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盲盒潮”就开始在中国兴起。
从泡泡玛特、三丽鸥等知名IP盲盒到美妆盲盒、奶茶盲盒、电影票盲盒、宠物盲盒等,目前已逐步呈现出“万物皆可盲盒”的态势。
图1盲盒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盲盒具有精神类消费的特点。
盲盒吸引消费者进行精神消费的最大亮点为“盲”。“盲”为商品增添神秘感和惊喜感,但“盲”也同时是盲盒引起争议的主要方面——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盲买盲卖”等风险。
盲盒经济中,消费者要想减少不理智消费风险,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尽量做出理智购买决策。
这与投资很相似,要想减少在股市中犯错,不仅要了解金融知识,更要学会认识自己。因此,深入探究盲盒经济背后的心理学现象,将有助于理解我们作为投资者的行为和心理。
01
羊群效应启示
个人在行为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从而模仿、追随他人的决策,呈现出类似于羊群行动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本质是从众心理。
这种行为现象在金融市场中也尤为常见。投资者往往受到市场情绪、舆论信息、他人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形成羊群效应,“盲”然自失。
【鹏仔漫话】形容投资中,个体受到他人影响进行投资,就像盲目跟随他人购买盲盒的样子,失去自我,做出非理性决策。
无论是早期投资者在郁金香市场中的受挫,还是当代盲盒经济下有些消费者跟风购买大量盲盒,都是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行为,若在投资中一时上头,不妨以此联想提醒自己。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扩散,投资者们或许更应警惕羊群效应。7月1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詹斯勒表示,“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金融脆弱性,因为个体行为者从基本模型或数据聚合器那里得到相同的信号,可能会促使他们做出类似的决定。”
02
心理账户启示
3月17日,京津冀消协发布盲盒消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44.09%的受访者认为盲盒购买易成瘾。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即使有些盲目消费的盲盒购买者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是非理性决策,也可能难以及时止损。
盲盒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除羊群效应之外,心理账户在消费者购买盲盒时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盲盒经济中,消费者也会对心理账户进行单独计算,如把购买盲盒计入“休闲娱乐”账户。此时,受心理账户影响,消费者容易陷入两个陷阱。
其一,盲目复购。对比直接购买绝版手办,购买盲盒的单价一般更加便宜,根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统计,2021-2022年中国盲盒潮流玩具近五成单价在50-99元,处于绝大部分消费者心理账户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在该心理账户中,消费者会认为盲盒给其带来的效用远大于金钱的花费,于是满不在乎地重复购买决策。
总之,基于心理账户因素,不理智的消费者可能认为继续抽盲盒最终总会为其盲盒心理账户带来净收益,而缺乏整体视角,在多次购买后累计成本不断升高,最后才会发现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所做决策并非对整体而言的最优选择。
【鹏仔漫话】形容投资者针对不同事项设立重重心理账户进行单独核算,而无法实现最优投资组合。
在消费中,人们关于金钱的决策通常并非理性的选择,而是追求情感效用的最大化。追求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本无可厚非,不过切忌盲目从众,不要被一时情感冲昏头脑。投资中,人们也易受非理性情绪和心理的干扰,需要大家理性判断、全盘考量。
END
注:本信息仅用于鹏华基金投资者教育宣传。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我们力求本材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