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翻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文化语境——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一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1.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良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学生在英语阅读、听力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长句或者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常习惯于将句子译成汉语,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开口或落笔前常用汉语构思,后用英语表达,而良好的翻译能力能够让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母语,进而提升口语及写作水平。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四、结语
(二)心理文化差异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2]。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中举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诞生于爱琴海域的海湾、岛屿之上,农业耕种条件差,商业贸易相对发达,但变幻莫测的大海不断的干扰着当地的商业贸易,迫使他们开始认识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的规律又往往是抽象存在的,这就孕育了最早的历史理性主义文化,高度重视逻辑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确的逻辑步骤才能求得真理。而我国占据了整个亚洲东部最大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小农经济发达,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自然现象中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再加上佛教思想(认为静默、沉思、等待,真理会自然而然地显现)的影响,共同催生了中国人用系统、全局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思维。
二、文化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宏观翻译策略:
(二)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归化和异化旗鼓相当,不分轩轾,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好的译文是归化和异化的完美结合。微观翻译策略:民族特色词的翻译
(一)直译法,用拼音直接写出单词或用英语直接翻译。例如:剧名《刘巧儿》可直接译为LiuQiaoer、风水译为(Feng-shui)、麻将译为(Mah-jong)、功夫译为(Gongfu)。
(二)异译或增词进行解释。例如:若有必要,在译松、竹、梅岁寒三杰时,可把它们的寓意进行增词解释。得陇望蜀若译为covetSichuanaftercapturingGansu意思可能不能有效传译,这时就可异译为Themoreonereceives,themoreonede-sires。
三、小结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然后阐述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本文的讨论表明,文化语境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有关文化语境,在正确全面地理解原语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作出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的译语语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言语行为不仅发生在特定的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既已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没有翻译,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黄国文,2002:7)。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语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2001:29)。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体。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然后探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2、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3、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EugeneA1Nida1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1[M]1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
[2]NewmarkPeter1ATextbookofTranslation1[M]1Her2fordshire: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1,19871
[3]胡文仲1文化与交际[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
[5]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文化[M]1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
[6]贾德江1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1外语教学,2000,(4)1
[7]彭宝良1从英汉差异的角度看应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1中国翻译,1998,(1)
【关键词】文化图式中医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及其翻译策略,主动衔接基础专业教学,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更加生动深入的阐释文化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图式理论简要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中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发展了图式理论,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case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从此,“图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
三、几种翻译策略
兰凤利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同此观点。
中医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对西方来说是外来文化,文化图式缺失和文化图式冲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在文化图示理论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中医文化图式的进行精确解码和重新编码,帮助目的语读者新建文化图式,使其纠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图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译。在目的语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音译策略。方梦之认为,音译是不同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的转写。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取汉语拼音,并全部进行编注了国际代码。这是中医音译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医中的一些承载文化厚重的基础理论术语如:气、阴、阳等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音译策略简洁明了,可以维护中医的民族性,促使“中国英语”融入英语当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极易影响外籍人士学习中医的热情,所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除了约定俗成的音译英语外,不宜自己“创造”音译词汇。
