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它包含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九个二级学科,其中英语语言文学和印度语言文学为1988年和2002年两次审批的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由原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化系、日语语言文化系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系八个系和世界文学研究所,其中世界文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联合组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19个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马来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莱语,同时学院还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全国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等二十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国外文学》、《语言学研究》和《东方研究》等。学院图书馆共有19个语种的二十三万余册藏书。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其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恢复京师大学堂时,同文馆并入大学堂。分设英、俄、法、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在百年多的历史上,这里始终汇聚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这里汇聚了我国数十年来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如朱光潜、曹靖华、冯至、马坚、季羡林、金克木、田德望、闻家驷、俞大絪、吴达元、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知名教授。进入世纪之交,这里又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们已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中坚力量。本学科目前已经拥有一支语种较为齐全、学术梯队合理、研究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局面。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文革”以前就已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已经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过去四年中共有一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人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10月在全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英语语言文学和印度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考评。本学科以“确保质量,追求卓越”为指导原则,确立了比较完善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此外,本学科利用语种多、研究方向多、国际交流频繁、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努力营造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环境,鼓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从事重要理论问题和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

2008年新招生的硕士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1跨文化研究2世界文学理论

2008年新招生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1世界文学2跨文化研究

二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文明研究

专业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一、机构简介

自1986年起,“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已招收近20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人数达100多人,在校研究生为30人,其中硕士课程班的研究生5名。2008年,我所开始招收“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

本所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二、招生要求

三、硕士招生考试说明

以下书目仅供参考,并不涵盖全部考试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科目的范围和自己的判断选择更为合适的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史”的考试范围是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和东方文学;“文学理论”主要包括西方文论和东方文论(内含中国文论)。

世界文学史科目

1、《欧洲文学史》,李赋宁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文学理论科目

1、《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这两门专业课的题型均为三种:解释题(8题,40分);简答题(5题,50分);综合题(4题,60分)。

四、博士招生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世界文学史”和“世界文学理论”。

以下书目仅供参考,并不涵盖全部考试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科目的范围和自己的判断选择更为合适的参考书目,也可以参考上述硕士招生所列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史”的考试范围是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和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侧重英语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理论”主要包括西方文论和东方文论(内含中国文论),重点为东西方文论的整合。

参考书目:

MaynardMack,gen.ed.,TheNortonAnthologyofWorldLiterature,New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1995.

HazardAdams&LeroySearle,eds.,《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这两门专业课的初试题型均为三种:解释题;赏析题;综合题。解释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赏析题重点测试写作水平和分析能力;综合题深入了解专业素质和研究潜能。

复试为两门:专业口试和第二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能掌握5000左右的基础词)。复试前要求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或发表的论文、或其他能证明学术能力的材料。

五、博士生导师介绍

赵白生男,教授。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曾获HarvardYenchingFellowship、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赵萝蕤英美文学奖,担任德国古腾堡大学客座教授(2005)、法国里昂第三大学访问教授(2006)、美国《传记文学年鉴》编委(2006-至今)。主要成果:《欧美文学论丛》第四辑(合编),《传记文学理论》、《肖像》、《走向后现代主义》(合译)等。

研究领域:传记文学、生态文学、跨文化研究、世界文学理论。

招生方向:世界文学;跨文化研究

联系方式:bszhao@pku.edu.cn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一、英语系介绍

英语系研究生共设有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美国研究、翻译研究、和英语教育等五个专业方向,学制为3年。

北大英语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很高的声誉。从1919年北京大学建立英语系、胡适任系主任起,英语系已有83年的历史。由俞大猷、朱光潜、杨周翰、李赋宁、赵萝蕤等老一辈学者所创立的人文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北大英语系是我国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也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当中,北京大学英语系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再次当选。

北大以研究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而见长。北大在传统文学语言学方面有一定优势,文学研究领域也日趋多元化。除了研究从古英语到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以及美国文学外,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也不断升温。在学科建设方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点目前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了英语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英语语言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美国研究等各个方向。

十五期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点将对新兴的、跨学科的、与当代有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进行重点建设,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美国研究、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加强对二战以后文学的研究;重视对华裔作家的研究;建立和发展TEFL(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方向。在新兴和前沿的学科领域,每年至少新开设1-2门研究生课程。

目前英语系有教授23名(其中50岁以下的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2名,其中英美或者海外大学的博士13名。这些教学和研究人员中年龄在40岁左右的最多。

近年来,英语系定期举办了一批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包括“第一届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文化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惠特曼2000:全球化语境中的美国诗歌”(2000)、“欧洲文学和文学史国际研讨会”(2001)、“美国文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等。

在学术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英语系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骨干教材和优秀译作。近期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胡家峦的《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丁宏为的《理念与悲曲》、周小仪的《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高一虹的《“1+1>2”外语学习模式》等。由刘意青等一大批老师共同编写的《欧洲文学史》是英语系与校内、国内同行合作的优秀成果。《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美国文化研究导论》、《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句法语义学》等作品反映了英语系教师在不同领域中辛勤耕耘的成果。在“十五”期间将完成《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中古英语文学研究》、《英美叙事理论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文化认同与人格建构》等科研项目和《美国文学选读》、《北大英语精读》等教材项目。

英语系一向以严谨的学风著称,特别注重学术道德问题,因此考生必须学风端正,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严谨扎实的作风,坚决杜绝一切学术腐败现象。在基础知识方面,想要报考英语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文功底,各位导师对考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要求很高,这是从事英美文学和语言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考生还需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有充分的准备,对于文学和语言学方面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考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工作。

选拔方式主要分为免试推荐和应试两种形式。英语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可以申请免试推荐,即不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申请免试推荐的学生必须通过北大英语系的专业考试和面试,考试包括语言基础和专业能力两部分,考察学生的英文基础(翻译、作文)和对专业知识(文学、语言学)的掌握。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除了需要参加政治和外语的考试之外,还需参加英语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两门考试。这些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不求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展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有关参考书可查阅北大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

从2006招生年度开始,英语系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有重要改变。

详情见第三部分的说明。

二、考试说明及部分参考书目(硕士):

(一)、“专业能力”卷,其中包括翻译及英语作文,英语系不为这份考卷提供参考书目及咨询服务。

(二)、“专业知识”卷标准题型

1、英语文学方向题型(暂包括翻译研究,美国研究方向考生):

(1).Definetheword“decorum,”anddescribethecultural/historicalbackgroundinwhichthewordbecameawell-knownliteraryconcept.Then,use3works(poems,novels,oressays)respectivelyby3authorsanddiscusshowtheyabideby,support,andillustratetheideaofdecorum.Bespecific.(50分)

(2).InpraiseofMarkTwain’s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EarnestHemingwaysaid:“It’sthebestbookwe’vehad.AllAmericanwritingcomesfromthat.”WriteontheachievementsofthebookanditsinfluenceonlaterAmericannovels.(50分)

3.Writeonthedifferences(thematic,stylistic,etc.)betweentheIliadandtheOdyssey.Illustrateyourpointsbytextualdetailsfromthesetwoepics.(50分)

2、英语语言学方向题型:

1)1)术语翻译及解释(50分)

如:翻译:Cohesion,级阶

解释:Prosody,ThePragueSchool

2)2)讨论与分析(100分)

如:讨论:Languageassocialsemiotic

分析:Commentontheuseoftheperformativeverbs(underlined)inthefollowing

sentencesandthefelicityconditionsthatmustbemetfortheperformativesto

takeeffect.

Ipronounceyouguilty!

我任命张兰为英语系团委书记。

“专业知识”卷参考书目

(一)、英语文学部分(适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美国研究方向考生):

1.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4卷本,古希腊罗马,西欧,俄国部分,商务印书馆,1999年。

2.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2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2卷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2卷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5.Baym,Nina,ed.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erFourthEdition.New

YorkandLondon:Norton,1995.

(二)、英语语言学部分:

1.胡壮麟、姜望琪主编:《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Poole,S.C.1999/2000.AnIntroductiontoLinguistics.(语言学入门),外研社。3.Robins,R.H.1989/2000.GeneralLinguistics.FourthEdition.(普通语言学概论),外研社。

三、考试说明及部分参考书目(博士):

从2006年开始,英语系不再设立固定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也不再以博导名义分别招生,而是按英语文学与文学理论、翻译研究、和语言学这三个研究方向统一招生。考生考取之后,第一年不设导师。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再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

程朝翔(教授):英国戏剧;美国戏剧;莎士比亚研究

丁宏为(教授):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近现代文学

高峰枫(副教授):比较文学;早期基督教研究

高一虹(教授):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辜正坤(教授):莎士比亚研究;翻译学与比较文化

韩加明(教授):18世纪英国文学;英国小说

韩敏中(教授):维多利亚文学;英美妇女文学

胡壮麟(教授):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姜望琪(教授):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

林庆新(副教授):比较文学

刘建华(副教授):美国小说

刘树森(教授):美国19世纪文学;翻译研究

齐小新(副教授):美国研究

钱军(教授):英语语言;语言学思想史;语言教学

申丹(教授):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文体学;翻译学

苏耕欣(副教授):哥特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文化研究

王继辉(教授):英国宗教诗歌;英国中世纪文学;历史语言学

周小仪(教授):唯美主义文学;比较文学

有关博士生考试,英语系除语言方向外其他方向目前暂不提供参考书。

语言学方向博士参考书目

一、一、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科目

1)1)Robins,R.H.GeneralLinguistics.(4thedn.)London:Longman,1989.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胡壮麟、姜望琪(主编)《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二、二、应用语言学(具体方向)科目

1、1、文体学

1)1)Leech,N.G.andM.H.Short,StyleinFi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2)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ondon:Longman.1995.

3)3)Semino,E.andJ.Culperer,(eds.)CognitiveStyl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2002.

4)4)胡壮麟《理论文体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社会语言学

1)1)Hudson,R.A.Sociolinguistics.(2nd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Wardhaugh,R.AnIntroductiontoSociolinguistics.(3rd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3)McDonough,J.&McDonough,S.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语言与文化

1)1)McDonough,J.&McDonough,S.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3)Samovar,L.A.,Porter,R.E.,&Stefani,L.A.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4)Whorf,B.L.《论语言、思想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功能语言学

1)1)Jakobson,RomanO.OnLanguage.Ed.byLindaWaughandMoniqueMonville-Burst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

2)2)Kuno,Susumu.FunctionalSyntax:Anaphora,DiscourseandEmpath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3)3)Luelsdorff,PhilipA.,JarmilaPanevova,andPetrSgall.(eds.)Praguiana:1945-1990.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重印本。

4)4)Wierzbicka,Anna.TheSemanticsofGrammar.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8.

