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中山路、莲坂及前埔等几家规模较大的药店发现,确实存在将高价药放在较醒目位置的情况。
在中山路某品牌药店,记者称自己是轻微感冒,想找一款药。一位工作人员轻车熟路地在货架最上方找了两种药,递给记者:“一种是感冒片,一种是消炎药,两者配在一起,效果好。”记者核对了这两种药,感冒片价格是一盒18元,而消炎药价格为28元。记者直呼“太贵了”,工作人员则称,贵的药疗效比较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价位在10元以下的消炎药、感冒片等,摆放位置都相对较偏。在最下面一层药架上,放着几款包装比较简单的药,很多都是瓶装,如“感冒清片”、“维c银翘片”等,售价只有几块钱。以“感冒清片”为例,一瓶100粒,只要2.5块。
“这是行业公开潜规则”
那么,是否便宜药都放在最下面呢?记者采访了一些连锁药店的有关负责人,却遭到对方否认。福建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门管市场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柜台上的药品是按分类摆放的,并不是按价格来摆。
但有业内人士却坦言,这其实是行业的“潜规则”。
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代航告诉记者,将高价的、高利润的药品放在较醒目的位置,这在国内、国外都已是公开的“潜规则”。
同时,代航还透露,目前医药行业的竞争,已经从零售领域转移到了供应环节。“谁拿到的折扣低,谁就能赚到更多。”代航告诉记者,事实上,不少药店采购的药品,都是贴牌生产的,进价较低,而采购商按一折购进,再按原价卖,利润就比其他药品高出不少。而这些利润高的药品,一般也都是放在视线较容易触及到的地方。
高利润药或有高回扣
福建省零售药店商学院、厦门妙邦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培训主管张先生告诉记者,一些摆在明显位置的药品,还可能是导购员有回扣的药。
“举个例子,同样是感冒药,像一些品牌药,一盒售价15元,药店可能最多赚3元,而一些小厂生产的药,标价高一倍,药店可赚10块。”张先生说,除此之外,有些药店还有收“摊头费”、“挂旗费”的规矩。而这些费用,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福建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陈用博表示,由于医药行业竞争激烈,一些价格较低的、利润微薄的药,已经少有公司愿意生产了。
为此,专家提醒说,市民去买药时,应提高对药品的认识,不能盲目追求新药或进口药,也不要轻信药店工作人员的介绍,而是要到医院里咨询医生,对症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