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分论点(精选5篇)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挤占主流,整个社会文化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诗歌更是备受冷落。不少诗人滑向了迎合世俗生活趣味的境地,使得诗歌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一些诗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诗歌具有的那种诗意的光辉,那种圣洁与崇高感基本消失殆尽。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诗歌作品,就成了当代诗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一个诗人,无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用真诚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和谐或者不和谐的音符,并行之于笔,发之以声,呼之以情,动之以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写作,风花雪月无病,只能是肤浅的、粗糙的,它无法代表一个时言。如果我们对自身所处的时代都不了解,我们还能代表谁来说话?我们的诉说又有谁来倾听?通常来说,诗人只有把自己拥有的文化背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够打牢自己真正厚实的艺术根基。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就必须能够用超凡的思想觉悟和洞察社会的慧眼去观察了解现实世界,发掘内涵,发现本真,然后将自身的感受体悟艺术性地、卓越而超凡地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

(选自2009年第9期《诗选刊》,有删改)

答案:C

解析:论述文以议论为主,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第三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等。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如上文第三段,就是先提出分论点,然后进行分析。

【解题总结】

⑴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⑵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⑶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⑷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⑸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4.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5.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强化训练】

阅读文字,完成1-3题。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刘仁庆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非常好地概括出了宣纸的特色。宣纸润墨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古人云:落笔宣纸,墨分五色。这里说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在纸上的丰富变化,《历代名画记》解释是“浓、淡、干、湿、焦”。画家则要求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要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即浓墨处新鲜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湿墨处淋漓尽致;干墨处刚柔相济;焦墨处挺拔传神。

为什么宣纸的寿命如此之长通过电子显微镜、酸碱性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其中的秘密。首先,青檀纤维与木材纤维、竹子纤维不大一样,它的均整度高,同时纤维圆浑、细胞壁上皱纹分布均匀,皱纹内积留的碳酸钙微粒也助于其延寿。再者,宣纸的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使纸内纤维没有受到伤害,而且制作时较少接触金属的器具,故纸中所含金属离子极少,不易引发其他化学变化。同时,纸内的碳酸钙含量有时高达7%~10%,使宣纸呈中性至弱碱性。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

(选自2010年第2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于“墨韵万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墨韵万变指墨色在纸上有浓、淡、干、湿、焦五种颜色。

B.墨韵万变指落笔宣纸,墨色会在宣纸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C.墨韵万变指水墨在宣纸上得变化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

D.墨韵万变是指根据墨的变化形成的独具风格的晕染技法。

B.第二段主要分析了宣纸的“墨润性”为什么这么好的原因,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说法不仅形象地概括了宣纸寿命长的特点,而且突出了墨色在宣纸上丰富变化的特点。

B.宣纸墨润性好的主要原因是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的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大不一样。

C.宣纸的寿命最高可达1050年,所以我们不难解释历代的许多用宣纸创作的书画珍品能保存下来的原因。

D.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上分布均匀的皱纹内积留有碳酸钙微粒,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是宣纸寿命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答案:

1.B(A项,原文说“墨色在宣纸上的丰富变化”;C项,是“墨韵万变”的作用,不是对其本质的解说;D项,“墨韵万变是……技法”,无中生有)

关键词:高中时评思维个性化

一、时评的思维训练功能

(一)时评对“个性化”的张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时评对思维的收敛性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

其二,随着网络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中学生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表达看法、参与讨论的欲望空前高涨。但同时,他们又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看问题又比较容易情绪化、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极端化,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点拨。

二、开展时评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一)整合教材资源,全面准确理解文体特征

对于时评的文体特征的理解,很多高中老师仅仅局限于高中必修教材,这是非常不全面的。

以广东的粤教版为例,除了必修4有专章介绍时评外,还有选修8《新闻阅读与写作》、选修12《常用文体写作》、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共3本选修教材中均有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这几本教材虽然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时评的一些特征,但是都不完整,我们需要将这几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完整地理解时评这种文体。

高中生写时评应该有意识地与社会上的时评区别开来,目前,社会上的时评越来越表现出杂文化的倾向,他们追求思想的广阔性,纵横开阖,用语喜调侃、冷幽默,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是也往往导致文体不清,这一点,高中生训练时必须避免,文体一定要规范,杜绝杂文化倾向,因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高中生训练时评主要是为了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课堂教学

