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腮腺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2CT检查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2.3MRI检查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治疗方法
4展望
1940年代前,因担心手术伤及面神经,腮腺肿瘤的手术多采取肿瘤剜除术;1940年代始,采取经典、常规的术式即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进入1980年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腮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个性化的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引入和显微外科器械、生物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术式的改进和创新,使腮腺功能性外科的概念及内涵不断完善,进入了功能与形态并举的新时期。
2腮腺功能性外科的主要进展
2.1完善了腮腺功能性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李扬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残余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及代偿作用,腺体功能得以保存或部分保存[1]。Zhao等用锝放射自显影的结果显示,保留主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后剩余腺体的功能完全正常[2]。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对于腮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腺癌,采用完整切除肿瘤和必要的最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不但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的机会,而且具有简化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显著优点[34]。
论文百事通以上研究均表明,保留腮腺主导管,能够保全剩余腺体组织的功能。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与保护面神经具有同等重要性。据此,为腮腺功能性外科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2.2功能性外科与整形外科美学观念的融合和实施
使腮腺肿瘤治疗真正进入了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时代。
2.2.1切口的选择
结合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美容切口有:(1)耳前发际入路,适用于高于耳垂平面,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2)耳后发际入路,其依照面部除皱切口设计类“N”形腮腺切除术切口,适用于腮腺下极深浅叶、可行部分腮腺切除的肿瘤[5]。(3)耳前耳后发际入路适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可以完整从下颌后窝取出的腮腺深叶肿瘤[6]。这些入路的应用,通过隐蔽切口的设计,可以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组织结构和面容不被破坏,术区与切口错开,使由于深层组织对切口牵拉而形成瘢痕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达到了手术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
2.2.2术区凹陷的处理
腮腺大部分腺于下颌升支后方,因而腮腺肿瘤切除后常出现耳垂区及颌后区软组织凹陷,组织瓣及生物材料填塞可减轻畸形的程度。目前,临床常用填塞耳垂区及颌后区软组织凹陷的组织瓣,包括颞浅筋膜瓣、二腹肌瓣、颈阔肌瓣、颊脂垫及胸锁乳突肌瓣等,因胸锁乳突肌瓣具有方便、创伤小的优势,应用最为广泛;而郭锡久等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整复腮腺切除后凹陷畸形亦取得了良好的美容效果[7]。
2.2.3耳大神经的保留
切除耳大神经及其分支所引起的外耳廓及周围皮肤的麻木、刺痒、痛温觉丧失等症状已成为患者术后复查时较为突出的主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像保护面神经那样去保留耳大神经”就成为功能性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耳大神经深入细致的解剖、观察,熟练掌握了耳大神经的解剖位置、走形、层次、分支、分布,在行翻瓣、解剖面神经、切除肿瘤步骤进行改进,成功的避开或解剖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保留了耳大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术后无术区皮肤长期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耳大神经主干近分叉处和各分支起始段均走行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牙祖蒙等通过制备蒂在后的扇形腮腺咬肌筋膜瓣并保留之,将耳大神经与瓣一并翻起,避免了耳大神经的解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对Fery’s综合征及涎瘘的预防也有一定效果[8]。
2.3建立了规范化的个体化诊治程序
2.4面神经保护的进展及损伤后重建技术的多样化
2.4.1面神经的保存治疗
符合以下条件的腮腺癌患者:(1)面神经与肿瘤紧贴,但尚可分离而不致肿瘤破裂;(2)低度恶性肿瘤;(3)患者年轻,职业要求高;(4)患者强烈要求保留面神经。可选用保存治疗方法,如采用术中液氮冷冻加术后放疗以及125I粒子植入。
2.4.1.1冷冻加放疗
