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对策;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九十年代,宝洁公司管理人员在分析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发现在一定的地区,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与需求变化较小,零售商销售量的变化也不大,但生产商从销售商那里获得的订单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生产商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单的变化更大。这种信息的偏差如果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一起发生作用,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
牛鞭效应就是指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在从下游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扭曲放大的现象。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发生微小变化时,这种变化会沿着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逐步放大,在到达最前端的供应商时,该供应商取得的消费需求信息会偏离实际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发生偏差,这种信息变异的放大作用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也就是说,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传递时,信息的共享无法有效实现,使传递中的信息变异而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
1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影响
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是不利的,由于较差的需求预测,企业保持比实际需求大很多的库存,各级销售商所下的订单和制造商产量的数值可能会比消费者的现实需求量高很多,从而导致库存发生积压,资金被大量占用,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较低,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品积压,增加库存成本。一般来说,在需求严重放大时,往往会导致库存的积压,被扭曲的需求信息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导致库存成本也会增加。
(2)牛鞭效应会误导企业的生产预测,增加生产成本。在牛鞭效应的影响下,需求的变异性会增加,与一般情况下的需求相比,企业及其供应商更加难以安排其生产计划,经常会出现订单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牛鞭效应”降低了供应链企业间产品的供给水平,导致发生一些货源不足的现象,进而会减少供应链企业的销售额。而生产预测如果被误导,就会造成生产计划不确定性的增加,如果企业不能处理好积压的订单或者库存不足,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受损,甚至客户丢失。当这种变动性增大时,企业一般会通过库存量增加或生产能力扩充的方法来应付,但不管哪种做法都会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
(3)牛鞭效应可能影响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牛鞭效应会影响供应链企业的运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企业不从自身分析原因,而是认为是其他企业的责任,这样,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使企业间的协调工作变得更难开展。
综上所述,牛鞭效应可能会导致企业增加库存和生产等成本,会对供应链的运营产生消极影响,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导致企业效益降低。
2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牛鞭效应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随着订单沿供应链下游到上游,企业在预测需求时不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而是按照其收到的订单。于是,每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都只是根据其接收到的订单信息进行预测,将订单作为实际需求。另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导致牛鞭效应加大。一般来说,如果供应链上处于同一层次的企业越多,供应链越长,那么供应链中上游企业离最终顾客的距离就会越远,供应商对消费者需求的预测就会偏差越大。由于不能保持有效的沟通,上游企业就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而下游企业也不能了解上游企业的供货能力,进而造成企业不能很好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2)修正需求预测。由于环境的变化,当供应链上的供应方把其直接需求方的需求信息看成是最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时,往往会把真实需求放大,从而放大订货需求。为了应付放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往往要保有较高的库存量,而且库存量会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而加大。但这种高库存应对的只是被虚增了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中,很多处于供应方的企业在预测需求时,总是在其需求方订单信息的基础上安排市场调度,协调生产能力,控制库存和生产资源。由于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未来的需求,因而在确定订货数量时经常是通过增加修正量的方法来进行,这会导致虚增需求的情况出现。比如,当某企业预测到某产品的市场需求是1万个时,可能向其供应商下1.1万个的零件订单,同样,这一个供应商可能向其更上一级的供应商订购1.2万个的原材料。依此类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将逐级放大。
(5)短缺博弈。当产品供不应求时,比较理性的决策方式是在企业客户之间调配其供给,常见的做法是对现有供应量按照总接收订货量的一定比例来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销售商会为了维持自身的配给数量,在订货时有意提高订货量,当产品需求下降时,订货量又突然降低或者取消。由于供应商不能有效获取准确、真实的需求信息,导致企业可能为这些不确切的需求信息进行超量存货、增加企业生产能力或赶工,这都会让企业的成本增加,这种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造成的销售商需求信息的变异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3缓解牛鞭效应的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牛鞭效应”会导致企业不能合理安排生产、库存量增加、运营风险变大,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建立企业之间的诚信机制,集中需求信息,共享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信息,可以把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带来的风险减少,有效地缓解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1)加强信息共享程度,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提供了保证和支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以此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把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如POS(PointofSales)系统为供应商提供了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运用也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便利,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可以使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完善。
