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整理自学考试本科公共课考试科目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起义、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3)科学社会主义——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关。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及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共同理想:走中特色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世界可以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可能或不可能彻底认识。

2.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2)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4.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的定义及特性★★

1.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属性★★★

1.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运动)

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3.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4.唯物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形式★★★

1.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唯物辩证法: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形而上学:只看见区别看不见联系;相对主义:只看见联系看不见区别。

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新旧事物的区别: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3.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

3.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没有根本性变化,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2.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对原有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3.区分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体现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反映了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关系:都是对立统一。

2.本质:指事物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指事物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3.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实现: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4.最突出的表现: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社会实践。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含义:“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

1.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列宁)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的本质: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

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3.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合于实际。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认知过程的辩证统一★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2.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都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1)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2)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关系:对立统一。

3.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5.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分类:

(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从各种思想体系由于经济基础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看,包括意识和非意识形态。

(3)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1)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2.(2)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3.简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现代生产力系统: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生产关系体系★★

1.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规律★★

1.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

(2)观念上层建筑:也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

2.简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分类:

(1)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

(3)技术社会形态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指历史决定论,

(2)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3)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统一性: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4.多样性: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阶级斗争的作用★★

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3.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人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2.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

2.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3)“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4.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正面人物(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5.试述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

(1)深入了解杰出人物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杰出人物做阶级分析。

(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商品经济★★★

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2.商品的属性(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1)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9.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0.简述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最基本)

(2)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最基本)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商品经济的矛盾★★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规律及作用★★★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制约着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简述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叫可变资本(v)。

6.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

1.生产剩余价值的三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积累★★

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简述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机构成:c/v);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失业人口);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1)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用c:v来表示。

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本身的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1.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剩余价值的分配★★★

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从资本主义的较长发展时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4.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特征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

2.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例如:君主立宪制(英国和日本)和民主共和制(美国)。

3.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如美国)、多党制(如法国、意大利)。

4.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5.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线)

2.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3.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4.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政治上的联合。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含义: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是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4.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率调节;二是货币量调节

经济全球化★★

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

(2)生产关系方面的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上层建筑方面的表现: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扩大;多元化价值观更明显。

2.实质: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资本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

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2.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2.列宁指出,垄断是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梯。

资本主义被替代★★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2.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4.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5.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4)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

2.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1)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理论和实践要创新。

(3)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4)坚持共产党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试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6)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7)遵循自然规律改造、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9)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简述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这些原则的错误倾向。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3)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简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物质基础:这些国家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3)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方面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2.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方面的特征: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3.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方面的特征: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4.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特征:劳动不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实现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经济制度。

实现共产主义事业★

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

2.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THE END
1.拉马克进化观点为.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是:过度繁殖﹑ ﹑遗传与变异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包括 ﹑ 和 三个基本环节.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专题: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论:(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2)生物是...http://www.1010jiajiao.com/gzsw/shiti_id_2eb82c16ce833c9cd8928c57c3f24e2a
2.?中科院国科大846普通生物学历年真题(20002021)5、以下什么理论或学说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 ) A. 自然选择学说 B. 中性理论 C. 用进废退法则 D. 获得性遗传学说 四、简答(30 分,每题6 分) 1、简述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2、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重要区别? 3、简述遗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http://m.kaoyanniao.com/h-nd-1222.html
1.《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发展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用来解释人的发展。不同学派侧重不同,理论家以什么方式解释人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对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的看法。 (1)个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3)遗传与环境哪一个对发展的影响更大? https://www.douban.com/note/819758753/
2.历史知识点总结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6401085.html
3.三个世界理论(精选十篇)三个世界理论 篇1 一、理论的提出 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 在其《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一种影响甚广又颇具争议的多元本体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将世界或宇宙划分为三个:世界1, 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 比如桌椅、植物。它是客观...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ub8dgi.html
4.谢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原理男女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在一起工作,是没有界限的,只是因为社会研究的统计和调查的需要把他们分次来。那么,社会情境的边界是怎么来的呢?边界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社会科学经常要用到时空的概念。时空很重要,达尔文讲进化论的时候也用到了时空。他不可能找到物种以前的状态,也就是说,历史已经发生了,他...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55.html
5.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基础)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三个基础部分来源于这三个思想源泉,)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考点) ...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6.桑本谦丨进化论视野中的宗教:回顾批评与重构(三)批评 尽管进化论视野中的宗教学研究极具启发性,但无论是“进化适应性理论”还是“认知副产品理论”都还不足以为解释宗教现象和宗教起源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进化适应性理论的一个典型批评是:这种理论只能解释信仰的动机(cause),而不能提供信仰的理由(reason)。一个人不会因为信仰能带来好处而相信上帝存在...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31307714&efid=fT0_RhQTuBUIA2Dy_eXA0g
7.社会心理学第四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而即使同一层面中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除了我们在讲到社会心理学简史的时候提到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外,心理学在二十世纪还发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与社会心理学有关,有的则与社会心理...https://www.guhei.net/post/jb460
8.2023年河北专升本考试政治(公共课)考试大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https://zsb.xdf.cn/202306/1338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