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泡泡玛特公布2022年年度财报,投资者似乎冷静了下来。
泡泡玛特曾创造过毛利率超过60%、营收增幅超过220%、市值最高近1500亿港元的神话。但上市后的两份年报,让投资者们意识到,市场热情退去,现在应该开始用一家成熟企业的标准来要求泡泡玛特了。
2022年,泡泡玛特的营收达46.2亿元,但增速放缓,同比增长仅2.8%;近四年归母净利润首次下滑,同比下降44.32%达4.76亿元,毛利率则是连续四年下降至57.5%。
至于市场最关心的IP问题,泡泡玛特进一步加大了Molly、Dimoo和SKULLPANDA三大IP的开发力度,但新IP小野的营收占比仅有3%。
不过,这样的业绩表现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并且公司还在正向盈利。为此,泡泡玛特过去一年每个月都在购回股份,以显示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在2022年财报沟通会上,管理层也一再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各项数据都在转好。
泡泡玛特每个月都会购回股份
不过,与最高点107.6港元/股相比,现在的泡泡玛特股价和市值已不可同日而语。截至发稿,泡泡玛特报21.40港元/股,总市值为292.7亿港元。
这背后或许是因为,疫情进一步暴露了泡泡玛特在供应链、业务和市场拓展、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不足,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家成熟消费品公司的必经之坎,投资者们对泡泡玛特的信心不足。
国内业务增长遇阻,泡泡玛特开始押注海外市场。2022年,其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7.1%,零售店数量较上年增加21家,总数达28家,机器人商店达49间。但海外市场的成长速度能否达到预期,还有待观察。
过去一年,受到疫情影响,泡泡玛特的日子并不好过,赚钱也越来越不容易。
2022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46.2亿元,同比增长2.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与2021年的78.7%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2022年,泡泡玛特的归母净利润为4.76亿元,同比下降44.32%。这是泡泡玛特在过去四年里,首次出现净利润下降的情况。2022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率仅为10.3%,同比下降45.9%,而2019年这一数据为26.8%。
毛利率也很大变化。2022年,泡泡玛特毛利率为57.5%,2019年达到顶峰64.8%后,此后连续四年下滑。
制图/开菠萝财经
在直营模式下,不断攀升的库存水平和存货周期也给传递出了危险信号,供应商压力激增。疫情和错误的销售预估,打乱了公司的清库存节奏,2022年泡泡玛特存货增长至8.67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也由2021年底的128天增至160天。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姜骁潇称,由于需要不断的出新IP、新产品来刺激消费者,盲盒并不像许多传统潮玩可以依靠预售进行规划生产,导致出现周转慢、高库存的问题。产品力较强的情况下,风险并不高,一旦出现某系列达不到市场预期的的情况,该产品就会面临滞销问题。
为了消化库存,泡泡玛特开始尝试用“福袋”的玩法去库存——将多个盲盒随机放入大盒,以低价组合销售。
但这样的做法反而遭到了部分用户的“不满”。资深潮玩玩家乐乐告诉,她此前特别喜欢Labubu阿根廷合作系列的梅西隐藏款,当时以450元的价格在二手市场求得,结果泡泡玛特将这一款式加入“神秘商店”的促销活动,与一些库存盲盒放在一起销售,导致这款的价格“暴跌”。
周期红利过后,泡泡玛特还需要攻克供应链难题及由此带来的品控难题,撑过去,才能成长为一家成熟的消费品公司。
乐乐称,SKULLPANDA的夜之城系列中有一款“暴力保镖”,两个代工厂生产的产品简直就是两种版本——一种是珠光质感,另一种则是看起来不太干净的油光感。“消费者在抽盲盒的时候已经承担了1/12的款式风险,还要再承担1/2的产地风险,希望泡泡玛特能把品控做好。”
品控不仅仅体现在成品效果不一样上,乐乐称,刮花、磕碰、摔断、缺失配件和卡片等瑕疵也十分常见。
那么,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如何看待业绩的连续下滑?
