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拓展式培训;传统式教学;材料基础
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率先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的完整理论,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整个过程中,该理论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应用,这给当时西方的很多企业管理者以很大的启示,大多数管理者和学者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感受和与实践的联系,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式教学以看和听的方式,并着重强调记忆和掌握,在教学结束或者考试结束之后往往很快就忘却了。另外,在教学目的上,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传统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技能,并找到自己在知识运用中的欠缺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拓展式培训必须要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前提
二、拓展式培训要以运用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
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教学与拓展式培训的着眼点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仅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而后者着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精诚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高效的人际行为,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实现个人绩效的最优化。
三、拓展式培训必须以课堂教学知识为基础,多样式、多途径地开展
拓展式培训一般分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户外展能。由于大学课程教学多在课堂教室内进行,在特殊情况除外的条件下,这就决定了将拓展式培训引入课堂主要基于前两种模式: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以感知、体验、尝试、合作等不同方式,结合专业教学知识点,在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中开展教学。
在进行情景模拟的时候,假定同组的两个学生分别任职于两个不同的材料进出口公司的采购一职,在掌握其结构及性质的基础知识上,对现有市场上该材料的应用、价格、市场需求做出评估,书写材料采购报告并进行演讲,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作为公司的市场领导进行比价遴选,商议后并给出评定,选择更有竞争优势的一方。
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则可选择市场上目前通用的材料类别,让学生对竞争性产品进行成本、价格、性质、应用、市场需求的数据采集,横向分析比较后,进行评议及汇报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莫云,刘亚莉.大学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10):125-126.
[3]李文祥.实施拓展式教学提高说写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6):78.
关键词:高职;“升本”;教师;角色调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许多专科院校经过创建后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12月,我院与沙洋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升本”这一战略性调整的冲击力震荡着学院的每一个工作层面,尤其是教师层面。很多教师在这次调整中感到了困惑,诸如自己的角色位置是否正确,在专业领域是否能获得一席之地,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担任起角色的责任,等等。“升本”在给教师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怎样在“升本”后的高校格局中富有张力地进行角色调适,成为学校升格后的教师成功地塑造角色并完成角色使命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角色调试的客观必然性
(一)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层次区别
“专升本”不仅提升了办学层次,还意味着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教育发展目标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人员及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及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需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但强调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与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高职教育适宜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授知识与技艺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等。教师队伍是按职业类型建设的,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素质。
(二)高职教师与高校教师水平的差距
学历结构的差距我院教师学历普通较低,年长的教师中,中专学历的居多,在中年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居多;在青年教师中,第一学历均为大学本科。中专、大专学历的教师均在职进行了学历提高,近几年有部分青年教师在职读硕士研究生。这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要求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学位相距甚远。
教学方法的差距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重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尽管多年来在教学中倡导启发式教学,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本科院校则要培养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知识型人才,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过去的教育理论与经验很难适应今后面临的教学任务,教师面临从“讲解”转变为“启发诱导”、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的问题。
角色调适的目的、方式与内容
“升本”后教师角色调适的目的就是适应机构层面的深刻变革,塑造能够卓有成效地适应现实的自我。这一过程没有现成的轻车熟路,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
不断学习钻研,提升素质21世纪的高校教学工作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定期更新和补充知识、技巧、能力,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为较快地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构建涵盖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特别要重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便及时融入学科前沿,迅速掌握最新成果,坚持高起点,跨越新平台,步入快车道。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传授书本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专业特点定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理论联系实际,设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生动丰厚的而不是空洞浮泛的。
总之,“升本”后的高职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努力学习,不断进取,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调适。
参考文献
[1]李硕豪.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之我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2]刘春.论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科研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10).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提升
一、前言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相对于高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大土木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教育倾向于培养“通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偏低。目前,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土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大量就业岗位虚位以待,但仍然有很多土木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同时存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的因素。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两极化:一边是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边基建的开展又提供了众多的岗位,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作要求,对于土木工程毕业生,在这方面的矛盾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土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体现在[1,2]:(1)就业时毕业生盲目追求高待遇,倾向于考虑大城市、大企业,但是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与此不适应。(2)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转向大众教育,加之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中、高端人才的需要量较少,而低端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人力需要量大。。大学生适应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3-4]:(1)就业心态不正确。一些大学生就业时急功近利、做事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2)“大土木”背景下重视科学基础、轻视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深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就更难。(3)强调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提升策略
四、结语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土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所致,通过分析当前土木就业形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状,明确高校土木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生就业心态不正确;(2)高等教育重视科学基础、轻视专业知识;(3)高等教育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提升策略:((1)从社会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2)建立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3)构建科学研究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土木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潘睿,李淑红,王志伟,等.强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09~513.
[2]张爱民,王旭.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1):47~48.
[3]姚小平,王一新.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9):227~228.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专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7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current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logisticsmanagement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alenttrainingconvergenceproblems,exploreidea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theapplicationundergraduatecour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logisticsmanagement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effectivecohesionmethod,for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alenttraininginterfacetoprovideareference.
