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概念是在智力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认知能力涉及思考与分析信息和情况的能力,对于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识别反复出现的情况和理解因果关系极其重要(Bonesso等,2018)。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器官传递感觉的能力和大脑的认知能力(李涤非,2007)。早期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认知能力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Carroll(1993)在认知能力的界定和构成方面做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认知能力三阶层模型在早期认知能力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特定情境下的认知能力
(二)创业能力
(三)创业认知
Neisser(1967)将认知定义为个体感官输入(如视觉、听觉等)被转换、简化、加工、存储、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认知心理学中认知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过程——记忆、知觉、思维(概念、推理、创造性/问题解决)、信息表征形式——表象、言语(图示、认知地图)等内容。创业认知是将一般认知置于创业情境之下提出的,Baron(1998)认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最主要的差异,包括反事实思维、归因风格、计划谬误等。Mitchell等(2002)通过对“创业”和“认知”两个概念定义的回顾,进一步将创业认知定义为创业者在机会评价和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用于做出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结构。Busenitz等(2003)提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在制定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决策时,使用一种简化的思维模式,采用各种信息和资源来发现商业机会,并取得利润增长的过程。杨俊(2014)则认为,创业认知是一种发生在创业情境下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产生独特的决策方式和行为。尽管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对创业认知的定义,但Mitchell等(2002)对创业认知的解释因其揭示了创业认知的本质,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而得到了广泛认同。
(四)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
第一,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过程。创业认知能力的形成和运用体现在整个创业过程之中,对于创业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视角,如机会视角、资源视角、网络视角等,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机会视角起源于对创业本质认知的深化,认为创业是创业者识别、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从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Mitchell等(2002)对创业认知的定义即采用机会视角的观点,因此,本研究从机会视角对创业进行定义。
第二,思考与分析信息和情况的动态能力。在战略管理中,能力是指以一种通常可靠的方法完成一项职能或活动的才能(Amit和Schoemaker,1993;Helfat和Winter,2011)。创业情境的复杂性要求创业者动态应对环境变化,因此,创业者主要依靠思考和分析信息的动态能力,完成对创业情境的解读和应对。
基于本团队的前期调研结果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作者认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认知适应性等都是创业认知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而对创业认知能力更加全面的分类及维度构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创业认知能力研究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的主要支撑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观、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一)资源基础观
(二)能力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业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组织动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较小或者不成熟的企业中,动态能力基于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的技能和知识(Teece,2012)。因此,虽然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起源于企业层面,但是管理者作为企业基本组成部分,也可以拥有动态能力,并且管理者个体层面的作用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Helfat和Peteraf,2015)。基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本文认为,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就是一种动态能力。组织层面的动态能力考察企业如何通过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生成一种新能力,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Teece等,1997)。Somsing和Belbaly(2017)将个人层面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个人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个体层面的动态能力也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在绩效方面的差异。
(三)社会认知理论
(四)理论整合模型构建
(一)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1.个体层面
另外,诸如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人口统计学因素也会对创业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性别差异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现象,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培养方式、职业道路和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方面(Bussey和Bandura,1999),进而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另外,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能力也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并随年龄的变化,影响效果不同(赵宇晗和余林,2014)。
2.组织层面
组织是创业者创业认知能力培养和进一步提升的温床,创业者是组织中重要的一员,必然受组织层面因素的影响。组织不断吸收外界知识,内化成组织知识存量,并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持续更新,构成了创业者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彭正龙等,2009)。但组织知识的过度膨胀和组织惰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创业者对主体信息的把握及对新知识的学习。在动态变化的创业环境中,组织惰性会影响创业者学习创业知识并内化成自身创业认知能力的过程。Chen(201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以非营利性组织为研究对象,发现组织惰性会显著降低组织适应性。另外,组织氛围中的创新氛围、信任氛围等,会通过影响创业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自我身份的不断强化来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提升(Shockley-Zalabak等,2000)。
3.环境层面
创业情境的独特性同样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发挥。创业是一个涉及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创业者根据其面临的不确定性的类型做出不同的决策,因此个体对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感知能力影响个体的判断,所以创业者理解和应对特定情况所代表的不确定性的能力通常决定了企业所取得的成功或失败程度(Mckelvie等,2011)。另外,创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创业者认知的许多方面都受支配于各种认知偏见,如过度自信、自我服务偏差等,从而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发挥。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往往会给创业者传递很多信号,这些信号会影响创业者对未来机会的感知和把握,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孙秀丽等(2018)基于制度视角,认为一定程度的制度支持会加深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度和熟悉度,有利于企业把握整体趋势、增强创业自信心。除此之外,大多数新创企业处于动态型产业环境中,往往需要创业者具备超前感知和及时适应产业环境的能力来快速做出决策(Chen和Hambrick,1995)。
(二)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
创业和企业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创业企业为了应对多样性任务而采取的学习策略是其企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核心机制(Harrison和Leith,2005)。创业经验和先前知识要对创业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关键在于转化为与新创事业特征相匹配的认知图式与脚本,这就需要学习机制(Kolb,1984)。
(三)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
(2)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决策。创业决策本质上是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过程中通过获取、解读、分析和处理信息来设计应对方案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已有部分研究发现机会识别程度是导致创业决策的最主要因素,而机会识别则取决于创业者主体的认知水平(苗青,2009)。信息理论视角认为,创业认知能力决定了创业决策的有效性和质量。Haynie等(2012)研究发现创业者认知能力中的认知适应性水平越强,就越容易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发挥学习优势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认知反馈改进自己的决策。
(3)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者成长。Chen等(2015)将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冲突处理风格联系起来,发现创业者创造性的认知风格通过影响冲突处理方式影响创业者的成功(社会声誉与职业成就)。另外,创业者的创造认知风格对创业者的创造力和企业创造力均有正向影响(Chen等,2018)。张默和任声策(2018)通过对连续创业代表——校园O2O服务平台“俺来也”CEO孙绍瑞先生10年创业事件的追踪和探索,得出创业者的分析式和直觉式认知风格对创业者能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并指出创业者对创业事件的学习对创业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创业者会影响创业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创业活动也通过创业者对环境及机会的感知来重塑创业者(Morris等,2012)。
创业认知能力研究为创业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在探索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问题上迈进了一步。但目前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留给学者们较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