泡泡玛特IPO之初,一款Molly一年就能卖出4.56亿元,占比27%,被质疑“过度依赖单一IP”,随后几年,泡泡玛特一直在极力平衡各大IP的收入占比。
SKULLPANDA如今已经成为了泡泡玛特的第一大IP,全年卖出8.52亿。其中2022年1月推出的夜之城系列,单系列销收入达到2.23亿元。相比之下,Molly和Dimoo在2022年全年的收入占比,分别同比增加了1.7%和同比下滑了0.1%。
原本一度被视为第二大IP的PUCKY,收入贡献和营收占比大幅下降,连带着独家IP的收入同比下降17.1%,收入占比下降至13.9%,几乎与非独家IP持平。
泡泡玛特各类IP收入占比情况
不过,宇白分析,SKULLPANDA、Molly、Dimoo已经连续两年霸占前三大IP,目前只有小野是新IP,营收占比仅有3.1%,泡泡玛特的打法是不断出老IP的新品来扩大盘子,并没有真正解决IP焦虑。“有内容做基础、有情感陪伴的IP才能衍生出IP生意,否则只是铺SKU的快消生意。”
泡泡玛特确实将更多力气放在了老IP的开发上。2022年,泡泡玛特与韩美林、大久保等艺术家合作联名,还与米奇/米妮、粉红豹等IP合作联名。公司还推出了DIMOO、SKULLPANDA、LABUBU的MEGA珍藏系列,在400%和1000%的基础上,推出了100%SPACEMOLLY周年系列。2022年,MEGA珍藏系列共实现收入4.67亿元,2021年这部分收入为1.78亿元,2023年,MEGA有望成为独立的品牌线。
但老IP的过度商业化,似乎也成了问题。乐乐的感受是,MEGA珍藏系列刚推出时很受欢迎,“限量+设计好看+老牌IP”的组合拳,让玩家趋之若鹜,MEGA瞬间就成了潮流的代名词,只要拥有一只就能成为一个潮流博主。但后期该系列不断推新,用户的兴趣就随之变弱了。
数据也显示,年轻人对泡泡玛特的痴迷度似乎正在逐渐下降。2022年,泡泡玛特的会员复购率位50.7%,与过去两年几乎持平。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关于“泡泡玛特退坑”的笔记。
过去两年花了10万元买娃的乐乐,就已经基本退坑。她总结,自己和身边小伙伴退坑,主要是因为泡泡玛特经常“饥饿营销”,基本抢不到第一波发售,到第二波时,往往是预售,好不容易收到了自己喜欢的娃,新的系列又已经补位,原本的娃在二手市场的价值也跌到了原价以下。
退坑的人变多了,传导到二手市场,也直接导致泡泡玛特流通价格的下跌,并进一步影响玩家的购买欲望。
一位玩家介绍,Labubu有几个早期系列的隐藏款,原价59元,之前被炒到2000多元,现在最多也就700多元,“曾经在二手平台翻30多倍的情况,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乐乐称,自己手里还有一大堆娃没有卖掉,“我有一次打包了两箱娃,有100多个,即使按59元一个算,也有6000元,但这两箱娃的二手价仅有700多元。”乐乐称。
乐乐在闲鱼出掉的一部分娃,受访者供图
姜骁潇指出,随着泡泡玛特盲盒品控下降、出货量变大,其二级市场的炒作空间开始越来越狭窄。当炒作经济不再,资本市场对泡泡玛特的热情自然也大幅消减。
泡泡玛特IP老化、与小众IP竞争,以及炒不上价格的难题,也在加速年轻人的退坑。乐乐说,“最开始喜欢Molly的那帮人已经长大了,并且认为Molly现在的设计用力过猛,失去了最初的味道。”
泡泡玛特的另一大盈利点在于布局全渠道销售网络,有线下渠道(零售店、机器人商店)、线上渠道(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泡泡抽盒机及其他电商平台)及批发三大销售渠道。
2022年,泡泡玛特营收依旧主要来自线下,占比达44.8%,并出现了负增长。其线上渠道的主要营收来自泡泡玛特抽盒机,抖音等直播电商渠道收入占比增幅达38.9%,表现优于负增长的天猫和京东旗舰店。
泡泡玛特各渠道收入情况
线下渠道中,泡泡玛特零售店的收入变化不大,同比增长1.3%。分区域去看,一线城市依旧是主力消费人群,用更少的门店创造了相对更多的收入,123家门店创造了6.8亿收入;新一线、二线及以下城市加起来的收入有10亿,门店数加起来有206家。
泡泡玛特2022年开店明显更加谨慎了。其在新一线、二线及以下城市,新增门店数31家,一线城市新增门店数10家,均少于2020年、2021年。
不同等级城市的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情况
承担起测试市场功能的机器人商店,也停止了往年的扩张速度,2022年泡泡玛特共有2067间机器人商店,比2021年新增206间,这一新增比例仅有2021年新增机器数量的一半。
“机器人商店目前面临瓶颈,一方面是机器人商店的体验不佳,只有路过的、有消费冲动的且知道泡泡玛特品牌的人,才会去购买。另一方面,机器的密集度增加之后更依赖客流量。”宇白预测,2023年,泡泡玛特铺设机器人商店的目的,或许会转移到深耕会员体系和品牌触达上。
随着泡泡玛特改变海外业务的策略,由ToB的经销商模式转向DTC,加快了直营店的布局速度,海外市场也是财报内为数不多的增长亮点。王宁也多次表示,未来会努力“从中国的泡泡玛特变成世界的泡泡玛特。”
2022年,泡泡玛特的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7.1%,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4.1%增长至2022年的9.8%,零售店数量较上年增加21家,总数达28家,机器人商店达49间,分布在英国、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和日韩等地。
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提到,预计到2023年底,泡泡玛特海外门店的数量会达到80-90家,机器人商店接近200家,其中70%位于东亚和东南亚,30%位于欧美澳地区。
宇白称,泡泡玛特在出海领域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姜骁潇称,大的玩具品牌比如孩之宝、迪士尼、日本御三家等,都有自己专用的供应链渠道,这一方面,泡泡玛特并不强。
