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商品理论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商品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按照的理解,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三个部分构成。劳动力的价值构成中,还包括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雇用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能够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命的再生产”。

其实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分析一下17、18世纪和产生的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的社会历史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代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现象,那就是劳动力的大量过剩。17世纪末西欧农业技术的改进使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医学的发展使人们抵抗流行病的能力大大提高,欧洲“人口平均增长率从17世纪的0.18%提高到18世纪上半期的0.31%,18世纪下半期更达到0.5%”,同时,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使大批原来意义上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这一切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于资本的有效需求,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正是由于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压力,在业工人的工资就只能维持在一个最低的水平上。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教授,在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中也进行了分析,刘易斯认为二元结构导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必然会将工资压低到最低水平。

进入20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历史。到20纪世后半叶,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资本的快速增长,劳动力的供应出现了相对不足的情况,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第四次浪潮的冲击,又使得劳动力资源在整个经济资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高素质的劳动力显得极为稀缺。由于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在经济资源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再加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一般都会高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水平,有些国家甚至高出很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理论,指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这一最低构成是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资都大大超过了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的理论是错误的。既然是最低的,就是可以超过的,超过了最低并不能证明最低不存在;既然是最低,就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情况,最低只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如果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成了一种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状态,我们反而要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第二,就是在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中也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劳动力商品价值既然有最低构成,那么就肯定有一般构成和最高构成。马克思只分析了它的最低构成,并不意味马克思不承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有其他构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分析和研究劳动力价值的一般构成情况。我们认为,所谓劳动力价值的一般构成,是指劳动力价值最普遍的、常态的构成情况。除了包括最低构成的所有内容以外,还包括劳动者享受性消费所需要的支出。

第四,承认劳动力商品价值有一般构成,并不会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不会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自然消亡的结论。从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一般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并不仅仅等于雇用工人为维持和延续其生命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在工人的工资中,除了用于支付个人或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以外,存在一个较大的余额。这个余额,可以用于满足享受性开支的需要,也可以用于诸如购买股票这样的投资活动之中,但是,无论怎么说,工人的工资并不等于工人在劳动过程当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剩余价值是照样存在的。同时,工人的工资在满足其必要的消费以后所出现的剩余,并不能够改变他们被雇用和作为劳动力出卖者的社会地位。

第五,马克思劳动力商品价值理论中关于工人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其生命的简单再生产的具体结论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我们在理解经济理论时,时刻都不应忘记,必须把的一般原理和针对当时历史条件所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别开来。

参考资料: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80-18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94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71页

4.宋则行等,《世界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1994年版,100-162页

5.《配弟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85页

[关键词]劳动价值;工资理论;公积金;公平分配

引言

一、劳动商品价值与住房公积金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时,对资本主义的劳动雇佣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劳动力就是商品,有其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社会商品的价值中必须包括劳动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应当是其价值的体现,但是这个价值不完全与其劳动实际所得划等号。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劳动商品价值对于劳动者而言有三部分构成,一则是劳动者维持生存的基本费用;劳动者养育后代的基本生活费用;劳动者获得教育以及训练的费用。从这个角度看,劳动者在完成生产活动后所获得报酬应当被用于所有的生活支出,而在生活资料中住房显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住房公积金存在的价值,即利用社会保障机制为劳动者获得住房进行补贴。就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必须保证劳动商品价值取之于民用之与民,社会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应当以社会保障机制形式回馈给劳动者。可见住房公积金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保障劳动者享受住房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待遇所诞生的社会分配机制,是保障我国劳动者享有社会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即劳动者获得的社会商品价值最多。

二、工资理论与住房公积金

马克思在研究劳动商品价值的同时提出,劳动商品价值的体现就是工资,是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发放,是劳动者获得劳动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工人不仅仅劳动力更是社会的公民,从社会主义的体制看工人是国家社会的领导者,保障其生活水平并不断提高是社会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工资在我国的社会体制下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劳动者生活基本需求的货币形式,更应是满足公民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职责、精神文化、自我发展与健全等。所以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工资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基于马克思理论的住房公积金存在的公平问题

四、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构建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机制

马克思的商品价值与工资理论所阐述的是商品和市场产生的价值对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住房公积金问题上应当突出解决其公平性问题,即让公积金在我国的社会分配体系中凸显其作用,从公平机制上入手利用对社会矛盾的缓释来解决分配问题〔4〕。因此应做到:

(一)保障机会公平

首先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当保证其覆盖范围,即保证所有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都有缴纳公积金的义务,当然也包括劳动者自身。因为公积金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其作为满足劳动者住房需求的重要措施应当最大限度的覆盖整个社会阶层,即所有的劳动者都应保证有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权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仍不顾完善,一些层面上公积金的管理仍然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忽视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同时一些劳动者因为其劳动形式等因素丧失了此项权利。而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劳动者只要从事劳动就有享受分配价值的权利,作为劳动价值一部分的住房公积金也应覆盖整个社会阶层。无论是任何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都应按照相应的工资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从而保证社会分配体系得到完善,解决劳动者住房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

(二)保障分配原则公平

公积金在体现社会公平性的时候还应注意的是分配的公平性,即社会分配制度在协调各个领域价值分配的时候必须明确的是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社会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因此其必须在社会中享有分配权。在保障公积金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也应对分配机制进行调适,即公积金应当被用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即在住房问题上实现社会资源的统筹分配〔5〕。因为公积金所替代的是福利分房的制度,其必须起到“福利分房”社会作用,福利分房作为一种落后的体制和制度被淘汰,如果取而代之的是劳动者住房权的丧失,这显然不社会主义制度所应倡导。因此住房公积金应当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做出贡献,即起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用。利用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利用保障性住房与商业住房的比例调整,让大多数劳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工资水平得到住房这样才是公积金应当起到的作用。

(三)保障使用权利公平

公积金贷款购房是我国公积金使用的重要形式,劳动者可以利用金融和市场机制通过公积金贷款的形式获得贷款,并利用“公积金+部分工资”形式偿还贷款,这是实现公积金价值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我国住房价格和贷款的政策不尽相同,对于公积金贷款而言一些地区相对宽松而一些地区相对收紧,这样就容易造成公积金使用权上的不公平,应当在住房公积金使用上进行统一标准,即统一缴纳标准,统一贷款标准,当然这个统一不是金额和比例上的统一,而应是贷款标准和利率上的统一。这样在实际的公积金使用上才能保证公平性,也保障了劳动者获得社会价值再分配的权利。

总之,公平机制的构建可以从基础上对公积金的作用进行定性,即公平的分配社会商品价值,利用工资形式的多元化,来提高整个劳动阶层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比例,从而从宏观上缓解共有住房供应不足矛盾的激化。

结论

综上可见,马克思理论认为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是社会商品价值的全部,即社会劳动者应当享有社会商品价值的分配权,而这样的权利是通过工资形式分配到劳动者手中。工资又是满足劳动者生活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住房需求也就成为工资需要满足的需求之一。可见住房公积金应当成为工资体系中的一部分,即成为社会商品价值分配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当从全社会宏观角度出发进行完善与发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商品价值的公平分配,这样才能保障住房公积金的健全与发展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2〕董建斌.住房公积金财务运作模式之创新〔J〕.中国房地产,2009,(04).

〔3〕陈和智.罗佳意.住房公积金归集业务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西南金融,2008,(05).

传统民法物权理论只把物权客体局限于“存在于人体以外”的物,从而只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等)之间的财产关系。而对于投入到物质生产领域的天然属于自己身体的劳动力,就会因主体已成为物而不构成平等主体,就超越了民法的调整范围。这时民法就显得无所适从。针对民法物权理论的这种局限性,陈乃新先生根据民法物权之理论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将存在于人体之内的天然劳动力的权利,称为经济法之内物权。创设经济法之内物权是对民法物权的突破和挑战,有利于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在我国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还有利于全面保护人们劳动创造财富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缩小贫富两极分化,也许对构建和谐社会能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劳动力权之概析二、民法物权理论之局限性

三、首创经济法之内物权的理论基础

(一)创设经济法内物权之法学基础———以民法物权理论为视角

(二)创设经济法内物权之经济理论基础———以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为视角

四、创设经济法内物权的本质

陈乃新先生认为,创设经济法之内物权来确认和保护其劳动力的权利,这是经济法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从个体生产变为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要求的法律制度的创新。

(一)经济法之内物权是经济法的核心权利

关键词:物化劳动力;智力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4.2

一、由智力劳动凝结形成的物化劳动力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劳动价值理论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质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观点。

“扬文”在对“物化劳动力”的界定中,实际上体现的逻辑恰恰是有用劳动、使用价值来决定价值和创造价值,这样就把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忽视了。此外,“扬文”认为,“马克思所指的劳动,不单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活的劳动,而且包括物理学意义上的物化了的劳动力。”这事实上很难成立。劳动是人的劳动力的消耗,正如马克思所比喻的,消化是人的消化能力的运用一样,脱离开了人,物理学意义上的劳动是不可能存在的,劳动是人的专有属性。