就文体特征而言,时评是论述文的一种,它重说理评析,但同时,它也有新闻作品的特点,具有新闻传播的特性,如结构规律、语言风格等更趋近于新闻作品。

(三)明确训练目标,把好选题关

(四)训练有序,保持思维训练的连续性

高中时评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贯穿于整个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我们高中三年的训练应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阶段性、有目的性地加以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高一下学期后半学段,大多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形成关心生活、参与生活,展开恰当联想和合理想象,不断取得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又能切实地反映生活的能力,着重正确立意和选材。

高三年级思维能力则着重培养思辨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辩证分析,把思考引向深入。训练目标:会写时评,即学会谋篇布局,注意论证结构的严谨性、周密性;培养思维,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较为深刻的论述文;学会综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论证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富有文化内涵。

(五)创新训练形式,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

(1)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处于自由的写作状态,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我们很多教师在指导时评写作训练时,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只是局限在课堂内,通常要求学生一小时内完成800字的作文,老师讲学生练,而忽视易为青年学生喜爱的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介,形式单调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发挥不出时评的训练优势。

(2)从新闻点评的训练入手,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思维路径

案例一: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少于80字。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点评展示:

(1)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所以,当学生对完整的时评写作感到棘手时,我们不妨首先降低难度,从训练新闻点评开始,先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写作思维路径。

(3)以活动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提升思维的深度。

在现今的网络新媒体下,高中生受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影响,认识问题较肤浅,写出来的时评一是浅,只是表面的议论;二是空,只是在直接地表达情感,没有深入去分析。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必须创设活动平台,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以活动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加大学生阅读的量,最终加深写作的深度。

总之,以时评写作思维训练为切入口,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是探索有效作文教学的一个尝试,是落实常用文体写作教学任务的一个策略。时评写作思维的有效作文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时评的文体特征和思维特征,又要尊循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征,科学有序、循序渐进地进行。

参考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作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只用综合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高中作文教学才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素材

在学生身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为戏语,却形象地指出了应试教育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不仅仅是学生,对很多教师来说,虽已执教多年,但作文教学始终像在大海中游行一样茫然,不着边际,没有“抓手”。然而高考语文150分,仅作文一项就占60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本文探讨如何在高考重压和学校管理的条条框框之下“戴着镣铐舞蹈”,希望在作文教学方面实现有效突破。

一、多种渠道积累,丰富素材储备

1.生动视频带你走进不一样的语文课。随着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进,教学也进入新的科技时代。在常规化教学中穿插视频教学,无异于在死水中注入“活泉”。尤其是在浅阅读时代,“读图”虽不可避免地会让文化流于肤浅,但其利远大于弊。搁在三四年前,笔者一定会在假期推荐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来瞻仰大师渊博的学识与闪光的人格魅力,如《南渡·北归》、《乔布斯传》等,因为学生只有靠寒暑假来接触新鲜、厚实的“大部头”。但现在除了上述做法,还会在高一、高二时每周安排一节视频课,利用鲜活的视听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素材的积累。

二、化整为零,层层突破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把整篇作文写好,未免有些苛刻。考虑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化整为零,由段到篇,从立意到结构,从论点到论证,每次设置一个训练目标,让学生不再一提作文就感到恐慌,逐渐实现层层突破。

比如,在“立意与首段”的写作训练系列中,笔者专门设计了根据给出的作文题目写出标题与第一段的习题。标题基本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立意,第一段要求学生由材料切入话题,点出中心论点。在反复的针对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写出合乎要求的文段。

又如,在练习《居里夫人的椅子》这一作文时,将本次的训练目标定为论点鲜明。关于论点鲜明,一方面是针对拟定标题的训练,标题即观点,不要一味追求华丽与朦胧美,写得似是而非;其次是关于论点及分论点的表达与照应。论点及分论点要鲜明,可置于段首或单独成段;此外还有事例论证之后的点题与归纳。

三、创作始于模仿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确美丽,但如果没有初始阶段高密度地模仿、消化与探索,也不会有莫言最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实践证明,多数写作程度偏中下的学生还是能够通过范文仿写获得进步。教师在作文讲评后可分层设置要求,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依据范文仿写,并将前后两次的习作装订,做好写作后记及反思的整理,教师针对两次习作及修改情况进行评价;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先从抄写范文中体味教师的讲解,帮助消化吸收。