(2)合理确定供应链结构的长度和宽度。如果供应链中横向和纵向的主体越多,那么信息被传递的次数就会越多,产生的偏差也可能越大,因此应尽量减少横向和纵向的数量。传统商务模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生产商和最终用户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营销机构,这些营销机构承担着生产商的部分销售工作,组成了一条包括多个环节在内的供应链。由于链条中的各个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各个主体的相互影响下,供应链越来越长,“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企业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分成不同的类型,精简供应链的结构。依据不同的要求,精简后的供应链可以建立相应的供应链,从结构方面缓解牛鞭效应。
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能够通过签订一些合同来缓解牛鞭效应,最大化供应链的利益。在合同约束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调整供货机制从而影响下游企业决策。在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供需双方可以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订货量的规模效应,如签订回购合同和弹性数量合同。签订合同可以有效约束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合同的时效性和柔性。
(7)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首先,当出现商品短缺情况时,为了减少博弈行为,供应商不能仅仅根据销售商现阶段的订货数量来进行配货,还应该参考各销售商以前的销售情况,作为确定配货量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销售商希望通过增加订货量而获得较多配货的心理预期。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增加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把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一些信息进行共享,如关于生产、库存等方面的信息,以此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博弈行为。同时,供应链中传递到上游企业的需求信息的准确度也能够得到提高,生厂商也可以根据需求信息让生产合理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
[2]吴登丰.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
[3]胡继灵.供应链的合作与冲突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1).
[4]许民利,周依.基于行为运作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综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5]田立平,孙群.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31).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李文立,王乐超.历史订单信息对牛鞭效应的影响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01).
[7]刘超.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牛鞭效应减弱效果分析[J].物流科技,2012,(04).
1.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
1.2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CO2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2.3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2.4数据处理
3结论
[关键词]生鲜果蔬;连锁经营;环节;产销衔接
生鲜果蔬连锁经营是指经营生鲜果蔬商品的若干经营单位,以特定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实施规模化经营,以实现规模效益。生鲜果蔬连锁经营受到经营商品的自然特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企业实力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生鲜果蔬连锁经营的主体局限于大中型连锁超市商业集团,生鲜果蔬连锁经营发展缓慢。连锁经营主要包括生产、采购、物流配送和销售四个主要环节,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连锁经营的效果,而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能促进生鲜果蔬的产销对接。
1生鲜果蔬连锁经营的主要环节及问题分析
1.1采购环节
连锁经营企业的生鲜果蔬采购渠道有多种,各渠道中又主要从采购供应商、产地批发市场或销地批发市场采购,调查统计发现,2009年连锁零售企业果蔬生鲜基地采购比例为39.4%,批发市场采购比例为57.6%,果蔬采购渠道依旧以批发市场为主。这种采购渠道模式增加了生鲜果蔬流通的中间环节,导致生鲜果蔬因环节过多层层加价,失去了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的价格优势,相对农贸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并且不利于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1.2物流配送环节
物流配送环节是搞好生鲜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目前连锁企业生鲜果蔬物流配送方式有三类:占了最大部分的是供应商自理物流,就是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配送。如国内的一些大卖场和综合超市,由总部确定统一的供应商,店铺向供应商要货,由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配送到店铺。第二类是零售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对生鲜产品进行多品种、少批量的采购,经过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生鲜加工后,再进行配送到各销售网点。第三类是借助第三方物流。
目前,我国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千克,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此外,我国商业企业的物流配送74%是由供货方完成的,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的企业仅占商业企业总数的13%,而理念更先进、对资源利用更合理的第三方物流的应用却很鲜见,国内的零售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合作也还不尽如人意。
