“认养农场”这种模式契合了当代人想要体验田园生活,享受种植和采摘乐趣,以及喜欢绿色有机食物的需求。在给予消费者乐趣与健康食品的同时,也能配合当地文旅产业,打造富有特色的体验经济。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坐落在泰沂山脉深处,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誉为“山东屋脊”。近年来,沂源县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远程会诊网、20分钟急救圈、卫生院能力提升群,让基层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医靠”。近日,记者走进该县的3家卫生院,从不同的“坐标”感受县域医疗的变化。
坐标1张家坡卫生院
近日,沂源县张家坡卫生院放射科医生房士平,和远在30公里外的沂源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王军峰进行了一次线上会诊。
“患者右肺下叶高密度影,考虑为实变病变,建议2周复查。”经过仔细观察患者的DR影像资料后,王军峰审核完诊断报告,轻点鼠标上传。网络另一端,房士平即时收到会诊结论。
这是沂源县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应用的一个场景。该县依托淄博市健康信息平台,在全部3家县级医院、12家卫生院、420家卫生室部署31个软件应用系统,建立以“一卡一码”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智慧健康平台体系。
该县还建立覆盖县域的医疗、影像、彩超、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在县镇两级设立会诊中心,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间健康信息互联共享。这既解决了部分卫生院无专业放射医师的问题,提升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
坐标2鲁村中心卫生院
日前,55岁的李大哥因“胸痛3小时”就诊于沂源县鲁村中心卫生院。该院胸痛门诊在9分钟内完成首份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为提升急救急诊能力,沂源县实施急诊急救能力提升行动,由县医共体单位牵头投资1300余万元,建立7家急救站点,新增救护车7辆,全县救护车达到21辆。医共体牵头单位负责对分院急救人员开展培训,协助配备急救设施设备,规范落实急救站点“15公里急救半径”要求。同时,该县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卒中中心,建成4家镇级胸痛救治单元,打造20分钟急救圈,大大缩短了全县医疗急救服务半径。
坐标3燕崖卫生院
沂源县燕崖卫生院是全县规模最小却又离县城最近的卫生院,原来仅能开展一般疾病诊疗服务,连简单的清创缝合都不能开展,一度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迷茫。近年来,该院先后开展7项新技术,学科从5个增加到9个,手术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设面积也增加100平方米。
这家卫生院华丽转身的原因,在于其作为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成员,得到了强大的扶持赋能。沂源县中医医院先后派出3名专家作为“全日制”院长驻院工作,派出9批次37名190余人次到卫生院开展医疗人才“搬家式”帮扶。县中医医院5名专家与燕崖卫生院医务人员结成对子,开展“师带徒手把手”教学,以手术带教、教学查房等形式,全面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和燕崖卫生院一样,沂源县的乡镇卫生院得益于医共体建设,能力全面提升。
据介绍,2017年,沂源县卫生健康局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与全县乡镇卫生院结成紧密型医共体,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绩效管理、业务服务管理、药品耗材管理、医保结算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六大中心”,实行行政、业务、医药、医保服务、信息化、财务“六统一”管理。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12个名医专家团队,在全部医共体成员单位成立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和县级医院专家工作室,并要求每年坐诊、带教、查房工作日不少于200天,医共体成员单位专业人员进修、培训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医共体内100%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共用。
沂源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世礼说:“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下,沂源县12家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以每年8%和7%的速度增长,手术人次每年增长21%,县域首诊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基本做到‘大病不出县’。”
超七成受访者倾向小规模改造或购买适老化家具、家电等居家产品进行改善,大规模翻新改造意向人群不足两成。淘系居家养老空间市场商品数持续增长,目前总数已超40万,全方位覆盖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阳台等居家空间。
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体验
当前家居空间适老化的认知度较高,但行动率偏低。子女更多是在发现衰老给爸妈带来的各项问题后进行改善;中老年人则是在发生安全意外情况、感受到居家生活的诸多不便后,选择适老化改造来提升居家养老体验。
不同空间所承载的需求存在差异,安全需求在各个空间均较为重要。其中,卫生间、厨房、阳台安全需求等级相对更高;便捷诉求更多在入户及玄关、卫生间和餐厨空间;享乐悦己需求更多集中在客厅和阳台,照护需求则更多集中在卧室空间。
居家养老空间产品
有五大流行趋势
目前,居家养老空间产品有五大流行趋势,分别是安全、便利、健康、照护、悦己。
【安全】
消费者对居家养老空间安全保障方式选择一般有三种,分别是:加装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安全监护措施、隐患区域空间改造。
近两年,安全监护类产品火热,当前市场份额集中在智能可视门铃上,结合当前市场供给和需求趋势来看,老人看护摄像头、燃气报警器、老人呼叫报警器需求增长超30%,且当前供给量相对较少。
【便利】
在提升老人居家便利性选择上,人们更倾向选择具备助行、助起、助取物等功能辅助类产品。基于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现状,助取物、助支撑、助视、助起均有较大消费诉求。适老助起用具、电动升降拉篮当前购买需求快速增长。
【健康】
近三年来,消费者对于家庭健康管理需求迫切上升,健康检测、睡眠健康、健康护理类产品搜索快速增长。
科技智能化的发展,为居家健康检测提供更多可能。智能尿液检测马桶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常规检测和疾病预警,单价3000至5000元区间,以及8000元以上科技产品需求显著。
健康护理类商品兼具理疗和保健功能,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高发的膝关节炎,护膝用品能有效缓解老寒腿的疼痛,单价在200至500元区间,自带加热、按摩的护膝用品消费需求增长显著。
【悦己】
悦己市场供给品类相对单一,多集中在躺椅、摇椅品类。近两年来,智能恒温花洒、智能床、智能床垫、助起功能沙发需求暴涨,但市场供给数量偏低。
结合老年人的兴趣娱乐,能够让老年人以更低的学习门槛获取智能娱乐体验、并且能够和远方亲戚朋友实时互动的老人陪伴机器人需求暴涨,围绕老年人生理、心理定制的需求产品迅速获得一致好评。
【照护】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加,受访者中,97%失能老人都在家中被照护。助行、助移位,助浴,助厕是受访者反馈的TOP3功能诉求。
近三年失能照护类居家产品供需均在提升。其中,主打综合性的适老电动床销售体量最大,并且呈现出智能与多功能升级的转变;老人重力球防呛杯兼具保温、防呛、防漏功能,单价50至100元区间是当前主流价位段;此外,便收纳的充气式助浴床需求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