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行动研究法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1.1行动研究法是教师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不必人为控制和改变自然教学情况,既可定量分析又可定性分析,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形成理论的教育科研操作的模式。行动研究法一般采用四个循环阶段来实施研究,即计划――行动――考查――反思,由于可操作性强、效果好,因此成为教师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1.2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1.3行动研究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一般会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行动积累经验,在行动中构建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然后在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多种课例课型,在研究中完善和落实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这将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行动研究法培养生物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例
下面笔者以《生命中的能量》专题《第1讲:细胞代谢》为例,采用“计划――行动――考查――反思”四个循环阶段来实施研究。
2.1第一次教学设计现状呈现
2.1.1计划(如图一)
图一
2.1.2行动
针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对第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发现以下环节存在问题:
a.“回归课本,寻找本节的知识要素”环节
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c.“正误判断、回归基础”环节
2.1.3考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2班(普通班)的学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广州市平均分),上课时主要是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发现了很多超出预期的问题,进而暴露出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率不高。
2)学生不会回归课本,看书没有章法,知识缺漏较多,比如ATP是能量还是物质分不清。
3)学生没有体验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2.1.4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不足,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率不高。如果进行修改,应凸显学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要把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和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回归课本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并进行回归课本演示。
2.2第二次教学设计现状呈现(海珠区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公开课现场)
2.2.1计划
a.依据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做出的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如下(图二):
图二
b.增加“专题的切入点和主线”这一环节
以能量为切入点,把与能量有关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专题学习的主线,使学生更加明确本专题要学哪些内容,本节课位于专题的哪个位置。
c.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重点,让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构建知识网络
d.回归课本、方法归纳、变式训练,反馈提升,这几个环节是发散性思维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在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
2.2.2行动
a.梳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原状:
这是本节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鼓励思维的碰撞,鼓励任何形式的知识网络,老师只要指出科学性错误即可。
学生反馈:
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缺漏,比如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不是很清楚。学生对于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混淆不清。认为光反应产生的ATP可以用于生命活动调节,认为能量就是ATP,认为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包含了电能、机械能等。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提出很多的疑问,并且与预期的结果相差较大,但是整个课堂因此也充满了活力,学生课后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
b.回归课本、方法归纳
学生反馈:认同回归课本的重要性,更加明确回归课本要落到实处,看书不要走马观花,能够归纳出曲线坐标图的解题方法。
c.变式训练,反馈提升
教学原状:通过变式1,巩固学生对“净光合速率与总光合速率”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变式2,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反馈提升。教会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学生反馈:认同以能量作为切入点,可以将高考的重要考点串起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一考点伴随着图表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掌握这一方面的技能是必须的。
2.2.3考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4班(普通班)的学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广州市平均分),由于有布置课前预习,专题主线很清晰,在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时候,能够做到及时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填补知识缺漏。因此本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听课的同行评价:这是一节高效的优秀二轮复习课,适合推广。
3.研究方法的推广和总结反思
3.1基于学情,在行动中优化教学设计
摸清学生的知识现状,找准切入点,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的专题训练,不一定按照教辅用书的顺序安排教学,要在行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合理优化教学设计。
3.2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围绕问题进行进行知识梳理和归纳,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漏和思维现状,鼓励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框架;可以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考点不同形式等变式训练,让学生体验使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好处,在行动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3研究方法的推广和再探究