二、起着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作用的物化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机器”的作用,只是转移其价值,其本身非但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使价值量不断趋于减少。

关于物化劳动力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杨文”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单是劳动力创造价值,劳动手段也创造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参与价值创造和凝结于价值之中的部分大大增加,革命化了的动力系统,包括电力支持下的电动机,能源即煤、汽油、天然气、太阳能、风力支持下的蒸气机、发电机,“他们代替了人力。而只要是能够代替人力的机械,它在转移消费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必然创造了价值。现代化时代的价值生产更多地体现出智力劳动作用不断加大的特点。”这里涉及到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即物化劳动力,或者说,体现为以智力劳动参与生产过程的机器以及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究竟是转移了价值还是创造了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至今看起来都非常有力的论证。马克思在论述价值生产中机器的作用时说:“如果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那么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另一方面的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决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这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2]444这里的机器,在马克思的语义中,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物质形式,在劳动过程中起着生产资料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物化劳动力。其次,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机器,不是单个的机器,而是一个机器体系,即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客观地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织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2]437虽然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已经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马克思这里所讲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所分析的机器及其在价值生产的作用,完全适合于我们分析“杨文”关于物化劳动力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商务印书馆,1997.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整体战略是基于劳动力资源优势上比较优势战略。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DP的持续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峻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日渐消退,这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中低端、低价值的产业难以为继,出口产品结构的挑战迫在眉睫。但这不代表劳动力已经不是我国优势所在。本文目的在于对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即劳动力依旧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二、传统贸易战略在中国的应用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我们国家由于劳动力充足而资本匮乏,决定了我国应该发展本国优势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来看,商品一般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属于工业制成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工业制成品。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初级产品比例占到超过5成,其中资源密集型的石油占据了很大的出口比重;而工业制成品也占到接近50%,其中主要包括纺织、织物等制成品,但是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仅仅利用了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开发劳动力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只占了工业制成品的21.8%,而到了2011年,这一比例则达到了56.54%。从这种数据上的变化来讲,我国已经摆脱了依附于资源优势的贸易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成为主导。

可以看出,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变化,从起初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工业制成品占据主导。这就能够体现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运用。

三、传统贸易战略的局限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基于劳动力资源占据优势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而2011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8983.81亿美元,于此同时出口贸易排名也跃居世界第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当更多的生产并且出口其资源禀赋更为丰富的产品。而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为继。我国实行传统贸易战略的局限性表现在:

(1)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技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但工资增长了,致使单位产品成本上升。

(2)随着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高科技产品的涌现,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价格水平呈下滑趋势。

(3)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时期,有效劳动力的降低,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下降,也会使劳动成本依赖型产业发展受阻。

四、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战略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巨大突破,对外出口贸易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以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出口贸易结构亟需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依旧存在的劳动力具有优势的现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

贸易带来的不仅是资源上的优化,还通过技术外溢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优化了要素禀赋向更高级的发展。当前,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仍然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我国仍属于一个资本相对匮乏的国家。目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要优势。因此,我国决不能一味的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忽略当前的贸易结构。反而应当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其竞争力。

(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在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我国所具备的的世界加工厂的优势正日益虚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更快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三)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创新。

竞争优势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考虑怎样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从而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因此竞争优势更适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当适时的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知道指导转为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

一、“资本会计论”框架构建

根据早期的《簿记论》(帕乔利,意大利.1494),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本,从此奠定了资本会计论的基础。但因资本会计论至今缺乏总体框架的构建,以致当代会计研究竟脱离了资本之根系,而在会计要素的多寡取舍上争论不休,令会计象打碎的玻璃般呈散片状态。

本文通过构建资本性态图(见图1),从会计视角透析资本的性质及存在形态(即资本性态),将资本和会计要素统一在同一体内,以建立资本会计论的总体框架。

从资本的静态看,资本是企业拥有的财产及其内含权益的价值表现:资本的外在表象是资产,资本的内在属性是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任何一项资产总是内含着所属权益,所以,在价值表现上:资产总计=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总计。这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反映资本在某一时点的存量,象拍摄照片一样,是资本的静态表现。由此可定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并形成资产负债表。