国内中医研究者也反对对音译法的滥用,较多的意见是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
2.直译。陈宏薇认为,直译是指在合乎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壶揭盖”(liftingthelidtopouroffwater
inthepots“热结旁流”(fecalinpactionduetoheatwithwaterydischarge)“风寒束肺”(wind-coldtighteningthelung“风热犯肺”(invasionofthelungbywind-heat),“热胜则肿”(excessiveheatbringingabout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特色,忠实传达了原文含义,又具有较强的回译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但是,直译容易引起歧义,造成误译。比如将“贼风”直译为“thiefwind”,将“木舌”直译为“wood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译。意译是指在不得不舍弃字面意义的情况下,通过释义、添加、还原等方式,以求译文与原文传达的含义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译策略。
如将“贼风”意译为“pathogenicfactors-wind”,将“木舌”“stifftongue”,兰凤利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译为:Theyinandyangandthefourseasonsaretherootofeverything.Thesagescultivateyanginspringandsummerandconserveyininautumnandwinterinordertofollowthebasicprincipleofpreservinghealth,thusaccordingwiththeuniversallaw“engenderinginspring,growinginsummer,reapinginautumn,andstoringinwinter。译文将“生长”暗含信息详细的解释出来,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易懂,语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已有图式,很好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译也有不足:一是回译性差;二是若无对应词汇,则造成译句冗长;三是受译者主体性影响大,不利于标准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词翻译。中医术语一般多义,寓意深厚,根据语境,同一中医词汇借用不同等值词汇翻译。如中医中“痰”包括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含义,若是有形之痰,就译为sputum,若是无形之痰,就可借用西医phlegm来译。“恶露”等同于西医“产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译,“无物移睛”等同于西医“玻璃体混浊”,用vitreousopacity翻译。二是借用西医术语中丰富的词根词缀,按照其排列组合方式来翻译中医词汇。如“风秘”翻译成“anemo/genousconstipation”,“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译成“exo/genousstomachache”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采取借用策略进行翻译,不但表意准确,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词汇词根知识的受众则不便传播。
5.加注。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详细解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译为“Lifehas(thenumber)five,breathhas(thenumber)three”。此处括号中添加了(thenunber),使译句通顺。结合语境,“五”易理解为五行,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totheauthor―WangBingthethreefactorsare:theheavenlyclimate,thesubtlespiritoftheearth,andgoodfortune”.又如“虚”“实”在中医中具有深奥含义,在英文总很难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的词汇,所以,暂且将其分别对应“asthenia”和“sthenia”,然后,进一步添加脚注,对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shavingdeficiencyofvitalenergyandresistanceofdisease,将“sthenia”解释为:symptomsofhighfeverordisordersasstasisofblood,constipation,etc.sufferedbypatientswhoarephysicallystrongasaresultofcombatingofresistanceagainstevilsinthebody.
我国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东学西渐,中医翻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中医的文化概念和认知体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语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难,中医翻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国经济日益繁荣、软实力逐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医学院校的语言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为中医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王柳.图式理论观照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刁骧,胡幼平.浅谈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3):266-268.
[3]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241.
[4]代建军.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关键词:目的论盐品牌英译
2012冬季达沃斯论坛Worldeconomicforum年会的主题就是“大转型:塑造新模式”,参会嘉宾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PE(PrivateEquity)未来的机会在跨境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必须要开始考虑在国际上如何做……所以我刚才讲的中国公司走出去,把外国好的产品、品牌引进来,这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
中国各大企业奉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其文化特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通过中英文介绍宣传企业和企业品牌、企业服务,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出还是输入,在我们看来首先就是一个翻译问题。
二、盐文化品牌翻译现状
三、品牌翻译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向国际领域的拓展,文化品牌外宣翻译伴随着企业、城市对外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的开展,贯穿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品牌翻译的这一工作领域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这也导致了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翻译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主要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译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深谙专业但外语知识欠缺;通晓外语但专业知识欠缺;翻译观念落后。主观上:企业外宣翻译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外宣翻译本身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知不足而后勇,外宣品牌翻译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地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品牌外宣材料翻译现象,理论视野较宽广,课题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翻译活动出现了新的特点,翻译活动的走向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争取发出更大的声音,对翻译活动及以此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机制进行探索,提出建议,促使决策者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更为理性的理解,引导文化交流向更理智、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减少误读和误解,化解冲突,导向交流的平等对话和双赢结果。
