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防长绍伊古在视察位于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空之星”飞机制造厂后,召开了航空工业领导层会议。他在会上指出,俄罗斯当前面临着巨大的航空运输压力,俄罗斯航空工业集团必须尽快增加运输机的产能,尤其是安-124“鲁斯兰”战略运输机,产能要在两年内翻一倍。
不过,复产安-124纯属天方夜谭
安-124是由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发的一款大型战略运输机,竞争对手是美国的C-5“银河”运输机。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400吨,常规载重120吨,最大载重达150吨,货舱容积达1160立方米,可以说是一间会飞的仓库。在转场的情况下,它一次性飞行距离达16500公里。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的C-5“银河”运输机能与之相提并论。
安-124强大的运载能力,得益于它搭载的4台D-18T大涵道比涡扇推力发动机,单台推力达23吨,由乌克兰进步设计局研发,马达·西奇公司生产,是当时苏联能生产的唯一一款大涵道比涡扇推力发动机。
因此,绍伊古要求在两年内让安-124产能翻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适配发动机问题。俄罗斯航空工业集团的计划是用PD-35大涵道比发动机代替D-18T。该发动机性能远超D-18T,设计推力高达35吨。但在实际研发中,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达到,最后削减至推力26吨。尽管如此,也需要在2030年左右才能投入量产。
也就是说,安-124至少也要在2030年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绍伊古提出的目标几乎无法实现。
不仅如此,PD-35发动机还事关中俄CR929宽体客机项目
CR929是一款由中俄两国合作研发的长程宽体客机。这款飞机旨在填补中国和俄罗斯在大型客机市场上的空白,并满足全球需求。根据官方消息,CR-929的设计将融合中俄两国的技术优势,以实现更高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度。预计这款飞机将能够容纳280至350名乘客,在8000至12,000公里的航程上进行飞行。
该项目的核心也是航空发动机,将使用与安-124同款的PD-35发动机。不过在今年,俄罗斯突然宣布退出CR-929,项目虽然没有中止,但俄罗斯联合航空工业制造集团负责主要设计方向,这也就导致CR929很可能没有适配发动机可用。
不过,原本用于CR929的PD-35发动机短期内根本无法量产,如果俄罗斯继续CR929的主要设计方向,那么肯定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发动机问题,因此俄罗斯主动退出合作项目反而是好事。
接下来,就该由我国独立解决CR929适配发动机问题了。一直以来,我国在航发方面的实力都比较薄弱,但我国近年来研发了“涡扇”10、“涡扇”15等军用发动机,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研发进度一定比俄罗斯要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