例如,在讲评《居里夫人的椅子》这一作文时,教师讲解完范文,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时事汇编材料,模仿范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联系现实的文字。范文中是从立意的对立面反观现实生活,进一步点题论证。教师范文倒数第二段如下:

反观当下,世人浮躁、功利之事屡见不鲜。有的导演为追求票房,搜奇猎艳、炮制暴力,不专注于纯粹的艺术,怎能陶冶人心,“以文化人”?有的建筑师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国外经典,出现“秋裤楼”、“马桶盖”,不专注于民族特色,怎能出现民族精品?有的学校攀龙附凤、沽名钓誉,挂出“祝贺本校女婿获诺奖”的条幅,不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怎能培养傲骨之人?他们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不专注于本职工作,事业怎能久远,社会怎能不受其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模仿终归是为了学会创作而设置的起跑点,如若学生始终停留在原点,不知起跑,恐怕终无起色。此外,写后反思非常重要,却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反思本身就是对范文消化、吸收的一个过程。

四、人文性、发展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写作动力

(编辑:易继斌)

教育部:各地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35.8万人

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的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指出,通过督导评估,各地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从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推进城乡间和校际间均衡。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表示,各地采取统一城乡编制标准、动态调整编制、按生师比与班师比合理核编、将编制和岗位向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经有10个省(区、市)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

此外,在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方面,何秀超说,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级财政投入44.4亿元,组织区县级以上培训达到1168.7万人次。教师培训从全员参与的基础性培训转向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训,包括组织名师高端培养、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农村教师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

摘要:学生解答主观题中存在的问题除与知识基础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错误——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只顾细节,忽视整体。解答主观题要着眼于问题的整体结构,做好答案的“顶层设计”,复杂问题简明化,简明问题框架化,框架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具体化。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顶层设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主观题归因分析顶层设计

作者简介:王实玲,女,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特级教师。

主观题综合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体现多种能力要求,文字量大,头绪繁多,分值重,是平时测试和高考的重要题型,学生的失误也集中在主观题上。粗粗审题,提笔就写,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漫天撒网,不着边际;或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或推倒重来,难以安放……上述问题除与知识基础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错误: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化整为零”,只顾细节,忽视整体。我们指导学生在解主观题时着眼于其整体结构,做好答案的“顶层设计”,大大提高了答案的精准度。

“顶层设计”概念来自工程学,现已成为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原意是指用系统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理念与实践间的“蓝图”。我们所实行的主观题顶层设计,就是用集成的眼光把握试题的设问方向、材料信息、内容结构等,并对其进行简化、转化、重组、联想,在书写具体内容前先整体构建答案的框架。

一、主观题顶层设计的实施

主观题顶层设计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复杂问题简明化一简明问题框架化一框架问题流程化一流程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就是通过审题捕捉并圈画出问题和材料的关键信息,把握设问之间、材料之间、设问与材料间的关联及其隐含的整体结构特征,以此作为思考的逻辑起点和依据。“简明问题框架化”就是据圈画出的信息点合理想象,调用知识,构思答案框架。“框架问题流程化”就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合理想象出的观点排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成绩到问题,从局部到整体,从正面到反面,从近的方面到远的方面等。“流程问题具体化”就是根据问题流程逐一锁定各答案方向点,规划用哪几句话来说明,写出具体答案要点,侧重推理的严密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可见,顶层设计具有对问题的简化功能、对答案的定向功能、排序功能、构造功能。

【例】(2013年广东文综第37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意见。

【顶层设计思路】

第(2)问:审设问可知调用的知识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包括“目的”、“导向”、“动力”、“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四个层次;分析的问题是“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审材料二可知这种新趋势是指“低耗油、低排放、一车多能”,即节能、环保和多功能的汽车,按知识层次的逻辑顺序排序并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进行演绎分析即可(最后一个层次在材料中未体现,删除)。

第(3)问:审设问可知主体是政府,问题方向是“如何”(怎么做),调用的知识是《文化生活》模块,分析的问题是“拉动文化消费”,即要求回答政府拉动文化消费的措施。知识范围较大,材料给出的信息有限,要解决问题须进一步追问出原因再采取相应对策。广东人均GDP达到8570美元,为何消费支出不高呢?可从三个角度思考:消费的主体居民(经济水平、消费习惯、道德修养)、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消费的环境。政府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联系《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组织答案,形成如下思维导图(见图1):

