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勤学亦不是一味苦读,学习方法也必不可少。《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学习,更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在学习中思考,方能将所学举一反三。立志高远,勤学苦思,仍是每一位读书人都要牢记的谆谆教诲。
素材展览馆
对于正在求学的你我而言,“勤奋刻苦”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在学校时,老师总说勤能补拙,付出多少汗水才能换得多少回报;日常生活,同学之间也常常谈论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练习;回到家中,父母亲戚更是反复强调要把握光阴,充实自己;甚至当拿到期末考成绩时,我们也时常会思考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勤奋刻苦看似老生常谈,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它的含义,知道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总在反复强调它的价值?
创新是突破“套子”的思维
活在偏见里的人看不见世界的万象纷呈,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舒适圈保护自己,局限狭隘的思维蒙蔽他们的人生见识,胆小守旧的思想
▲正面事例一:荀子《劝学》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荀子看来,没有步步脚印的积累,就难以行至千里;而没有涓涓细流的汇聚,就难以成就江海。正因如此,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在求学路上勤奋刻苦,锲而不舍,方能满载而归;而纵使是禀赋平庸之人,也能以学为舟,横渡难以抵达的浩荡江河。
如果把学习看作是通往真理的航程,那么航行的方向就尤为重要,否则只会在卷帙浩繁的知识中迷花了眼,惶惶不知出路。学习从哪里开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荀子的想法或许有启发意义:“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从经典作品的学习入手,以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终,荀子的话不失为学习方法和路径的一种好的借鉴。
适用主题:终生学习,勤奋刻苦,日积月累,读书修身等主题。
荀子劝学
▲正面事例二:韩愈《师说》
在当时“耻于为师”之风甚嚣尘上时,韩愈不惧流言中伤,挺身而出,一篇《师说》万古扬,百代之师放光芒。他用行动证明了师道在求学中的重要价值。
适用主题:虚心学习,不耻下问,转益多师,师道等主题。
师者传道
▲正面事例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少时宋濂家贫,没钱买书,常常到别人家借书抄写,就算在凛冽寒冬,手指冻僵、墨汁成冰,他也誊抄不辍,因此得以遍观群书。为求学,他离家百里之外,在乡贤面前执经叩问,援疑质理,神色谦恭,因此得闻圣人之道。求学之时,他艰难跋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心向学,最终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诗文名扬四海。
回首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感叹“非苦学无以成”,学业和德行的精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学习条件的优劣,而在于主观努力和勤学苦练。宋濂用亲身经历勉励学者求学贵在勤奋,他在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向学的精神也广为后人称道和学习。
适用主题:刻苦向学,安贫乐道,勤能补拙,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等主题。
宋濂求学
▲正面事例四:司马光《孙权劝学》
吕蒙苦读
▲正面事例五:马南邨《不求甚解》
但不求甚解并非表示读书可以囫囵吞枣,会意仍是读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曾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暂时的放过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不求甚解也是为了最终的会意。因此,面对不解之处,不求甚解,反复阅读,做到每一次都开卷有益,终有一日将豁然贯通,达到“欣然忘食”的境界。
适用主题:对读书的看法,虚心好问,不因小失大等主题。
陶渊明“欣然忘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无论是天生丽质的玉石还是平凡无奇的石头,要成为流光溢彩的美玉,都需要经历日复一日的打磨。
人亦是如此,天资平庸者能因勤奋刻苦而成就不朽伟业,天赋异禀者若流于倦怠也会重蹈方仲永泯然众人之覆辙。“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一生的黄金时代,更应勤奋向学,刻苦磨砺,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切不可因为疫情和地点的变化懈怠于学。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好方法的寻找也非一日之功。要养成勤学习惯,需要时时谨记学习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1.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2.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清淡的星辰,照顾着每一个努力的细碎的脚步。3.浮华染尽,尘埃起航。4.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5愿你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6.燃烧起我们的善良,让世界不在悲伤。7.你若盛开,蝴蝶自来。8.任命运的骤雨,引我纵横青春的疆场。9.别把今天的彩虹,放在明天的天空。10.少年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青春本无颜色,它是一张透明的画纸。等待你去描绘,任你走笔,任你着色,只有走过花季,付出汗水,奉献出自己最真诚的才智,青春才会呈现出光艳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