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一类文10篇

罗素曾言:“多元乃万物之本源。”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评析:

从立意来看,本文并未见突出之处,无非是认为在认识事物、自身与社会时,应对同类事物做出对比、比较,更全面地看待事物,进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意识地找到真正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前行。

分析:

本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从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角度看待认识问题。立足当下,针对全球化的当下,人们接触外来事物后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现象,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看法。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力。

★例文2:

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

林徽因曾在《窗子意外》一文中指出,自我是一扇窗口,窗外是不同风格的生活与文化。有人说,在倾听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他才深刻地了解了音乐的“中国味”。

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我们所看见的自我与事物,不过是世界的投影。由此,接触多元文化、不同事物,有利于我们在“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明了自身特点,进而发展提高自我,扬长避短,厘清自身投影的“轮廓”。

诚然,在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愈发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事物。。互联网的接通,更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听到异域音调。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偏激说法。

难道,接触多元文化,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吗?并不!

接触多元事物,并部意味着全盘接受外来物,将自己的文化弃之不顾。须知,凡事皆有优劣两面,倘若全盘接受,恐怕我们就沦为了《拿来主义》中,连烟枪太太也不愿放下的“混蛋”了。如臭油烂酱悉贮其中,我们又何谈发展寻找自己的文化内涵?又何谈寻找“中国味”?

因此,接触多元事物并为之己用的前提,定是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基础上的。我们是一扇窗口,唯有将那窗子用铁、用金一般的自信加固,我们才不致于被窗外的千山万水、多元文化吹破了自己的窗,以致流离失所。当今国人吹捧潮牌,出现哄抢的画面,不正是因为它们不知何为个性,以致盲目追求潮流吗?相反,包容并济的上海,在接触了东西南北、海内海外的文化后,有意识地寻找出了“上海味儿”。

进一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国人的窗,去接触全世界的文化,以发展自身,是我们都应思考的命题。“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我们看见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因而强化了我们在贸易中的优势。这,不失为“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的最好例证。

而那些企图闭窗锁门,追求“一家独大”的人,他们只能在阴暗的房间中,闭塞又偏执地,看不清自我长处与短处,如盲人摸象。

守着那扇名为“自我价值”的窗儿,看遍窗外的千山万水,我们才能点亮自己,点亮国家的这幢房屋!

★例文3: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微妙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至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是自由发挥。”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唯有美美与共后才能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

故认识事物有三境。现如今大同之世下,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

★例文4:

差异铸就独特

人们常说:“听从你心,无问东西”,并奉此为箴言来强调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独特性之重要。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对所有的与己相异的“不同”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有人如是说。诚如斯言,尽管我们总是不断地强调自我的独特性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哲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叹息“独立思考丧矣”,我们不能不肯定的是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铸就了我们自我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我看来,对他人,甚至他见差异的尊重才是塑造、寻找我们自身独特之处的根本。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不同”并非是对万物独特性的剥夺,差异也不会使我们湮灭于不同的声音之中失去自我,而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更好地寻找自身的“中国味”的根本。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一面举着“呼唤独特自我”之旗,一面却往往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面因平庸自我而愤世嫉俗,一面却安于现状,对他人的规劝听而不闻。如此便是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又心安理得地成为了蒋方舟笔下的“陀螺青年”真的是我们自我独特性的彰显吗?抑或是因天生平庸而抹灭了其自我特色,小姐了差异性,而甘于成为一个个“单向度的人”吗?

事实上,比起呼唤独立思考,过度对独特性的强调,我们所忽视的是对于差异性本身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固有偏见。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不仅仅运用于对外物的认识上,更可以映射到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上,有时候,听从他人的声音,进而求同存异,能够使我们更深刻、更明确地了解自我的独特。这时,差异变成了铸就独特自我的坚固基石。

当然,呼唤对于差异的理解尊重并非是要我们过于在乎“不同”甚至囿于其中,被他人声音之套索所束缚,而是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真正地反视自我。正如陈寅格所言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人的眼睛有时并非是我们的牢笼,于差异之中,方可见自我之独特人格,找到自我之“中国味”。

★例文5:

跳出箱子思考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音乐的“中国味”,我们只有在接触与之截然不同的异域音调后方可对其有深刻的感受,并有意寻找。普遍而言,看似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越难认识,而对其深入认识的唯一途径,便是跳出该事物本身,从远处加以重新审视。

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首先源于比较的缺失,由于熟悉之物就在身边,甚至我们就是它的一部分,我们对其习以为常,将之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但“镜不能自照,剑不能自击”,用尺子测量自身,永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认识到熟悉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恰是这种不同定义了该事物的特点与价值。正如“中国味”并非绝对存在,正是与异域音调的不同于比较造就了“中国味”。

同时,对熟悉事物认识的不深入还源于一种陌生感的缺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陌生感的缺乏让我们无法从整体上客观认识事物,从而让对熟悉事物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的色彩。清末士大夫置身中华文明内部,以其“天朝上国”的成见审视西方蛮夷,以这种心态自然无法正确认识事物,也更无法认识自身。

由此可见,比较的缺乏与陌生感的缺失,将熟悉的事物隐入文明的认识盲区,这也解释了为何认识自我、感受身边的美等议题经久不衰,成为人们反复提及的重要话题。

而要打破这一局限,对熟悉的事物做出更深入的认识,需要做的就是跳出该事物本身,与其拉开臆断距离对其进行客观审视,正如西语所云:“在箱子外进行思考。”只有当我们以一种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原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与他物的比较中进行整体而客观的重新认识,我们方可对其有更深的体悟,也会更有意识地寻觅之,恰如在接触不同异域音乐后,我们方可认识“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在“中国味”的不同特色中感悟其独特价值与美感。

更进一步说,跳出熟悉事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回到熟悉事物,发现身边的美与价值。“阿波罗”号宇航员在被问及自己登月后看到了什么时,回答道“其实我们看到的没有别的,就是地球”跳出熟悉事物的局限,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恰如从月球看这颗美丽的蔚蓝星球,我们终要回来,但这种客观的重新认识,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地球之美,对其有更深刻的整体认识与体悟。

艾略特言:我们将不断探索,而最终的目的,是物归初始,此境初识。跳出箱子思考,方可对习以为常之物甘之如饴,挖掘其美与价值。

首先,文题“跳出箱子思考”,借助西方谚语形象表达对材料的思考与理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

其次,结构严谨,思考有深度。先分析“对熟悉的事物缺乏深入认识”的原因,超出一般考生的思考,凝练地概括出“比较的缺失”“陌生感的缺失”两点。进而,分析怎么样打破局限,探究解决问题之道。接着顺势探究跳出熟悉事物的最终目的何在。可谓丝丝入扣,逐层推进。尤其是在局部分析过程中,具有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的思维能力。

★例文6:

递进的认知过程

中国风的歌曲很是风靡,但又有多少人有深刻的理解呢?有人在与多元风格的音调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宫商角徽羽”,更深入地寻找更多的“中国味”。

因此,在不断地对比中,依靠博大胸襟与开阔视野认识多元的事物,升华自我对其本质的认识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外物如此,自身的思想文化亦如此。只有对外界的倾听理解,吸收,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特征。正如苏格拉底曾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这种对自我的深刻理解,能够激发自我找到真正鬼畜,实现自我的价值。

但我们也应谨记,寻找差异的对比的过程,不是同化的过程,差异无关对错,而是多元化的体现,我们不应同化他物,也不应被同化。

同时我们也不应止步于此处。认识了特质并不是认识的终点,而是一个中点。对于特质的认识也并非止于认识,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更深入博大地研究。在思想与文化上尤为重要,认识中国味的歌曲,更深刻寻求中国味的原动力,而真正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认识中国风、中国味、中国传统。这种基于特质的寻求后的认识是真正深刻的,激起的民族自尊心与荣誉感才是经得起检验的。空喊认识而不去实践的理解与认识是缺少底气而虚伪的,更像是一种惧怕对比的自卑与不自信。

不断对比中深化认识,深化后的再探寻又促进了认识的理解,且需要更进一步的对比,比较深化认识……这种循环是深化认识的必由之路。但当下社会,人们却忽略了对比思考的重要性,获取的认识也如空中楼阁一般。因此,以宽容、广博心态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不会片面而狭隘,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在文化上,也要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民族自尊心与认同感。