[关键词]鱼类行为,研究动态,发展
1.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历史过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动物行为学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延伸。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鸟类和哺乳类,而对于鱼类的研究和报道都较少。自从1904年Lyon报道了鱼类的趋流行为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展关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真正鱼类行为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才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为了适应海洋捕捞的发展需要。在1963年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中,Blaxter介绍了鱼类在不同光照下对网具不同部分的反应,1970年在冰岛雷克亚米克召开的世界性渔具会议有专门讨论鱼类行为的论文,1977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鱼类行为的研究引起国际海洋理事会的重视,1992年在挪威召开会议上强调了鱼类行为学在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2004年在波兰召开的渔具工作组会议上又讨论了渔具渔法、鱼类行为和鱼群的声波反射强度等。可见,有关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最初的海洋捕捞业,逐渐扩展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等。
2.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鱼类行为的观察和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最初只是研究鱼类行为在捕捞产业中的应用,其后发展到研究鱼类个体对声响、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反应,最后发展到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及内部机理。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学和群体行为学:
2.1鱼类个体行为学
个体行为学主要是指鱼类个体在外界物理或化学刺激下所产生的自发或条件反射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鱼类个体或者鱼群中的独立个体,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的趋、鱼类的游泳行为和摄食行为等。
2.1.1鱼类的趋
2.1.2游泳行为与摄食行为
鱼类在长期的进化演变中,体形和游泳能力反映出鱼类对环境的某种适应性,观察和研究鱼类的游泳行为是鱼类行为学的重要内容。Marie-Laure等[9]早在1999年便利用声学遥感装置对养殖虹鳟鱼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虹鳟鱼的行为差异显著,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行动水平。Hanson等对黑鲈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并对于个体间的游泳相似性进行分析,得出了黑鲈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泳行为习性。由于这次实验实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2.2鱼类群体行为学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群体生活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发现食物、抵御敌害和繁衍等。有统计表明,80%的鱼类均以聚集成群的形式进行栖息、索饵和洄游,这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鱼类群体行为学以整个鱼群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群的形成机制和鱼群的行为模拟等。ANNE等[17]研究了鱼类早期的经验对鱼类集群的影响,认为鱼群能否成功聚集及逃避捕食危害,多数取决于早期的经验,这在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价值,该项研究也可以应用于人工培育鱼类的早期驯养。日本学者M.Zheng等从鱼群对逃避捕食造成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模型研究了鱼群对捕食者的行为反应,得出了不同情况下鱼类的被捕食概率,鱼群通常是某些个体行为对整个鱼群发出讯息,并成功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3.鱼类行为学的发展趋势
鱼类行为学发展至今,研究领域已经从水产捕捞学逐渐拓展到生理学、生态学甚至计算机学。其未来发展趋仍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鱼类行为的原理、方式和结果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研究。随着基因遗传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群多样性、个体性状性和行为差异性的研究,鱼类行为学也可以借鉴该项技术,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内在因素进行探索与表达,如研究鱼类游泳姿态的差异性,雌、雄鱼求偶行为的基因表达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或仿真影像技术的发展,鱼类行为研究者们也开拓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在鱼类行为方面应用的典型是涂晓媛鱼,这是一种以计算机动画为条件,具备人工生命的鱼类。涂晓媛鱼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作出不同反应。该种技术的应用具备广阔前景,许多不具备的实验条件在计算机上便可完成。仿真影像技术可以将鱼类的相对位置在计算机上精确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应用于鱼群个体间的相对距离研究,而且可以应用于鱼群与渔船、礁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研究。鱼类行为学会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繁荣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仁,俞文钊译.(普罗塔索夫B.P.著).鱼类的行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学习;消费者学习;消费者学习理论
一、引言
(一)学习的定义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随时充电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伴随我们生命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定义学习呢?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这是广义的学习概念,包括了人类和动物的各种学习形式。而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1]
(二)消费者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的分类及消费者学习理论溯源
在心理学视野中,关于学习一般被分为两大流派: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行为学派学习理论各种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是由此到彼的联结或联系。认知学派则将学习视为个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了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