将面神经从肿瘤表面分离,切除肿瘤后将液氮纱球放置于从肿瘤表面分离下来的面神经上,使液氮纱球上的冰晶自然融化,为1个冻融周期。如此重复3次,即3个冻融周期。术后2周开始放疗,放射野包括整个术区,放疗剂量为50~70Gy。这种综合处理方法对适应证合适的患者,能够达到既根治肿瘤,又保存面神经功能的效果[9]。
2.4.1.2125I粒子植入
即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组织内,缓慢持续释放低剂量的放射线,杀灭粒子植入区的残留肿瘤细胞。将面神经从肿瘤表面分离,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在手术野及面神经周围植入125I粒子,处方剂量一般为60Gy。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未见复发,治疗区无皮肤放射性损伤。术后发生的面神经麻痹,可在6月内逐步恢复,近期疗效满意[10]。
2.4.2面神经重建
对于肿瘤恶性度高、面神经穿入肿瘤、分离之可致肿瘤破裂的情况,就不得不牺牲面神经,此时面神经的即刻重建,对于功能恢复显得尤为重要。重建方法主要有:面神经缺损即刻端端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延长后即刻端端吻合修复和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等。
2.4.2.1面神经缺损即刻端端吻合修复
周围神经缺损若不超过神经总长3%或小于神经直径的4倍时,可望获得无张力端端缝合,此方法效果最好[11]。即若面神经缺损<1cm,可作端端缝合。
2.4.2.2神经延长后端端无张力缝合
其主要优点是不牺牲供区神经,轴突芽只需跨越一个吻合口。因此,在一定的缺损范围内,神经延长术可以取代神经移植术[12]。牙祖蒙等对于面神经缺损≤3cm的患者,应用直线加载和弦式加载法,将面神经快速延长后行端端无张力缝合,总体疗效满意,认为该技术可以取代神经移植术[13]。
论文百事通
2.4.2.3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
对于面神经缺损3~6cm的病例,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成为最好选择,其包括自体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纤维组织桥接物、自体非神经其他组织桥接物、人工合成材料桥接物和组织工程学等。如内含雪旺细胞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的人工导管桥接;静脉、变性骨骼肌桥接;预处理(冷冻、冻干、放疗、预溃变和乙醇浸泡以及胚胎神经移植)的异体神经移植[1416];及用间充质神经干细胞技术的组织工程桥接法,各有优缺点,其中组织工程学技术成为最先进,最有前途的方法。
2.5对于Fery’s综合征的预防有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学者根据迷走再生学说,利用自体或异体材料形成组织屏障,隔断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之间的通路,避免发生神经错生,从而达到预防Fery’s综合征的作用。通过这一思路,采用胸锁乳突肌瓣、颞筋膜瓣、前臂游离皮瓣、大腿外侧的阔筋膜瓣、生物材料等作覆盖物,阻止两神经断端的游走或错位再生[1721]。但是,这些肌瓣或阔筋膜取材时需要增加手术切口,术中创伤大,出血增多,术后遗留额外疤痕等,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不易接受。因此,有学者研究发现,腮腺嚼肌筋膜具有致密、坚韧的特点,术中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可以隔离残余腮腺与皮下组织间的创面,阻断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与分布于汗腺及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发生错向的交叉再生联合,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8]。
3腮腺功能性外科治疗的选择及挑战
腮腺功能性外科治疗的前提是保证肿瘤彻底切除,即完善的术前准备,排除肿物多发,及确定其有足够的安全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功能性的核心价值,即最大限度保留及恢复术区正常腮腺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功能,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否则一味的追求“功能”与“美观”,或随意缩小切除范围;或求毕其功于一役任意增加术区创面;或强求切口隐蔽,忽视肿瘤性状,致术区暴露不足等,将使治疗方案走向极端,归于舍本逐末之流。另一方面,合理的融入“功能”与“美观”理念必然对术者提出更高要求,其必须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敏锐的组织分辨力,精准的解剖,以及完善的组织保护观念等。
总之,腮腺功能性外科就是要以个性化的方式,结合肿物性状、患者情况来制定最优诊疗方案,并使之成为规范的有机整体规程。相信随着围手术期各项处置的进步,以及手术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腮腺功能外科治疗必将更加成熟。新晨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大章,郑光勇.腮腺部分切除术后再生与代偿的动物实验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1,7(3):132135.
[2]ZhaoK,QiDY,LiM,etal.Functionalsuperficialparotidectomy[J].JoralMaxillofacialSurgery,1994,52(6):10381041.
[3]HelumsC.Subtotalparotidectomy:a10yearreview1985to1995[J].Laryngoscope,1997,107(8):10241027.
[4]YuGY,MaDQ,LiuXB,etal.LocalexcisionoftheparotidglandinthetreatmentofWarthintumour[J].OralMaxillofacSurg,1998,36(3):186189.