5、5、系统功能语法

1)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n.)London:E.Arnold,199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联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6、语用学

1)1)Verschu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London:E.Arnold,1999.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英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3)----《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4)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一、硕士招生考试说明

1.1.俄语语言文学及文化

包括三方面:

(1)俄语(100分):(不设参考书目),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内容包括词汇语法(30分)、阅读理解(20分)、俄汉互译(30分,分俄译汉和汉译俄两部分)以及俄语作文(20分);

(2)文化国情知识(20分):参考书目包括《苏联概况》、《独联体国家概况》等,试题类型为客观题和简答题;

(3)文学(30分):参考书目包括《俄苏文学史》(第一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等,试题类型为简答题。

2、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二、博士招生考试说明

目前俄罗斯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三门,一门公共课《英语》,执行北京大学的统一要求;两门专业课《俄语》和《俄罗斯文学史》:前者主要考察考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双语互译和作文;后者考察考生对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的深层理解,运用文艺理论剖析文学现象,考试类型为三或四道论述题。

三、博士生导师介绍

任光宣:男,教授。1982年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俄罗斯文化艺术、俄罗斯当代文学。主要著作:《俄罗斯文学与宗教》、《俄罗斯文学史》(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俄文版)、《俄罗斯艺术史》、《俄罗斯:解体后的求索》(合著)等。

招生方向: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当代文学

联系方式:rengx@pku.edu.cn

赵桂莲,1965年生人,教授。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年以公派形式赴俄罗斯学习,1994年获得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副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正式进入该校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该系系主任。

查晓燕,1965年生人,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硕士,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与中俄比较文学(为俄语系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文学所联合培养)。199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系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博士,1996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担任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系文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

讲授过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实践俄语”、“俄语视听说”;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如“俄罗斯文学史”、“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在“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文化国情”两个方向指导硕士研究生。除教学外,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主攻诗歌、普希金)、中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普希金——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主编(与他人合作)《普希金专刊》(《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2期);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发表译文(含论文、俄罗斯当代小说)近十篇。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于1956年开始设立硕士点,1987年开始设立博士点,并随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法语人才。本学科点目前主要覆盖以下三个研究方向:“法语语言与语言学”(法语史、语言学、符号学、文体学、叙事学、加拿大法语研究)、“法国文学与法语文学”(法国小说、法国诗歌、加拿大法语文学、法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法国文化思潮)、“文学翻译与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译本比较研究、翻译史),硕士生阶段近年来还增加了“法兰西文化”方向(法兰西文化与艺术、法国电影批评),博士生阶段今年也新增了“法兰西文化”方向。

本专业目前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扎实的老中青三级梯队,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截止2006年5月,本专业共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其中包括5名博士生导师),讲师1人,助教1人;其中8名教师为归国博士或中法联合培养博士。本专业同法国、瑞士、加拿大等法语国家的多所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长期任教、短期讲学、互换教师和学生、联合培养博士等。

本专业每年招收硕士生5名左右、博士生若干名,现有在读硕士生14人,在读博士生(含中法联合培养博士)14人。本专业招收的部分博士生可纳入中法大学合作培养博士计划。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享受中、法政府奖学金赴法国进一步深造。

硕士研究生阶段

一、学习年限、培养目标、课程和论文

·学习年限:3年

·培养目标:应具有坚实的法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二、主要课程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约20门,如“现代法国文化思潮导论”、“文本分析基础知识”、“语言学原著选读”、“符号学原著选读”、“法语阅读与写作”、“文学翻译”、“拉丁文”、“翻译理论与文本诗学”、“法语史”、“文体学”、“法国文学专题研究”、“法语文学名著赏析”、“19世纪法国文学”、“法国20世纪诗歌与诗学”、“20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加拿大法语文学”、“法国自传文学研究”等。

三、对新生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

1)1)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2)2)具有扎实的法语基本功;

4)4)有初步研究设想;

四、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

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法语语言文学”、“综合考试”等4个科目。

“法语语言文学”由法语系负责命题。此科目的考试说明见以下第五条。

“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复试(口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一起参加差额复试。

五、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一)(一)笔试(初试)

考试科目名称:“法语语言文学”;卷面总分:150分,其中语言题占90分,文学题占60分;具体题型:

1.法语语法、词汇(30)、2.中译法(20)、3.作文(连词成篇)(40)、4.法国文学史知识(20)

5.法译中(文学翻译)(20)、6.文学作品分析(enfran?ais)(20)

(二)口试(复试)

初试成绩合格者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一起参加差额复试。复试采取口试形式,目的是了解考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法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就一篇文选回答问题);

3)综合素质和阅读兴趣;

4)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初步想法;

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复试时还要进行英语口试。

(三)考试说明

本专业不提供考试指定参考书。着重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1)法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

考生应认真学好国内通行的任何一套法语专业教材。

北京大学法语专业近年来使用的基础教材是:

·一年级:《法语教程》I、II(王文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年级:《大学法语课本》(第三、四册)(杨维仪、陈燕芳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北大教材科有售);

·三年级:《大学法语课本》(第三学年)(齐香、杨维仪、徐继曾、桂裕芳编,商务印书馆,1984年)(北大教材科有售);

·《法语系统语法》(顾嘉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法语文体学教程》(王文融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考生可参考任何一套原版法国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材(断代文学史或简明文学史),如:

·Lesgrandsauteursduprogramme,CollectionLittéraireLagardeetMichard,duMoyenAgeauXXesiècle,EditionsBordas.

还可参考国内近年出版的法国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材,如:

·《法国文学大手笔》,钱培鑫、陈伟译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原文书名和出版社:Littératurefran?aise,Hachette,Livre2000);

·Anthologiedelalittératurefran?aise(《法国文学选集》),张放,晶尼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六、其它说明:

博士研究生阶段

一、学习年限和培养目标

学习年限:4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年限参照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二、主要课程:

“叙事学名著导读”、“文体学研究”、“法国文学批评”、“20世纪法国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原著导读”、“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符号学原著导读”、“文学批评方法”、“法国19世纪小说”、“法国志怪文学”等。

三、学习安排和论文撰写:

博士生入学的第一、二年按照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写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学习内容。课程阶段完成后,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工作:1)综合考试;2)开题报告;3)预答辩;4)毕业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一般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接受发表专业论文2篇。

四、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1)1)有硕士学位证书;

2)2)具有扎实的法语基本功及第二外语阅读能力;

4)4)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5)5)具有初步研究计划;

五、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博士入学考试分初试(笔试)和复试(口试)两个阶段进行。

·初试(笔试):考试科目共3门:1门为第二外语,2门为专业卷。专业卷中1门为统一的专业基础卷“法国文学”(侧重于18-20世纪),1门为所报专业方向卷。

·复试(口试):初试成绩合格者与硕博连读候选人(即硕士生中已被接受为预备博士生者)一起参加复试。

(另见当年的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六、博士生导师介绍

·罗芃,男,教授。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本科,1981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工作的重点是20世纪法国文学、文化和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法国文化史》、《欧洲文学史》(第三卷主编),主要译著有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作家的作品和《美学纲要》、《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等理论著作。联系方式:E-mail:luopeng1604@126.com

·秦海鹰,女,教授。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本科,1987年在法国图鲁兹第二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法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法国当代翻译理论与批评、法国20世纪作家与中国。主要成果:专著《谢阁兰与中国》(法文);译著《碑》(合译)、《希腊思想的起源》、《方法:思想观念》、《艺术之名》;论文多篇。在研课题:“互文性问题研究”、“法国文学与宗教”。联系方式:Email:qinhaiying@pku.edu.cn

·王东亮,男,教授。1963年生。北京大学法语专业本科(1984),文学硕士(1987),巴黎第八大学语言科学博士(1994)。研究方向:法国文学,符号学。主要成果:专著《符号与变易——<易传>的符号学解读》(法文);译著:《符号学原理》、《话语符号学》、《批评的批评》、《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文论类),《情人》、《痛苦》、《劳儿之劫》、《笑忘录》(小说类)。联系方式:Email:wdl@pku.edu.cn

·田庆生,男,副教授。1962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本科,1990年获得法国文学DEA学位,1996年在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法国现当代小说、法国十九世纪文学。主要成果:著作:《维里耶作品中的“梦”与“嘲”》(法文);理论与批评类译著:《马尔罗世纪传奇》、《文学与现代性》、《问题与观点—二十世纪文学综论》(合译);文学类译著:《路易丝》、《孔卡尔诺的小姐们》;教材:《法语教程》(一、二册)(参著);论文多篇。联系方式:email:qstian@pku.edu.cn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一、硕士生考试说明及部分参考书目:

德语语言文学

1.1.德语:《德语教程》,1-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5年。

2.2.德语文学:

1)1)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2)2)Dr.LeoKrerru.Dr.LeonhardFiedrer: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C.C.BuchnersVerlag.Bamberg1976.

3)3)Fricke,Gerhardu.Schreiber,Mathias: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Paderborn:FerdinandSch?ningh,1974.

4)4)Beutin,Wolfgang...[etal.].: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vondenAnf?ngenbiszurGegenwartStuttgart:Metzler,1979.

.考试大纲:

1.1.德语:德译汉,汉译德,德语作文。

德语文学:德语文学史上的文学概念,文学时代特征,著名作家和作品。

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二、博士招生方向参考书目及导师介绍:

1.近当代德国文学方向:

1)Kurze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voneinemAutorenkollektiv,VolkundWissenVolkseigenerVerlagBerlin1983.2)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vonWolfgangBeutinundanderen,J.B.MetzlerscheVerlagsbuchhandlungStuttgart1992.3)DeutscheLiteraturgeschichte,vonDr.LeoKrellundDr.LernhardFiedler,C.C.BuchnersVerlagBamberg1976.4)FriedrichvonSchiller:MariaStuart.5)JosephvonEichendorff:AusdemLebeneinesTaugenichts.6)E.T.A.Hoffmann:DasFraeuleinvonScuderi.7)GottfriedKeller:RomeoundJuliaaufdemDorfe.8)GerhartHuaptmann:DieWeber.9)RainerMariaRilke:DerPanther.10)FranzKafka:DieVerwandlung.11)ThomasMann:MarioundderZauberer.12)StefanZweig:DieSchachnovelle.13)AnnaSeghers:DassiebteKreuz.14)BertoltBrecht:DerguteMenschvonSezuan.15)FriedrichDuerenmatt:DerBesuchderaltenDame.