★例文7:

论认识事物之道

有言道:“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去寻找‘中国味’”。而此话对我如何认识事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诚然,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当对我们所期望了解的“目标事物”本身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缜密规划和远见,让我们在对事物认识、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避开其他障碍的干扰,而一心向目标进发。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去了解他物并不是说毫无目标,一味广泛涉猎最终命运所得的盲目追求。我们所推崇倡导的认识事物之道,应是在明确了自己所向往了解之物,确认了清晰目标后,再借力和他物的了解接触,对此,从更广阔的视角中更好地了解目标之物。因而,对心中目标事物的坚守应是不可动摇的前提。再让他物可以为我所有,而不是让自身被外物束缚。

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亦多种多样,在这般状态下,我们则更要坚定自己心中原本的坚守,不要被包装华丽的外物给迷惑了双眸。也唯有这般坚守,我们才不至于在追求的航道上偏离航线;也唯有这般坚守,才是我们头顶的明月或朝阳,才是我们脚下依赖的大地和呼吸的氧气,使我们赖以生存,了解事物之根本。

坚守住内心最初的选择,不忘接触包容他物的丰富视角,方为认识事物之根本。

★例文8:

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聆听了西欧古典音乐的恢弘沉郁,北美流行的开放活力,东南亚民族乐的热情畅达,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的感受。它融汇传统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深沉与果敢,豪迈与激荡,却也能平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从此,我更有意识地去搜寻、去辨析,那独属于东方音乐的“中国味”。

或许人对事物的认识都必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事物的本质、特色,一概是在关联与差异中愈辨愈明的。

个人认知事物或认知自我本身的途径常因纷繁错杂的相似性而受到阻塞,至于迷失。我们时常爱问“我是谁”,就是试图归纳属于自己的特征而厘清物我关系,促成本性的自由发展。然而这种尝试时常因事物的混淆而失败,或失去了对自身有别于其他个体之处的多角度考量。

于社会而言,认知这种事物间的差异并更确立“自我”、本民族的独到之处,多极化格局下的中国,更需要这样一个契机,在“闭门造车”、妄自尊大早已成为过去的今日,拥抱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亦在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发掘自身丰厚底蕴下的壮丽与雄奇,开创独属于我们的延续文明之良方。

不言自明的是,这种倾听与接触需要广纳博识,先通览后专精的认知态度,亦需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宏阔气量。它绝非单向的吸收与汲取,时刻面临目标的异化与文化的同质化威胁,而是一种交流的姿态,是认识到彼此差异性后,更明晰、笃信自我特殊性的珍贵之桥梁。

也因此,倾听、接触与我们相异的事物,本质上的落点,就在于成就每个独立个体、独立文化自身的后续发展。在赏析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领悟出渗透于音乐间一段历史、一股精神于中国传统是怎样互异,进而反哺对于中国文化的塑造。我们将更有意识地去刻画具有中国气蕴的事物,呵护并珍惜它,避免它沦为同化,亦对“民族魂”、中华气魄有了深入本质的认识。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在这个语境下解读,不失为对每一个体、每一种文化立足根基之保护的赞扬。在中国本土文化受冲击的今日,启发我们在认识多国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去传承,去发展。

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我们总该相信,同中存异,更彰其异;求同存异,发扬已异,方臻繁荣共生之境。

行文大气,视野开阔,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针对认识事物的过程,从个人而及社会,从音乐及中国本土文化,纵横开阖,展示出思维的广度,同时,也展示出极强的驾驭能力,大开大合,收放自如。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文质兼美,思维的深度经由成熟大气的语言表达出来,更显其力度。“我们时常爱问‘我是谁’,就是试图归纳属于自己的特性而厘清物我关系,促成本性的自由发展”“它绝非单向的吸收与汲取,时刻面临目标的异化与文化的同质化威胁,而是一种交流的姿态”“倾听、接触与我们相异的事物,本质上的落点,就在于成就每个独立个体、独立文化自身的后续发展。”等表达均展示这种特色。

★例文9:

识广寻根以致妙

我们每个人,从朦胧幼嫩的状态走来,带着我们自身文明的色彩,去认识这个世界,要怎样才能更好地看明白这个世界呢?