一位职业卖家告诉,国外的潮玩市场已经发展多年,如何打动资深的玩家、如何与海外本土市场的经典IP竞争,对泡泡玛特及其他潮玩品牌而言,潮玩战争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兼具创意和奇思妙想的潮流文化品牌,泡泡玛特自2010年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便迅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们的新宠。转眼间,如今已经迈入品牌成立的第十三个年头,泡泡玛特却面临着新的难题。
刚刚过去的2022年,已是泡泡玛特自2018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实现营收增长,但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已从巅峰时期的220%以上跌至2.8%。尽管泡泡玛特去年出海的战绩不俗,但作为其大本营的内地市场却面临营收下滑的境况。对此,泡泡玛特将原因主要归咎为疫情的影响。
而营收增长降速的背后,泡泡玛特的利润指标同样不容乐观。财报显示,去年泡泡玛特的毛利同比减少3.8%,毛利率同比也下滑3.9个百分点,而泡泡玛特的净利润更是减少超过四成。
3月29日,有着“潮玩第一股”之称的泡泡玛特,拿着自己上市后的第三份年报向着投资者们徐徐走来。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年,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王宁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最艰难的一年已经过去了。”
不过,相比此前那个增长十分迅猛的泡泡玛特,当下的泡泡玛特却显现出了颓软之势。2022年,泡泡玛特的营收为46.17亿元,相较上年44.91亿元的营收实现2.8%的增长。对于泡泡玛特而言,过去一年是其自2018年以来营收实现连续增长的第五年,但这一增速却创下泡泡玛特近几年营收增速的新低。
具体来看,泡泡玛特去年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的表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财报显示,去年泡泡玛特在该市场共录得4.54亿元的营收,相比上年1.84亿元的营收增长近1.5倍。
了解到,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泡泡玛特出海战略加速推进的一年。截至去年末,泡泡玛特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门店数已经达到43家(含合营及加盟),在该地区的机器人商店数量也已达到120台(含合营及加盟),跨境电商平台站点数则多达13个。
事实上,早在2018年,泡泡玛特便已经开始布局出海战略。2020年9月,泡泡玛特在韩国当地开设了品牌旗下的第一家海外直营店,此后泡泡玛特的足迹开始从亚洲逐步延伸至包括英国、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地区。而泡泡玛特副总裁、泡泡玛特国际总裁文德一此前也曾表示,泡泡玛特未来十年内将把国际业务作为最为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与出海取得亮眼成绩截然相反的是,泡泡玛特去年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表现却难言出色。财报显示,去年泡泡玛特在内地市场取得的营收为41.63亿元,虽然在体量上远大于其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的营收,但与上年相比泡泡玛特在该市场的营收却出现下滑,同比下降3.33%。
两大市场营收增长的趋势差异,使得中国内地市场对泡泡玛特的营收贡献从2021年的95.9%下降至去年的90.2%,而同期港澳台及海外市场对泡泡玛特总营收的贡献比则从4.1%上升至9.8%。
若将泡泡玛特内地市场的营收进一步按销售渠道拆分可以发现,泡泡玛特在内地市场内除了零售店销售收益增长1.3%外,其余几个销售渠道的营收规模全部下跌。
其中,去年泡泡玛特内地市场来自线上渠道的营收同比减少1.7%至18.3亿元;内地市场中源自机器人商店渠道的营收为3.79亿元,同比减少近两成;内地市场中通过批发渠道取得的营收同比也减少14.3%至2.6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满足销售需求的考量,泡泡玛特在2022年增加了产品库存,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泡泡玛特去年的销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泡泡玛特的存货余额在去年进一步攀升。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泡泡玛特的存货为8.67亿元,相较截至上年末7.89亿元的存货增加了9.91%。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存货周转天数也由上一年的128天增长至2022年的156天,同比增加28天。
营收增长放缓以及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降温,让泡泡玛特在过去一年里放慢了脚步,但让泡泡玛特面临更大挑战的则是其在利润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