2、德语近现代文学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德语国家近现代作家与作品研究;德语国家近现代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

3、德语戏剧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德语国家近当代剧作家与作品研究;德语国家近当代戏剧史、戏剧理论与批评研究;德语国家近当代舞台史、舞台理论和批评研究

4、德语现当代文学及德语小说研究方向

5、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方向

博士生导师介绍

李昌珂:男,教授,1954年生,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本科(1977),德国奥克斯堡大学博士(1992)研究领域::近当代德语文学、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主要成果:《德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小说》(德文)、《德国文学史,1945-2000》(即出)和多篇论文。联系方式:010-62751685。

招生方向:1)德语国家近当代文学;2)二十世纪德国文学

王建:男,教授,1965年生,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士(1987),硕士(1990),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1998)。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给本科生先后开设德语精读、德语视听说、德语口译、德语国家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给研究生先后开设德语戏剧专题和十八世纪德语文学专题。

联系方式:jianwang@pku.edu.cn。

招生方向:德语近现代文学、德语戏剧

研究方向:德语近现代文学和德语近现代戏剧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DieDienerfigurindeutschenundchinesischenTheaterstücken.ZumPh?nomenderKomikimtheatralischenKommunikationsmodell,Bern1999

译著:蒙森《罗马史》第三卷,译名《罗马风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

论文:《试论歌德及其魏玛戏剧学派》,载于《国外文学》2002年第一期。

DasTragischebeiHebbel-einetextimmanenteKategorieIn:Hebbel-Jahrbuch57/2002,Heide2002

《从布莱希特的《潘提拉先生和他的仆人马提》看叙事剧理论》,载于《欧美文学论丛》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论布莱希特对梅兰芳的误读》,载于《欧美文学论丛》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危机还是转折-豪普特曼的《织工》和自然主义》,载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3年第二期

《介于现实与戏剧之间-论克利斯多夫·施林根西夫的〈请热爱奥地利〉》,载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4年第一期

谷裕,女,副教授,1969年生,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士(1991),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1997)。研究领域:德语现当代文学,德语小说研究,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主要成果:专著《君特·库纳特作品的思想方式和艺术结构》(德文);译著《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耶稣会简史》;有关德语小说以及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论文有《论歌德小说〈亲合力〉中的神秘主义色彩》,《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绿衣亨利〉与瑞士新教思想行为模式》,《试析冯塔纳小说的“疑难”思想结构》,《拉伯小说对德意志市民性的悖论性认识及多元化叙事视角》等数篇。在研课题:德语成长发展小说研究。联系方式:Email:guyu@pku.edu.cn

招生方向:1)德语现当代文学及德语小说研究;2)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联系方式:liaoyu@pku.edu.cn62751685。

招生方向:1)德语小说;2)德语文学批评。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一、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简介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46年(1987年更名为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为我国高校中最早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文革前就培养出过日语研究生),198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

1999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时,日语教研室升格为日本语言文化系,下设日本语言教研室日本文学教研室、日本文化教研室,共有18名专职教师,均有长期在日本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其中有13人获得博士学位。曾有徐祖正(文革前我国惟一的一位日语教授)、陈信德(其编写的日语教材、语法书、读物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历史作用不可替代)、刘振瀛(我国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等名师在北大日语专业执教。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就出自我系。

几十年来,北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我国第一位日语出身的外交部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原驻日大使徐敦信、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効贤即为北大日语专业的毕业生。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一个班,现有本科生66名,研究生45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高,反映出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本科生毕业以后约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继续攻读研究生。我系所招收的研究生有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北大日本语言文化系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实为一体,全系的教师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多为国际研讨会),此外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现已出到第6辑。近年来,我系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我系多名教师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科研奖项。

目前北京大学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法政大学、日本大学、创价大学、关西大学等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我系每年至少有1名教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上述大学进行为期1年或半年的访问研究。此外,我系还与同志社女子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每半年有1名教员前往该校教授中国文化。我系每年都邀请1-2名日本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二、博士生导师简介

刘金才:男,1951年出生。1974年于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毕业,200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赴创价大学、法政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作研究员和访问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副主任、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日本史学会思想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会长;《报德学》(日本)发行人兼编辑委员长;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学》执行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日本思想史、日本人论及中日文化比较。已有《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现代日语敬语用法》、《学日语必读丛书——敬语》等个人完成著作4部,《中日价值学新论》、《报德思想与中国文化》等参撰著作和主编著作12部,翻译和合译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承担和参加《东方文化与现代化》等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课题三项,目前承担和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工作为:(A)主持和从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深层研究》;(B)从事日本文化史论的研究,撰写《日本文化史论纲》;(C)中日文化关系及相互认识研究;(D)作为国际二宫尊德思想学会(总部设在日本)会长,领导和组织对“报德思想”的国际性研究。

于荣胜: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74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留校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日在大阪外国语大学留学,1982—1983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8—1990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1998—1999赴日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进行日本文学研究,1996—200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2001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中心”兼职研究员。自1985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2000至今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日本文学简史》(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修订《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国家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已完成的研究课题有:《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与日本文学发展》(教育部8、5人文社科项目)、《中日近现代小说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子项目)、《日本文学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建设项目)、《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主要著作、教材、论文有:《东方文学史》(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日本现代文学选读》(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基础日语》3,4册(合编商务印书馆1985-1986)、《中日近现代小说中的“家”——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博士论文2000)、《大学日语》1,2,3,4册(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1)、《大学日语》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和’、‘物哀’与明治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6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巴金与藤村的《家》中的长子形象”(《国外文学》1998同年全文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内向的」な文学と「外向的」な文学——中日近、現代文学者の文学観念の比較について](载《新世纪的日中文学关系》(日文)和汉比较文学会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共编勉诚社出版2003年8月)等。另有文学及其它方面的译著13部,辞书、教材5部,论文二十余篇。

彭广陆:男,1957年生于北京。曾先后就学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曾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有: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日语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日本日语文法学会编辑委员、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日语词组学、日语语法学、日汉对比语言学。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日语词组学研究、日语动词研究、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新时期的日语借词研究等。曾参加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

有20余种科研成果(著作、译著、词典、教材)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者有:《概说·古典日语语法》(编译)、《概说·现代日语语法》(编译)、《日语练习模范指导》(翻译)、《阿杨在日本·续集――实用日语情景会话视听教材》主编、《基础日语教程》第1-4册(主编)、《高年级日语精读》第1—3册(合编)、《综合日语》第1—3册(主编)。

赵华敏:女,1959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学于天津外国语学院、东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2004年获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1984—1985年在中日联合举办的“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高级班”学习;1986—1988年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日语专业攻读在职硕士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赴日任法政大学文学部作访问学者;1999年—2000年在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教授中国文化;2004—2005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国文学科作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主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员。

研究方向为:日语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日语语法学、日语教学法。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编写《应用写作入门》(“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外语教材编制理论与实践”(“九五”“十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有:现代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研究、中日两国言语行为之比较,外语教学法与教材编制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新编基础日语》1—4册(合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日语》1—3册(合编)、《高年级日语精读》1—3册(主编)、《初级日语》(第1-2册)(总主编)、《日语常用表达形式用法辞典》(主编)。代表性的论文有:“关于tehosii的谈话分析”、“反驳言语行为中的datte和demo”、“论日语反驳言语行为的类型及语用意义——兼与汉语之比较——”、“关于日语教学中的交际功能”、“礼貌与日语的反驳言语行为”等等。

金勋:男,1963年出生。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本科)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比较语言专业(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于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北京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96—1997年日本法政大学访问学者;1997—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2年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交换研究员;2004年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交换教授,讲授中国文化课程。现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韩国佛教研究院特聘咨询委员,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方向:中日韩哲学宗教(佛教)、东亚文明比较、世界新宗教、世界各国宗教政策。目前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1)《当代世界各国邪教治理经验综合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当代世界性邪教的网络传播模式与治理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日本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统制研究》(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研究项目)。(4)《中国佛教史(对外交流卷)》(季羡林、汤一介主编)。

三、博士考试科目说明:

1、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语言方向: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语语言学(含知识题和小论文)。

应届考生要求提供已发表的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考生要求提交硕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评语、已发表的论文。

文学方向:

英语、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文学论

文化方向:

英语或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种。日语(含文言日语)。日本哲学宗教、日本历史文化。

2、考试参考书目

『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言語学入門』小泉保著、大修館書店、1993

『日本語要説』工藤浩ほか著、ひつじ書房、1993(1995)

文学方向:(请与导师联系)

石田一良著:《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内藤湖南著:《日本文化史研究》[日]商务印书馆,1997

刘金才著:《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2004年4月第二版。

金勋著《现代日本的新宗教》[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6

3、考试题型

○专业考试

语言方向:(100分)

一、解释术语5小题(各5分,共25分)

二、选择填空5小题(各1分,共5分)

三、填空10小题(各2分,共20分)

四、简答题2小题(3选2,各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小题(3选2,各15分,共30分)

文学方向:(不特别提供)

文化方向:(不特别提供)

○日语考试(100分)

Ⅰ文字と語彙

1.漢字の読み方を書きなさい。(5点)

2.次のカタカナ部分を漢字に書きなさい。(5点)

3.次のカタカナ用語を、一般的な日本語に直しなさい。(5点)

Ⅱ読解

Ⅲ翻訳

五、关于硕士生材料

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1

日本

语言

1、日语语法研究(含词法和句法);2、日语词组学研究;3、日语敬语研究;4、日语语用学研究;5、中日语言对比研究;6、类义语比较研究;7、日语助词与助动词研究;8、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彭广陆教授(博导)

赵华敏教授(博导)

刘振泉副教授

郭胜华副教授

王彩琴副教授

潘钧副教授(博士)

李奇楠副教授(博士)

马小兵副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2

文学

于荣生教授(博导)

李强副教授

3

文化

日本文化史、日本哲学、日本宗教、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社会思想、日本民俗、日本传统艺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日文化比较等。研究重点在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思维、行为、情感方式等。

刘金才教授(博导)

金勋教授(博导)滕军副教授(博士)

2、培养目标:(专业标准)

在能力方面: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日语,英语达到“六级”。能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具有一定创新内容的研究。具有从事日本学研究、高等院校的教学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能力。

3、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①比较熟练地掌握日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

②对日语语言具有较广泛的知识。

③英语相当于“四级”。

①本科修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成绩优异者。

②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听、说、写的实践能力。英语相当于“四级”者。

③掌握扎实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

要求新生扎实地掌握日本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胜任实际工作的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对日本的政治、思想、宗教、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较广泛的了解,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好的汉语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英语达到国家四级,具备独立学习和从事初步的研究工作的能力。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①政治

②英语(二外)

③日语语言文学

④综合考试

4、考试参考书

1)1)加藤彰彦著:《日本语概说》,おうふう,1989年。

2)2)古田冬朔:《新国语概说》,くろしお,1980年。

1)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1976年;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2)大久保典夫等編:《現代日本文学史》笠間書院,1989年。

3)市古贞次著:《日本文学史概说》,倪玉等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4)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筑摩书房,叶渭渠等译,开明出版社,1995年。

5)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刘振瀛等编著:《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商务印书馆,1993年。

7)刘瑞芝、小林保治等编:《日本古典文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8)秋山虔、桑名靖治等编:《日本古典读本》,筑摩书房出版,1997年。

1)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2)2)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露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日语语言文学”考试题型(除翻译外要求使用日语答题)(150分):

○日语能力(60分)

一、阅读(包括词汇、语法)(35分)

二、翻译(包括日译汉、汉译日)(15分)

三、文言(10分)

○专业知识(有关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内容各占三分之一)(90分)

一、填空(30×0.5=15分)

二、名词解释(10×2=20分)

三、简述题(3×5=15分)

四、论述题(3×13.3=40分)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

一、一、概述:

北京大学的印度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17年,当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

1946年,季羡林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新设了东语系,梵语巴利语成为该系最早成立的语种之一,季先生成为梵巴语的第一位教授。1948年,金克木先生也来到北京大学,与季先生一起开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49年,先设立于云南呈贡后迁到南京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的印地语科(1942年成立)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印度学学科的一部分。1954年,东语系增设了乌尔都语。由此,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具有了今天的规模。2004年,本专业开始了孟加拉语教学,使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大家庭里又新增了一位成员。