这是心理学中对于学习理论的分类,而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各种学习理论被应用到营销上,影响着人们的销售行为。消费者行为学中对于学习理论的应用,分为高介入状态和低介入状态,高介入状态的学习是消费者有目的地主动地处理和学习信息。低介入状态下的学习,则是指消费者没有动机处理和学习信息[2]。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一般包括经典性条件发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图标式机械学习和替代学习或模仿,而分析性推理则属于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概述
[2]德尔I.霍金斯,戴维斯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等译(原书第10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86
三、消费者学习理论的研究应用
提取过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当初的学习质量以及提取环境与当初学习的相似性。
有一部分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应用了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行为学派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学派中推理想象理论。
(一)应用了行为学派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进行消费者塑性的如下:
当1994年博弈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不妨宣称,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在“完备理性”假设下,经济学家用博弈论语言重写了当代经济学。所谓“完备”理性的假设,概言之,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上帝。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我走进茶馆,看看茶经,点一壶茶,坐两个小时,付款,走出茶馆。按照“完备理性”假设,我必须知道附近各个茶馆同类茶叶及水质、茶艺和服务的种类及格调,甚至室外氛围和街道上的交通状况――因为我必须知道由等价交通费所界定的“可选择集”内每家茶馆的情况,以便选择一家“最优”的茶馆,从而我刚刚坐了两个小时的那家茶馆,就应当具有“最优选择”的各种可验证和不可验证的性质。在理论上,经济学家甚至不愿考虑交通费、信息费或任何其他种类的交易费用的限制,他们只是简单地假设人们永远有能力在任何两件事情当中作出抉择――所谓“偏好的完备性”。
只要能够对未来事件作出准确预测,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符合现实情况。这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立场,它在半个世纪里,受到主要来自“卡内基-梅隆”学派的管理科学家们,例如西蒙教授的抨击。后者因提出“有限理性”而闻名经济学界,并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奖。所谓“有限理性”的假设,概言之,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动物。根据行为学的基本原理,某一行为,只要它给行为主体带来的回报超过了行为主体记忆所及其他行为所带来的回报,该行为主体就会选择该项行为。或者,某一行为,只要它能够给行为主体带来与“预期”效果相比更“满意”的效果,它就可以成为理性选择的行为。显然,随着我品尝过的茶馆的数目逐渐增加,我对每一价格上的茶的“预期的效果”便越精致,从而我的选择也越具有“最优”的性质。但我的选择似乎永远也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因为我始终处于“学习”的过程中,我的选择不断地精致化。由于“有限理性”可以通过学习过程而不断获得完善,它也被西蒙教授称为“过程理性”。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主流经济学不愿意接受西蒙教授的“动物人”的看法,他们宁愿推行“上帝人”的看法,后者具有强烈的数学诱惑力,从而经济学家可以“先验”地推导出现实生活里的人类行为,并且可以“六经注我”般地从经验数据中发现支持他们的先验假设的“事实”。
如果大多数经济学家忽略了2001年诺贝尔奖传递的上述信号,那么我相信,他们绝不会继续忽略由2002年诺贝尔奖传递出来的同样的但却清晰得多的信号――当代经济学正在发生一次“行为学转向”。
卡尼曼长期以来的学术研究,用他和他的前辈茨沃斯基(已经去世)1994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总结性论文的题目来表示,就叫做“基于案例的决策理论”。这里,决策者没有完备的理性能力,每次决策的时候,他只是从记忆所及的案例当中检索出与当前场合最相似的那些案例以及相应的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根据“相似系数”,决策者可以大致判断类似的决策在各种相似场合可能带来的类似的回报,然后由概率加权求得预期的回报。显然,这一思路正是西蒙教授所倡导的“过程理性”或“有限理性”假设的思路。
因此,我倾向于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做一种双重的承认:首先是对心理学家卡尼曼和茨沃斯基长期倡导的“基于案例”的决策理论的承认,其次是诺贝尔委员会1994年承认博弈理论之后,顺理成章,对实验经济学的承认。诺贝尔委员会的双重承认指向同样的方向:经济学正在从“上帝人”立场的先验理论转变为“动物人”立场的经验理论。
经济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最重要的一种。人类行为的另一种,同样地重要,通常叫做“宗教行为”。马歇尔曾经说过,决定了人类行为的两种最根本的力量,一种是经济的,一种是宗教的。马歇尔进一步认为,单纯地把人当做“经济动物”来研究,那是已经被证明了失败的思路。
【关键词】母婴分离;开场实验;生命早期应激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和分组
1.2主要材料
ZH-ZFT型自发活动实验视频分析系统(安徽省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3动物模型的复制
母婴分离组在新生鼠出生后的第2~15d给予每天母婴分离3h的应激刺激。将新生大鼠小心移出,放进另外准备好的鼠笼里,移至另一临近房间,保持温度在25.0℃±0.5℃,母鼠留在原笼中,仔鼠被带离母鼠3h后放回母鼠笼中,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复制均在上午(8:00AM-13:00AM)进行。
1.4自发活动检测
1.5数据处理
测定值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母婴分离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22日龄大鼠:
仔鼠出生后第22日龄检测其自发活动。结果显示母婴分离组大鼠自发活动总路程和周边路程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
图1
22日龄大鼠自发活动各路程
60日龄大鼠:
仔鼠出生后第60日龄进行第二次自发活动检测。结果显示,母婴分离组中央路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90日龄大鼠:
图2
60日龄大鼠自发活动各路程
3讨论
人类生命早期应激,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可诱发重性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注意缺陷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关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动物模型是应用于啮齿类动物的母婴分离模型,因其符合人类生命早期母子分离的特征,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出生后经历生命早期应激会影响个体的神经发育,导致发育过程中及成年后行为活动能力的受损。
[1]Wolfe,D.A.L.Sas,andC.Wekerle,Factor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mongchildvictimsofsexualabuse.ChildAbuseNegl,1994,18(1):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