从资本的动态看,表现为资产的经营(见图1阴影):将资产投入生产而生产产品,将产品出售而取得收入,从而,收入-费用(成本)=利润。这又构成一个会计等式,反映资本在某一时期的流量,像拍摄电影一样,是资本的动态表现。由此可定义收入、费用(成本)、利润三个会计要素,并形成利润表。

通过资本性态图的构建,首先解决了六个会计要素(据我国会计准则)的祖源问题,即它们衍生于资本、又同归与资本(并非无根所系的散云碎片),是资本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形态。但本文的目的不止于此,更主要的在于从中发现会计现行体系中的先天不足。

总观资本性态图可见:在资本的静态和动态之间缺乏真实的连接要素(图中阴影部分是笔者增加的),即在反映资本静态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资本动态的利润表之间原本是一片空白地带。这表明,现行会计报表体系,只有反映财务状况(资本存在形态)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经营业绩(资本运动结果)的利润表,而没有反映经营过程(资本形成过程)的报表,即只反映开头和结尾,不反映中间过程,中间过程是一个黑箱。这是一个未被发现的会计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正是这一先天不足,使企业在两权分离下,资本所属者(所有者和债权人)不能了解资本经营过程,资本经营者可能乘机造假经营业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现行财务会计体系,在资本性态图中“资产产品”阶段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劳动力价值未被确认为资产,资产只是由一系列实物及权利组成。由于关键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缺位,无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单凭这些“死”的资产是不能进行生产的,因而也就不能产出产品。显然,这是现行财务会计又一个隐藏的逻辑性缺陷。

现行财务会计在核算与反映中掩盖了劳动力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资产负债表直接到利润表,反映的是资本自生资本(甚至“会计要素论”连资本都未提及),没有劳动力创造价值的中间过程。个中原因是否存在“阶级”问题不敢妄断,但至少在马克思揭示出资本雇佣劳动力(不只是雇佣劳动)、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至今,人力资源会计仍在会计之外徘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十分明显,在资本性态图中,资产必须包括人力资源,才构成完整的劳动三要素:劳动工具(固定资产)、劳动力、劳动对象(原材料),三者结合才能生产产品。这既符合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也符合亘古以来社会生产实际。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资本性态图发现企业财务会计的缺失――缺乏反映资本形成过程的报表,又通过分析资本形成过程而寻找到人力资源会计本应有的逻辑位置。因此,笔者认为,完整的资本会计论框架的构建,有赖于增加反映资本形成过程的会计报表,以使资本运动首尾连接,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的财务公开,而为此,则必须首先将人力资源会计归位。

二、弥补财务会计缺失

(一)人力资源在会计中的逻辑位置

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首先应将其价值确认为资产。根据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定义,劳动力是比现有资产负债表上的任何一项资产都更能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资源:一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物质资产,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操作或将劳动加于其上,就不能进入生产过程,不能产出产品,不能新创造出价值;二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是唯一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源。

因此,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在确认劳动力资产的同时,应增加一项负债。应设置“人力资源”科目进行核算:根据劳动合同,按年计算劳动力的价值总额,每年初:借:人力资源;贷:应付工资(薪金)。“人力资源”科目余额应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项下单独反映。

在年中,每月末,按劳动用工岗位分配劳动力价值,即按各岗位人数实际出工应计工资和薪金额:借:生产成本(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工资)、销售费用(销售人员工资);贷:人力资源。同时,发放工资、薪金时,借:应付工资(薪金);贷:银行存款。在年末,如果企业正常开工,如果工人、雇员正常出工,“人力资源”和“应付工资(薪金)”科目应无余额。若有余额,则表明工厂开工不足或欠发工资,或工人出勤不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结转。

将劳动力确认为资产,便于使资本所属者了解企业资本雇佣劳动的实际情况,便于社会劳动就业的统计等,当然,本文目的是从会计逻辑角度,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各项目的组合能完整构成生产要素,使生产得以进行。将会计的核算和反映过程与实际的生产过程取得一致,这理应是会计的逻辑。

(二)资本形成过程报表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促进作用

一、古典增长理论及其修正分析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

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通过对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比率的合理配置能够达到经济的均衡状态,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比率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均衡状态。

假设生产函数如下:

-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地区的移民数量;

二、比较优势理论及其修正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集体相对于另一个集体有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两个集体中即使有一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绝对成本生产某种商品,进行交易也能够为两个集体增加价值。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修正分析