梵语巴利语是印度的两种古代语言,是印度古代文学文献使用的语言,印地语是当今印度的国语,乌尔都语是当今巴基斯坦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孟加拉语是当今孟加拉国的国语和印度的邦级语言之一。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是2002年国家评选出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本领域目前国内惟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已经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有的来自国内,也有的来自欧洲及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一)(一)研究方向:

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旁及其他人文学科。

中印文化比较研究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民俗比较。

特色: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佛教文献与文化研究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印度佛教文献、印度佛教哲学、佛经翻译史、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4

印地语言文学

内容:主要研究印地语文学史、中世纪印地语著名诗人极其作品、印地语帕克蒂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印地语近现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当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印地语文学流派等。

特色:以印地语(包括中古印地语如阿沃提语和伯勒杰语等)为研究工具,英语为辅助研究工具。

5

乌尔都语言文学

乌尔都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语言之一,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研究乌尔都语言文学有利于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此方向主要研究乌尔都语文学史、乌尔都语重点作家作品和乌尔都语文学流派。

6

印度近现代文学

研究除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言文学以外的南亚近现代语言文学,如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尼泊尔语文学等。以该语言和英语为研究工具,全面深入地考察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流派甚至整体文学史等。

7

印度宗教

内容:研究考察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印度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

特色:通过印度本土语言如印地语、梵语、旁遮普语等进行研究,英语也是研究工具之一。

意义:印度被誉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其99.9%的国民信仰宗教,其中85%以上的人口信仰本土宗教。宗教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8

南亚文化

内容:研究印度历史人物、社会改革运动、社会思潮以及印度哲学、印度民俗、印度音乐、印度舞蹈等。

特色:研究工具为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以及印度官方语言之一英语等。

(二)(二)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1.1.印度文化科目:

1)1)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朱明忠著:《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2.印度文学科目:

1)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3)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印度学与佛教学基础科目:

1)1)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2)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

3)3)汤用彤著:《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有多种版本。

4)4)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5)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6)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二、二、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一)(一)研究方向及导师:

指导教师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文学、比较语言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宗教、以及印度古代科技文明。

段晴

佛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王邦维

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

以梵语、巴利语以及部分中亚古代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其中可涉及吠陀文献、古典梵语文献、佛教梵语文献。可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民俗比较。

特色:以梵语等古代语言文献为基础,以中印文化比较为中心,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研究中印两国在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侧重于历史文献研究。

古丝路文明

以梵语或者中古伊朗语言(于阗语等)文献为研究的基础,研究领域可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宗教(东方基督教、佛教、祆教),中亚古代民俗,以及佛经翻译史、佛经对比研究。

在全面学习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基础上,以印度近现代语言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为工具语言,同时辅以英语,对除印地语文学以外的其他印度近现代语言文学如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和印度英语文学等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某一种文学的某个时期、某个流派、某种体裁、某位作家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进行的研究。

印度近现代文学是多语种文学,成就斐然,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唐仁虎

刘曙雄

唐孟生

印度中世纪梵语文学衰落以后,各种地方语言文学兴起,其中印地语文学最为发达,在中世纪以后的整个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印地语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和文学流派等。

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设立本研究方向对研究整体印度文学和印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印度宗教/文化

南亚(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此;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也曾先后传入,在此生根并发展,伊斯兰教还曾作为统治者的宗教在次大陆维持了六个多世纪的政治优势。这些宗教在南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产生过作用,并深刻地渗透到次大陆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文学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带给次大陆的影响是深远的、非同一般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南亚伊斯兰文化

本方向主要从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展开,侧重对影响南亚历史进程的与伊斯兰有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对南亚伊斯兰区域文化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及其著作进行研究,对伊斯兰教在印度社会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和当代南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南亚有近四亿穆斯林人口,其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色。另外,该地区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主要宗教之间矛盾重重,地区性争端和冲突不断发生,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世界。这都需要从文化根基上加强研究和认识,本研究方向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立。

1.印度文化科目:

1)R.C.马宗达等著,张澍霖等译:《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林承节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印度佛教史》,有多种中英文版本。

5)其它有关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神话、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著作(中文、英文、印地文、乌尔都文等)。

2)季羡林主编、刘安武第一副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印度文学、南亚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刘安武著:《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4)山蕴编译:《乌尔都语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梵语科目:

1)Stenzler著,季羡林等译:《梵语基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CharlesRockwellLanman,ASanskritreaderLanman,Cambridge,BarbardUniversityPress,1947.

3)F.Kielhorn,AGrammaroftheSanskritLanguage,Bombay1896;Newedition:Varanasi1970.

4)段晴著:《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佛教历史与文献知识科目:

1)M.Winternitz:AHistoryofIndianHistory,40年代至今有印度多种重印本。

2)J.Gonda(ed):AHistoryofIndianHistory,法国/荷兰70年代至90年代出版丛书,其中有关分册。

3)E.Lamotte:HistoryofIndianBuddhism,Louvain,1988.

5.中古伊朗语(巴列维语)科目:

1)HenriSamuelNyberg,AManualofPahlaviPartI:Texts;PartIIGlossaryOttoHarrassowitz.Wiesbaden,1974

3)HanbuchderOrientalistik,ErsteAbeteilung-DerNaheUndDerMittlereOsten,Iranistik,LiteraturLieferung1,mitBeitraegenvonIliyaGErshevitch,MaryBoyce,OlafHansenBertoldSpuler,MarkJ.Dresden,Leiden/Koeln,1968

6.中亚史与敦煌学知识科目:

1)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徐文堪等译:《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2)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劳费尔著,林筠音译:《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4)阿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上、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5)R.N.Fry,TheHeritageofPersia,London1962,newedition,1976.

6)R.E.Emmerick,AGuidetotheLtteratureofKhotan,Tokyo,1979.

(三)博士生导师情况介绍

段晴:梵巴专业教研室主任,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室主任。1953年5月出生于北京。1971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师从著名教授季羡林、蒋忠新学习梵语以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11月赴德国留学,师从汉堡大学著名伊朗语教授Ronald.E.Emmerick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12月通过博士考试,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到北大任教。主要承担课程:基础梵语、印度传统梵语文法、中古伊朗语言、梵汉佛经对比研究。

已发表代表性著作:

1.《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发表于《印度学和伊朗学研究》博士论文专刊第3期。(StudienzurIndologieundIranistikDissertationBand3)出版社:Dr.IngeWezlerVerlagfuerOrientalistischeFachpublikationen。获得1993年北京大学第4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2.《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已发表代表性论文:

1.1.《新疆新出于阗文木牍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

2.2.《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续篇》,首先发表于敦煌学百年学术研讨会,继而发表在《敦煌研究》第四期(2000/4)。

3.3.EinBerichtüberdasneuentdecktesyrischeDokumentausDunhuang/China,OriensChristianus,85(2001)

4.4.NewlyfoundSanskritFragmentsfromDunhuang,AnnualReportofthe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AdvancedBuddhologyatSokaUniversityfortheAcademicYear2002,vol.March2003(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第6号,2003)

5.5.《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目前从事项目:原民族宫藏梵文贝叶经研究、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与北京大学汉语史中心合作项目)、于阗佛教史、梵汉对比佛经数据库、梵汉词典。

唐孟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因在研究巴基斯坦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3年3月,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贡献之星”勋章。目前主要从事印度近现代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南亚伊斯兰文化、印度史等方面研究。

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编译著等):

《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

《印度河畔的阿凡提》,蓝天出版社,1996年3月;

《巴基斯坦民间故事》,辽宁少儿出版社,2001年5月;

《古印度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发表论文:

《论乌尔都语中世纪文学分期问题》,《南亚研究》,2003年第1期;

《中世纪印度苏非派的衰落》,《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苏非派》,《东方新月论坛》,2003年。

《浅析苏非派与文学》,《印度文学研究集刊》,2003年;等。

研究方向:

1、印度近现代文学

2、印度宗教

目前承担研究课题:

1.1.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研究》

2.2.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南亚伊斯兰教研究》

联系方式:

王邦维:四川大学历史系肄业(1978-197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硕士毕业(1979-1982),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毕业(1983-1987)。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1992-迄今)。

刘曙雄:男,1951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方文学史”的部分撰写工作,主持完成了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思潮与文学”,现承担着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亚伊斯兰现代进程”。发表有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文学和南亚伊斯兰文化的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介绍英语、乌尔都语和波斯语作品60余万字。曾赴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伊朗德黑兰大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政策研究所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文楼229

邮政编码:100871

电子邮件:liushuxiong@pku.edu.cn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于1978年开始设立硕士点,1999年开始设立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高级西班牙语人才。本学科点目前主要覆盖以下研究方向:西班牙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化史;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文学批评和文论选读。

本专业目前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2人,其中3名博士,3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年轻和充满活力的集体。预计在今后5年中将逐步形成由3名教授,数名副教授、讲师及助教构成的更为合理的梯队。

本专业同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2007年起我系还与格拉纳达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每年招收硕士生4名左右(暂停招收博士生),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享受中国与西班牙或拉丁美洲等国(古巴、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政府奖学金赴国外进一步深造。

·培养目标:

应具有坚实的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本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基础教学,在国家科研部门、外交、经贸、文化机构、储备系统、涉外单位从事科研或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约12门,如“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文学批评及文论选读”、“拉丁美洲文化史”、“西班牙语国家小说”、“西班牙语国家诗歌”、“西班牙语国家戏剧”、“西班牙中世纪文学”、“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西班牙战后小说”和“拉丁美洲作家专题”等。

5)5)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6)6)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基本功;

8)8)有初步研究设想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综合考试”等4个科目。“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由西班牙语系负责命题。

·复试(口试+笔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差额复试。

五、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一)笔试(初试)

考试科目名称:“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卷面总分:150分;题型:

1.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史和历史文化知识(75分)(enespanol)

2.基础西班牙语(75分):包括汉译西、西译汉、阅读理解题和语法、词汇题。

(二)复试采取口试+笔试形式,目的是了解考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西班牙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就一篇文选回答问题);

着重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1)西班牙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近年来使用的基础教材是:《现代西班牙语》1--5册,董燕生、刘建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考生可参考以下文学史书:

《西班牙文学简史》孟复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西班牙文学》董燕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10月。

《20世纪西班牙文学》张绪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西班牙文学选读》刘永信、董燕生、丁文林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7月。

《西班牙文学史》沈石岩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陈众议著,2007。

《二十世纪西班牙小说》,王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赵振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欧洲文学史》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四月。

《拉丁美洲文学史》赵德明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托雷斯。里奥塞科著,吴健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拉丁美洲文学选读》郑书九、常世儒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9月。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

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通用于西亚北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在古代曾产生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校阿拉伯语专业建立于1946年,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阿拉伯语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专业的学科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和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学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教学和科研方向。

一、语言方面:

作为全国高校首创的阿拉伯语专业,它不仅创建了中国现代阿拉伯语教学的体系,而且还编纂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66)、《汉语阿拉伯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汉语阿拉伯语分类词汇手册》、《汉语阿拉伯语成语词典》等辞书,这些辞书不仅是汉阿双语工具书的填补空白之作,也一直是我国阿拉伯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出版了《阿拉伯语基础教程》(张甲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阿拉伯语修辞新探》(谢秩荣,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等教材和专著,并且正在进行《汉语阿拉伯语之文化语言比较》(付志明,国家社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中通过对阿拉伯语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翻译学的研究,探讨现代阿拉伯语的发展特点。在研究中应联系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实际,以研究成果指导和推进阿拉伯语教学。

二、文学方面:

阿拉伯文学研究也是该专业的强项,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一直由该专业的教授担任(首任会长为刘麟瑞教授,此后为仲跻昆教授)。这方面的专著有:《东方文学史》(季羡林主编)阿拉伯文学部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仲跻昆),正在进行的课题有:《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仲跻昆,教育部项目)、《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道路探析》(仲跻昆等,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等。另外,还出版了《阿拉伯古代诗选》(仲跻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难中英杰》(仲跻昆,)等大量阿拉伯文学方面的译著。教学中通过对古代阿拉伯文学和近现代阿拉伯文学发展的探讨,对阿拉伯文学发展史有总体了解;运用正确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阿拉伯文学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进行初步研究。

三、文化方面:

随着上述科研成果的完成,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点的学科建设也趋于完善,开设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具有前沿性的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业单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阿拉伯语言文学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熟练掌握阿拉伯语;第二外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具有从事阿拉伯问题研究和高校教学的能力,能胜任外交、外贸和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共设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如下:“阿拉伯语语言研究”、“阿拉伯语语法研究”、“阿拉伯语词汇学”、“阿拉伯语修辞学”、“阿拉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阿拉伯古代文学史”、“阿拉伯近现代文学”、“阿拉伯文学专题研究”、“阿拉伯语文学作品选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专题”、“阿拉伯史”、“阿拉伯历史文献选读”、“阿拉伯语高级口译训练”、“阿拉伯语名著选读”等。

9)9)具有学士学位证书;

10)10)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本功;

12)12)有初步研究设想

·初试(笔试):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英语”、“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学与阿拉伯历史文化”等4个科目。

五、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及考试说明

1)阿拉伯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考生应认真学好国内通行的任何一套阿拉伯语专业教材。

《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及《词汇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可阅读以下参考书:

1)1)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

2)2)郭应德:《阿拉伯史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3)3)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

4)4)吴冰冰:《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5)汉纳·法胡里著:《阿拉伯文学史》,郅溥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6)6)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语言方向:“当代阿拉伯语言研究”、“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阿拉伯语汉语翻译研究”、“阿拉伯语修辞研究”、“阿拉伯语语义研究”

文学方向:“阿拉伯文学及其现状研究”、“阿拉伯诗歌史”、“阿拉伯叙事文学史”、“阿拉伯文论”、“阿拉伯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文化方向:“伊斯兰文化思想史研究”、“近现代阿拉伯社会研究”、“当代中东问题研究”、“近现代伊斯兰思潮研究”、“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研究”

6)6)有硕士学位证书;

7)7)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本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交际能力;

9)9)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0)10)具有初步研究计划。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初试(笔试):考试科目共3门:一门为英语,两门为专业卷。专业卷中一门为统一的专业基础卷“阿拉伯语”(侧重于翻译阅读等应用方面),另一门为历史文化综合卷。

·复试(口试):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复试。

博士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阿拉伯语书面表达能力、对所报研究方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谢秩荣,1954年生,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197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79-1981年在科威特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言文学,1988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成果:

一、著作:

1.专著:《阿拉伯语修辞新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2.主编:《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3.主编:《东方新月论坛》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二、论文:

1.《阿拉伯修辞学的产生与发展》,《东方研究》,1999年。

2.《阿拉伯语修辞与文化》,《东方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3.《阿拉伯语中的语言变异》,《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

4.《修辞的基本原则》,《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

5.《修辞活动的心理机制》,《东方新月论坛》2003,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7月。

6.《阿拉伯数学和天文学》,《东方文化史话》,黄山书社,

7.《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道路上的转折——新开罗》,《阿拉伯世界》,1987年

8.《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

9.《新一代阿拉伯小说家的崛起》(编译),《国外文学》,1995年

三、译作:

(一)汉译阿:参加《中国历史故事》(外文出版社,1990年)、《哦!十五岁的哈利黛哟——穆斯林作家小说选》(外文出版社,1991年)等翻译工作。

(二)阿译汉:参加《东方文学作品选》(季羡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续天方夜谭》([埃及]马哈福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李琛选编《先知的使命》(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东方古代神话》(孙承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言文学。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硕士研究方向介绍

一、朝鲜语言文化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适应国家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对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其中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独立进行朝鲜(韩国)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而且还能胜任国家外事部门及出版、广播、新闻等宣传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研究方向:朝鲜(韩国)语言学、朝鲜(韩国)文学、朝鲜(韩国)文化

研究目的:

一、较系统而有一定深度地学习朝鲜(韩国)语言学史、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中世纪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为将来撰写论文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朝鲜(韩国)语言研究中的分析能力及语言学论文的写作技巧,为进一步研究练好基本功。二、通过对朝鲜(韩国)古代、现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以及朝中、韩中文学的比较研究,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朝鲜、韩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发展动向及有代表性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为学生撰写论文铺平道路,启发学生的研究灵感,使其掌握文学分析、研究的方法及技巧。三、朝鲜(韩国)文化研究方向包括文化理论、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等内容,这里所涉及的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等问题也都是以文化理论为先导、价值判断为准绳去进行文化层面上研究的。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涵养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归纳及分析能力。

指导教师:韩振乾(教授)、李先汉(教授)、张敏(副教授)、金景一(教授)、沈定昌(副教授)

二、东南亚文化方向

三、古代东方文明方向(亚述学、赫梯学、古代东方艺术、东方古代科技史、希伯莱语圣经研究、古代东方文学)

1)1)培养目标:

2)2)研究内容、特色及意义:

①、亚述学

包括西亚(不含小亚细亚)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西亚考古史、楔形文字解读史等。基础与工具:古代语言——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

特色:

亚述学是古代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欧洲强国在发现、发掘和研究西亚古代遗存的过程中、在楔形文字解读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研究古代近东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早在十九世纪末,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里就确立了它的地位,它最初形成于英、法、德、美。后来普及到欧洲各国的主要大学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我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有自己的专家。我校(东方学系)从1994年开始建立这个专业方向。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8年入学。

亚述学在我国和我校都属于新建立的学科。它弥补了我国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亚述学研究工具是古代语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文字(楔形文字),方法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研究古代西亚(主要部分是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等。亚述学家古代东方学者必须掌握英、法、德等现代西方语言。

意义:

古代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那里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东方文明对后来的许多文明都产生过影响,现代人类文明中的许多优秀的东西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古代东方文明发展来的。古代东方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表明了古代东方学的重要性。

古代东方学在许多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我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与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并存的文明之一,所以,我国建立古代东方学,加入研究古代东方文明的行列,对于加强比较文化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教师:拱玉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赫梯学

包括小亚细亚的古代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小亚细亚考古史等。基础与工具:古代语言——赫梯语、哈梯语、象形文字鲁维语和楔形文字鲁维语。

赫梯学是古代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欧洲强国在发现、发掘和研究西亚古代遗存的过程中、在楔形文字解读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研究古代小亚细亚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早在十九世纪末,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里就确立了它的地位,它最初形成于英、法、德、美。后来普及到欧洲各国的主要大学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我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有了自己的赫梯学学者。我校(东方学系)从九三年开始建立这个专业方向。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8年入学。

赫梯学在我国和我校都属于新建立的学科。它弥补了我国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赫梯学的研究工具是古代语言(赫梯语、哈梯语、象形文字鲁维语、楔形文字鲁维语和帕莱克语)、文字(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方法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研究古代西亚(主要部分是小亚细亚)的历史、文化等。

指导教师:李政(教授、博士生导师)。

③、古代东方艺术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作为是:建立在对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波斯、阿拉伯、印度的造型艺术及其古典美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上,着重探讨中世纪产生和形成的东方宗教艺术尤其是伊斯兰艺术之风格演变史及其美学观念,探讨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人格的形成与特点、价值判断的基础与取向,并尝试解释作为风格化的伊斯兰艺术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以及伊斯兰艺术遗产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意义。自2001年招生以来至今已经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包括:伊斯兰装饰艺术、波斯细密画、东方主义与西方十九世纪东方题材的绘画及摄影作品探讨。

学术/学科意义:

古代东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史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欧美和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都有开设教学课程和研究课题,其宗旨是致力于从古代艺术遗产中探讨和尝试解释西亚地区各民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哲学、美学的产生、形成以及互相影响,其教学与研究成果不仅为这一地区的宗教历史、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研究提供新的认识视角,而且对于探讨风格化艺术、阐释象征学、从事艺术社会学以及比较艺术研究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选修课程/知识准备:

完成导师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和指定的选修课程,建立古代(上古、中古)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审美发生学、审美社会学、美学、神话学、心理学、文学等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写作训练/工具语言:

指导教师:于维雅(副教授)。

⑤、希伯莱语圣经研究(旧约研究)

内容:

圣经研究所跨的方方面面比较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包括对圣经成文以前的各个周边文化的历史研究,以及圣经写作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历史文化和影响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包括圣经周边文学和文字的研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埃及语,乌加里特语,希伯莱语,阿拉米语,阿拉伯语,希腊语等等);从律法角度,包括对人类法律形成和起源的研究;从文学角度,包括希伯莱语文学和周边文学的研究,以及以圣经为核心的各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甚至对圣经的一些翻译本的研究等等。此专业导师申请人具备培养对上述各个方面有兴趣的硕士研究生。

对圣经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这个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综合性大学,培养这个学科的研究生是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众多努力中的小小一步。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培养这类研究型人才也是需要的。

指导教师:陈贻绎(副教授)。

⑥、古代东方文学

古代东方文学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发挥东方语言文学研究的传统优势,结合已在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骨干力量,开拓新的学术重点而设立的专业方向。本专业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巴比伦等地区的古代文学与文献,涉及东方神话、东方史诗、、东方诗学(文艺理论)、东方民间文学、东方戏剧、东方宗教文学、东西方文学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培养目标:

研究内容:

指导教师:魏丽明(副教授)、陈明(副教授)、陈贻绎(副教授)、陈岗龙(副教授)

四、现代蒙古语研究、蒙古现代文学研究、蒙古文化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一、一、系统学习蒙古语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等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现代蒙古语尤其是对现代蒙古语喀尔喀方言的研究。着重研究喀尔喀方言在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其规律,以指导蒙语教学和翻译实践。这项工作有助于改进蒙语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

二、二、在对蒙古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已有相对广泛系统了解的基础上侧重进行蒙古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研究蒙古现代文学史、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文学流派以及蒙古转入市场经济以来的文学发展动向等等。这项研究国内蒙古学界涉猎不多,有助于促进蒙古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科研。