可见,答“怎么做”需“对症下药”——先从材料中把存在的“症”提取出来(此例中的“症”是隐性的,须先从主体、对象、环境等方面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逐一采取对策。

【启示】

1.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问题和材料信息。政治主观题大多反映社会热点,同一话题可能在多套模拟题中反复出现。学生看到类似的图表,似曾相识的设问,往往凭印象、想当然,生搬硬套。顶层设计一定要以圈画的信息为逻辑起点,解决给定的“这个问题”。在开始训练阶段,可设计“任务”审题图表,“强迫”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和材料上。如:

一、顶层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有教师抱怨:“解题方法我讲过多少遍,要全面审题,要抓住关键词整体构想答案,可学生还是看到片言只语就急于动手,乱答一气!”顶层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知识教学中的渗透、解题教学中的提炼和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长期积累,才能习惯成自然。

2.在解题教学中提炼。无论是新授课对案例的分析,还是专门的主观题训练,都要让学生先试先做,“摸着石头过河”。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潜藏着方法性知识,衍生出解题经验。但这些认识毕竟是朴素而零乱的,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使学生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拘泥于具体的方法走向某类型问题的解题策略。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提炼出的文综主观题两大类型——扩展型问题和限定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

(1)扩展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扩展型问题是指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所用的知识和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解题方法以归纳法为主。上面例题中第一问(“是什么”)、第三问(“怎么做”)都属于此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有开放性思维,但开放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以及对问题的多角度界定.提取信息点,合并同类项,再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排序,生成相应的答案要点,形成轴对称式顶层设计模型(见图2、图3)。

(2)限定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限定型问题限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思维方式、答题要求,解题方法以演绎法为主。即从一般到特殊,通过组织现成知识,建立科学的推导体系,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解题思路:“找——拆——联”,即从设问中找出“现成的知识”(总论点),据已有知识储备,把这个“现成的知识”拆分成若干个子观点(分论点),再逐一结合材料分析。如上面例题第二问属于此类。可围绕知识层次呈现的逻辑顺序来做顶层设计,形成以下模型(见图4):

如限定的知识不是指向某个点,而是知识板块,如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课题)、“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单元)等,则要把材料和知识范围联系起来——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出该知识范围中的若干个知识点,再结合材料进行演绎。

主观题顶层设计模型是对学生平时大量“底层实践”所形成的感性经验的再提炼,它使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思维框架,不至束手无策,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顶层设计一定要和差异化的问题条件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机械的教条主义。

对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众多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对如何处理中西文艺理论和中西美学的关系问题,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前期著述,1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等,就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尝试以朱光潜的前期代表作《文艺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首版)为例,分析其美学观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构成,考察他在融会中西美学思想成果进行自己学术开拓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美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直觉说与静观自得

“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文艺心理学》20余万言,涉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觉”的探讨中,确立了自己前期美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那么,朱光潜是怎样阐释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的呢

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如果一个事物你觉得美,它都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情境或一幅有趣的画面,而你的心眼在欣赏的霎时,必定被这种情境或画面所霸占,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以至把它以外的其他事项都暂时忘去。这种在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美感经验。在这个经验中,心所以接触事物的是“直觉”,而物所以呈现于心的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形象的直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朱光潜阐述的是克罗齐的理论,但决非对克罗齐思想的简单译述和介绍,而是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实践进行中国化的解说。朱光潜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美感经验就是凝神的境界。在凝神的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去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在上文把美感经验中的我和物分开来说,只是为解释便当起见,其实美感经验的特征就在物我两忘……物我两忘的结果就是物我同一”。3朱光潜还别具匠心地用欣赏古松来说明形象直觉的特征,一下子拉近了西方理论和中国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和易于接受。他用绝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时同”,来说明美感经验发生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既贴切生动,又富有艺术韵味,让人一读便心领神会。

当然,这也给《文艺心理学》对克罗齐理论的介绍带来另一问题,即如意大利汉学家马利奥沙巴蒂尼所说的那样:表面看来《文艺心理学》采纳了克罗齐的学说,但实质上朱光潜并不是克罗齐的虔诚信徒,其援用克罗齐的术语和理论(如“直觉说”等),往往不符合甚至歪曲了克罗齐的本意,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4

