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我县就曾经发生过“留守”女孩被的案件。
(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为全面了解住校生的营养状况,我对住校生的饮食进行了问卷调查。设置了“你父母的职业”,“你每月的生活费用”,“你的早午晚各餐的费用”,“你每天的饮食费用”,“你的早午晚餐的主食”,“你每天的饮料”,“你食用蛋奶的情况”等方面的十个问题,对三所学校的住校生进行了问卷。发出问卷144份,收回144份,其中接受调查的男生68人,女生76人。对数据进行了仔细整理分析,特对白河县普通高中住校生的饮食存在的问题进行疏理,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特报告如下。
一、白河县普通高中住校生饮食存在的主要问题
白河县普通高中住校生在校饮食已全部实现商品化,供应机制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学生购买食品已比较方便,食物品种可选择余地较大。白河一中和白河二中有约25%的住校生在校内就餐,75%在校外就餐,白河三中住校后全部在校外就餐,校外购买食品也主要在校园周围,最远距离不超过300米。大多数住校生能吃饱,部分学生是可以吃好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学生年度体检资料显示,白河一中2006至2008年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是39.40%、24.66%和28.18%。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的问题。
1、饮食费用不足。调查显示,住校生每天的饮食费用多数在8元以下,维持在6―8元“较高水平”的占49.31%,4―6元的占15.97%,有3.47%的学生每天饮食费用只在4元以下。可见约有20%的学生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2、营养欠缺,饮食卫生堪忧。学生体检显示,近30%的学生营养不良,住校生营养不良率远超过30%。从饮食结构看,住校生中有44.44%的学生从未饮用过牛奶,仅有18.75%的学生偶尔吃鸡蛋,没有一个学生能经常食用蛋奶。52.78%的学生午晚餐主食选用米饭或面条,就少许素菜,有26.39%的学生选用馒头、烧饼或方便食品充饥,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白河一中全校近2800人需用早餐,1700余人住校的需用午、晚餐,校内学生膳食中心仅能提供300―500人,近八成的学生分散在街上就餐;白河二中初、高中住校学生2100余人,校内仅能提供800人左右的餐饮服务;白河三中校内没有学生食堂,全部在校外就餐。各饮食摊点很少座席,大量的学生只能站在街道上进餐,车辆行人很多,尘土飞扬,极不卫生,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各饮食摊点的卫生状况近年虽有所改善,仍难以符合卫生要求,防蝇、防尘、消毒设施不全,即使有设施,使用很难到位,形同虚设。餐具前者使用后,稍加冲洗后者即用,生熟混存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住校生饮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收入低,生活费用少。我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739元,主要来自打工收入和农业收入。据对住校生父母职业调查显示,学生父亲外出务工者占47.22%,在家以务农为主的占45.03%,学生母亲在外务工者仅有18.75%,75.69%在家做家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有家的感觉,没有外出)。家庭收入只能处在中等偏下水平,给孩子提供的生活费用很紧,每月生活费300―400元的占36.11%(其中女生占19.74%);200―300元的占52.08%(其中女生占68.42%);还有4.86%(其中女生10.53%)的学生生活费用在200元以下。这些学生大多住家在离学校较远的,除去往返的交通费,必要的学习费用,用于饮食的费用就相当有限。特别是女生,家里提供的生活费比男生少,用于非饮食费用无疑比男生多,可省就是饮食费了,所以女生的饮食费用明显低于男生。
2、服务设施不全。白河县三所普通高中教学用房已基本满足需要,生活用房严重短缺,学校想方设法也只能提供少数学生就餐,甚至无法提供就餐。多数住校生一日三餐由社会提供,校园周围的饮食店(点)少有配套的服务设施,有的甚至连操作间都没有。
4、监管力度不够。住校生食物主要由社会经营者供应,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卫生、物价等政府部门大多是最大限度许可审批,日常管理停留于“运动式”的不定期检查,缺乏长效机制,监管理未能常态化,对日常经营状况缺乏系统督察。对服务设施、卫生状况、价格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解决住校生饮食问题的建议
1、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扶贫工作。劳务经济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由于我县农民很多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所从事的都是苦、脏、累的工作,大多是出力不挣钱的活儿,除矿工(玩命的活儿)外大多收入微薄。外出务工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终究要回归本土。县域经济发展是增加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白河的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扶贫工作也着有成效。低收入家庭仍大量存在,特别是不少的多子女家庭徘徊在贫困边缘。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在扶贫工作中,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视。因子女多而贫困的家庭受到的照顾会减少,这些子女的生存权有意无意被轻视。多子女就学的家庭应成为扶贫的重点,提高有学生家庭的收入。乡镇建立跟踪扶贫制度,确保学生家庭收入不断提高。
2、加强贫困生救助。白河县三所高(完)中长年坚持贫困生帮扶,校内有党员帮扶,有教师发起的教师自愿捐助,学校减免学费,有募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有“健康成长计划”,福利彩票基金资助,财政资助等多项贫困生救助项目。但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仍难以满足救助的需要,且这些救助主要用于学习费用,对贫困生生活救助是很少的,救助机制不健全。建议核定贫困生最低生活标准,建立长效救助机制。扩大贫困生财政资助,将义务教育阶段住校贫困生生活补助扩大到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实施“蛋奶工程”,确保住校贫困生基本的营养供应。