三、三、在对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重点研习构成蒙古国人口主体部分的喀尔喀部族的历史文化并探讨20世纪初以来蒙古社会变迁中的蒙古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历程。系统掌握人类学、民俗学和比较文化等学科知识和理论,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更好地解读和解释蒙古文化。

指导教师:姚克成(副教授)、陈岗龙(副教授)、王浩(副教授)

五、缅甸语言文学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事业单位、研究部门或企业单位需要的有关缅甸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缅甸语言、文学、文化的某一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精通缅甸语,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的能力,并有创新性,能胜任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修养,学习缅甸古语,全面提高缅语水平。在深入了解缅甸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一位作家或一个流派的作家,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文献研读,了解缅甸文化传统,侧重研究佛教对缅甸文化的影响。

指导教师:姜永仁(教授)、林琼(副教授)

六、泰国语言文化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本学科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实务性工作。

专业泰语要求达到熟练掌握五会(听、说、读、写、译),英语要求达到六级水平。

泰语语言学、语用学、泰汉语法比较研究、泰汉翻译研究、泰国文学名著导读、泰国文化、泰国历史与现状研究、中泰关系研究及泰国政治与社会研究。

本研究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泰国语言文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系统专门知识,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兼顾到适应涉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学术动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指导教师:裴晓睿教授,博导、傅增有副教授、任一雄副教授、薄文泽副教授

七、希伯来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希伯来语言、文化等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运用希伯来语所学知识;英语达到六级,并初步掌握除希伯来语以外的一种非通用语。具有独立从事希伯来语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学的能力,胜任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新闻、出版等工作。

指导教师:徐哲平(副教授)

八、印尼-马来语言文化、印尼-马来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张玉安(教授)(博导)、梁敏和(教授)

九、越南语言、越南文学、越南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培养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的基础学科知识,能较好地进行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及运用越南语,胜任越南语言、文学及越南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研究越南语语音、语法、词汇及修辞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越南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了解有关越南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研究的基本观点,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对现代越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导越南语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要求学生对越南文学的发展历史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熟悉越南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特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三、在了解越南历史与中越关系史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越南传统文化,探讨历史上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交流。密切关系及中越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指导教师:赵玉兰(教授)、王彦(副教授)

十、中古伊朗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具有坚实的语言、文学、美学、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中古伊朗语言,英语达到六级以上水平,具有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在外交、文化、新闻广播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以中古伊朗语言文献为研究的基础,可涉及于阗语文献、巴列维语文献等,研究领域可涉及比较语言学、佛教、东方基督教、佛经翻译史、西域民俗等。

指导教师:段晴(教授)

十一、波斯语言文学、伊朗历史文化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波斯语言文学、伊朗文化和和中伊文化交流方面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获得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的能力,提供适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研究波斯语历史发展的3个阶段,即:古波斯语、中波斯语和新波斯语(包括达里波斯语);研究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波斯诗人、作家及文学流派,引导学生对重要诗人和作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伊朗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中国和伊朗的古代文化交流,介绍有关方面的专著和史料,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就某个论题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见解。

指导教师:滕慧珠副教授、王一丹副教授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参考书目(硕士)

1.蒙古语言文化方向:

1)史习成、巴特尔编著:《蒙古语基础教程》(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学(第一卷)》(基里尔蒙古文),乌兰巴托,1987年。也可参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回鹘式蒙古文版。

3)[蒙古]呈·达木丁苏伦、达·呈都主编:《蒙古文学概要》(基里尔蒙古文),第二卷,乌兰巴托,1977年。也可参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回鹘式蒙古文版。

4)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四卷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5)[蒙古]山·嘎丹巴、浩·桑丕勒登敦德布编著:《蒙古民间文学》(基里尔蒙古文),乌兰巴托,1988年。

6)陈岗龙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史习成著:《蒙古国现代文学》,昆仑出版社,2001年。

2.鲜语言文化方向:

1)1)《韩国语》1、2、3、4、5、6,延世大学韩国语学堂编,延世大学出版部,1993年。

2)2)韦旭生、许东振编著:《韩国语实用语法》,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3)3)宣德五著:《朝鲜语基础语法》,商务印书馆,1994年。

4)4)姜万吉著:《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5)5)宋成有著:《中韩关系史》(现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6)6)《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班,

7)7)曹中屏著:《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

3.越南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1)1)傅成劼、利国:《基础越南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1996年第4版。

2)2)黄敏中、傅成劼:《实用越南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卢蔚秋、赵玉兰:“越南文学介绍”,《国外文学》(总第1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期。

4)4)VanTan、NguyenHongPhong:LichSuVanHocVietNam(sogian)NhaxuatbanSuhoc,HaNoi,1961

5)5)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缅甸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1)1)汪大年等编著:《基础缅甸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2)姚秉彦编著:《缅甸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大学油印教

3)3)汪大年编著:《缅甸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4)李谋、姚秉彦编著:《缅甸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5)5)李谋、姜永仁编著:《缅甸文化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印尼-马来语言文化方向:

1)1)梁立基、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2)梁立基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修订本)(印尼-马来部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孔远志:《印度尼西亚语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4)孔远志:《印度尼西亚语文体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5)孔远志:《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6)孔远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探析》,(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7)7)蔡仁龙:《印尼华侨与华人概论》,(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8)8)黄阿玲:《中国印尼关系史简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

9)9)李文正:《在危机中觅危机》,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年。

10)10)王任叔:《印度尼西亚古代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1)11)王任叔:《印度尼西亚近代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12)吴世璜译:《印度尼西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13)13)梁敏和、孔远志《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14)张玉安、裴晓睿《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昆仑出版社,2005年。

15)15)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印度尼西亚》(列国志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波斯-伊朗语言文化方向:

1)1)李湘主编:《波斯语基础教程》(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2)Y.Samareh:Amuzesh-eZaban-eFarsi,Tehran,Entesharat-eAlhoda,1993.(5volumes)

3)3)M.Zarghamian:Dowre-yeAmuzesh-eZaban-eFarsi,Tehran,Entesharat-eDabirkhane-yeShuray-eGostaresh-eZabanuAdabiat-eFarsi,1998.(3volumes)

4)4)Sa’di:Golestan.

5)5)滕慧珠编:《波斯诗歌选读》(油印教材)。

6)K.KhatibRahbar:Nasr-eFarsi,Tehran,Bongah-eMatbu’ati-yeSeif’alishah.

7.希伯莱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1)1)《以色列概况》,以色列新闻中心,1997年。

2)2)阎瑞松:《以色列政治》,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赵伟明:《以色列经济》,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年。

4)4)陈湘安:《以色列的前世今生》,南海出版社,1993年。

5)5)(美)劳伦斯:《今日以色列》,新华出版社,1986年。

6)6)番光等:《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

7)7)(英)西塞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8)8)刘洪一:《犹太精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9)徐向群:《沙漠中的仙人掌》,新华出版社,1998年。

10)10)徐向群等:《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山东远东出版社,1994年。

11)11)(以)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2)12)徐向群:《沙漠中的仙人掌》,新华出版社,1998年。

13)13)徐向群等:《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山东远东出版社,1994年。

14)14)(以)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5)15)(英)诺曼·所罗门:《当代学术入门犹太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16)《圣经常识》(山本七平),东方出版社,1992年。

17)17)亚伯拉罕·科恩:《大众塔木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18)加百尔:《圣经中的犹太行迹》,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19)19)查姆·伯曼特:《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20)杰拉尔得·科雷夫茨:《犹太人和钱》,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8.中古伊朗语言文化方向:(2008年暂不招生)

3)3)阿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上、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4)4)R.N.Fry,TheHeritageofPersia,London1962,newedition,1976

5)5)HanbuchderOrientalistik,ErsteAbeteilung-DerNaheUndDerMittlereOsten,Iranistik,LiteraturLieferung1,mitBeitraegenvonIliyaGErshevitch,MaryBoyce,OlafHansenBertoldSpuler,MarkJ.Dresden,Leiden/Koeln,1968

9.东南亚文化方向:

1)1)[英]霍尔:《东南亚史》上下册,中山大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美]卡迪:《战后东南亚史》,姚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3)[新加坡]丘新民:《东南亚文化交通史》,新加坡。

4)4)顾海:《东南亚古代史中文文献提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5)5)梁英明等:《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6)6)梁志明等:《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7)余定邦:《东南亚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8)8)余定邦等:《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9)9)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10)张锡振:《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11)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12)贺圣达:《战后东南亚历史文化发展1945-1994》,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13)贺圣达等:《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14)贺圣达等:《世纪之交的东盟与中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15)15)商务印书馆出版东南亚国别史系列

16)16)四川人民出版社当代东南亚系列

17)17)云南大学出版社当代东南亚国家经济丛书系列

10.古代东方文明方向:

世界上古、中古史科目:

1)1)刘家和、廖学盛主编:《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2)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1981年。

4)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东历史地理与文化书目:

1)1)徐向群:《沙漠中的仙人掌—犹太素描》,新华出版社,1998年。

2)郭应德《阿拉伯史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3)唐逸:《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4)[英]伯纳德路易斯:《中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

西亚古代历史文化科目:

1)1)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世界上古史纲(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

3)3)李政:《赫梯文明与外来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4)4)刘家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5)于殿利等:《巴比伦古文化探研》,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李政:《古代东方》,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古代东方科技文化史科目:

1)1)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宋岘《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3)3)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4)4)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5)5)[日]杉本勋《日本科学史》,郑彭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6)6)李经纬主编《中外医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古代东方文学书目:

1)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古代部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季羡林主编:《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4)张鸿年著:《波斯文学史》,昆仑出版社,2003年。

5)蔡伟良等著:《阿拉伯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综合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

博士研究方向介绍

研究方向名称:古代西亚语言文化(亚述学(Assyriology))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一、一、内容

1、1、古代语言:阿卡德语、苏美尔语

2、2、古代文献:用上述语言书写的文献(包括文学、经济、法律、宗教、辞书等)

3、3、历史、文化、考古

二、二、特色

1、1、以西亚古代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

2、2、通过语言研究文献,通过文献研究历史、文化

3、3、大量利用考古材料

三、三、意义

亚述学是古代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亚述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指导教师:拱玉书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熟悉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掌握两门古代语言——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亚述学)或赫梯语和鲁维语(赫梯学);现代语言除英语外,还要求至少掌握一门其他欧洲语言(法语或德语);具有能够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的能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对同领域同等学位的要求。

研究方向名称: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文明研究

学习和掌握多种古代安那托里亚半岛历史上的印欧语言,运用第一手古文献,研究古代安那托里亚半岛印欧人的历史文化。

本方向的特色:

在于学术研究建立在掌握古代语言和释读第一手古文献的基础上,古代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至少在三种以上(赫梯语、象形文字鲁维语、楔形文字鲁维语、吕西亚语和吕底亚语等),现代语言至少在两种以上(英语和德语)。

填补我国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文明研究的空白,有利于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开设的课程:

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语及文献研读

古代安那托里亚印欧文化学术研究动态

指导教师:李政

研究方向名称:泰国语言文学

一、泰国语言:

研究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泰语语言学(语法学)主要流派的影响,从关系研究和本体研究相结合的视角探索描述和解释泰语结构规律的新途径。