[5]O''''BrienCJ.Currentmanagementofbenignparotidtumorstheroleoflimitedsuperficialparotidectomy[J].HeadNeck,2003,25(11):946952.
[6]郭传,俞光岩,毛驰,等.腮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96398.
[7]郭锡久,阮兴朝.膨体聚四氟乙烯植入整复腮腺术后凹陷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97698.
【关键词】腮腺深叶肿瘤;咽旁间隙;诊断;手术进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1岁;肿瘤种类,多形性腺瘤36例,恶性混合瘤2例,腺样囊性癌1例;临床表现:无痛性咽侧、软腭膨隆14例,无痛性颌后颌下膨隆25例;合并症状:语音改变、打鼾、耳鸣、吞咽异物感等;辅助检查:CT检查39例,MRI检查2例。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3例恶性肿瘤术后加放疗。肿瘤种类与手术进路见表1。
表1肿瘤种类与手术进路(略)
2结果
39例随访1-5年。良性肿瘤无1例复发;2例恶性混合瘤中1例术后18个月颈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见复发,另1例术后3年肺、脑转移死亡;1例腺样囊性癌术后14个月局部复发行2次手术,术后1年肺部转移死亡。
3讨论
3.1术前要明确诊断咽旁间隙肿瘤有隐蔽性生长的特点,各种肿瘤手术进路不一。腮腺深叶肿瘤,特别是咽侧膨隆和软腭膨隆的咽侧肿块型,主要应与咽旁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及脉管肿瘤鉴别[2]。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在颌面部肿瘤中发病率非常高。主要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腮腺处于颜面部位,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运比较丰富,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前术后护理也比较复杂[1]。2008年1月至2010年09月我院口腔科共对102例腮腺肿瘤患者行腮腺腺体及肿瘤切除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男82例,女20例;年龄26~78岁;86例为良性肿瘤,16例为恶性肿瘤。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腮腺肿瘤患者面颊部都有不同程度大小包块隆起,影响患者外观。患者对于术后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应做好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减压的方法,如对环境的适应、医护人员的了解、手术的方法介绍、疾病的宣教等,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使其增强治病的信心,使患者进入最佳手术期。
(2)做好术前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等
(3)术前1日做局部皮肤准备,做好术区备皮,剃发至耳后5cm,男患者剃胡须。
(4)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全麻术前6h禁食、禁饮,以免术中呕吐误入气管,局麻可进少量清淡饮食。
3术后处理
3.1护理: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4~6h。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防止误吸。全麻清醒后给予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以利于呼吸,减轻头部充血、局部肿胀,有利于伤口分泌物、积血、积液的引流。
3.3伤口负压引流管护理:术后伤口负压引流管应妥善固定,注意观察引流液及伤口敷料渗血性质及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做好记录。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血肿,确保有效负压引流切勿扭曲引流管,压迫阻塞和脱出等。
3.4伤口护理:术后3-5天拔除引流管后,伤口处均以敷料加压包扎,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萎缩,减少涎瘘的发生。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
如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头痛不适,影响进食、睡眠、眼睑、颜面部肿胀,甚至呼吸困难,这时可适当放松,向病人解释加压包扎原因,以取得配合。
3.5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伤口疼痛及伤口加压包扎,张口及咀嚼困难,患者因此减少进食,可告诉患者这是暂时性的,松开包扎后可恢复。在此期间进高热量、高蛋白、无渣不含纤维素的温凉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勿食酸性和鲜味食物,以减少腺体分泌,同时尽量减少咀嚼,并少食多餐。对与有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应执行相应饮
3.6口腔护理:每日用甲硝唑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并发症发生。
3.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7.1涎腺瘘: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引起,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2周,同时术后可口服山莨菪碱,抑制涎液分泌。
3.7.2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忌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肿胀消退即可恢复,86例中,其中1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均在术后10个月恢复。
3.7.3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可用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周围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炙、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8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应定时复查。坚持每次进食后漱口和正确的刷牙方法,彻底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加强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或过热饮食,1个月后可正常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若有感染症状应及时用药。
4讨论