1.3销售环节
1.4生产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果蔬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产业,2001年我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果蔬生产国。果蔬生产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果蔬类农产品流通的“瓶颈”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当前果蔬生产和2.6亿户果蔬生产者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在生产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户分散化的小规模生产和盲目生产、农民处于市场相对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果蔬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产销衔接联系不紧密等。
2生鲜果蔬连锁经营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2.1生产与采购环节
果蔬生产的特性,如小规模生产、生产的季节性、产量的不可控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采购决策,影响连锁企业是否能按时按量地采购到其所需要的果蔬产品。生产与采购的衔接点在生产的果蔬是否正好是连锁企业需要采购的商品。
2.2采购与销售环节
2.3物流配送与销售环节
当前我国生鲜果蔬主要是常温物流,这导致物流环节损耗严重,影响商品在销售环节的品质。此外,生鲜果蔬在物流配送环节对商品进行分级、包装、储存、运输等加工环节,有利于提高生鲜果蔬销售效益。因此,物流与销售的衔接在于果蔬的冷链物流配送,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果蔬损耗,提高利润。
2.4生产与销售环节
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直接对接是当前我国果蔬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当前,果蔬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果蔬产销衔接的主要原因。果蔬产销直接对接,能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也能降低产品的最终售价,提高连锁企业果蔬经营的市场竞争力。生产、采购、物流配送、销售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四大环节衔接的核心是产销衔接。
3生鲜果蔬产销衔接策略
针对生鲜果蔬连锁经营的几个主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就各环节提出一些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现产销直接对接的策略。
3.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果蔬农产品分散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要提高果蔬流通组织化程度,必须使分散的农户通过中介组织联合成一个整体,取得跟企业平等的法人地位,这种中介组织最好的形式就是农民合作组织。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农民合作组织对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农民在产销对接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果蔬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和规范果蔬农民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产销衔接。
3.2有计划地投资生产果蔬
当前,由于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通常根据过去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生产,农户的分散化生产极易跟风,容易导致某类果蔬供过于求,“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湖南的柑橘经常有烂在树上的现象,2011年4月湖南宁乡有个农户的西兰花价格降到几角钱一斤也无人采购。农户无视市场需求,无计划地生产果蔬,导致供给严重失衡,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并未因此而购买到便宜的果蔬。在地方政府或农民合作组织的引导下,组织农民有计划地进行投资和生产,并组织和帮助农民与大型连锁商业集团等进行对接,解决产品销路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需均衡,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做到产销有效衔接。
3.3建立自有基地或发展协议流通
通过建立自有基地或发展协议流通能减少果蔬流通的中间环节,实现直采。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建立自己的果蔬生产基地,这样能减少很多中间环节,实现果蔬从基地直接到卖场销售,目前有许多大型连锁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建立自有基地或协议基地,实现直采,能方便连锁企业执行商品标准前移,即从基地品种的选择、各种标准的推广、技术培训、参与种植管理到采购验收,进行过程控制,建立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4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发展冷链物流
连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对农副产品实行“采购、加工、配送”三统一,减少了流通环节,实现了“早上在田里,中午在店里,晚上在锅里”,建立了稳定的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目前,国内大型连锁集团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如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等。
对无实力建立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的企业可借用第三方冷链物流,目前我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北京顺鑫首联绿色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利群集团胶州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等。
3.5灵活运用各种果蔬销售策略
发展果蔬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形成真正的地方特色产品是果蔬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消费者在选择果蔬时愿意为果蔬的安全、新鲜度、优质等支付更多的货币,因此,运用品牌策略建立果蔬品牌,可以是销售品牌或生产品牌,这样既方便消费者选购,又能树立销售企业或生产者的品牌形象,并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生鲜果蔬在连锁经营各环节的衔接效果最终均会影响到产销衔接的紧密度,针对各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衔接策略能更好地促进产销衔接。
参考文献:
[1]何卫华.果蔬生鲜连锁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7).
[2]姜刚,周树华.连锁集团主导性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0).
[3]宋微.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9(5).