确实,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并没有纯客观地介绍克罗齐的理论。比如克罗齐鲜明反对用心理学学说来解决美学问题,而朱光潜恰恰“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再如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文艺创作的惟一动力,即使有判断,这种判断所起的作用也是远远低于直觉并应当服从直觉的。他甚至说:“判断,哪怕是最简单的判断,没有基本感觉也是不可信的。”5可是,朱光潜明确反对这种看法。他说:“在艺术活动中,直觉和思考更递起伏,进行轨迹可用断续线表示。形式派美学在这条断续线中取出相当于直觉的片段,把它叫做美感经验,以为它是孤立绝缘的。这在方法上是一种大错误,因为在实际上直觉并不能概括艺术活动全体,它具有前因后果,不能分离独立。”6显然,在朱光潜看来,直觉只是凝神观照某一事物形象或创作过程中意象涌现的一刹那现象,在它之前和之后,种种抽象的思考、判断及道德、政治的观念等,都会对文艺创作发生作用。这与克罗齐把直觉看做统领整个创作过程的看法,实在是貌合神离,大异其趣。

这种状态的出现,远非像有的研究者轻率所言:朱光潜“误解克罗齐”,“首先得归咎于他自己下的功夫不够。”7其实,朱光潜撰写《文艺心理学》,立意并非照本宣科地介绍克罗齐的美学思想,而是借用克罗齐的“直觉说”来构筑自己美学大厦的思想材料。他选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是因为该说兼顾了物与我两个方面:形象为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其内在含意正与中国传统里“静观自得”、“物我两忘”思想相契合。

因此我们认为,朱光潜对克罗齐的误取(误解),是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进行自己理论创新的结果。这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文化流播和传承现象,不应胶柱鼓瑟地用是否与克罗齐原来思想相一致来判断得失,而应看到其灵活吸收外来文化,着眼学术创新的积极意义。

二、距离说与超然物表

美感经验的特征是形象的直觉,其要点在于从现实生活的羁绊中超脱出来,把世界当做一幅图画去欣赏。如何摆脱实用目的,实现这种超脱?在朱光潜看来,关键在于“把世界摆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8于是,他援用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对美感经验理论作了进一步论证。

距离说的要义在于,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所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9

由此,朱光潜用“距离说”来补充“直觉说”,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他解释了审美直觉发生的先决条件,使被克罗齐抽象化片面化的“直觉说”,回到了生活实际中去;另一方面,他对“距离说”的阐述,也拓展了该说自身的意义。本来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时,其目的只是为确立审美活动中的非功利性质,“他好像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理论打破了形式主义美学的狭隘界限,扩大了艺术心理学的范围,使之能包括比抽象的纯审美经验广大得多的领域”。而正是在朱光潜的阐发中,距离说的意义“已经扩展到了他(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11朱光潜用“距离说”去补充“直觉说”,可说既引申了直觉说,也充实了距离说,使审美经验研究提升到一个更加完善的新层次。

二、从20世纪艺术的演进历程看,正像朱光潜当年所说的那样,现代绘画和戏剧明显呈露出夸张、变形、抽象化、虚拟化的倾向。这倾向与中国传统国画和戏剧讲究神似及程式的表现方法之间,其相通、类似、耦合的成分越来越多;中国国画及戏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特地位和独特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朱光潜在70多年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片贬责声中,能独辟蹊径地发掘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价值和现代因素,不仅显示了卓越的学识和理论勇气,同时也为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跨文化互释和沟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移情说与物我同一

在探讨“距离说”时,朱光潜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维持‘距离’。”科学家研究事物,必须在心理上与对象拉开距离,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丢开,以“客观的态度”去冷静地看待事物。那么,艺术家的“超脱”和科学家的“超脱”有什么区别呢?

在朱光潜看,科学家的超脱是彻底的,须超脱到“不切身的”的地步;而艺术家一面要超脱,一面又必须和事物保持“切身”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科学是不带情感的纯重客观的活动,而艺术却是不能脱离情感的最重主观的活动。因此,美学上的“所谓‘距离’,是指我和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如果就美感观点说,我和物几相叠合,距离再接近不过了。”17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辨。而要使这分辨得到有力的说明,即为什么文艺家一面要和实际生活拉开“距离”,一面又要和它保持“切身”的关系,则不得不进而讨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特点和作用问题。于是,《文艺心理学》紧随“心理距离”之后,对“移情作用”作了探讨。