财报显示,过去一年泡泡玛特的毛利减少了3.8%,由2021年的27.59亿元降至2022年的26.54亿元。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从2021年的61.4%下降至2022年的57.5%,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
注意到,2022年泡泡玛特自主产品对总营收贡献的占比从上一年的88.6%上升至90.8%,而外采及代销和其他产品录得营收的占比则分别从上一年的9.9%、1.5%降至去年的8.7%、0.5%。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长期霸占泡泡玛特营收贡献第一位置的MOLLY,去年共录得8.02亿元的营收,但其17.4%的收入占比已被SKULLPANDA超越,后者去年凭借8.52亿元的营收及18.4%的收入占比,成为了泡泡玛特新的销量冠军。
相比毛利的小幅下滑,泡泡玛特净利润的下滑更为明显。财报显示,去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为4.76亿元,而上一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高达8.55亿元,这相当于泡泡玛特去年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四成以上,这也是泡泡玛特自2018年以来首次遇到净利润下滑的局面。
泡泡玛特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与其多项开支的增长脱不了干系。过去一年,泡泡玛特的一般及行政开支为6.86亿元,与2021年5.58亿元的一般及行政开支相比涨幅为23.1%,这部分开支主要用于雇员福利开支及使用权资产折旧。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规模更为庞大的经销及销售开支,也由上一年的11.06亿元涨至14.71亿元,涨幅高达33%。一方面,这是由于泡泡玛特的销售规模有所扩大,其销售员工数量由2436人涨至2594人,导致其这部分的雇员福利成本大增37.1%。
尽管泡泡玛特在过去一年增收不增利,但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对于泡泡玛特接下来的表现仍保持乐观态度,其在公司财报发布当天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泡泡玛特2023年营收预计将实现30%至40%的增长。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和积淀,泡泡玛特触达的消费者群体愈发庞大。财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泡泡玛特累计注册会员总数已经超过2600万人,较上年末新增超过642万的注册会员。这些注册会员展现出的购买力也十分惊人,去年泡泡玛特来自会员贡献的销售额占比高达93.1%,会员的复购率更是高达50.7%。
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产品吸引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泡泡玛特,也“伤”了不少消费者的心。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发稿,泡泡玛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累计已超过1.13万条,其中仅近30天内新增的投诉就多达220条,平均每天就有7个新的投诉。
其中,多位消费者反馈,泡泡玛特为拉新客推出的新人首单抽盒活动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消费者在参与抽盒时,页面并未在醒目位置提醒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运费,但当消费者使用优惠券对商品完成付款行为之后,页面却提示消费者需要额外再支付8元的运费才能发货。
于是,感觉受到欺骗的消费者联系客服以寻求解决方案,希望对没有发货的商品进行退款。但泡泡玛特的客服却表示,盲盒属性特殊,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款。因此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泡泡玛特此举有诱导消费、强买强卖的嫌疑。
有行业人士指出,作为靠消费者“吃饭”的企业,泡泡玛特需要重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有效的消费者反馈渠道,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满意度。同时,泡泡玛特还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意识,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将不利于品牌的长久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国内潮玩市场处于龙头地位的泡泡玛特,“野心”已不仅仅满足于潮流玩具领域。据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王宁透露,泡泡玛特孵化的乐园及游戏业务,有望在年内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对于泡泡玛特的热情仍不算十分高涨。截至3月30日收盘,泡泡玛特最新市值为296.77亿港元,相较一年前市值已蒸发749亿港元。
据媒体报道,近日,泡泡玛特的一款单双售价79元的长袜盲盒因虚假宣传被罚款20万元。