腮腺肿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正确而合理的局部加压包扎是保证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2]。护士应定时检查加压包扎情况,防止松脱,并应注意加压包扎松紧适度,以免影响呼吸道畅通。经过细心观察,精心护理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临床10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腮腺肿瘤;腮腺切除;局部凹陷;修复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良性肿瘤占80%左右[1]。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到改良腮腺区域性切除,充分体现了现代功能性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的理念,进一步改善了面部外形、减少了腮腺及面神经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形成了相对标准的手术术式[2]。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局部组织凹陷,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涎瘘等并发症是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的探索方向之一。本文从手术切口设计、利用腮腺残端组织转移修复缺损方面入手,对发生在腮腺下极肿瘤的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3~72岁,平均45.2岁。术前均行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可能,B超检查肿瘤直径小于2cm,病理分型:多形性腺瘤13例,腺淋巴瘤15例,肌上皮瘤3例,基底细胞瘤1例。
1.2手术方法
1.2.1麻醉:32例患者均选择经口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头偏健侧。
1.2.2切口:自耳垂下沿下颌升支后缘向下至下颌角做切口,如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切口线则向上延长绕过耳垂至耳屏下方。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层,保留耳大神经,自腮腺嚼肌筋膜浅面掀起皮瓣,显露腮腺下前部腺体组织。解剖并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及颈支,沿面神经颈支走向纵向剖开腮腺浅叶组织至肿瘤下缘下1cm处,解剖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及颈支至面颈干,在这一组织解剖层次逆向找到面神经下颊支,显露肿瘤前缘及上缘,在离肿瘤外缘0.5~1cm处钳夹腮腺组织并切断,同时缝扎腮腺残端,注意保留腮腺咬肌筋膜,保护面神经,沿面神经面颈干向后解剖至腮腺肿瘤后缘,在离肿瘤外缘0.5~1cm处钳夹腮腺组织并切断,将腮腺肿瘤及该区域腮腺组织切除,同时缝扎腮腺残端。此时腮腺肿瘤区出现组织缺损,将腮腺下极腮腺组织残端充分游离,形成腮腺组织瓣向组织缺损区转移修复缺损区,冲洗术区、止血、对位缝合,放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皮肤层用4/0普理林线连续皮内缝合。
术后72h拔出负压引流管,术后1周拆除线,发生涎瘘1例,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1周后愈合,临时性面瘫2例,House-Brackmann系统评价为轻度功能障碍[3],3~6个月复诊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其余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年,无术后复发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患者,局部凹陷及瘢痕不明显,瘢痕呈线状,面神经功能正常。
传统的腮腺手术切口呈“S”形,采取腮腺浅叶切除+肿瘤切除的术式,同时结扎腮腺导管。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大,面神经解剖分离广泛,导致术后出现临时性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几率较大,下颌后区凹陷明显,瘢痕长等给患者外貌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4]。随着经济的发展,患者对面部外形、美观及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患者的美容需求及功能性外科手术和微创手术理念的发展,很多学者都在进行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改进,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既减少手术创伤,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涎瘘等并发症,同时又减轻局部组织凹陷,减少瘢痕,满足广大患者面部美容的要求减轻局部组织凹陷的追求。
3.1切口改良:借鉴皮肤除皱切口设计将传统的“S”形切口转变“N”形,耳前切口改为耳屏缘内侧切口,绕过耳垂至耳垂后沟向上至耳廓后沟的皮肤褶皱处,将耳后切口延伸入发际内,手术切口隐藏在皮肤褶皱处及发际内,使得整个切口较传统的切口更为隐蔽、美观[5]。还有的学者使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对于位于腮腺浅叶,直径
3.2腮腺切除范围的改良: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解剖、保护好面神经基础上,于肿瘤外缘0.5~1cm处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的腮腺组织,术中注意保留腮腺导管,相对传统的腮腺肿瘤加浅叶切除,同时结扎腮腺导管的术式,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保留大部分腮腺组织,保存了大部分腮腺分泌功能,不会造成患者术后口干等不良反应[7]。术后腮腺组织可代偿性增大,进一步改善局部组织凹陷,对维持腮腺功能及面部形态有重要意义[8]。
3.3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改善腮腺区组织凹陷,保持面部外形美观:腮腺手术损伤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被切断的耳颞神经和支配腮腺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再生时错位愈合而导致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传统的腮腺手术将腮腺浅叶切除,耳颞神经和面神经暴露在皮肤下层,患者术后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几率增大,局部组织凹陷明显,增加了患者痛苦,对面部外形美观的影响较大。很多学者为此研究、探索出许多方法以减少手术并发症。例如采用部分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翻转向上转移修复腮腺区缺损[9];用颞浅血管及周围软组织为蒂的颞肌筋膜组织瓣在颧弓根部向下翻盖于腮腺区缺损[10];用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带蒂翻转180°修复腮腺区缺损[11];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植入腮腺咬肌筋膜和剩余腮腺组织之间,修复腮腺区缺损[12]等。利用临近组织瓣或口腔组织补片修复局部组织缺损,同时阻断分布于腺体及汗腺的神经纤维之间的迷走神经再生,临近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减少瘢痕、创伤及并发症,改善面部外形等方面,针对发生在腮腺下极且直径
4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腮腺良性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性质不同,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不尽相同,可以在传统和现有的改良术式中探索出更有针对性,经济实用性,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创伤及瘢痕,使患者在外形及功能上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的手术方式。本文针对发生在腮腺下极且直径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299.