“移情作用”在德文中的原文为“Einffühlung”,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最初采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美国试验心理学家兼美学家立普斯对“移情作用”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学术界多把“移情说”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在立普斯看来,移情作用是一种外射作用,就是把我的知觉和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物具有某种“人格化的解释”。他在《空间美学》这部书里,举古希腊建筑中的“多利克”石柱为例,对移情作用作了详细说明。

但是,依朱光潜看,立普斯对“移情作用”的阐发并不完善。在立普斯那里,移情作用只是一个“单向外射”的过程,只是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其实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另一方面又吸收外物的姿态和精神。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18朱光潜认为,这种一面“推己及物”,一面“由物及我”的双向交流,才是“移情作用”发生的实际情况。

朱光潜所以对“移情说”能做出这样的阐释,所以能在立普斯单向外射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我双向交流、物我互相交感的论点,关键在于综合吸收了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中“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观念。

谷鲁斯是比立普斯稍晚的另一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德国学者。他认为人的感知活动多以摹仿为基础,但一般摹仿与审美摹仿各有特点。一般摹仿大半外现于筋肉动作,如看见圆形物体时,眼睛就摹仿它作一个圆形的运动;寺钟响时我们的筋肉也似一紧一松,这是摹仿它的节奏。审美摹仿与此不同,它大半并不外现,只是一种“摹仿”。所谓“内摹仿”,就是人在观赏外物时,用内心的意念活动去摹仿对方的姿态或运动。这种摹仿所产生的,在谷鲁斯看来,“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纯粹的审美欣赏”,正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来,立普斯的“移情说”偏重由我及物的一方面,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偏重由物及我的一方面,两者各执一理,彼此独立。朱光潜比较它们的短长,吸收两者的合理内核,指出移情作用不仅在“由我及物”的外射,而且在“由物及我”的影响,是“物我交感”的双向交流。这就在两者取长补短中避免了各自的偏颇,使理论本身更趋完善,在比较综合中显示了自己的探索和创造。

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把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宇宙万物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在,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更是认为天与人可以互相交感,提出了“天人感应说”(《春秋繁露》)。朱光潜在《谈美》中阐发“移情说”,就以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为全篇导引,说明移情作用不单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19

朱光潜还以中国书法为例,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迹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20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和国画有同等的身份。可是上世纪初西方文化汹涌而来时,有人看到西方艺术史中并没有书法的位置,所以否认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朱光潜认为:“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21为此,他不仅从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即从移情的角度对书法的艺术特征作了充分论证,而且通过对中国书法抒情性特点的阐释,使来自西方的移情理论扎根于中国最为普及的书法艺术的土壤,因而也更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为什么许多西方美学理论虽经别人多次介绍,仍难以被中国读者所认同。为什么一些西方理论如“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内摹仿说”等等由朱光潜引入后,很快就能在中国流行开来?关键就在于他结合中国传统文艺的实际对西方美学思想作了新的分析,并在这分析中包含着新的理论升华。

四、移花接木,为我所用

《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部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名著,其最大特点是做到了两个结合:一、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二、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

就第一个结合而言,该书从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出发,认为美感经验起于对观赏对象不带实用目的的无所为而为的凝神境界;而这种凝神境界的产生必须与现实人生拉开距离,自然引出“距离说”;同时凝神境界又是物的生命和我的生命往复交流的结果,所以带出“移情说”和“内摹仿说”。在这里,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奠定了美学基石;而布洛、立普斯及谷鲁斯的“距离说”、“移情说”及“内摹仿说”等,则为朱光潜揭示审美活动的微妙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朱光潜运用“直觉说”将文艺心理研究提升到美学境界,同时又用“距离说”和“移情说”等,将美感经验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阐释得头头是道,给人启发良多。抽象的美学理论和具体的心理分析相配合,使两者构成了内在互相说明的自足的理论系统。

《文艺心理学》所以能在介绍西方美学的过程中,对中西美学及文艺思想的比较和互释做出突出的成绩,关键在于朱光潜不论对中国传统国学还是西方学术文化都有深厚的根基和透辟的体认,堪称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一代大家;在于他青年时代就形成了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底蕴的审美情趣,以及“广泛参较”、“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28更在于他面对西方文化潮流席卷而来时,鲜明地反对囫囵吞枣、盲目摹仿的态度,而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取向。

由于朱光潜是以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为底蕴,以立足本国为我所用的学术立场来接受和消化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他的《文艺心理学》等早期著作虽然包容了大量西方美学的材料和观点,但其所建构的美学却并不是在中国的西方美学,而是现代中国美学,即经过西方文化洗礼的20世纪的中国美学。

