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术时的“捆绑”,实际上是保护性约束,是指医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医疗保护措施,限制患者活动的行为。
采取保护性约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手术床的宽度较窄,患者被转移到手术床上后,为了防止其从床上掉下来,医护人员会使用约束带,起到固定作用。
第二,在实施麻醉以及麻醉复苏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无意识的躁动,影响手术治疗,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采取保护性约束。有些情绪激动的患者在治疗中并不配合,为避免患者自伤或伤人,保证治疗环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对患者采取保护性约束。
第三,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床的位置和角度会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做好保护性约束能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2、“约束”会不会让人不舒服
很多人看到“约束”二字,就认为是将患者紧紧地绑在手术床上,让人很不舒服。实际上,保护性约束只是为了防止患者的自我活动,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不舒适。
手术室保护性约束的松紧程度以1根手指能够穿进约束带与患者肢体之间为宜。目前,保护性约束已经非常人性化,有多种减压措施可提升患者的舒适感。比如,提前在被约束的部位涂抹润肤霜,在受压肢体下方放置硅胶软垫等。在保护性约束的操作过程中,患者有任何不适感都可以直接向护士提出来,护士将会仔细帮忙调整。
3、常用工具有哪些
肢体约束带肢体约束带是保护性约束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它能够对患者的手腕、踝部进行约束,固定好后拉紧绑带并系在床栏上即可。
肩部约束带多用于限制患者坐起的情况,医护人员通常会将肩部约束带套在患者的双肩上,然后将绑带系在床栏上。
膝部约束带膝部约束带主要限制患者的下肢活动,医护人员会在患者的腘窝下方放置硅胶软垫或棉垫,然后将膝部约束带放在双膝下,穿过膝上,向外拉并系在床栏上。
4如何选择保护性约束的方式
原则上,所有的手术患者都需要进行保护性约束,根据疾病种类、手术部位、术中体位不同,约束程度有所不同。
仰卧位患者仰卧位是手术患者比较常见的姿势。手术室护士会在患者的颈部、腘窝下、脚踝下放置硅胶软垫,并用约束带进行大腿、手腕的约束。
侧卧位患者医护人员会在侧卧位患者的双手处放置一个托架,使其整个身体保持自然弯弓位,然后进行保护性约束。
俯卧位患者医护人员一般会在俯卧位患者的腹部下方放置一个拱形装置,并在双膝后方、双手处进行保护性约束。
此外,还有一些患者需要进行特殊体位的约束。大家不用担心,医护人员都是很有经验的,不会让您感到不舒服,也不会因保护性约束而发生危险。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精神障碍、自残倾向、严重脑出血后意识障碍、癫痫大发作、认知障碍、有各种插管等情况的患者,护士还会为其加强保护性约束。例如,有躁狂症、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因情绪失控而做出拔管、伤人等举动;癫痫患者可能在大发作时做出危险动作;疼痛患者,特别是骨折患者的疼痛比较剧烈,有可能做出危险行为……针对上述情况,医护人员都会通过保护性约束来保障患者的安全。
5、何时能解除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的解除应满足一定指征:
总之,保护性约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安全,这也是“保护性约束”得名的原因。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以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