半个世纪以来,泰国语言学研究基本处在模仿、套用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水平上。本研究方向力求在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思路上构建泰语语言学(语法学)的新体系。

二、泰国文学:

在了解泰国文学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运用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对泰国文学的某个侧面进行多视角地分析探讨。例如:泰国文学名著研究、泰国诗人和作家研究、泰国民间文学研究、文化对泰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等。本研究方向强调视域的开阔和方法的前卫。预期成果应能为泰国文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指导教师:裴晓睿

研究方向名称:印尼-马来文学文化

要求学生对印尼文学、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印尼马来古典文学和印尼现代文学中的某个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专题进行较全面、深入并富有创见性的分析和研究。

注重与印度文学文化的影响研究,并注重与东南亚其他国家文学文化的比较。从深层次挖掘印尼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探讨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印尼文学文化以及印尼民族的特点。

指导教师:张玉安

1.1.具有较扎实和宽广的文学和文化的基础理论,并掌握较系统深入的印尼马来文学和文化的知识。

2.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取得创造性的具有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名称:比较语言学——东亚描写语言学

一、通过比较亲属语言的同源分化研究发生学关系,或者通过比较相邻语言的借用融合研究其接触关系,从中提取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新理论,进而挖掘所比较之语言的民族发展的深层文化意义。

二、二、通过研究20世纪影响世界的结构主义美国学派即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并结合东方语言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描写语言学理论,为描写陌生语言或方言,为整理人类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做出实用性的和理论上的新贡献。

指导教师:赵杰

语言学和生物学作为21世纪两大先锋学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学者们的共识,而比较语言学学者既要熟通两门以上外语(或外族语),又要精通比较语言学理论,是新兴的“精本专业,通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正是21世纪综合创新的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本方向正是本着这个宗旨,培养高精层次,一专多能的比较语言学博士。东亚描写语言学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培养跟踪国际语言学前沿理论并能描写东方发生语言或濒临消亡的语言的理论实用兼通形式。博士生毕业后,既可在各级社会科学院和各类高等学校胜任语言院所,中文,外文系的汉语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专业外国语(或外族语)专题、结构语言学、语言调查与研究、比较语言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又可以专门从事所熟语族的比较语言学理论的高、精、尖研究,成为登攀科学高峰的“国家队员”。

研究方向名称:东南亚文化:

1997年我国学科目录调整后,东语系东南亚文化方向并入“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并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已有5位博士生顺利毕业。

东南亚地区包括11个国家(东帝汶、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世界四大文化在这里交汇和撞击,并同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该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同一性显示出东南亚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全貌和特点。本研究方向重在对东南亚国别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兼顾研究东南亚国家历史与现状、东盟发展史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为我国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能够

对考生的要求:

学习年限:4年

指导教师:张玉安教授、裴晓睿教授、梁敏和教授

研究方向名称:朝鲜韩国语言文化

一、朝鲜韩国文化

以朝鲜韩国文化结构、思想史、宗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解读韩国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特别对朝鲜韩国文化的核心―――哲学宗教文化问题寻求多样化的研究探讨方法和多种解答方案,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从深层次挖掘朝鲜韩国文化内涵,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特征,从而探讨文化内涵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二、朝鲜韩国比较语言学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比较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而用于信息交流的语言翻译方法理论的研究,将是比较语言学方法论体系的新枝。从翻译学的角度对中国与朝鲜韩国语言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朝)韩语言的借用融合及其接触关系,提取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理论;通过中朝、中韩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解释朝鲜韩国语言结构规律,在语法、语义、语用结合转换的思路上、在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探讨构建朝鲜韩国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指导教师:张敏

研究方向:蒙古语言文化

一、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一)蒙古历史文化

(二)蒙古文学

根据北京大学的东方文学研究传统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北京大学目前蒙古文学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主要侧重于蒙古民间文学和蒙古比较文学。要求博士研究生能够阅读基里尔蒙古文和回鹘式蒙古文的蒙古文学作品,有比较扎实的蒙古文学史和蒙古民间文学以及东方文学史的理论知识储备,并掌握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了解蒙古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前沿。侧重于蒙古比较文学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期间,原则上要求再学一门东方语言(如波斯语、阿拉伯语、梵语),达到能够利用这些语言的文献,进行蒙古文学与东方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侧重于蒙古民间文学的博士生在攻读期间,要求进行蒙古民间文学的实际田野调查。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外国语: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博士生经过学校批准,可自由选修第二外语;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语必须选修英语。

培养目标

指导教师:陈岗龙

学习年限:全日制普通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在职普通博士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硕士—博士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5年。

1.能够阅读回鹘式蒙古文的文献,有比较好的蒙古历史、文学功底。

2.提供硕士研究生论文或者开题报告。

3.提供2篇学术论文。

博士论文的要求:

博士论文要求必须使用蒙古文资料,不使用蒙古文资料的论文不授予学位。

蒙古语言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一)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任选

(二)蒙古历史文化:

1.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国史》(五卷本)。

2.义都和西格主编:《蒙古民族通史》(1-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或者《蒙古族通史》(三卷本),民族出版社。

3.[蒙古]沙·纳楚克道尔吉著:《喀尔喀史》。或者[蒙古]达·贡格尔著:《喀尔喀史》。

4.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学(第一卷)》(基里尔蒙古文),乌兰巴托,1987年。也可参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回鹘式蒙古文版。

(三)蒙古文学:

1.[蒙古]呈·达木丁苏伦、达·呈都主编:《蒙古文学概要》(基里尔蒙古文),第二卷,乌兰巴托,1977年。也可参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回鹘式蒙古文版。

2.《蒙古族文学史》(四卷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陈岗龙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研究方向:东方民间文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探讨东方民间文学。因此,要求考生在东方文学史和民间文学、民俗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有一定基础,攻读博士期间能够快速适应东方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交叉学科特征。同时要求考生掌握一门东方国家语言或者攻读博士期间必须选修一门东方国家语言。要求考生第一外语英语能够熟练阅读有关东方国家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并驾驭东方各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田野调查方面的民族志资料和口头传统资料。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东方民间文学专门人才。能够熟练驾驭一门东方国家语言,阅读文献和做民俗学田野调查,并进行科学研究。能够在高校讲授东方民间文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达到国内外同领域同等学位的要求。

东方民间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参考书

(一)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任选。

(二)东方文学史:

1.季羡林、刘安武主编:《东方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本。

(三)东方民间文学:

1.张玉安、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概论》,昆仑出版社,2006年。

2.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博士生导师简历

张玉安: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东方研究》主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要著作:

《东方神话传说》(六七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合著),昆仑出版社,2005。

《东方民间文学概论》(合著),昆仑出版社,2006。

代表性论文:

《印度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东南亚班基故事的比较研究》,载《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罗摩戏剧与东南亚民族表演艺术》,《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

《印尼华人的同化及其前景》,《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5期。

联系方式:62765006(O),

Email:aman@pku.edu.cn

拱玉书:1982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InstitutfürAssyriologieundHethitologiederUniversit?tMünchen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德国东方学会会员(MitgliedderDeutschenOrient-Gesellschaft,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研究领域:

古代语言(苏美尔语/Sumerian,阿卡德语/Akkadian)与文献(用楔形文字/苏美尔语/阿卡德语书写的古代文献)/古代西亚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建筑/古代东方文学(楔形文字文学/CuneiformLiterature)/古文字学/古文字比较研究/古代文明比较/古代西亚法典/西亚考古史

承担课题/项目:

2001–2004“中国、西亚、埃及古代文字比较研究──兼论文字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批准号:01JA770030。课题主持人。

2002–2003中华文明探源子项目:“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的研究历史与形状”,科技部重大项目。课题主持人。

著作及学术论文:

1.StudienzurBildungundEntwicklungderKeilschriftzeichen,VerlagDr.Kovac,Hamburg,1993。

2.DieNamenderKeilschriftzeichen,Ugaric-VerlagMünster,2000。等

3.《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云南人们出版社,2001年。

4.《西亚考古史》,文物出版社,2002年。

5、“AHomonymousList:IduII(CT11,29-32,D.T.40)”,JAC17(2002),pp.77-97。

6、“TheNamesofCuneiformSigns”,JAC18(2003),1-22。等

联系方式:yshgong@pku.edu.cn

李政:1964年生,1986年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印欧比较语言学和赫梯学研究所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哈佛燕京学者(2000-2001),1996-97,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1991-1993,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印欧比较语言学和赫梯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研究领域:赫梯学与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古代安那托里亚文明史

古代语言:赫梯语、哈梯语与象形文字鲁维语、楔形文字鲁维语和吕西亚语。

申请并完成了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和赫梯文明史发展道路比较研究”课题。03年度,申报的课题‘古代近东思想文化比较研究’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外院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神话史诗’课题组成员之一,国家科技部项目“文明起源探源工程”子课题下属的课题‘赫梯文明的起源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一项——“古代近东教谕文学研究”。

受邀参加了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国家社科项目《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和社科院重点项目《古代东方思想文化》课题研究,并已完成。受邀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十五211课题古代文献原文译丛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人承担了赫梯文献原文译丛一书的任务。

学术兼职: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世界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

学术著作:

1.《赫梯条约研究》,2006年,昆仑出版社

2.《赫梯文明与外来文化》,199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3.《古代东方》,199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术论文:

1.“论赫梯国王的封侯政治”,北大史学,第10期,第98-104页。

2.“试论赫梯国王的附属国政策”,从赫梯附属国条约谈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方文化研究专刊,1996,第91-98页。

3.“对国内世界上古史著作中赫梯部分一些问题的重新认识”,世界历史,1997,第5期,第93页。

4.“Indo和与Indo-构成的若干词的汉译问题”,中国翻译,2003,第2期,第85-86页。

5.“浅析赫梯王国的社会等级”,《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论文集,施治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207-223页。

6.“论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三世的自辩策略”,国外文学,2003,第1期,第98-104页。

7.“赫梯条约结构之比较”,《东方研究》,蓝天出版社,1998,第51-66页。

8.“论腓尼基字母文字产生的历史条件”,《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第110-121页。

10.“浅析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外来文化问题”,《东方研究》,蓝天出版社,1997,第121-138页

11.“浅析赫梯太阳神赞美诗——兼与美索不达米亚沙马什太阳神赞美诗比较研究”,《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论文集,张玉安、陈岗龙主编,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34页。

12.“自辩与自我——论印欧赫梯语文献中的自辩思想”国外文学,2006,第1期,第61-68页。

13.“论赫梯国王的对外政策”,世界历史,2007年,第二期,第37-46页。

14.“论赫梯历史上的基祖瓦特那条约的类型”,《东方研究》,2006年,经济日报出版社,第246-257页。

15.“古代文化传播模式的思考——赫梯文明多语文献现象研究”,《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论文集,刘海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45-358页。

论文转载:1.“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赫梯文明的影响”,全文转载于《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6,第4期,第18-23页。

2.“试论赫梯国王的附属国政策”,从赫梯附属国条约谈起,全文转载于《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7,第2期,第22-29页。

3.“论赫梯国王的封侯政治”,全文转载于《外国史读本》,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上册,彭小瑜高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2页。

学术书评:1.“评《赫梯法典》汉译本”,中外法学,2002,1,第124-28页。

2.英文书评,Reviewon“HittiteDiplomaticTexts”writtenbyGaryBeckman,2nd.edition.(SocietyofBiblicalLiterature,WritingsfromtheAncientWorld7),Atlanta:ScholarsPress,1999.见JAC17(2002):146-148.