据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泡泡玛特旗舰店”销售的商品“SKULLPANDA熊喵热潮系列潮流袜个性长袜盲盒”,宣传详情页面“产品信息”一处宣传“面料:棉97%氨纶3%”等作为表述,经查,该商品实际面料成分含量并未达到其宣传标准,并且在对当事人询问调查中当事人确认了上述事实。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的规定,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款200000元。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蔺雨葳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此事件对品牌形象肯定有所损害。
因此,影响也比较有限。
当然,这也给泡泡玛特敲了警钟,此类事件不能一而再,否则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就会指数级下降。
事实上,盲盒的生态,此刻也进入崩坏状态了,不止是产品,也是产业上。
毕竟,盲盒只是潮玩的一种玩法。
其实也是从扭蛋和集邮等传统玩法中“扩大化”的结果,会成为一时的流行趋势。
但总归会成为一个潮玩营销的传统路数。
同时,盲盒的问题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溢价上,部分进入盲盒的消费者,并不热衷于二次元。
而是看重盲盒的所谓收藏和溢价能力,希望通过炒作盲盒达成理财效果,结果造成了盲盒市场的价格畸变。
此外,泡泡玛特也在分路口上。
上市以来,泡泡玛特股价一直跌宕起伏。截至发稿,泡泡玛特跌2.551%,报47.8港元/股,市值670.1亿港元,较市值最高点1500亿港元已跌去800多亿港元。
对此,泡泡玛特其实也在改变自己的生态,以确保盲盒退潮后的业绩。
泡泡玛特目前正在做也应该做的就是让让自己的定位阶梯升级,从潮流玩具,变成潮流文化。
今年6月,泡泡玛特推出了MEGA珍藏系列高端新产品线。与以往的7厘米左右高的盲盒不同,新产品分别为70厘米和28厘米两种尺寸的超大号手办,被称之为“大娃娃”。
11月6日,泡泡玛特入驻迪士尼小镇,开出了旗下第300家线下店,则可以看做是提升品牌格调的一次联名。
但更重要的一步则是,泡泡玛特试图给自己的IP赋予真正的艺术气质。
同样是在11月,泡泡玛特旗下的艺术推广机构出手了。
当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人气颇旺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一众国内外艺术家围绕泡泡玛特旗下IP创作的版画、雕塑、潮流玩具、生活家居等收藏类艺术衍生品,纷纷亮相,以专做“年轻人的艺术品”为突破口,继续给泡泡玛特的定位添加艺术气质。
不难看出,其赞助泡泡玛特主题的画展、推出大娃娃等,都在试图重构自己的定位,即从玩具变成一种文化载体,这样其发展的视野才能更宽阔。
"泡泡玛特"的成功上市,让潮玩代工厂们看到做自主品牌的机会,资本也迅速涌入。
潮流玩具原本只是小众人群的爱好,随着国民GDP超万元美元,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变多,以及大众审美的提升,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东风,也把艺术和潮流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无论是盲盒玩法的社交属性,还是手办文化的圈层认同,潮玩逐渐成为年轻人情感连接和自我表达的介质。
但玩具制造本身其实是门"技术活",有赖于开模老师傅的手艺,更有赖于劳动力的集中精细制作。在这其中,全国90%的潮玩制作都在广东完成。而成为全球玩具制造工厂的东莞在这波国内市场潮玩浪潮中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潮玩浪潮袭来
潮流市场一浪又一浪。
潮玩,亦被称为艺术家玩具。这一概念的得出源于早期潮玩大多指面向成年人的,由艺术家、设计师、雕塑师等设计创作的玩具。区别于传统手办,狭义上所指的潮玩大多没有故事背景,而是单纯依靠艺术设计、视觉美感来传递艺术家设计理念。
从产业角度而言,潮流玩具是一种融入了艺术、潮流、动漫等多元素理念的玩具,主要品类包括了艺术玩具、盲盒公仔、手办模型以及球型关节人偶等。其中,我国发展颇为迅速的是盲盒公仔、手办模型。
Come4arts潮感品牌创始人向洪波说潮玩是整个玩具中的一个小板块,也有更多的新品类。潮玩的定义是有内容的衍生品,包括手办,其涉及到美系、日系等。潮玩之前是IP和设计师的玩具,本身是没有内容的。
追溯源头,国产潮玩文化受90年代的香港影响颇深。纵观国内潮流玩具发展史,其从美国传到日本,再由香港奠基影响至中国内地。此后,美国KAWS、日本玩具公司MedicomToy推出的平台玩具(可在空白的玩具表面上进行不同主题与图案的绘画设计)BE@RBrick以全新的形态迅速席卷全球潮玩市场,香港潮玩在短暂的辉煌过后,交出了在潮玩市场上的话语权。
潮玩在中国的市场有多大?在这之前,潮玩只是以男性用户为主一小部分人的消费。但现在,潮玩的用户年龄在8岁~50岁,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为自己喜欢的IP买单。这种精神驱动的产品,可能是盲盒,可能是拼装,也可能是一个高达或一个雕像。
据天猫数据,今年的双11,天猫潮玩行业规模同比去年增长了50%,商家数也大幅增长了50%。潮玩行业的用户规模正以每年30%的增速不断增加,除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也在高速增长。
APEX-TOYS品牌创始人马力表示,现在潮玩的主力市场在中国内地,不同于手办市场的细分小众,潮玩市场显得更加容易被公众接受,而在业内潮玩的利润率也高于手办。为什么现在行业在内地这么火,因为消费者以前没有接触过,经过泡泡玛特的洗礼,市场认可。