鉴于此,本课题将从对盐文化品牌外宣为立足点出发,研究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及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和语言因素,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在之后的系列论文中具体阐述。
四、目的论与盐文化翻译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抓住原作的意图,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中,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以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为中心,运用目的语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语言,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图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从而让中国盐文化影响世界。
(二)目的论之于盐文化翻译
只有具备丰富人文内涵的品牌才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形成持久的品牌效应,强调对品牌的宣传,不断赋予品牌新的吸引力。Skopos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既不是原文和原文在原语受众身上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原文作者所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根据发起者或主顾的需要决定的目标文本的目的所决定。对外宣传翻译强调的就是译文功能,即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组织和企业,因此,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翻译中各种翻译策略并不彼此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至于在译文中源语文化哪些要做出调整、哪些要保留,都可在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图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如何借鉴“翻译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这都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进行甄别探讨,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并在之后的论文中进一步论证说明。
五、结语
盐文化,是历史上任何其他行业文化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挖掘盐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展现盐文化的魅力多彩,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相当的借鉴意义。运用心智对盐文化品牌给予准确定位,这对于自贡盐业企业发展乃至城市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和企业都必须重视与世界沟通与交流,全球需要正确解读中国故事,中国要生产世界级的商品,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这些都要求以企业品牌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以城市文化旅游促企业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市场对应用型高素质经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
就盐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翻译而言,关键是把问题的性质分析清楚,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形成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互动和循环。本课题研究及系列论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遵照Skopos翻译原则,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图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以期通过跨行业的兼容性,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培养目标,加大对中译英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力度,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等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需要,使我们的对外城市、企业宣传翻译工作越做越好,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这个门面工作越做越好,使企业品牌在走向全球市场的进程中,其外宣材料也与国际接轨,与企业品牌形象匹配。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归化;异化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Storyofthe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DreamofRed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translationinEnglishcanbeaformofresistanceagainstethnocentrismandracism,culturalnarcissismandimperialism,intheinterestsofdemocraticgeopolitical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劳伦斯韦努蒂逐步吸收了多方位的构成主义,并在哲学的范畴上不断开拓,将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学归纳成为一种全面的理论文化,通过“归化”“异化”的多项处理手法,强调译文内在的引申含义,使被翻译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有和原文一样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don’tdrinkLiuantea,”saidtheoldlady.”
“Iknowyoudon’t,”repliedMiaoyusmiling.“ThisisPatriarch’sEyebrows.”[10]
霍译:“Idon’tdrinkLu-antea,”saidGrandmotherJia.
“Iknowyoudon’t,”saidAdainantinawithasmile.“ThisisOldMan’s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tea”,“普洱茶”译为“puertea”,“女儿茶”为“nuertea”,“龙井茶”为“Longjing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nowshehadpouredhalfacupandcouldseeitwasyellowwine.…‘WhatIreallywantismouthfulofhotspirits.’”[10]