教材:1.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参编,2001,第130-134页,承担古代赫梯的史料和研究概况部分。

2.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编,2001,第79-88页,承担赫梯和腓尼基部分。

3.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2002,第39-51页。承担腓尼基字母文字部分。

译文:“库玛尔比神话”,国外文学,1997.4,第122-125页。

联系方式:zhengli@pku.edu.cn

裴晓睿:女,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客座教授及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理事、泰国东方文化学院(OCA)副院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泰国语言文化专业主任、泰国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泰国语言文学文化教学和研究。学术兼职:《东方文化集成》东南亚编编委、《东方研究》编委。

主要著述有:《泰语语法新编》、《汉泰词典》(获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东方文学史》(参著,获北京市第四届社科专著特等奖、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译著:小说《幻灭》、《东方民间故事》之《泰国民间故事(精品评注)》(获第12届冰心儿童图书奖);论文:“泰国古典文学述略”、“我观《帕罗赋》”、“‘永生’的悲哀——评长篇小说<永生>的人文价值取向”、“印度文化对泰国民间文学的影响”、“印度味论诗学对泰国诗学的影响”、“从汉泰通婚看民族融合”等;参编辞书:《东方文学词典》、《东方文化词典》、《世界文化辞典》、《外国文学家大辞典》、《外国抒情诗赏析词典》、《中外民间诗律》、《文学百科辞典》、《中国百科大辞典外国文学卷》等十多部。

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主要有:教育部人文学科重大科研课题“比较视野中的东方文学”之子课题《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北京大学211工程外国文学子课题《泰国文学史》。

E-mail:pxr@pku.edu.cn

张敏:

1职务:曾经担任东语系朝鲜语言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工作

2科研专著:《立言垂教---李珥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

《朝汉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韩国语会话教程》等教材多部,论文多篇

3研究课题:韩国四书注疏集成校点国家985工程子项目

韩国语翻译教程北京大学教材立项项目

朝鲜思想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研究课题项目

陈岗龙:

男,蒙古族,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1994年获得蒙古民间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民俗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语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文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蒙古比较文学和东方民间文学。

主要学术代表作有:

1.《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

5.《面向新世纪的蒙古学:回顾与展望》,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

6.《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琶杰研究》,合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

8.《毛依罕研究》,合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9.《民间文学概论》,合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0.《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与张玉安教授共同主编,昆仑出版社,2006年。

目前承担的课题:

1.1.教育部2005年度一般项目《蒙古人西征与东西方文学交流和文化对话》;

教育部重大项目《〈三国演义〉在东方各国的传播和影响》。

电子邮件:dulaan@pku.edu.cn

外国语学院关于设置“综合考试”科目的说明(附样题)

一、宗旨

设置“综合考试”科目,旨在全面考察报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作为北大文科硕士研究生候选人应具备的综合人文素质;3、开展人文学科工作所需要的中文写作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

二、适用专业(详见《北京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外国语学院”条目)

三、参考书目(一般知识类,考察内容并不限于以下书目)

1、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3、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1995年。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预计2008年出版。

附: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样题

招生专业:研究方向:

(综合考试包括三部分,共150分)

第一部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50分)

一、一、选择题:(5分)

()1、语言系统中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是:______。

A、A、语音B、词汇C、语法

()2、现代汉字主要是:______。

A、表意字系统B、表音字系统C、形音字系统

()3、“团结”和“勾结”是:______。

A、A、一对同义词B、一对反义词C、既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反义词

()4、我国第一部字典是是:______

A、《古汉语常用字典》B、张玉书等编纂的《康熙字典》

C、许慎的《说文解字》

()5、熟语在运用中的作用相当于:______。

A、A、语素B、词C、词组

二、二、解释题:(选作3题,9分)

1、1、赋、比、兴

2、2、语体

3、3、象征

4、4、复杂词组

5、5、夸张

三、语法题:(5分)

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个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现象(说明是使动、意动、还是名词、名词用作动词)。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大将军邓骘奇其志,累召不应。

3、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

4、女为说己者容。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标点下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5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意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富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赉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五、阅读下文并作简要评述(16分)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了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茅盾:“谈独立思考”,《人民日报》1956年7月3日)

第二部分中国文学(50分)

一、选择题(11分)

()1、《终南山》属于王维的______。

A、政治诗B、山水诗C、边塞诗D、田园诗

()2、新乐府运动中除了白居易以外创作成最高的两位诗人是:______。

A、张籍和元稹B、王建和李绅C、元稹和李绅D、张籍和王建

()3、苏洵和苏辙都以()见长。

A、政论文B、山水游记C、抒情散文D、书札

()4、始学江西诗派,转学唐人,最后师法造化的南宋诗人是()。

A、陈与义B、曾几C、杨万里D、范成大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______的诗句。

A、陆游B、文天祥C、元好问D、汪元量

()6、贺知章的《咏柳》诗是一首______。

A、五律B、五绝C、七律D、七绝

()7、《为奴隶的母亲》是______的作品。

A、胡也频B、柔石C、刘大白D冰心

()8、苇弟和凌吉士是小说______中人物。

A、《月牙儿》B、《春风成醉的晚上》C、《莎菲女士的日记》D《火》

()9、“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是诗人______的诗句。

A、汪静之B、徐志摩C、冯至D胡适

()10、______是臧克家的作品。

A、《老马》B、《北京人》C、《财主的儿女们》D《自由魂》

()11、《雷雨》是______的作品。

A、老舍B、丁玲C、曹禺D巴金

二、解释题(选作3题,共9分)

1、白话文学

2、拟话本

3、桐城派

4、公安三袁

5、词(文体名)

三、三、赏析题(任选一题,10分)

1、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选段,暂略)

2、郭沫若《女神》(选段,暂略)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谈谈你对《西游记》主题的理解。

2、简论老舍的小说(或戏剧)创作特色。

第三部分世界文学(50分)

一、选择题(6分)

()1、《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______代表作品。

A、戏剧B、史诗C、小说D、随笔

()2、“悲剧之父”是:______。

A、莎士比亚B、索因卡C、索福克勒斯D、埃斯库罗斯

()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见长。

A、夸张B、心理分析C、抒情D、冷嘲热讽

()4、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______。

A、马尔克斯B、乔伊斯C、普鲁斯特D、纳博科夫

()5、“啊,我的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是_____的诗句。

A、雨果B、雪莱C、歌德D、彭斯

()6、长篇小说《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______的作品。

A、加谬B、萨特C雨果D乔伊斯

二、解释题(任选3题,共9分)

1、物语文学

2、荒诞派戏剧

3、《拉奥孔》

4、寓言

5、《一千零一夜》

四、四、赏析题(任选2题,20分)

1、《万叶集》(选段,暂略)

2、《鲁拜集》(选段,暂略)

3、《神曲》(“地狱篇”片断)

4、《变形记》(选段,暂略)

四、论述题(任选1题,15分)

1、举出两则不同国家(包括中国)的创世神话,并简析其文化蕴涵的异同。

2、谈谈你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认识。

3、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句话的理解。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外国语学院2000——2004年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毕业年级

出国留学比例

考博、硕博连读比例

就业比例

就业去向

2000级

16%

6%

78%

1、政府机关:外交部、外贸部、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安全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省直机关等

2、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等

3、科研院校:中科院和全国各大高校

4、公司企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等

2001级

14%

2%

84%

2002级

22%

12%

66%

2003级

80%

2004级

11%

83%

24考研复试大纲及其流程解析

【准大三】考研院校专业选择揭秘

24考研调剂全流程解析

公司名称:厦门市思明区聚创教育培训中心地址:厦门市集美区珩山街993号

THE END
1.怀化学院《社会学概论》2022《社会学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批阅人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特点会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下哪个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A.合作与竞争B.冲突与妥协C.模仿与创新D....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8926486.html
2.2023年全国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4月到4月所有真...2023年全国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4月到4月所有真题-汇总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462540-1-1.html
3.2024年社会学概论考试练习题(有答案)20241016072831.pdf2024年社会学概论考试练习题(有答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学习攻略—收藏 助考锦囊 系统复习资料汇编 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 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 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 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 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6/8105071037006135.shtm
4.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概论》的考试大纲都有哪些内容。此外,为了加强基础理论考核,本科目也将考查“社会学概论”的一些基础性知识。 本课程考试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应试者应比较全面地理解与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结合实践掌握社会工作专业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二、考试内容...http://www.gdzcb.net/ksdg/3815.html
5.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识别服务对象心理、社会健康问题 能够针对各种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护理 沟通协调 群体、个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能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及社会支持 能与医生、护士及职能部门、医技科室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健康 保险 健康管理服务 能够进行访视及心理疏导 健康管理学 管理学基础 社会学基础 营养与膳食 药理学 中药...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1.湖南女子学院2021年“专升本”工作实施方案通知公告二、考试对象 2021年所有参加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家政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专升本”考试的专科学生。 三、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四、考试范围及比例分配 《管理学》课程考试范围 五、题型及分值分配 六、其它(包括参考书等) 参考书: ...http://jwc.hnwu.edu.cn/2021_03/17_16/content-56322.html
2.00633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新闻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而设置的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理解和把握现代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自觉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发展方向。 https://www.jseea.cn/webfile/selflearning_jcdg/2007-12-07/5579.html
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精选8篇)使闭卷考试成为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为教学过程的改革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使考试服从并服务于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e8ptw19.html
4.期末测试题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 年)。 https://teacher.ruiwen.com/jiaoxueziliao/shiti/318595.html
5.2022年0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诚为径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0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内容,方便大家备考、做题。 点击查看>>>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自考其它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相关内容进入诚为径教育网自考在线题库查看。 自考在线题库 ...https://mzk.cwjedu.com/lnzt/58691
6.试卷分析报告15篇本次测试是由教管中心统一命题,学校组织安排期末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在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套试卷紧扣教材,试题在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知识的灵活性和应用性考查,对数学的运用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https://m.wenshubang.com/baogao/2967123.html
7.必备学习计划范文六篇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以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老年护理学以及自编讲义为主要参考教材。 课程总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见习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老年护理学概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人口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应对措施;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xuexijihua/20220525083329_5117799.html
8.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通用10篇)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研究方法、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音乐舞蹈创编与技法等。 https://www.oh100.com/peixun/zhiyezhidao/270546.html
9.2018年10月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自考2018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541)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l00 分,考试时间 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 2B 铅笔将“答...https://www.xuesai.cn/zikao/73836.html
1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2017)发展经济学(0202Z2) 一、学科简介 应用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表现出的经济规律,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而建立的,并将其结果应用于经济管理的科学,具有跨部门、跨专业和跨地域的特征。 我们秉承“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理念,坚持...http://sass.cn/912021/4783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