向洪波则向记者表示,潮流人偶本身是可动的人偶,在这个领域一直都存在,无论是影视或者是动漫IP。我们以用设计师原创为主,原创的人偶就是潮流元素,用设计师的元素表现出来,全身可动,可换服装,类似于芭比娃娃,但我们是做面向10岁以上人群的玩具,表现各个圈层的文化,为圈层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产品。
此外,由于中国潮玩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集中度较低。占比最高的泡泡玛特,市场份额也仅为8.5%。这意味着,整个潮玩产业链,从IP,到产品,再到渠道,都给行业玩家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每一环节都可以被建设、改造,都有可能跑出头部玩家。但是近年来,已经开始被资本追逐,马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感觉拐点即将来临,现在大娃原材料上涨,熟练工缺口大,大娃工价内卷已经出现,市场和生产端可能都即将迎来峰值极限。
潮玩产品还有更细分领域,有潮玩爱好者将其类别戏称为"动手"(指需要用户动手组装)和"不动手的"。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潮玩用户在手办、模型,占比分别为52.33%和52.07%。
马力介绍,其公司"手办玩具"的客群是男性为主"宅男"。中国的宅文化和二次元文化比较流行。现代年轻人压力比较大、比较社恐。"我们的产品虽然比较贵,但在整个大环境和氛围上,消费力是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每年都是翻倍。"
马力表示,目前中国潮玩已经形成行业,短期内不可能消亡的。随着整体经济向好了,行业就会欣欣向荣。即便整体经济不好,也依然会存在,大家更加的需要释放压力。因为人类的天性,玩具是最容易获得的廉价的快乐,可能比游戏更加直接。不过对比手办之下,潮玩是利润大风险也更大的产物,IP产物手办是预定模式,但对经营者来说,潮玩则有一定的IP风险,需要囤积现货,而潮玩市场资本催化也更为严重。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为294.8亿元,预计2021年将以30.4%的增速升至384.3亿元。虽然当前国内潮玩市场仍被乐高、万代、迪士尼等拥有较多IP的外国品牌占据,但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国有品牌正在崛起。
潮玩制造的优势与困局
中国玩具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东莞则又是中国玩具的制造中心。
东莞是涌现出最多潮玩商家的,很多代工厂开始做品牌化升级。长期给国外品牌代工的经验,使当地的工厂都具备生产手办、盲盒类的基础设备和熟练工人,进入这一市场的品牌,都会选择东莞作为供应链的首选。
此外,业内很多小规模的潮玩设计师、工作室都汇集于东莞,形成了一个圈子,方便于艺术交流和寻找工厂直接出货。加上当地政府对潮玩的支持,对商家建厂、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扶持,也加大了行业人才的吸引和储备。今年入驻东莞的淘宝天猫商家运营中心,也帮助本土品牌建设电商团队,提升运营效率。
但本质来说,潮玩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门手艺活。
马力坦言:"目前市场上的盲盒和手办的制造都需要开钢模。现在我们做比较复杂的潮玩模型,设计师已经不用手工的方式,基本上是3D与传统铸钢工业结合,有的是直接数据开模,有的直接在电脑中拆解实验室铸钢。钢模是铸钢的过程,这是一个传统行业。
铸钢老的师傅特别稀有,因为工作的环境不好,年轻人不愿意学,开模和铸钢的成本相当高。但是特别复杂的开模目前还是只能依赖老手艺人,一个成熟的开模师傅甚至需要长达十年的培养。近年来因为资本的进入,潮玩市场兴起给传统手办市场的高级技术工人稀缺也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即使是电脑开模师傅在东莞的工资也去到月薪2万以上。
随着各公司对于设计师的抢夺日益激烈,原创IP上的能力差异将逐渐被弱化。爆款不止产生在某些有IP的头部公司中,反而各渠道,甚至小众的新品牌,都有生产一款阶段性爆品的能力。
向洪波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目前中国没有强大的IP,但是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培育之中。对比走在前面的日本市场,则是已经有太多的IP可以吸取用户。但再过几年的中国市场,无论是动漫IP还是潮玩IP,想抓取用户的心智,简单设计一个玩具爆火的几率会比现在难很多。如何保证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粘性,将成为所有潮玩公司都要面对的难题。
三字实力派男演员不敌四字流量爱豆!
如果不是点进去,任谁也想不到这句话中的两人指的是威震天和玲娜贝儿。
前者是北京环球影城的招牌ip角色,碎嘴漏子变形金刚。后者是上海迪士尼新推出的狐狸,隶属于米奇的玩具"达菲家族",只有人设,没有独立故事。
但在黄牛老高的眼里,这句高度调侃的段子背后,确实藏着发家致富的口诀。"我人就在北京,但是最近倒腾更多的还是玲娜贝儿。是真的赚。找人买到手,眨眼就能翻个3-4倍。扣掉中间成本,一个毛绒玩具赚个三四百没问题。上周光靠玲娜贝儿赚的,够我买一个岩月了,出手至少再赚1万。"
以卖养买是这行常见生态。老高说的岩月指的是10.16日泡泡玛特与中国航天联名推出的MOLLY大娃月岩,隶属于SPACEMOLLY系列,全球限量发售500个。这款高度达到70cm的大娃定价为5999,特别版为9999。尽管还未发货,当前在各二手交易市场已经炒至2-3万。