[4]刘普合,申东华,王勇.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
[5]方昕.怎样做到生鲜品配送有行有市[N].连锁超市导报,2011(2).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分析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是股骨头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骨折局部会出现血运不良情况,因此,骨折不愈合率较高。老年人由于体质下降,特别容易扭伤,导致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常用的方法[1]。指的是用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肢来重建关节功能,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而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对比病人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分析其护理效果,本文作者对我院骨科25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5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5~74岁,50岁以上者20例,其余患者5例,病程最短者为42天,最长者为5个月。其中高处跌伤11例,车祸伤3例,撞击伤11例。25例均为新鲜骨折。合并症:糖尿病6例,高血压5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肺炎2例,哮喘4例。25例患者均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2术前准备高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肾脏器官疾病,所以,在手术进行前一定要给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提前进行治疗,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降压、降糖治疗;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抗炎治疗;哮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3]。
2.1.3皮肤准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感染率较高,所以,在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手术前3天,护理人员用肥皂水仔细擦洗患者手术区皮肤,清洗面积可扩大,防止其他部位细菌近距离感染。手术前一天,剔除患者手术区毛发,切记不能损伤皮肤,皮肤表层损坏时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剃除毛发后,彻底清洗手术区皮肤,以0.5%碘伏消毒后,无菌巾包好。
2.1.4饮食护理术前患者的饮食要保证患者的营养所需,增强其抗感染的能力。患者应多食用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粗纤维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于老年骨折的病人要加强营养吸收[4]。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后患者容易感染,而这期间也是患者生命最脆弱的阶段,手术后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若出现异常要立即上报处理。观察患者的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以及肿胀情况,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等,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现象。术后要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避免阻塞,引流管远端和引流袋要始终低于近端,从而防止逆行感染,移动患者时要稳、轻,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脱出。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以及颜色,若出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
2.2.2饮食护理患者恢复意识后,要选择流质饮食,不能进食硬物,术后一天食物以易吸收、易消化的高营养食物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一些水果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2.3术肢护理术后患肢要保持25°外展中立位,在两大腿之间置一软物,防止患肢外旋内收;患者不得翻身,要保持仰卧;在大小便时患肢不能弯曲;在不影响患肢的情况下要注意病人的清洁,防止褥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5]。
2.3功能锻炼
2.4出院指导
3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而次手术多为老年人,其自身疾病较多,体质弱,抗感染的能力低,导致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较差。而手术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也是老年人所面对的重大障碍。所以,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可以有效防止患者病症出现危机情况,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回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张冰,徐祥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5):440~441.
[2]刘保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30例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742.
[3]金荷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11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29~30.
[4]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162.
关键词:小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3月-2012年4月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62例,其中男59例,女3例。疝囊位于右侧有48例,位于左侧有14例。患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5.6岁。上述的这59例男性患儿其双侧精索与都能触及,没有隐睾的情况,有3例患儿伴有轻微的腱鞘积液。并且上述患者中发生一次或多次疝嵌顿的患者有24例,占到了总例数的38.7%。对上述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均发现腹股沟区有可复性的包块,经指诊皮下环有扩大趋势,且患者咳嗽时指检指尖能感受到冲击。所有患者都与腹股沟斜疝的诊断相符合,为这些患者择期安排手术。
1.2手术方法。根据患儿的术前检查情况处以基础麻醉或者在基础麻醉基础上追加椎管内麻醉。患者平躺于手术台,自患者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两横指的腹横纹处顺皮纹取长0.8-1.5厘米的切口,切开皮肤,将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并在手指的触摸引导下提取出腹外斜肌的腱膜,切开大约0.8厘米的一个小口,将精索从切口提出,并进行分离,就能够在其内前侧找到白色的疝囊。横断后向远端旷置,近端的疝囊将其向内环口进行剥离,并将疝囊颈在腹膜外脂肪处结扎后进行贯穿缝扎。对精索创面及疝囊的横断处进行严密的止血处理,并将同侧的进行牵拉将精索复位,并将浅筋膜进行细致缝合,切口用6-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女性患儿要以子宫圆韧带作为找寻的标志。双侧腹股沟斜疝需分别取切口进行手术。有鞘膜积液合并症的,只要敞开远段的疝囊就可以,不需要再做特殊处理。观察患者手术状况。
2结果
腹股沟斜疝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男孩为高发人群。此病发病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是在腹股沟区会有梨形或者椭圆形的肿块出现,有时会伴有坠胀感,肿块可以反复出现[2]。并且多在儿童玩耍腹压高的情况下出现,而在平卧或休息后肿块会消失,患者病程长时此肿块能够坠入到同侧阴囊中。
[1]董立柱,阮联辉.腹部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07)
[2]王东升.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