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品质的考查和引导,集中反映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着力提升高考命题质量,彰显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凝聚学科德育合力,铸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2.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3.倡导明德修身,强化价值引领
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真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2019年高考命题紧紧把握住高利害考试育人效果明显、影响深远的特点,通过选材集中反映、情境强化引导、答案明确指向等方式,形成独特的考试德育范式,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语文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奥运志愿者与单车猎人”,以志愿者对奥运服务和共享单车秩序的维护所做的工作,反映了青年在响应时代需要、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时展现的优秀品质,引导考生理性面对和积极解决问题与冲突,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展现邮车驾驶员、“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邮路30年,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通过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引导考生学习其美多吉心系人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向上向善的品格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8题以《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为素材,考查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掌握,引导考生增强法治意识。
4.唱响奋斗青春,接续追梦圆梦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无奋斗不青春。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2019年高考试题通过对众多艰苦奋斗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激发他们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如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通过“百年时空、三条线索、五个节点”的结构布局组织材料,展现出百余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让考生在“青春与祖国”的话题中,感悟新时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勇于奋斗、乐于担当的精神风貌,继续谱写青春之歌。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9题以河南省兰考县委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为背景材料,一方面让考生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使考生体会到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4题描述先秦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抵抗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突出了先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
加强体美劳引导,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劳动情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劳动实践、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是重要的育人内容。2019年高考试题通过创设联系劳动的情境,弘扬劳动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例如,语文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文化、历史、实践3个层面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劳动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投身劳动。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1题以《数他劳动强》的年画设计情境,批判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在劳动中讲究高低贵贱的错误观点,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英语全国Ⅱ卷选取一位年逾90岁的女士仍然坚持工作而获得“年度女性奖”的事迹为素材,传递积极工作的劳动观念。数学全国Ⅲ卷第16题展现工厂劳动实践场景,让考生思考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中的问题。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8题选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展现现代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体现科学技术进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以美化人,助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运用体育背景素材,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
发挥高考的选才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2019年各科试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以学科素养为抓手,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贯穿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的协调统一,灵活运用基于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提升高考命题质量,切实发挥好高考在科学选拔人才和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1.以学科素养为考查中心,彰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
学科素养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为重要支撑和形成前提,是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组织必备知识,灵活运用关键能力,有效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通过对学科素养的考查,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出考生核心价值的水平。2019年高考命题从学科素养的三个维度——思维方法、学习掌握和实践探索切入,抓住学科素养考查这个关键链接点,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
学习掌握指的是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进行有效录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信息的综合品质。物理试题注重利用图像呈现丰富的物理信息,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要求考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图像,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6—8题提供小尺度森林铁路地图,引导中学对于地图的教学由学习地图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探索指的是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维度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选择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体现了这些学科重视实验的鲜明底色。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第28题以水与煤气的变换为载体,要求考生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能量变化、判断反应机理、推测反应的影响因素;第29题要求验证植物在干旱逆境条件下气孔关闭的适应性表现的直接诱发因素,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考查考生实验方案的制订能力。
2.灵活运用考查要求,实现科学选才与引导育人的协调统一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既是考查要求,也是命题方式。从考查要求上讲,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命题方式来说,试卷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既让学生有获得感,又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没有市场,既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又引导学生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的提升。
3.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发挥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2019年高考试题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贯彻“五育并举”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了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