这里我们假设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K和劳动L实现的。B地区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而缺乏资本的优势,相反,A地区有资本的优势但是缺乏劳动力资源。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将A和B地区的劳动力进行整合将会使得两地区的产出最大化。这里企图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以说明B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转移一部分到A地区将会使得两地区的产出之和增加。

假设条件:

(1)A地区有资本优势但是缺乏劳动力资源;B地区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缺乏资本,即,;

(2)劳动力资源可以从B地区自由流动到A地区;

(3)技术是外生变量并且A地区和B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同;

(4)Cobb-Douglas生产函数适合于A地区和B地区;

(5),即在人口流动之后,A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大于B地区的老订立数量;

劳动力人口流动之前,A地区和B地区的生产函数如下:

从以上的证明可以看出,即劳动力流动之后两地区的产出之和大于流动之前。A地区和B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是导致两地区产出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三、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的大量人口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建设现代化建设。人口流动会带动知识、人才、物质和资金等的流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只有更好地利用人口流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在流动中和谐、平稳的进步。

[1]董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庞浩.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李永胜.人口统计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工资本质;活劳动;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等价交换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为了更深刻.更尖锐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马克思独树一帜地将工资理论从传统的“按劳计酬”模式中解脱出来,直接将雇佣工人的工资表现为雇佣工人本身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雇佣工人提供的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价值或价格。这不仅在当时的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仍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或今天有着社会主义渊源的国家如中国.越南.俄罗斯等都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了马克思的个人说法,就如英国、德国、日本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可惜重视归重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仍在英美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占据着统治地位,虽不能说他们已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批驳得体无完肤,但凭心而论,要以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取代现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活劳动工资理论,已经成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无产阶级”经济学者越来越遥远的梦幻。这其中的原因也许真的很多,但工资理论中的根本错误可能是基本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1.关于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只能是活劳动或劳动产品,这在现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有了太多的证明,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论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据:

这是工资概念本身的内涵决定的。就字面而言,工者,工作的意思,引申为工作成果,即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资呢?就是工作者工作的报酬,也就是工作者在提供劳动产品或工作成果后应该得到的报酬。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雇佣工人在为资本家提供了活劳动或劳动产品后,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货币或其他形式的报酬。在这里,资本家是不是愿意支付雇佣工人劳动报酬,根本不会考虑该工人本身价值几何—按马克思劳动力工资论观点,包括工人自身生活必需品价值。自我成就价值,子女抚养费用等,而只是考虑该工人是不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最后为资本家提供了多少劳动产品。关于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工资本质理论里和萨伊及其政马尔萨斯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里已经有过很多论述,有兴趣的同行可以自行参考。需要强调的是,同样是被称为工资,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报酬,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脱胎换骨地变成了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呢?如果一定要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是劳动力的内涵,社会主义的工资是不是也可以做同样的推断呢?

这是工资计量行为的必然结果。工资的计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直观而又简单的资本家单方操作行为,资本家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雇佣工人提供劳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支付给雇佣工人一定数量的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劳动产品增多,产品质量提高,雇佣工人获得的工资数量相应也增多;反之,劳动产品减少,产品质量下降,雇佣工人获得的工资数量相应也减少甚至没有。而然雇佣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开支。成就需要开支和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开支等的变化都不能成为工资计量变化的依据或发放标准,既然工资是根据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数量多少与质量好坏发放的,又何必别出心裁地说工资不是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体现呢?难道真要叫工资本质成为与自己不着边际的劳动力价格的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不成?

这是工资给付期间的必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里,无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资本家都是在雇佣工人提供了活劳动—多数情况下是提供了劳动产品后,根据所提供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给雇佣工人发放工资的,而不是在雇佣工人提供活劳动前,先去考察所购买的雇佣工人需要多少的生活必需品,多少的自我成就费用,多少的子女抚养费用等等,然后将之加总,分期或一次性给付—如果如此,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雇佣工人越老越值钱,家庭负担越重越值钱,劳动能力强与不强无区别的不正常现象,这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都无法接受的非客观事实!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无法接受的非客观事实!

所以,如果把工资理解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格,而不是活劳动的价格,不仅不能体现工资的真正内涵,同时也人为地增加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透视难度,使资本主义真正的剥削关系隐藏于云山雾海中而无法感知了。

2.活劳动工资论更深刻直观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把工资本质确定为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已非常直观和简便了,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必要陪析一下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里的几个经济学核心观点:

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问题: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在再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出超过自己价值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对此,笔者不能接受,在我看来,即便存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说法,则无论是必要劳动还是剩余劳动,都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有机结合的结果。说清楚点,就是在所谓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既有劳动力活劳动的投入,同时也有机器和厂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投入,这一点与必要劳动过程没有区别。如果我们执意强调剩余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投入的特殊性,又如何否定该过程中机器和厂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特殊性呢?反过来,如果我们否定了该过程中不变资本的特殊性,则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性不是以同样的理由被否定了么?