老高朋友圈的最新一条,就是一张宋茜与MOLLY大娃的合影,还配有一张MOLLY月岩款的照片。配文中,他写"新款秒发",但依旧写错了月岩的名字。
老高是倒票出身,之前主要卖德云社,大园子小园子各个角儿如数家珍,最近一年进军潮玩界,据他说,和他这样的转型黄牛还多的是。圈内甚至还有传言,黄牛的背后不乏潮玩公司参与"坐庄",就地起价。但老高业务明显还不够精进。大娃的各个联名款经常记不对。"但买家比我们懂的多,他们知道就成。"
老高口中的买家,不乏二手黄牛,livy就是其中之一,但他更愿意被称为"炒娃人"。相比业务广泛的老高,他看不上玲娜贝儿这样的毛绒玩具,认为是"蝇头小利"。livy专注做二手潮玩生意,根据地不是朋友圈,而是得物(即毒app),走精准分发溢价的路子。
"我不着急,大娃到手屯半年就值钱多了。发货后明星一晒,博主一讲解,价格再翻倍不成问题。就说月岩,过俩月你再看,5-8万起底。"livy解释。
他是前炒鞋团的一员,也是在今年,在得物扩大了业务范围,做起了潮玩倒手。
"现在炒娃是真的赚。"livy感慨。
工作室炒积木熊,个体户卖泡泡玛特,得物上的天价大娃
很难统计潮玩圈是什么时候成为了"炒娃圈",但近一年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职业炒家入行,并在得物形成规模,吸引了大批原本的炒鞋玩家入局。
四大品牌中,尤其以BE@RBRICK积木熊和泡泡玛特溢价最为夸张。
积木熊又叫暴力熊,是所有潮玩中被炒至最贵的品牌。得物的积木熊专区,出现大量5万以上的单品,溢价大多在10-30倍。当前在售积木熊中最高价甚至达到17.6万,且显示已有14人购买。
泡泡玛特专区的封顶价格和溢价不如积木熊夸张,最高价为一款9.8万的70cm设计师联名大娃。其余高价单品大多在1-2万元范畴内。高价单品大多溢价5-6倍,鲜少超过10倍。但万元上下的单品市场更为火热,SPACEMOLLY系列的一款与海绵宝宝联名的70cm大娃,被炒至2万元上下,在得物上显示付款人数达到1880人。
"得物目前的二手潮玩圈相对稳定。且因为泡泡玛特大娃的火热,完成了一波从炒熊到炒娃的迭代。"livy说。
分析可以发现,潮玩圈3000元以上的"高价单品",都不属于这两种品牌最常见的"盲盒款",而是400%到1000%的大体"明盒"产品。其中,积木熊需要1000%才能进入炒作区。而泡泡玛特可炒的种类更多,从22cm到30cm再到70cm大小不等,随着稀有和美观程度溢价不同。
"最开始得物上炒熊风靡。今年上半年,大量明星艺人开始晒熊,国内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入行的。但是积木熊大多是在日本限量发售,因为疫情的原因,渠道相对有限。而且这个圈子真正卖的上价的是一些与奢侈品、国际潮流ip和独立设计师的联名款,售价就是好几万。虽然价格可以炒到十几万,但货源少,而且投入太大。对我们这种个体户不友好,很多是被一些有资源的工作室垄断。"livy告诉娱子酱。
而随着大熊的风靡,不少脑筋活跃的炒熊人也把目光瞄准了同样开始在大娃圈发力的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大娃整体发售价格比积木熊要低一大截,在国内抽签、线下发售,意味着我们获取成本降低。但限量更严重,这也让它溢价很高。所以我干脆转型,现在开始炒它了。"
于是年中开始,泡泡玛特的大娃市场一下子就"热了起来",大量工作室和个体户纷纷入局。MOLLY、DIMOO、LABUBU等人气角色的古早大娃溢价可以高达40-60倍,今年新发售的限定款大娃,也可以轻松溢价6-10倍,单只就能赚2—5万元。一跃成为了新晋的潮玩圈"顶流"。
得物榜单前五中有3个是泡泡玛特
"原来炒熊,是可能砸手里的。梵高联名款,从几万一路跳水到几千。但现在炒娃,可以说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只要搞懂了规则,就等着小姑娘们抢破头吧。"livy说。
"炒家的钱,如数奉还。玩家的钱,一起分账"
在与livy对话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及了规则二字。在与老黄、livy与买家丫丫、99对话后,娱子酱尝试还原了一整个大娃炒价的过程。
以泡泡玛特发行的一款大娃为例。大多在发售一周前,泡泡玛特的官微、公众号以及电商旗舰店便会发布新品通知,明确这次联名款的外观、售价、发售形式。
"基本是两种,限时不限量和全球限量款。前者只要准时抢就行,但工期非常久,很多都在半年以上。后者限量发售,基本在200-500体范畴。大多以线上抽签的形式进行。某些展会款也有线下抽签和直接排队购买。"99说。
老黄告诉娱子酱,即使是限时不限量款,也可以小赚一笔,"总有忘记了没买到的和后入坑的,但这种不太赚,除了特别早的款,今年新发售的也就多卖个一千块。"
但抽签款则不同。根据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的抽签人数来看,一款限量版大娃的抽签者可以达到数万之多。"前两年大多还是3万左右,今年人明显增长,基本都在6万人以上。"99说。
6万参与者中抽500个大娃,平均不到1%的几率,让不少爱好者往往提前便会向熟悉的黄牛询价。丫丫便告诉娱子酱,作为DIMOO收藏者,她在不少DIMOO大娃限量款预告时就会向黄牛预订:"越早定越便宜。就算抽中我也可以出手,轻松回血。"
以最近丫丫入手的一款DIMOO鎏金牛大娃为例,这款售价920元的12cm大娃在上线前,她向黄牛预订价格为2700。抽签结果公布后,价格就上升到了3500,而到现在,这款大娃在闲鱼售价已经在4500+。
得物上的鎏金牛
至于售价,则大多根据阶段和"行规",一般加价2-3000较多。除了一些大热爆款,会高价收高价卖,其他不会特别夸张。
而livy则在更后期发力,也比老黄要专业的多。"限定款也分大小爆款。我们也是溢价收来的,所以需要瞄准大爆款,单个盈利希望能做到5000+。"
在livy看来,不溢价到5倍以上,就不算押准。而只要前期在"预收"阶段做好准备买对款,耐心等下去,就一定能有收益。
收藏家入场,ip再续命,一场品牌与炒娃人的阳谋?