Keywordslogisticsmanagement;coursesystem;Faulty-to-undergraduateTeachingLinkup
1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1.1课程总门数差别
通过比较(表1)可看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门数差异也存在,课程总门数本科比专科多,其中专科总门数有33门,本科总门数有49门,出现此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科学习年限比专科长,因此课程总门数也增加。
1.2课程设置差别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
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进入下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基础课是各专业必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中,专科公共基础课共有11门,总学时为486学时,占29.7%,而本科公共基础课共有20门,总学时为816学时,占40.8%。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等,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其中,专科学科基础课共有7门,总学时为386学时,占18.9%,本科学科基础课共有8门,总学时为368学时,占16.3%。
专业课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该部分的课程主要强调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先进的、有深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的更新能力。其中,专科专业课共有19门,总学时为1548学时,占51.4%,本科专业技术课共有21门,总学时为1460学时,占42.9%。
通过比较可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专科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而本科强调印证理论,因此公共基础课比重占总课程比重大。应用型本科比高职专科传授的理论层次更高,岗位要求掌握的能力层次也更高。
1.3相同课程的内容差异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有小部分课程相应的甚至名称相同的专业课,但其知识的深度不一样,课时要求不同。专科重点传授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知识面适当广一些,但理论知识不宜过深,侧重传授物流管理知识,着重加强岗位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本科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注重框架式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专科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要用的,而应用型本科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4实践课程的比较
专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493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205学时,占总学时13.73%,学科基础总学时为158学时,占总学时10.58%,专业技术总学时为1130学时,占总学时75.69%。
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学总学时是1228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90学时,占总学时31.76%,学科基础总学时为0学时,占总学时0%,专业技术总学时为838学时,占总学时68.24%。
应用型本科根据本科教学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基础理论课中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应对计算机、英语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公共实践基础。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实践性更强,与高职专科相比,本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不能仅让学生掌握岗位操作的层面上,更应该传授更高的层次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对物流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是高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
2对现有本专科培养方案差异的分析
2.1培养目标不同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学生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由于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总体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专科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宜过深,强调岗位业务知识与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本科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的内容理论深度与专科生不同,强调物流管理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应用型本科是在高职专科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不同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主要培养全面扎实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并能从事物流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或承担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侧重于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某方面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操作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2.3学习年限不同
本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为4年,通过4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专业运作能力,受过物流基本技术的训练。而高职专科物流管理学习年限仅有3年,培养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和基本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4学生学习基础不同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由于录取的分数、招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同。
3对专科本科衔接的探讨
3.1学习内容探讨
注重理论基础的全面、扎实和实践技能、综合完整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到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主要强调专业、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专科学生具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3.2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比高职专科实践教学的层次更高,主要表现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3.3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培养对象从事岗位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相对完整的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拓宽人文基础,加强理论系统性,提升实践课深、高度。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高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本衔接,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
[1]关善勇.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4).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及形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相差无几,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1.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客观上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课程功能的原则
“职业”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借鉴国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一直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围绕着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式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达成共识。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参照,突职业特色;课程结构以学生素质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以探究和实践为主体,以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也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校本教材。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我校实施的“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表明: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的研究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的历史变革。2005年12月全国职业技术课程研讨会议强调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相沟通的职教课程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06年9月在机电类专业实施了《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种为核心,根据实施项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全方位跟进”的要求。我校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方案相应出台。
二、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1.方案概述及内涵
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原则,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内涵可概述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岗位对语文学科知识需求为核心,以突出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为前提,以语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这里,“以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校不同时期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结合专业课内容,选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再按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规律,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本方案将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解析为3个层面l0个项目,分别是:
(1)就业岗位需求层面。以就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技能型劳动者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口语表达、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③快速阅读方法。
(2)终身学习能力需求层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发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②常用文体写作技巧;③略读、精读、比较、研究等阅读方法;④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及文言文知识。
(3)个性发展需求层面。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个性发展为参照,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及个性发展需要。参考的项目有:①文学作品赏析;②美学基础;③文学创作。
2.方案特点
此方案的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语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二是打破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关键词:自主考试职业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86
1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结合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目标,面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繁冗,如何在学习实训技能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难题。自主考试系统的建立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得到更好的体现[1]。
2高职教育的现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教育不具备的独特的特征。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与目标是在生产与管理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注重能力应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后,从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依据主要是按照市场所需要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性比较强,针对岗位或职业而设定的。就课程设置而言,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发展,有一个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渐渐疏远,最终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降低,枯燥的课本与理论知识再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高职教育活动中,侧重实践教学的方式会让学生对理论文化知识更加避而远之。
尽管“实践出真知”,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高职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更加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因此,改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成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3特定环境下的自主考试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教学内容与条件的多样化,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于他们而言,铁路知识琐碎而繁多,传统的记忆方式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枯燥而乏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开始对接受知识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见解。
自主考试形式具有传统考试无法替代的优势。传统的考试方法会造成学生因考试压力过大而罹患“考试恐惧症”,或者心存侥幸,投机取巧,严重违背了考试的初衷,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尤其针对铁路院校的学生,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繁重的记忆任务只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压力,歪曲他们学习的目的,而自主考试系统的出现,在高职院校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恰恰弥补了理论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公平公正、新颖独特的考试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竞争心态,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结束语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特点,自主考试系统的建立对于高职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进行随学随考,更牢固地掌握阶段性专业知识;考虑到冗繁庞杂的专业知识内容,自主考试系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试题的随机性和多样性能够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而且平台题库的随时更新也保证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面即时拓展的需求[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软件开发工具也丰富多样起来,数据库技术也日渐成熟,因此自主考试系统将会更多地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1]陈光勇.在线考试系统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
[2]徐辉,周健,朱正月.网上考试系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5):40-43.
[3]赵进.考试制度与高职的创新教育[J].江苏高教,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