有人说,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在我看来,这正启发我们以识广、寻根、致妙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识广,也即跳脱出自身文化与格局的局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观照这个世界那些别于自身的文明,去见多识广。正如孔子周游列国察看世风,也如彼得大帝乔装微服到欧洲游历学习,又如普希金、泰戈尔等伟大诗人一生都在广袤大地上行走积累灵感……见识广泛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丰富提升我们的视野,也促使我们去整合、思考,从而向更高精神境界漫溯。

这自然有助于我们树立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从而获得安全感,然而,一味地寻外持自,一来使得曾经的“广识”成了废弃品,不深刻思考加工之使其成为真知深理;而来使得我们的眼界格局变得更加狭窄而难以悦纳他物,甚至可能演化为民粹主义者。

故而,真正的“寻根”是在见识了大世界之后,有意识地以一种严谨而深钻的方式去找寻自己的文化、认识之根,在新兴觉解和固有认识的不断地两相比照中,完善自己的认知,从而“致妙”。正如孔子观遍列国国制最终仍持“仁”待天下;彼得大帝历欧回国,以俄式方法进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后,学遍西物,而最终经广泛的民族反思确立“和魂洋才”之路;普希金遍游欧亚大陆,而后更加审慎且认真地在俄罗斯大地上行走……

识广、寻根以致妙,助我们认识事物,更助我们认识自己,安身立命。愿我们每个人虽带混沌走来,却都能携清醒离去。

评析

★例文10:

聪明见雪,智者见白

从出生起,我们便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认识世界。认为见山是山,见水为水,目及耳闻,尽是世界之貌。而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世界的样貌在不同的认知中各不相同。

在文化、世界未交汇认识时,西方不知有《牡丹亭》,东方不识有《哈姆雷特》,各自都将自己所见所识的事物放于一层面比较来划分等第、风格。在认知中,刻板印象便逐渐形成,人们习惯于将自己已预先形成的判断作为标准去定义他物。

当认识事物的标准被固化,固定在了仅以个人“自作聪明”的眼光中,人们的认知也将被定格在这一标准下。单一化地认识世界是我们现在的病症,不论是否予以证明我们都必须承认:人人都有单一化认知的时候。音乐、文化也罢,交流、社会也罢;音乐世界不变的万能和弦,文学界魔能说清的雷同,交流中总有偏袒与社会中对立的舆论,都是单一化认识在如今的具体表现。

单一化认识会带来什么?除却盲目的自信,不知前路的追求,便只剩下日渐匮乏的创造与冰冷麻木的内心。我们认识一件事物认为自己机敏聪明,见即所悟,为之分化区块时,便似这人所言“聪明见雪”。而雪后的白,早被抛之脑后。

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在单一化认知的世界中,我们不能真正识得世界之貌。所谓认知,不仅见雪,便要从各处之雪中领会不同之“白”,识万种,而后才知何处之雪有其特殊之美。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认识事物应当是多元化的。多元化认知不仅仅意味着眼界得以开阔,行迹变得长远,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能鉴赏所识之物,认识事物特殊之处。认识更多的人,我们方知善恶,珍惜身边之人;认识各处山川,方明阿尔卑斯山之冷峻与玉龙雪山之清寒的不同,发现更多的美;了解异域风俗,方识何为中国味,从而真正苏醒对“中国味”的认识。

当我们已然具有观天地之能力,自当悟天地。虽然天地广阔,乾坤浩大,人生不能全然目见,但只要所识一分,所感便多一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最终,我们仍要回归身边之物,毕竟,我们识“天下之白”的初心知识为明“脚下之雪”。

聪明见雪,智者见白。希望我们能识得“雪”之特殊,无论男女,北国或南方,总有令人挂念的地方。

文本亮点有三:

其三,思考富有深度,见识高。文末“‘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最终我们仍要回归身边之物,毕竟,我们识‘天下之白’的初心知识为明‘脚下之雪’”,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认知的最终目的的阐述,展示出对认识的独立思考,呈现出不一般的见识。