[2]廖宗生.腮腺良性肿瘤3种切除手术临床比较[J].口腔医学,2009,29(7):391.
[3]HouseJW,BrackmannDE.Facialnervegradingsystem[J].OtolaryngolHeadandNeckSurg,1985,93:146-147.
[4]郅克谦,邓佩芳.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临床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08,17(3):229-232.
[5]陈巨峰,李嘉明,李金,等.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美学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0):1451-1454.
[6]梁秦龙,冯海波,赵华,等.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1964-1965.
[7]李谆,隋继强,徐娜.腮腺切除术中几个美学问题的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90-392.
[8]王思明,南欣荣,阴旭斌,等.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8,24(1):75-77.
[9]陈勇,韦元,唐恩溢.改良腮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2):117-120.
[10]李贵昌,王双义.颞肌筋膜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2):175-177.
[11]李贵昌,王双义.颞肌筋膜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2):175-177.
摘要:目的探讨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对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及其重要性、必要性。方法对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检查使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诊断准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结论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应作为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常规,其对手术术式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腮腺肿瘤;冰冻切片
腮腺为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体,涎腺肿瘤中尤以腮腺肿瘤多发,其比例高达80%,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占30%左右。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和首选方式,尤其首次彻底切除是治疗腮腺肿瘤的关键。但过于广泛的切除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如腮腺全切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概率远大于腮腺浅叶切除及局部切除[1],由于肿瘤的性质不同决定了手术的范围、方案的不同,且在首次手术中,治疗的及时、彻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病情的预后,故首次手术中快速准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现就我院1996-2005年的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对术中诊断腮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男25例(占62.5%),女15例(占37.5%),年龄20~82岁,平均45.21岁。右侧腮腺23例,左侧腮腺13例,双侧腮腺4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取材,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切除瘤体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将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冰冻切片检查的敏感度、特异性度准确度。
40例腮腺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类型:良性35例(占87%),恶性5例(占13%);其中混合瘤18例(占45%),腺淋巴瘤为11例(占27.5%),状囊腺瘤2例(占5%),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2例(占5%),腮腺囊肿2例(占5%),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2例(占5%),恶性混合瘤1例(占2.5%),状囊腺癌1例(占2.5%),腺泡细胞癌1例(占2.5%)。
术中冰冻切片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
表140例冰冻切片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略)
本组有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为良性肿瘤、部分细胞增生活跃,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究其误诊原因总结为取材有限、切片较厚所致。
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并非所有的冰冻切片都可快速准确可靠地得出诊断[4],冰冻切片检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欧新荣,粟红兵.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面神经分支功能性损伤[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4):371-372.
[2]叶永康,红穗,陈仲伟.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2001,17(2):159-160.