换个角度考虑,把工人的活劳动看做是一种特殊商品,至少有两点在理论上无法否定:和其他商品不同,活劳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好把握也不好计量;由于价值就是商品中的活劳动,再以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问题来说明工人的活劳动当然无异于马克思所说的“以一碗豆腐来说明豆腐一碗”,因此,活劳动商品的价格必须借助活劳动的成果来表现,即以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工人个别活劳动成果的价格。

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问题:依照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资本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是要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其中不变资本是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以转移形式存在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则是以创造形式存在的雇佣工人的工资。

关于等价交换问题:这是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本人认为:资本家正是利用了等价交换规律的表象,在活劳动交换中彻底违背了等价交换规律,从而完成了对劳动者的实际剥削的—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我将系统说明,此处需要强调的是:等价交换规律确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重要规律,但它只适用于绵羊。斧子和机器。劳动力等一般商品,不适应活劳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要真正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就必须首先找出活劳动买卖中的不等价交换!

关于等量资本等量利润问题: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另一条基本规律,虽然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很多的背离情况,但作为长期的竞争结果与发展趋势,这一规律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就是说,无论是产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还是商业资本家,投入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数量也许不一样,每一次具体操作时获得的利润数量也许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利润水平是追求相同的,同样多的资本投入只能获得同样多的净收益!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包括马克思所说的剥削问题!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工资为活劳动价值时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行直观而简单的揭示:

例证:产业资本家某期以2分的月息从银行资本家手里借取500万元投入再生产过程,一个月后生产过程完成,产业资本家从市场获取总产值600万元。按约定的利率归还银行资本家510万元以后,产业资本家需支付雇佣工人多少工资才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和豪夺呢?

根据前面提出的等量资本等量利润原则,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推断:既然银行资本家的500万在本次生产过程中已经从产业资本家手里赚取了10万元,产业资本家也就必须在本次生产过程里赚取10万元。而总产值在与银行资本家了结后还有90万元,产业资本家从中提取10万元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成为现实的可能。也就是说,本次生产过程中,如果产业资本家与银行资本家一样只获取了10万元或低于10万元,其余80万元或更多都支付给工人做了工资或福利,产业资本家就没有对工人进行任何剥削,资本家对工人活劳动的购买也不存在不等价交换情况;但如果是另外一种结果:产业资本家在本次生产过程中提取额超过10万,发放给工人的工资福利低于80万,这就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问题。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本家投资的目的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来看,剥削的严重存在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主流!但无论如何,这种剥削并非来自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劳动力的“剩余”使用,而是来自流通领域的不等价交换—工人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支付价格的不等价交换!

为了更清楚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笔者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做一次系统的整理。

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可以表示为;G—W(A.Pm)....p....w’—G’

其中,G表示资本家的预付资本,W表示预付资本的实物形式,A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等,Pm表示劳动力,...P...为生产过程,W’为生产完成后劳动产品的实物形式,一般说价值超过W,G’为其货币形式,G’=G+g,g为剩余价值。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Pm部分资本家是没有预付的,所以,调整后再生产过程可以表示为:G—W(A)...P...W’—G’。其中,W’=W+Pm+m,m表示增值部分剔除工资后的余额,包括平均利润和剥削额,G’=G+g。但此时的g不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只能称为预付资本的增值价值,包括工资.平均利润和剥削额。文字归纳可以表述为:资本家预付资本G购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在经过工人劳动后形成了包括工资。平均利润和剥削额的新产品W’,投入市场后,完成实物到货币的转换,实现了预付资本的货币增值,也一般完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关键词】贸易强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竞争优势出口商品结构科技创新

一、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促进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我国肩负着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压力。然而客观来看,正是我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创造的“人口红利”为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原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由于我国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相对丰裕,导致我国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对较低,具有相对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我们通常把出口产品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1998-2008年不同类型商品每年出口金额统计数据,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在1998-200811年间对于我国出口总额的贡献作用远远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出口主导的战略,因此为出口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亦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但最近几年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其对于我国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步减小,主导地位也将会逐渐被取代。

