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县西部郁郁枣林间,有个村庄叫郑屯,方圆千亩,河道绕村,坟墓林立。村东有片叫“大庄户顶子”的高地,虽然种了庄稼,但不时裸露的断碑残碣,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繁盛与历经的磨难。这是个战国时期就有的村庄,已经近2400年的历史。
燕王扫北被血洗
走进郑屯,幽深的街巷和随处可见的古槐,一下子把人带回久远的年代。郑屯依名分析,应是郑姓居多,可是一打听,村中竟只一户姓郑,单脉相传。
郑姓究竟为何人所灭,为何现在香火荒凉,那些坟墓中的白骨究竟是谁?在村中老人孙昌利的口中,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展现在眼前,一个可怕精准的传说回荡于脑海中。
据村中郑姓老人说,该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打铁为业的郑氏逃亡至此建村,名铁匠营。唐宋年间,铁匠营被定为军户,改称铁甲营。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军“靖难”,铁甲营组织精壮男丁配合建文帝的政府军执矛而战,杀死燕军骁将张和尚。燕王暴怒,率军扫灭铁甲营。火拼中,郑氏节节败退,死伤惨重,曾经一天用板车拉回18车将士遗骸。战败后,燕王为斩草除根,将村中男女老少统统杀害,并将他们的头颅砍下,葬“肉丘坟”数座,千年村落铁甲营被夷为平地。
劫难中,郑、贾、李、刘四姓共数十人藏于暗道侥幸脱身。当时燕王的部下说要重回村中,看是否有遗漏。燕王摇摇头,说,随他们去吧,即使剩余几姓也将香火凄凉,成不了气候。
郑、贾、李、刘四姓为躲避战乱,西迁里许,建新村名郑家房。永乐移民时,有孙、贾、赵等姓迁来。贾姓娶郑氏女为妻,改村名为郑贾屯。清嘉庆年间,贾姓迁出,村名更为郑家屯,后简称郑屯。1958年、1960年,郭姓及靖难之役幸存的李姓村民迁出。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中,他们薪火相传,繁衍生息。只是郑、贾、李、刘四姓再也没有恢复当年的繁盛,而只是或单脉相传,或迁户消失。
青龙沟旁出名医
在郑屯的村南,有一条狭窄的沟渠,渠边树木郁郁葱葱。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沟。信步走在沟渠的边缘,弯弯曲曲的河道犹如一条长龙,蜿蜒在这广袤的平原之上。同行的村中老人们侃侃说起当年之事。
时光倒流回隋朝末年,刘武周起兵造反,自立为王。曾一度在附近的青龙寺设立中军大营。据说刘武周头上长有一个鸡冠形状的肉瘤,百姓称鸡冠子王,刘武周自认为有龙命,一度把青龙沟一带称“天兴地”,并在青龙寺题反诗一首:“天兴地造一座城,清池两边一条龙。青龙沟里长流水,祖祖辈辈坐朝廷。”后来刘武周被唐朝李世民消灭。青龙寺也因刘武周被唐朝消灭而败落,现在的青龙沟于1958年大跃进再挖利用,取名“跃进渠”,“文革”时改称“双庆渠”。
民国年间,村子里出过几个名医。村民孙昌利的爷爷孙荣轩是清末秀才,是当时名极一时的老中医,在天津也有自己的中医馆。曾因给大将军曹锟的女儿看好了怪病而声名远播。光绪28年,瘟疫猖獗之时,老人在村中熬药,解救了很多老百姓。百姓集合起来,给老人家刻了一块万民匾。
在孙昌利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块百年老匾,漆黑规整的木板上写着“道万岐黄”四个大字,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名字。“这块匾我一直保留着,这是家族的荣耀,也是郑屯的荣耀。”孙昌利自豪地说。
村中寺庙压“龙腰”
步行至村东南,便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现在的郑屯小学,是该村有名的之盛寺遗址所在。学校里,鲜花拥簇,古槐繁茂。
在村中老人的带领下,记者顺着花园中的羊肠小路,拨开花丛,寻觅古迹。在一间小屋前,记者看到了一个三米见方、高约一米的庙台,“这就是石佛的底座,上面曾有一座高大的石佛。石料出自乐山响石,轻轻一敲便可回音悠远。”孙昌利老人回忆道,石佛曾是他小时候经常玩耍之地,很多石刻碑文他都看过。
村里人都说,郑屯是一个有龙脉的地方。那龙脉之事又是从何说起呢?相传,唐初,丞相魏征,夜观星象,河间府有一青龙,头东尾西向清池(沧州)土遁而行。若入清池,大唐将出现二龙相争的局势。唐太宗李世民派官员查到青龙方位,于今郑屯小学处修之盛寺压龙腰,海码头(村)修观音堂镇龙头,吕寺村修吕佛寺钉龙尾。
说来也奇,这么巨大沉重的石料,人们是怎样从西川乐山运至此地的呢?“先是漕运,运到附近再冰运。就是到冬季时,将水引入事先挖好的沟渠内,联通河道,绵绵的冰道,将响石滑运而至。”孙昌利老人说。之盛寺是拨国币帑银修庙。布局是以“子午线,震兑交叉处为轴心,交汇处砌一口八角井挖至黑土层井底,压上“镇龙符”,以井为中心,筑南北长四十八丈,东西宽三十三丈。庙宇布局以八角井地宫为中轴线分中大殿、前大殿、后大殿,大雄宝殿供奉二十一尊石佛。
老人们还饶有兴趣地讲起了寺中和尚的传说。之盛寺是皇家寺庙,香火繁盛。寺中的出家人规格也是比较高的,个个武艺高强,力搏千斤,飞檐走壁。相传,和尚们以每晚以石碾顶门,晨起双臂一挥,便可拨开。
70岁的郑德明老人曾经听爷爷说,当地崇仙有个恶霸,惊扰乡邻,乡亲们就请和尚予以镇之。只见和尚手执木剑,将恶霸一只胳膊砍下,镇服,恶霸再也不敢声张。千年古刹之盛寺早已不复存在,连最后的一尊石佛也在2013年被人盗走了。但是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之盛寺当年的辉煌。
2400年的历史,一砖一瓦,每一粒尘土上都镌刻着古老的故事。夕阳西照,穿过古槐的光影倒映在这些残址之上,话说着凄凉。只是耳边的朗朗书声给人些许安慰,相信曾经的一切都可以继续发现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