【关键词】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期;护理干预
腮腺瘤属于口腔颌面肿瘤中发病较高的一种,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本病一般为良性肿瘤,尤以多形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包块较为清晰,可以活动或者固定,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外观美,也会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1]。由于腮腺位于特殊颜面部位,因此解剖关系相对较为复杂,位置相对较深,神经的分布极为广泛,血液运行很丰富,因此对于手术的要求极为严格,一旦操作不当容易产生面神经的损伤与腮腺瘘,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2]。我院对行腮腺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腮腺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47.23±3.77)岁,病程4月-10年,平均病程(3.54±1.13);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7.42±3.69)岁,病程3月-11年,平均病程(3.62±1.2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案
观察组:给予患者常规颌面外科护理操作。
对照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式、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发生,护士要积极和患者沟通,聆听患者感受,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释放负性情绪,为患者树立信心,在术前减少腮腺感染风险术前3天开始含漱并做好牙齿清洁与龋齿的护理[3-4]。其次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上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到气管或者污染伤口;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为主,指导患者餐后漱口;做好负压引流的加压包扎,定期查看负压引流装置是否通畅,避免扭曲与打折。第三,针对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对于出血护士要定期巡视,查看负压引流情况,发现引流量突然增多或者引流液呈血性后要及时通知医师并处理,护士要做好患者心理安慰,叮嘱患者不要恐慌;针对面瘫术后可给予激素、维生素B族、烟酸等药物增加面神经的周围血管供应,护士要指导患者拆线后进行表情肌肉锻炼,促进面部恢复;针对涎瘘要严格进行加压包扎,必要时应用山莨菪碱减少腺体分泌,在进食上要清淡为主,避免摄入酸辣刺激性食物。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腮腺瘤多好发于中年人群中,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生长相对缓慢,病程可达到数年或者数十年,因此往往不易引起患者重视,腮腺瘤多数为良性,但是部分可能发生恶变,恶变率在3%左右,随着病程的延长本病恶变的几率提高。腮腺瘤手术由于解剖关系的复杂容易造成患者发生并发症,比如肿瘤切除手术的切口不能超过5cm,否则容易造成解剖面的神经线受到影响产生神经的损伤[5]。而且肿瘤的发生会对患者的心理上带来严重的影响,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缺少认知因此在心里上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的康复。
[1]曹玉峰.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3):296-297.
[2]李守宏,李金超,刘茁,等.腮腺功能性切除与浅叶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3):154-155.
[3]郅克谦,温玉明,李龙江.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后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护理,2010,10(2):85.
[4]周梁,李采,张孝通,等.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0(1):922-924.
[5]周璇,陈伟,李培玲,等.腮腺肿瘤切除术前及术后护理[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1):46-48.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围术期;心理护理
[Keywords]Parotidgland;Benigntumor;Perioperative;Mentalnursing
腮腺是人w重要的唾液分泌器官,其内有面神经穿行。腮腺肿瘤以良性为多见,手术是其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见术后并发症有面瘫、腮腺瘘、耳垂麻木、面部凹陷畸形和Frey综合征[1],优质的围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疗效,使患者获益最大化[2-4]。现对唐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6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干预下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5~68岁,平均(46.1±7.8)岁,病程1~16年,平均(7.1±3.8)年;实验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47.9±8.2)岁,病程1~18年,平均(6.8±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面部耳垂周围无痛性肿块,呈结节状、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且生长缓慢,均无面神经功能障碍,术中冰冻和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腮腺良性肿瘤,参照2005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TO)头颈肿瘤新分类[5],其中多形性腺瘤43例,腺淋巴瘤18例。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都知圆斡胙芯渴孪畈⑶┦鹬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麻醉师和器械护士完成。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决定术式,行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25例,腮腺区域性切除术41例[6]。
1.2.2护理干预
1.2.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简单的介绍、常规手术患者基础护理、服药指导等。
1.2.2.2实验组采用我院改良后的护理模式,除一般常规护理外,患者从入院开始直到出院,给予互联网形式宣教、全程心理疏导、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一整套综合性护理措施。
1.3.1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皮下积液、涎腺瘘、面部凹陷畸形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2护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和术后第1周填写SDS量表、SAS量表,用于评价被测试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SDS、SAS量表分别包括20个项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低,说明被测试者状态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的SDS、S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2。
本研究发现,传统护理和我院改良后的护理,在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原因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是由患者病情、手术情况决定的。护理虽然不能有效地改变并发症发生的事实,但是却可以起到令患者更加舒心,更有安全感的作用。
C上所述,经我院改良护理模式,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互联网形式进行宣教、全程心理疏导、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的延伸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1]董想,张昊,曾宪涛,等.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5,31(1):92-93.