注释:

1.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以1949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里所说前期著述指1949年以前发表的。

2、3、8,《文艺心理学》第一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2、213-214、210页。

4、22,参见马利奥沙巴蒂尼《朱光潜中的“克罗齐主义”》,原文刊于意大利近东及远东学院的学术季刊《东方与西方》第20卷第1、2期合刊第179-198页(1970年6月出版);该文有中文摘要译文,题目为《外国学者论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载《读书》1981年第3期。

5.BenedettoCroce’spoetryandLiterature,andintroductiontoitscriticismandhistory,translatedfromtheItalianbyGiovanniGullace,p121,CarbondaleandEdwardsville,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81.

6.《文艺心理学》第八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315页。

7.参见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第176页,三联书店1999年版。

9、11,《悲剧心理学》第二章,《朱光潜全集》第2卷第235、233页。

10、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全集》第11卷第146页。

12、13、14、15、17,《文艺心理学》第二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8、228、231;218、228、231;218、228、231;232;220页。

16.参见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文学进化观与戏剧改良》;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均载《新青年》1918年11月号。

18.《谈美》第三节,《朱光潜全集》第2卷第22-23页。

19、21,《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朱光潜全集》第2卷第22-23、23页。

20.《文艺心理学》第三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41页。

23.《答郑树森博士的访问》,《明报月刊》1983年4月号;又见《朱光潜全集》第10卷第648页。

24.朱自清《序》,《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524-525页。

25.向培良《文艺心理学》,《大公报文艺副刊》第46期,1936年9月3日。

26.张景澄《朱光潜的》,《国闻图刊》第13卷第46期,1936年12月。

THE END
1.直觉说是什么意思直觉说的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爱...直觉说,直观论; intuitionism 直觉说,直观论; intuitivism 直觉说;直观论;洞察力;直觉知识; 实用场景例句 全部 It was said in a flash of intuition. 这话是凭一刹那的直觉说出的. 辞典例句 I thought this was rather unintuitive. 这是凭直觉说的. ...https://www.iciba.com/%E7%9B%B4%E8%A7%89%E8%AF%B4/
2.知觉直觉说的英文知觉直觉说翻译知觉直觉说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知觉直觉说的英文,知觉直觉说翻译,知觉直觉说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7%9F%A5%E8%A7%89%E7%9B%B4%E8%A7%89%E8%AF%B4
3.试论克罗齐的直觉说。更多“试论克罗齐的直觉说。”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关于审美心理研究的“直觉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审美心理研究的“直觉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直觉说”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B.克罗齐的“直觉说”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C.克罗齐“直觉说”的核心是认为“直觉即...https://www.xuesai.cn/souti/V5SK4LT6.html
4.2022年从“直觉说”到“性灵说”十灵命直觉.docx文档介绍:从“直觉说”到“性灵说”:十灵命直觉 内容提纲 林语堂和梁实秋、朱光潜等人同样,是较早接触并阐释克罗齐思想以建立中国现代文艺学旳重要学者,接受了克罗齐旳直觉即体现说,维护体现旳纯正性,反对对体现旳外在分析,随后,林语堂又基于文化老式旳影至否认。因此,觉得事物可以分类旳,总是偏向于承认事物旳同一性...https://m.taodocs.com/p-628324102.html
5.直觉说:代表人物3个,意大利克罗齐~艺术...来自考研美术史直觉说:代表人物3个,意大利克罗齐~“艺术是幻象或直觉”,还有法国的柏格森,英国的科林伍德。德国的表现主义从他们的方法出发,强调“自我表现”,在30年代和80年代初也对中国文艺有很大影响。主张艺术是自我表现,是主观意志、意识、感觉、情感的表现。但是忽略了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 ?(下图分别为克罗...https://weibo.com/2762401027/H2d6Lmfoe
6.谢娜直觉说道“完了”,再想到是形容海涛,自己都不敢信1 评论 谢娜直觉说道“完了”,再想到是形容海涛,自己都不敢信 发现更多热门视频 曾经铁山靠也是山东的网红成为当时的顶流… 欢乐爆笑9497次播放 又幸福了家人们!陈楚生唱了行走的鱼!谁懂live版的杀伤力! 读史知天下6994次播放 杰克·保罗 Jake Paul -极文-1.6万次播放 老兰州人吃牛肉面的日常,现在不多见...https://k.sina.cn/article_6414069569_m17e4eef410010167tf.html