THE END
1.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语文作文题“这事,真带劲”保持了近几年上海卷命题的风格,同时体现了上海中考的传统——贴近学生生活,展现个体特点,让每一位考生都能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从而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纵观近年来的作文命题,从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到2017年...http://www.fudanpress.com/showdetail.asp?bookid=13314
2.2019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评析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2019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评析 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作者:2019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评析 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无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9146998。http://product.m.dangdang.com/11412534195.html
3.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优秀作文中国味 里的精神还乡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从奏到唱,从古至今,从内及外,多样的音乐形式,让我们在领略品味的同时,认识、感受并思考着生活的http://www.gaokao.com/e/20190503/5ccbb0b0759c8.shtml
4.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中国味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中国味2019年高考语文已经落下帷幕,上海卷作文题目也已经出炉,题目为:中国味,以下是原文: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https://m.dxsbb.com/news/47662.html?ivk_sa=1024320u
5.2019上海中考英语高分作文必备素材二十九:葛底斯堡演说(原文)以上是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为您带来的2019上海中考英语高分作文必备素材二十九:葛底斯堡演说(原文),获取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资讯,请关注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 想获得更多资料,可以查看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欢迎来电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咨询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课程,免费获取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资料。 http://sh.xdf.cn/zhongxue/gz/bkzhinan/201811/8474855.html
6.上海2019春季高考作文题出炉!(附近年作文题集锦) 今天起(1月5日至7日) ,范文,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和1月份外语科目考试正式举行 !今天上午考的是语文 。 历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很受关注 。今年的高考(春考)作文题是: 还记得你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吗?小布带你回忆一下吧 !https://www.ndcksc.com/redian/35633/
1.关于上海的作文集合15篇关于上海的作文集合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上海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上海的作文1 五月四号,爸爸、妈妈带着我和爷爷、奶奶来到了我早已向往的大城市—上海。五...https://www.oh100.com/a/202301/6043946.html
2.2019上海中考作文公布:这事,真带劲浦江头条澎湃新闻6月15日,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科目写作题目,题目如下: 图片来源于上海教育考试院官网 附:上海过去16年中考作文题一览(来源于上海发布)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87635
3.上海历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大全→买购网上海高考作文2020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https://www.maigoo.com/news/557591.html
4.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本文为各位高考生整理汇总了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供各位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一、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在“万方乐奏”中寻找“中国味”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度和地域的...https://m.027art.com/shanghaiedu/HTML/14207556.html
5.专家点评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 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https://www.shmeea.edu.cn/page/02200/20190607/12873.html
6.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26.作文。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1)自拟题目;( https://www.jianshu.com/p/3543df641440
7.2019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这事真带劲》详细解析原创:优能初中语文组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2019上海中考作文题《这事,真带劲》一举夺魁宏名扬,是万千学子的夙愿。而语文是中考的第一关考验,作文更是令人牵肠挂肚。《这事,真带劲》无疑是给中考考试注入了希望,它温和地出现在情理之中,却又调皮地在似乎让人有点意料之外。乍然读来,确实有点异样 2019上海中考语文...https://www.mayiwenku.com/p-35702758.html
8.上海2019春考作文:“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19-01-05 17:47:37 看看新闻Knews综合关键词: 上海2019春考作文阳光能力新闻坊上海新闻综合高清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16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升级 商务部出手反制 一眼看天下2天前 00:08 外交部回应立陶宛要求我外交人员限期离境 一眼看天下3天前 00...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ebyja36YM23
9.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短评0 有用 西凉白羽 2024-03-05 22:33:18 上海 65篇各分档次的中考真实作文,通过点评让未来的考生们了解考核要求,启发答作思路。...>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7309146999 书名: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55976/comments
10.2019年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获奖名单公示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市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非体育类)管理办法》(沪教委基〔2016〕38号),现将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获奖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5日。如对公示结果存有异议,请及时联系《中文自修》编辑部的陈迪,联系电话:62604590。电子邮件:zwb501@163.com.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https://edu.sh.gov.cn/jyzt_jshd_hjmd/20191231/0015-xw_10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