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普正在用“准易趣”的方式,让各种“冷”知识,热起来。而知识博主们正好是拉近大众与科学距离的重要推手:不仅是院士、教授,跨界从业者,甚至普通民众都能成为知识传播的专家。
近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线下演讲暨第二卷新书首发”活动在张朝阳的母校清华大学举办,他围绕“非球形天体的引力势”的推导演算,展开了一场持续近2个小时的线下演讲,他把推导公式写满了整个黑板。同时,科普新书《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正式发布。
从2021年至今,兼具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双重身份的张朝阳,已在搜狐视频直播《张朝阳的物理课》160余期,出版了两本同名书籍。张朝阳以实际行动向外界证明,他讲物理课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认认真真做。
在获得越来越多网友积极反馈的同时,《张朝阳的物理课》也给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物理科普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一竿子插到底地演算,在展现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展现数学推导的严谨。
《张朝阳的物理课》走入清华
“非球形天体的引力势”“潮汐效应”,普通人眼中无比烧脑的科学概念,却在《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中,用一种读得懂、用得上、能吹牛的有趣又硬核的物理学授课方式翻译给了普罗大众。
在线下演讲中,张朝阳在解析潮汐效应的时候,提出一种观点,“月球离开地球或者被地球远远抛弃的感觉,实际是它自己作的。因为它的质量导致了地球的形变。”这一结论引发了直播间网友惊叹,“地球还挺有个性!”。
张朝阳被公众熟知的身份是搜狐创始人,但物理学是他的老本行。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此后赴美留学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是回国创业,他现在很有可能是一名物理学家。
《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二卷还会围绕某一个问题,综合各个物理学分支的知识,用以解析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在探讨磁场抗磁原理时,书中从考虑磁矩的力矩、磁场对原子能级的影响,以及量子力学中带电粒子的抗磁性等角度入手。这不仅仅局限于电磁学的分析,还融合了量子力学的知识。
《张朝阳的物理课》通过短视频、直播课程以及书籍内容结合,不仅传授了硬核物理知识,还向网友们推荐研究式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方法。
“从《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始,你将从不同城门进入这座古城,走的是不同的路径,或者直达某个景点游玩,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在随意的走走逛逛中,你将对这座古城非常熟悉,如同自己的家园。”张朝阳将物理学知识与技能比喻为“二维平面古城”,形容“研究式学习”的新奇体验。
这种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为想要学习物理学知识的网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给更多想要通过短视频直播传播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很多参考。在此前的搜狐科技峰会上,张朝阳曾对这种思路进行过阐释:在象牙塔里很多演算不只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是距离创造美好生活,解决人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此之近。
从这个层面来看,《张朝阳的物理课》为更多知识博主科普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短视频时代,每个有知识的人都能成为专家
一些坚持看《张朝阳物理课》直播的网友对他的评价是,如果张朝阳不做企业家,也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物理老师。
《张朝阳物理课》对物理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讲解游刃有余,从开始的经典物理学,到后来的狭义相对论、波动方程、量子物理,再到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以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切入,讲解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知识讲解的背后,课程更想向网友们传授一种思维方式,即踏实、严谨、注重逻辑的理科思维。从第一次课程开始,张朝阳一直强调,“一味地空谈物理学知识并非自己的目的,物理是算出来的。”
对于持续近两年的物理课直播,张朝阳在清华演讲中说,这是互联网和新时代传媒给每个现代人的机会。“短视频时代知识市场化,每个人有点东西都可以迅速开直播来讲,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
“科学家应该向社会汇报,做了什么?做的事情有什么用?让整个社会都对科学感兴趣。科学普及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非常重要。现在短视频科普有许多原来达不到的效果,我很高兴我也在跟上。”让科学家走出象牙塔一直是汪品先追求的理想。
除汪品先外,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均已加入网络科普行列,组成了囊括地理、地质、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院士天团”,成为当前网络科普领域的一大新热点。
在院士、教授深入网络科普的同时,互联网上的“素人”们也在发挥着一技之长。比如把学到的知识画给大家看的专业博主“画渣花小烙”,即在科普界刮起了一阵“萌系风”,用可爱的动画和配音,挖掘出了常见生活现象背后的冷门小知识。
“虽然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要看这个,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需要呢。”以日常向科普走红的博主@打工仔小张,也充分说明了短视频时代,人人都可能是那个知识传播的“种子”。
当科普成为一种日常
在今年1月的物理课直播中,张朝阳针对《流浪地球2》中“地球通过引力弹弓效应逃离太阳系”情节进行了专业的物理学讲解。他通过硬核推导,向观众解析行星运动的物理规律以及引力弹弓的物理本质,还介绍说,早在1977年,旅行者号就利用了引力弹弓飞离太阳系,进入星际流浪征程。
比如在国产科幻电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中,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氦闪等概念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各大内容平台也引发了围绕“太阳为什么会爆炸?”“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行星发动机的原理是什么”等航天问题的疯狂讨论。
今年5月,在搜狐科技峰会上,张朝阳也提到“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回顾到1978年,当时人们对于向科学进军这样一种春天”,归根结底,“国产科幻热”让大众感受科学的魅力,也提升了大家学习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热情。这是驱动更多人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学产生兴趣的新方式,而如今的知识传播渠道也从更广泛的维度“接”住了民众的需求。
过去,在知识传播中,我们更看重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对于21世纪的人类,基础科学知识应该是一种通识。“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科技使人类获得无与伦比的能力,背后的基本规律都是由物理决定的。了解物理,理解我们人类的存在,对我们存在的世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朝阳在第二卷新书推介视频中如此表示。
在这种背景下,物理学科普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灵活生动讲解背后的原理,既能展现科学理论源于生活的理念,也可以展现科学理论的严谨。
从长远来看,这样与时俱进的科普技能有效传播科学知识,又能带动更多人投身到科技创新中,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