1.直觉说“直觉说”是现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美感的直觉性,历来是世界各国美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早在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时使用的“Aesthetic”一词,原意就是“感觉学”。他创立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这个字也可以翻译成“直觉学”。朱光潜先生指出:“所以‘美感...https://www.douban.com/note/269195695/?type=collect
2.唐浩方曼《直觉说我爱你》《直觉说我爱你》最新章节:《直觉说我爱你》最新章节 第158章尴尬的会面 2024-08-22小说简介:方曼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周围陌生的环境还有身边围了一大堆穿着白衣服的人,“方小姐你醒了?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方曼挣扎着想要坐起来,突然袭来的眩晕阻止了她接下来的动作,内容摘要:方曼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周围陌生的环境还有身边围了一大堆...http://i.xinremenxs.com/book/57_562748_31999456.shtml
3.知觉直觉说知觉直觉说英文怎么写知觉直觉说 知觉直觉说 perceptional intuitionalism相关短语 amodal perception 变形知觉 depth perception 景深感觉,景深感觉 Brand Perception 品牌认知度 tactile perception 触角作用 olfactory perception 嗅觉 limit of perception 【医】 视觉限度 stereognostic perception 【医】 实体知觉 artificial perception 人工识别...http://m.hujiang.com/ciku/w_1075927_1394999425/
4.《直觉说你爱我》最新章节在线阅读全文完结免费无删减直觉说你爱我是你的大大颖短篇/短篇小说更新时间:2021-04-14 13:30:22 如果错过,真的不会再遇见,你当初还会不会义无反顾? "苏漾,在你心里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有别人重要,你是不是从来没有把我放在心上!" 苏漾不语…… 苏漾没有想过,五年后,还能再见到路然晔。https://m.xs8.cn/book/19762235708296004
5.《直觉说你爱我[排球少年!!]》孤舟斩蛟^第34章^最新更新:202305岩泉一讪讪笑着说:「这也没办法,那得怪我没有告诉你,在美国那几年我学的是运动医学。」 秋崎甜实际上不在意,她不习惯的是故友重逢的气氛,她偏头,走在岩泉一身侧,「你也没说你回来了。」 岩泉一说实话也有点应对不过来,「我一个月前刚回来,很多事情没处理好就被拉去国家队协同训练。」 ...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171654&chapterid=34
6.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本论题以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选定两个切入点:“直觉说”、“文艺伦理观”,拟定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概述,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与超越,朱光潜的人生美学思想特征。 在国内学者所涉及到的朱光潜与克罗齐比较的专著及相关论文中,多数学者认为朱光潜受克罗齐的影响而产生了纯美...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1167081.nh.html
7.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 )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A. 存在主义 B. 文艺主义 C. 女性主义 D. 主观主义 ...https://www.shuashuati.com/ti/c17da5f6b3d848838616bd268ebcf524.html?fm=bd01dcf99a87bdb9f9a32067f801f632e8
8.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第二章朱光潜美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及...他把从克罗齐美学那里引介来的“直觉说”视作弥足珍贵的理论资源,即便克罗齐美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的“审美心理学”也义无反顾地将其纳入自己编织的美感经验心理生成的理论框架中,而且当作最重要的、第一关键词来使用,即朱光潜认为,自己打造美感经验心理生成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直觉”。因此,在20世纪30...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27951643108969534
9.美学原理作业二(精选6篇)“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7cjjinj.html
10.第八十一章季洁结婚【直觉说我爱你】陈可是唐浩司机老陈的女儿。一毕业唐浩就帮他解决了女儿的工作。当然也是陈可自己争气,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阿邦走后不久,唐浩就听到老陈说女儿快毕业了,还不知道工作在哪里!所以唐浩就拿到了陈可的简历。就这样陈可就跟在唐浩身边,不管唐浩怎https://www.hongxiu.com/chapter/16256183305109204/45411537007384011
11.intuitionism是什么意思,直觉说,直观论翻译直觉说,直观论句子 文献(pubmed) 以下为句子列表:英文: With the change and improvement of science knowledge, the irrationalism on the theories of knowledge has been turned from fideism which have blind faith in external authority to the intuitionism trusting internal instinct, but their common point...https://dict.bioon.com/m/detail.asp?id=d743115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