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是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的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药品,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产品数量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是紧跟市场需求的必答题。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收并购事件持续落地,行业集中度也在逐渐提升。
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发展,血液制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李长清教授指出,“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将继续集中化,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将主导市场;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展和并购整合,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从政策与市场创新来看,未来,全球市场可能会有更多政策创新推动血浆采集和技术进步。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与市场扩展,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也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前五位血液制品寡头占据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行业高度集中。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活跃,但对比国际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预计未来拥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科学高效的浆站运营模式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以此提高行业集中度。”
改善供需关系
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学锋教授介绍,“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参与人体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血浆治疗产品,相比成分血液在安全性、有效期、快速溶解、患者使用方便、含量均一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凝血障碍性出血,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重要治疗选择,可减少异体血液制品输注。”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疗药品,但血液制品和血液采集难度较大,构建全行业安全规范的血液制品应用标准至关重要,这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行业专家共同努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金峤教授强调。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血液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与献血量实现长达20多年的持续增长,千人口献血率从1998年的4.8攀升至2022年的11.5,超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0‰警戒线。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在营血浆站33家,全年共采集血浆12079吨,同比增长18.6%。
政策监管趋严
1996年,国务院颁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此后政策监管逐步收紧。今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血浆入库到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血液制品行业的安全性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国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这也意味着我国血液制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目前国内持续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少数企业持有多张生产牌照。高行业壁垒下,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并购事件不断,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