二、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状

贸易大国仅仅强调对外贸易数量、规模的大小;贸易强国则不仅要求一个国家首先要是一个贸易大国,更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具有话语权和能体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具有较高的经济福利水准:能够耗费较少的资源却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差异性小,造成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经济福利水准低,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品牌创造、服务领域、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走向贸易强国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必然性

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对于我国贸易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小,其主导地位正在逐步被取代,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供给方面看,由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和我国相似的比较优势,产品结构也非常相似,导致这样的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对于无个性、无特色、无差异的劳动力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却会逐渐减少。竞争的激烈与市场的减小势必导致价格的降低,使本来就以“薄利多销”为宗旨的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更加雪上加霜。因此,继续依赖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拉动对外贸易,只能造成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亦成为我国贸易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措施

(1)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自然资源带来的比较优势属于低层次的竞争力;而知识、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决定的竞争优势,属于较高层次的竞争力。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竞争优势则通常可以加强、扩大比较优势。

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知识、管理、人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低层次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化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促进产品差异化,摆脱无差异产品造成的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价格接受者转变成为价格制定者,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话语权。

(2)建立有效的创新技术产生体系。我国现在阶段缺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产业化的创新技术产生体系。目前我国的政府、企业、学校在科研创新领域尚未充分合作,导致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充足的科研创新经费,没有能力建造自己的研发部门,另一方面政府资助的高校研究项目又常常面临着无法及时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通过建设一种有效的、产业化的创新技术产生体系,使企业、政府、高校充分结合起来,由企业提供主要经费、政府适当补充予以支持,资助高校研究一些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有选择的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相机抉择,采取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方针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要素极其匮乏,于是不得已大规模引进外资,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然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发展的目标转变为早日成为贸易强国。因此,我国引进外资的方针策略也应有所调整,不能再不加选择的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应侧重于引进研发和科技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利用政策激励的方式加强内资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关联性,扩大技术外溢效应,逐步实现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祝春山,陈志强.金融危机下中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策略.现代商业.2009年27期:177.

[2]裴长洪.做贸易强国第一条是还要扩大规模.时代经贸.2010:10.

[3]张晓龙.浅析我国成为贸易强国面临的机遇.中国商贸.2011:199.

[4]杨圣明.十二五规划与贸易强国战略.时代经贸.2011:28-30.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理解: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大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帮助学生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增强竞争意识,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重点解决方法:

价值规律的作用:它是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最好能够结合本地情况,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从中概括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2)题。

导入新课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我们既不能创造它,也是能消灭它,而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讲授新课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板书)

(注:此问题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仍可采用课堂讨论法,因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源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上节课的对价值规律内容的透彻讲解,加上讲第一节第三框“商品的价值量”时,已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懂得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总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就绪的关系,这些都为讲解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此时,再讲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比较顺利,有如水到渠成。关键是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巧设疑,引导学生以旧带新,推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及其内在根据。)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它就像一条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三个: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板书)

(教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按照各自的打算进行的,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尽管如此,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还是保持着大致的平衡;在现代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生产部门、各企业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某一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多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而少了,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起调节作用。

(提问)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商品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提问)价格为什么不会距离价值太远,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对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价格所以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因为供求与价格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商品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被吸引来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生产部门,导致这个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产品供应的增加。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由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减少或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从而使某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导致这个部门生产的缩小和产品供应的减少。”用图表示:

“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在在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调节者。”(指导划书第27页倒数第1、2段~第28页上段)

(注:要求学生细读第27页倒数第1自然段~第28页上段,并会阐述为什么价值规律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提问)如何理解书第28页马克思所产“资本家是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部门向另一个生产部门流出或流入的。价格高就引起资本的过分激烈的流入,价格低就引起资本的过分激烈地流出”?

(学生回答)因为价格高的背后,是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而价格高,对商品生产者是有利可图的,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被吸引来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价格低的背后后,是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而价格低对商品生产者是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所以许多商品生产者就会减少或放弃这种商品生产,从而使某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所以,就有了上面马克思的一段言简意赅的名言。(注:这里让学生阐述对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的理解,目的在于加深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回答正确。现在请向书第28页第2段某地苹果树苗栽种大起大落一事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这个事例正说明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某地“数量有限的苹果苗骤然兴起的栽植热中,株价一度高达4元。”这是此前果苗一度“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结果。后来,“在高额收入的诱惑下,众多果农不惜投巨资大种特种”,致使“数年后,果苗价格急转直下,每株只能卖到几分钱”,以至“数以亿计的优质红富士等矮化苹果树苗,尽管降至几分钱也无人问津,相当一部分果树苗只好当柴烧。”而这正是“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引起。最后,果农们当然只得“奔赴市场,了解行情”,改行转产或改进原有的经营。

