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举例要举够,说理要说透,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考场上那些材料新鲜、内容丰富、剖析深刻的议论文往往能获得高分。而我们很多学生怕写议论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话可写,缺乏事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则是不知该如何去写。如何摆脱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困境呢?
一、积累丰富素材,发掘活水之源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学生无话可写往往表现为无例可举,司马迁、爱迪生等几个耳熟能详的事例颠来倒去地说,毫无新意可言,也让阅卷教师产生视觉疲劳。也有一些学生因无话可写而将熟悉的事例进行改编,出现了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如把文天祥写成抗清将领,甚至为符合自己论点将爱迪生写成残疾人,身残志坚,最终赢得成功。这一幕幕“笑话”反映出学生缺乏阅读,知识面狭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确保活水长流,论据常新。
二、激活深度思维,拓展说理之路
议论文即论证文,关键在于如何论证,分析能否理性思辨,能否不断推进或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多运用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和辨证思维展开论证,拓展剖析的深度,强化议论文的说服力。
1.因果思维
使议论文分析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学会“追问”,即进行因果思维分析,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
例如,一写到“逆境与成才”或者“缺陷与成就”诸如此类话题的作文时,学生通常喜欢举一些身残志坚人物的例子来表明“身残”是成就人生辉煌的必要因素。相反,倘若他们四肢健全,却成了天下之不幸,也许他们就不能取得成就。如此荒谬的分析实在不可理喻。但是,运用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逻辑推演:列举霍金、海伦?凯勒的例子说明身残志坚的人是能够创造出奇迹的,他们没有被缺陷或逆境吓倒,依靠超出正常人数倍的拼搏和奋斗赢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霍金身体健康、海伦?凯勒耳聪目明,他们的人生之路又会如何呢?答案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霍金依旧执著投入,他同样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只要海伦?凯勒仍钟情于慈善和世界和平事业,她同样会赢得世人的敬仰与爱戴。这样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缺陷和逆境面前,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用因果思维方法不断地把思考引向深入,比起只会列举邰丽华、刘伟、贝多芬、霍金之类的例子来堆砌铺陈、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过程推演的作文来说,显然是胜出一筹的。
2.比较思维
从比较的角度加以剖析论证,可以使议论文分析得更加深刻。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思维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如《劝学》中就用了一系列的正反对比。在阐述学习要积累时,先从“积土”“积水”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论述不积累则无法成就远大目标;通过“骐骥”与“驽马”的对比,论述坚持不懈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再通过“蚓”和“蟹”两个正反对照,论述做到了积累还要专一。二是类比。类比的事物间相似点越多,结论就越可靠,说服力也就越强。如《拿来主义》中,作者先后列举了尼采和中国的例子,前者是“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终却发疯而死”,后者则是“自诩地大物博、煤矿丰富,只送去,不拿来,最后只能亡国灭种”,通过两者的类比,得出“送去主义”只会亡国灭种,必须实行“拿来主义”,很有说服力。
3.辨证思维
当然,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只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积累,在勤笔勉思中积淀,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筱涛.高中作文思维模式的构建与突破[J].语文月刊,2014,(7):58-61.
关键词:写作概念;写作框架;个性化写作
一、建立写作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搭建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框架
三、段落写作细化、具体化,明确要求
一、立足需要合理嫁接
作者将鲁迅作品中的诸多人物、情节与其“弃医从文”的事件嫁接起来,通过其作品中的思想来倒推、分析其弃医从文的原因,就使得单纯的事件变得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说服力,这样的嫁接因为有其一致性,因此比较合理,就避免了素材的单薄。
二、结合实际合理改写
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适合直接拿来做论据,有的素材对于论点而言不够新鲜,也不够深刻,甚至论证效果是相反的,这时候如果要运用这一素材,就必须加以改写,在不改变其真实性前提下,对其做一点艺术处理,使之更加紧贴论点。比如《放弃与执着》一文中,作者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素材,但是这一素材与放弃、执着的关系并不直接,或者说有点牵强,因为这种放弃是被逼使然。
但是作者略加改动,这样写道:因战争失败,越王勾践被掳入吴国,为了自己的百姓不受屈辱,他放弃了尊严,宁愿像奴隶般侍奉吴王。“卧薪”,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尝胆”,让他在感受生活苦痛之时更加执着于理想,然而,正是这种尊严的放弃,让他体味了百姓的疾苦,也让他一天天执着于他的理想,最终正是这放弃后的执着,成就了他的帝王大业。
木匠做短了进贡来的木材,石匠借此就做出了隆起的石墩。既保全了木匠的性命又为中华建筑多增了一分姿采。
人类在自然母亲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种合人伦而又美丽的道理——双赢。
取尺之长,彰显了寸的灵巧;取寸之短,又褒扬了尺的长度,于是尺寸合作使工之器愈利,使工之事愈善。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双赢,它抹去了勉强别人所带来的压力,也减少了被别人勉强所带来的痛苦;“姜太公钓鱼”是一种行动上的双赢,他避免了垂钓人枯坐求鱼时的心焦,也减少了池中鱼儿嬉闹时的忐忑。两不伤害,求的是一份静默,是一份期许和等待。于是孔圣人成就了美名,于是姜子牙等到了他的伯乐。
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异域文化,更有礼赞和膜拜。他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以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上泣血的控诉。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
汹涌之历史长河,淘尽世界诸国。三大文明古国的陨落,欧洲的崛起与掠夺,世界大战的洗礼,外族的大举入侵,使万国兴亡交替,盛衰易帜。而唯有我东亚神州,炎黄故里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促世界之发展而卫世界之和平。今闻之深远中国梦。吾夜不能寐,为其之中国梦与吾之中国之梦,欢欣和鼓舞。
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九合诸侯,使国之无人敢犯也。忆往昔,盛唐之时,吾之浩浩中国国力之盛如日中天,万国皆朝于中国,共称吾中国为天朝上国。何其盛也!然清末外族袭扰,国势倾颓,元气大伤,虽经历任总书记之励精图治,国势日长,然终不可比肩于极盛之时,故东亚日本之蕞尔小邦胆敢侵我国土,南越之鄙陋小国竟敢入我中国南海,犯我,使我中国上下皆怒发冲冠。假使吾之中国国力胜于西方之强大美国,诸国岂敢犯我中国乎?故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傲立于世界之林,无人敢侵我中华。
吾之中国梦,是以人民安居乐业,富裕而博识。儒家思想之大同社会乃吾日夜所盼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此言得之。若吾之社会,路不拾遗而夜不闭户,使男有分,女有归,则天下必大治,吾华夏之民魂乃团结如牢,不可破也。民魂即成,国即有魂,更可增强在国力耳。民之安居乐业,亦及国富,富则强兵,兵强则民魂生,国强矣。故吾之中国梦,是以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