3、完善学生生活设施,突出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白河县的高(完)中亟需建设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学生食堂。白河一中校内活动场地非常狭小,要扩大校内活动场地,必须拆除现有用于学生膳食中心的老实验楼。必须要在校园近邻建设学生食堂,最小规模也需满足2000人的就餐,至少需要投资400万元。白河二中需改扩建学生食堂,白河三中必须兴建学生食堂后,均需要数百万元投资。学校食堂建成后,须加强监管,非营利性经营,严格控制食物价格,确保以成本价向学生提供膳食,突出学校食堂的公益性。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并且规模逐渐加大,这就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关怀;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而且规模逐渐加大,这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通榆县第三中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区域选取通榆县第三中学校招生范围的“两镇”“两场”“一乡”(鸿兴镇、双岗镇、双岗鹿场、第二良种场和八面乡)。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含离异后抚养孩子一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2个班级,总人数353人。据统计,第三中学招生区域所辖人口27300人,在2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9人,占70.4%,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为29.6%,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7.7%,较往年呈上升趋势。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负面影响。被调查的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等方面,明显差于正常家庭学生,整体状况不乐观。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
2.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4.大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上的偏差
很多留守孩子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的错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调查中我发现,近50%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而且偶尔与祖辈产生矛盾,在学校常有说谎、迟到、旷课、逃学、纪律散漫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聚一起喝酒,酒后打架……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调查研究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从1987年的0.2‰已经上升至2006年的1.25‰,一级与二级的极重度与重度的比例更是高达49.41%。就致残原因分析,0-17岁精神残疾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中,自闭(孤独)症排在第二位,而在0-3岁、4-5岁这两个年龄段儿童中自闭症排在第一位。据统计,每15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自闭症患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艾滋病、癌症、糖尿病三种世界疾病人数的总和,且在持续增加中。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社会普通民众对自闭症知识缺乏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承受着太多的苦难。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笔者通过设计《关于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对淮安市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二、基本情况
2015年5月――2016年3月期间,调研团队成员累计参加淮安市淮安区小天使康复中心的志愿宣传活动,淮安市特校等志愿活动10余次。
三、调查情况分析
2.社会群体对自闭症知识的了解情况
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社会群体是从媒体宣传上听说或了解自闭症,对自闭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儿童患自闭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和“缺乏家庭关爱”,但通过多年的临床诊断,自闭症患者的遗传因素趋于明显,由此可见,社会大众群体对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病因是有所了解的,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二)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的支持情况
1.社会个体对志愿服务的支持程度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愿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帮助这些自闭症儿童患者,从图12可以发现,27%的人选择跟自闭症患者交流,26%的人选择参加志愿者组织帮助自闭症儿童,只有5%的人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在康复机构就职,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都有一颗关爱之心,对志愿服务持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