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们来定义“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尽管它不是字典中的单词),它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对构造结构的分解或拆除,无论是出于结构原因还是仅仅是一种反叛行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者(RussianConstructivist)的俄罗斯先锋派破坏了古典建筑和构图的规则,并提出了一系列违反当时的“几何规范”的图纸。他们对形式的批判性观点与实验破坏了传统的建筑观念,并让人们看到了打破建筑规则的无限可能性。一战后,俄罗斯正在经历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建筑被视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受社会影响,因此,社会革命将等于建筑革命。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建筑中的几何都变得不规则。VladimirTatlin在1919年为第三国际设计了一个被困在一个扭曲的框架中的弯曲的纪念碑。AleksandrRodchenkop为一个广播电台提交了一个实验性的设计,描绘了各种几何实验和不规则性。这些激进的结构,以及其他数百个从来没有被披露的概念方法的草图,仍旧等待人们探索。
与俄罗斯建构主义运动同时,现代运动正在铺设自己的道路。也许是时代背景使然,当时的人们盲目地选择了现代主义。一战刚刚结束,人们迫切地渴望他们所错过的稳定和优雅;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没有机会。装饰被剥离,只留下干净利落、优雅而裸露的功能与人们一起走下去。
与俄罗斯的构成主义和现代主义相对,什么是解构主义
对解构主义的误解可能是术语本身的结果。这个词被理解为拆除或撕裂现有结构的行为,意味着反叛行为。解构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影响力的建筑运动,也不是一种艺术风格,但却风靡全球,改变了我们认知内的建筑。它是俄罗斯构成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混合体,受到后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所创造。德里达是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的朋友,他提出了将建筑物去中心化的想法,探索几何形状的不对称性(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启发),同时也保持空间的核心功能(受现代主义的启发)。公众首先注意到1980年代ParcdelaVillette比赛期间的解构主义运动,这要归功于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的获奖作品,以及德里达和艾森曼的设计作品。
然而,大多数建筑师拒绝给自己贴上“解构主义者”的标签,让自己远离任何一种运动。屈米认为,“将这些建筑师的作品称为'运动'或新的'风格'是脱离了大背景的,而且还会表现出对他们的观念缺乏理解”,他认为这种风格上的表现仅仅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举动。对这些建筑师来说不幸的是,这个词与公众产生了共鸣,他们的作品从此被称为“解构主义”。事实上,他们的解构主义的设计方法创造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标志性和屡屡获奖的建筑,影响了数百名崭露头角的建筑师。
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