霍译:“…Butitprovedtobeyellowrice-wine,whereaswhatshewantedwasspirits.…‘WhatIreallyneedissomeveryhot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Fountain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Oceangrape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firstsheopenedcontainedfreshcaltropsandeuryaleseeds,thesecond,poweredchestnutcakesweetenedwithosmanthus.”[10]
霍译:“Aroma…putfoxnutsandcaltropsinoneandasaucerfulofchestnutfudge(madeofchestnutpureesteam-cookedwithcassia-flavoredsugar)inthe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10〕WrittenbyCaoXueqinandGaoE,TranslatedbyYangXianyiandGladysYang,ADreamofRedMansions[M].publishedby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20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入手,阐述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的处理方式,分析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信息转换特征,解决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语义冲突的矛盾,为观众更准确地理解影视内容提供帮助。
字幕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体现了两种语言的转换和文化传递的移植过程。由于东西方在民族文化和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特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更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在大众传媒不断兴起的今天,不同语种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字幕翻译向全球各地的观众表现其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并以此来突破影视片的语言限制。影视字幕翻译在正确传递原片语言信息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传达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因此,在影视字幕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交际特色,传递文化内涵,还要注意译文、字幕在原有语意、语境的基础上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因为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文本,字幕翻译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在进行最佳语言沟通和文化传播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取向。合理进行字幕翻译的保留与创新,达到双向的结合与平衡。因此,跨文化交际下的语言与文化转换是影视字幕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
影视字幕翻译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翻译,它是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同时出现的惟一翻译形式。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是字幕翻译的两种形式。影视字幕翻译一般指语际字幕,是指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的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传递影视语义语境,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字幕翻译已经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字幕翻译在进行文化传递的同时必须避免因文化内涵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与信息超出现象。因此,把握好字幕翻译的特点是有效专递信息和文化的基础。
字幕翻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信息传递媒介的特殊性
观众在观看影视的时候一般都是同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作为影视信息表现形式的文字字符、画面、音乐等都是通过视、听两种媒介来向观众传达影视信息的,因此影视信息必须使视听这两种形式互为补充和帮助,才能构成影视艺术的多维度审美特色。
2.受众者接受的瞬时性
AndieAnderson(A);Unattached你一个人吗(省略Areyou)
BenjaminBarry(B);Currently目前是。(片语句)
A;Likewise我也是一样。(片语句)
B;Surprising真没想到(省略Itis)
3.字幕翻译口语化
影视字幕翻译一般是对影片中人物的对白或者心理活动的翻译,在语言上属于口语范畴,将人物的对白转换成字幕译文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清晰简洁、连贯流畅,在风格上应与影视本身的风格保持一致。
二、影视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转换策略
1.把握好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在影视翻译实践中,掌握好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言的不同,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融合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难于攻克的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影视的独特风格和文化意蕴,使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好的译制片能够帮助观众准确理解原片内涵,充分把握影片情节。如美国电影TVaterlooBridge意译为《魂断蓝桥》,这个译名简直就是画龙点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断”中永恒,而象征忧郁的“蓝”色又为这一出悲剧添加了一面凄美的幕布,为观众了解影片内容提供了帮助。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或缺失,这往往也导致字幕翻译与对白原义之间的差异,但翻译时尽可能在语言和文化信息上忠实地传达原影视片的意图和功能,使观众看完影视之后能够产生类似于原作品的效果。在影视翻译中除了要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外,影片的艺术风格、时代气息、编剧和导演的意图也是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的方面。
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本身也是对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内涵的诊释,语言的翻译可以意译,但文化方面的翻译一定要忠实于源文化,这是对译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出的要求。好的泽制片能够尽情地传达原片的文化内涵和展示影视片的风格,更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使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对片名的翻译上,Rebecca被译为《蝴蝶梦》,JaneEyre被译为《简·爱》等,都是对内容进行了最佳概括,既简单明了,又能引人万千思绪,实为影视翻译的上乘之作。
3.字幕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在影视字幕翻译中人们往往把译语看做对原作的同化过程,因此在翻译中就会产生追求同而排斥译的现象。翻译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式,这种“变式”是客观存在的,是影视翻译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语言与文化又存在相通的一面。语言与文化的相通为翻译提供了可译性,而相异使翻译出现困难,产生对抗性,因此产生了译语的异化。