[2]王凤.腮腺混合瘤的围术期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3):3642-3643.
[3]赵岩.102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50-351.
[4]刘颖,李家锋,管海虹.腮腺肿瘤切除手术的围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5,28(4):1007-1010.
[5]ThompsonL.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pathologyandgeneticsofheadandnecktumours[J].EarNose&ThroatJournal,2006,85(2):74.
[6]朱代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96-97.
[7]王汝展,刘兰芬,葛红敏,等.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常规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51-253.
[8]崔丽.优质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在腮腺肿物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227-228.
[9]张瑜.腮腺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北方药学,2013,10(9):187.
[10]付建云,马群华,张大铮.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对术后腮腺混合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16-119.
[11]吴成红.综合护理干预对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效果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223-224.
[12]甘柳萍.舒适护理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6):178-179.
[13]肖爱军,陈素萍,时敏秀.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6):83-85.
[14]管健,介小霞.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282-283.
[15]陈倩.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腮腺肿瘤术后患者涎瘘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1):2738-2740.
[16]张艳,钟玲,陈婷瑞,等.腮腺肿瘤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1):4577.
[17]吴西枝.多媒体技术对普胸外科围术期健康宣教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6):82-83.
[18]林亚琴,张菊红,戴杰.应用多媒体对腮腺肿瘤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22-122.
关键词:口腔修复膜腮腺肿瘤味觉出汗综合征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14
急性味觉出汗综合征(gustatorysweatingsyndrome)又称Frey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在腮腺手术后3个月~6个月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进食或味觉刺激时腮腺手术区皮肤潮红、出汗等症状[1]。Frey综合症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腮腺肿瘤切除后的患者植入口腔修复膜,观察其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与结论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6例需进行手术治疗的良性腮腺肿瘤患者,年龄15~79岁,平均(44.2±1.6)岁,其男性72人,女性54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采取腮腺肿瘤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观察组患者在腮腺肿瘤切除后植入口腔修复膜,对照组常规处理。入院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观察和评价标准[2]:①Frey’s综合征的主观评价:询问和检查患者进食和味觉刺激时是否有腮腺手术区潮红、出汗症状。②Frey’s综合征的客观评价用Minor试验进行检测。即在患者手术区域和对侧相应皮肤涂布碘溶液,干燥后在该区域撒干淀粉少许,给予患者0.4g维生素C片咀嚼以产生催唾反应,3min后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汗液可使淀粉溶解并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呈蓝紫色,从而确定有无味觉出汗综合征。
1.4统计学分析。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患者Frey’s综合征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手术后Frey’s综合征发生率比较[n(%)]
Frey’s综合征是常见的腮腺肿瘤术后并发症之一,常在手术后3~6个月发生,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为“迷走再生学说”:即由于经过腮腺区手术使腮腺筋膜损伤或缺损,同时切断了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传导纤维,导致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暴露,并与支配皮肤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错向交叉再生联合,导致患者进食时汗腺分泌增多、局部血管充血而引起[3]。Frey’s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食或味觉刺激时腮腺手术区皮肤出现潮红、出汗等不适症状,虽然该病不危及生命,但常常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和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特别是对某些职业从业者或社会交往较多的患者问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rey’s综合征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喻秀丽,杨凯,项立,等.口腔修复膜预防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011):1759-1761
[2]SanabriaA,KowalskiLP,BradleyPJ,etal.SternocleidomastoidmuscleflapinpreventingFrey'ssyndromeafterparotidectomy:asystematicreview[J].Head&neck,2012,34(4):589-598
[3]黄代营,李祥,聂二民,等.口腔组织补片预防腮腺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J].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2011,15(38)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又名痄腮。
1诊断要点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w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d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可并发脑膜脑炎、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2实验室检查
2.1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2.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w左右恢复至正常。
2.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3辨证
3.1温毒在表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热毒蕴结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3.3邪陷心肝证: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3.4毒窜睾腹证: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4分证论治
4.1温毒在表证: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主方:柴胡葛根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甘草等。
4.2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挂金灯、玄参、夏枯草、陈皮、桔梗等。
4.3邪陷心肝证: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僵蚕、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