很难说这样的炒作背后品牌方究竟参与了多少,是否是一场品牌方和炒娃人联手的阳谋。但在炒价环节中,大量来自品牌的助推行为确实带动着二手潮玩的火热。
在许多大体潮玩发售前,不少明星艺人和潮玩博主便常常提前拥有,且在社交平台晒的五花八门。得物上常会看见潮玩博主发布视频,全方位展示今天才抽签发售的某款新品大娃。
女明星热衷把1000%泡泡玛特大娃作为合影道具,男艺人则爱不动声色秀出家中一整面积木熊墙壁。
这些晒娃过后,得物上标注的【宋茜同款】、【张靓颖同款】、【黄子韬同款】也会打上专属标签,价格再飙升数千元。
"基本上就是发售前做红人拆箱和明星宣传,发售后大范围在小红书铺种草和晒娃内容。"某营销从业者向娱子酱透露。而参与的红人和明星越多,对应的大娃就越向高价收藏品靠拢。"这一点国内做的最好的就是泡泡玛特。本身也时尚,很多艺人热衷借此刷时髦值。后来甚至有别家品牌专门找我们,说希望能按照泡泡玛特的路子来。"
大娃热对ip具备强加成效果。今年,泡泡玛特的MOLLY系列和遇见独角兽的BOB男友系列,都借助大娃在收藏品圈颇具名气。
据泡泡玛特财报展示,2020年,Molly占据总营收的14.2%,Dimoo和Skullpanda占比增加明显。显然,泡泡玛特向行业证明着其ip复制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大众市场还是资本市场,Molly都是泡泡玛特最响亮的招牌,且在后续乐园开发、ip内容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从这一点来说,在营收中占比不高但在ip价值上加成显著的大娃条线,重要性不言而喻。凭借SPACEMOLLY系列,泡泡玛特在今年成功打入了潮玩收藏品领域。改善了过去盲盒依赖症下被打上的低龄化、女性化和贬值标签。扩充了大批高端潮玩人群——原本的积木熊、kaws等贵潮玩爱好者。
而溢价显著的二级炒娃市场,也为这批熊熊燃烧的大娃热再添了一把柴。
"但能感觉到的是,现在真正买得起大几千上万大娃的玩家,还是之前买积木熊的那群人。他们只是换了一批收藏玩具。但是人群没有什么新扩充。"livy表示。
于是,当喜爱的古早DIMOO款实在溢价过高时,丫丫会选择找手作大师改娃。"本质就是山寨吧。会有一些人专门接单,买白模,然后照着一些官方图片喷漆上色,做出来还是很漂亮。这种单价一般在600元左右,比去二手市场收要便宜的多。"
丫丫购买的改娃
99则对大娃的火热抱持更悲观的看法:"能花钱去收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真爱粉不会一直这么消耗的,我们更在乎的是,为什么普通款盲盒的品控会不断下降,设计也越来越丑。"
但livy对此还是报以乐观:"很难说清到底是炒的人多带火了大娃,还是因为大娃火了二手市场才兴起。但现在,炒和卖是典型的相辅相成。至少一年内,我还有的赚。"
泡泡玛特在投资路上又进了一步。
据天眼查App显示,宁波玩心回归投资有限公司于9月13日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为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玩具、动漫及游艺用品销售;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等。
这样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能在泡泡玛特过往投资的公司中感受到。
IT桔子显示,截至目前,泡泡玛特已投资了6家公司,分别是两点十分动漫、猫星系、solestage、十三余、龙腾嘉贸、木木美术馆。其中有4家公司在完成对应轮次融资时,投资方均只有泡泡玛特,且战略投资和并购的公司就达到3家;有5家公司于今年投出,表明泡泡玛特的投资节奏不断加快。
在这些投资过程中,泡泡玛特也曾多次提到,看好被投企业在IP方面带来的价值。该公司曾直言,“IP生态是泡泡玛特最重要的投资思路”。虽然泡泡玛特方面称成立投资公司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但这显然可以让自身的投资体系更加完善。
8月27日,泡泡玛特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的营收为17.73亿元,同比增长116.8%;净利润为3.59亿元,同比增加153.8%。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开发IP的同时再通过投资的方式去布局,有助于提高品类拓展的速度,加速完善自身的IP生态。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CEO王宁和泡泡玛特还在以LP身份投资。资料显示,他们的合作伙伴包括华润资本、蜂巧资本、黑蚁资本等投资机构。
尽管投资加速,但泡泡玛特的股价却处于波动状态。自去年12月上市以来,该公司的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此后起伏明显。截至昨日收盘,泡泡玛特的股价为58.95港元,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超过600亿港元,目前为826.44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