从这个实例,我们也可以看出,价值规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但这种自发调节也会造成社会的巨大浪费。所以,自发调节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使社会生产保持大体平衡的比例;其弊端是,种调节带来自发性、滞后性,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完全领带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是不够的。如何弥补,留待第二课时再讨论。(注:这里只点出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弊端,而不讲解决办法,是为学习第二课社会市场经济既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埋下伏笔)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板书并划书第28页第3段)

(学生回答。略)

“反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劳动耗费较高提生产者,便中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不能弥补自己的劳动耗费。”如上例中的乙企业:

“这种情况必然会刺激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小结)是指一个商品的生产者如果使其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它就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就可能会亏损甚至破产。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指导划书第28页第4自然段。注:价值规律第二个作用的展开分析,要求学生细读该段内容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生读后讨论。略)

(提问)怎样达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呢?

(教师归纳)对于以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生产者来说,主要是靠改进工具、提高工艺。对现代企业来说,则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和新材料,也就是说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者提素质。总之,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上几点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板书划书第29页第2段)

(注:要求学生细读第29页第3段并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能自己阐明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原因。)

(教师设问)我国当前许多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是否也是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呢?

(教师讲解)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由于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价值规律也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到生产中淘汰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有利的。

首先,可以减少国家对亏损企业的补贴。这是从货币形态角度讲的;从物质形态上讲,就是减少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浪费。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有些企业长期亏损,并不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而是因为这种商品供过于求,因此产品长期滞销。这些企业被别的行业兼并后,实质上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被淘汰的一些企业,往往是一些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这些企业被淘汰了,从全社会角度讲,就是减少了劣质产品,这样将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品质量。

第四,有利于激励其它企业。优用力劣汰造成的企业破产,对其它企业无疑是一种鞭策,促使它们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因此,我们不能从传统观念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只从被淘汰企业职工的一时困难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破产企业及职工要有妥善的安置措施和保障措施,以保证职工最基本的生活,保证社会的稳定。瘐m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我们不仅要知道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还要从理论上弄清其内在根据,更应学会用价值规律的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现象。

复习题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级别:统计源期刊

影响因子:0.76

主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

THE END
1.2024年秋: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1280字) 价值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指的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的交换则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一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活动,指导了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价值规律就以一种原始...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82L4TO0556AT0K.html
2.马理论核心考点:价值规律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要...(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供求影响价格;长时间高低抵消,平均价格和价值一致。 (3)作用: ①积极:调节生产分配比例+收入,刺激生产力发展。 ②消极:资源浪费阻技术,两极分化贫富差。 (4)制约因素:市场信息真实充分,市场主体自由竞争。 (5)方法论:市场+政府双重调节 答案模板: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https://weibo.com/3077667663/P2poepoVn
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的消极后果表现在()"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的消极后果表现在()"这道题是不是很难呢,如果不知道答案,接下来看一下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下正确答案哦。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的消极后果表现在() 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B.阻碍技术进步 C.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https://www.duote.com/tech/tiku/291594.html
4....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https://xueqiu.com/1842411971/193751101
5.?练习题解读C.更好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D.改变价值规律 BC.【解读】本题考查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商品是二因素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商家降价就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更好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http://siteapp.fzzk510.com/News_2018042509345284484.html
6.价值规律A.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B.价值规律对红辣椒生产不起调节作用 C.价值规律的调节导致生产者优胜劣汰 D.价格与价值总是不相符合的 精析: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它说明单一的市场调节(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有盲目性,会带来生产的浪费和破坏,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http://sc51678.com/gaoyi/zhengzhi/jiazhigl/index.htm
1.在考研政治中,价值规律怎么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高顿为您提供一对一解答服务,关于在考研政治中,价值规律怎么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我的回答如下:以上...https://www.gaodun.com/ask/1645930.html
2.价值规律的作用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我们不仅要知道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还要从理论上弄清其内在根据。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3205525_147416.html
3.2021马原复习: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2021考研政治马原系统复习: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合理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https://kaoyan.xdf.cn/202007/11076206.html
4.<马哲>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原理的内容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列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https://blog.csdn.net/qq_39154376/article/details/12096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