但这种异化都是译者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字幕翻译时必须注意把握影视的核心,既要做到正确体现影视的基本内涵和风格,使正确传递跨文化交流信息,又要不失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在翻译中利用异化与归化的方式去翻译,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追求“和而不同”的审美效果,使译语在译者的艺术再创造中得到优化。字幕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人物对白、动作、画面、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是同步的,随着表演情绪、场景、语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字幕翻译的取舍、文化信息的处理要在尽量保持影片原有艺术风格和剧中人物风格的基础上更多考虑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正确把握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合理异化和优化,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
如在影片《人鬼情朱了》中的一个片段,山姆的鬼魂和通灵女巫奥德美来到银行提款。Sam;Tellhertomakesureitgoesstraightupthethirdfloorfilebecauseyouhaveatransactiontomake.Odamae:pleasemakesurethisgoesrightuptothethirdfloorfilebecauseIhaveatransfusiontomake.Bankclerk:Awhat(山姆:告诉她马上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你马上要交易。奥德美:请立即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我马上要郊游。银行职员:什么)原文中transfusion与transaction在读音上相近,奥德美因为心情紧张没能听清山姆的话,又因为她是按照山姆的指示行事,根本没经过大脑思考,所以就说出了一个与上下文毫不相干的transfusion,引出了银行职员诧异的一问。如果直译为:(山姆:告诉她马上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你马上要交易。奥德美:请立即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我马上要输血。则由于翻译成中文之后“输血”与“交易”在读音上并不相近,这一情节对中国观众来说就显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拘泥于字面意义的忠实,而应大胆创造,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听觉效果,从而保证情节的顺利进行。
在翻译外国影视作品时,尽量保持原剧风格、异国情调是有必要的。原作中富有个性或鲜明的语句、比喻等不要轻易舍弃。对于西方影视中的感叹语句在翻译的时候尽量运用“呢呕”“哇噢”等西式感叹词,以更加贴切地表达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
4.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艺术,美学
引言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被称作得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以创新着称。可以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现,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终结和现代小说的兴起,也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称之为一个“不世出”的作家(“不世出”指的是一个世纪里可能还出现不了一个)。他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完美意境,其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世人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进行美学解析,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具有非常的意义。
一、叙述语言之美
1、隐喻
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并被广泛阅读,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叙述语言。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诚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在小说中所应用的叙述语言并非以华丽见长,但在其字里行间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语句的和谐,以及其对文体娴熟的驾驭能力。这或许与来自巴尔扎克及其长期的仿写磨练有关,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其人物叙述语言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丛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在这段话中,除了优美的叙述语言之外,还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为我们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隐喻”,而像这样的句子,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隐喻”是普鲁斯特较为喜欢应用的叙述语言技巧。如:
在谈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时,文中写到:“这种病人只从别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发光星体的光以及某些物体只容电流通过一样。”
再如:“每过两分钟,德夏吕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强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问题,犹如贝多芬探询的短句,按同一间隔反复出现一一配以过分华丽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动机,变调和‘主题再现’曲[1]。”
2、复合句
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在这个复合句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维尔迪兰夫人矫情的面目。维尔迪兰夫人矫情的原因是有爵位的康布尔梅夫妇到了;矫情的对象是新客人,“我’,和夏吕斯等;矫情的表现是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只顾同大夫说话;矫情的心理状态是故作镇静。在这个复合句中,作者把维尔迪兰夫人矫情的原因、对象、表现、心理状态都给我们表现出来了。在一个长长的复合句中,使维尔迪兰夫人内心状态和外表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
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
二、人物形象塑造之美
在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定然能发现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人物形象与传统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人物形象要比其他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显得更为“别致、新颖”。这也是普鲁斯特笔下的《追忆似水年华》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
三、美妙而奇特的想象
美妙而奇特的想象也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呈现出来的美。如:
美丽的星期天的下午啊,当我一想到你们,至今犹历历在目,确实,当初我把书一页页往下读的时候,白日的炎热在逐渐消散的时候,你们就已经把那种不寻常的生活裹了起来,让它逐渐地、一点一点地结晶。这个晶体变化极慢,里面贯穿着枝头的绿叶和你们静悄悄的、回荡着声响的、香气怡人的、透明的每一个钟点。
……
圣伊莱尔教堂的钟声沿着地平线悠悠传来,声音虽弱,却依然浑厚铿锵;它们从那么远的地方,穿透一层层的空气,却没有与空气混合,一道道声波的连续的颇动给钟声四周留下一条条棱纹,掠过花朵时发出阵阵共鸣。
将美丽的星期天想象成与之怎么扯也扯不上关系的美丽晶体,实在是超乎常人的想象,而普鲁斯特不仅将之想象成美丽的晶体,同时他还能看到那晶体里枝头摇曳的绿叶,听到“回荡着声响的、香气怡人的、透明的每一个钟点”。而将教堂钟声想象为不单单可以用耳朵听到,还是“四周具有一条条棱纹”的。
四、细致的裂变式描写
裂变式描写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引用的另一种独特的手法。如:
突然之间,我回忆起来了。这种味道正是那小块玛德莱纳蛋糕的味道,在贡布莱,每星期天早晨(因为星期天在做弥撒的钟响以前我不出门),……
一旦辫认出来莱奥妮姑妈给我吃的那种用权花茶浸过的小块蛋糕味道(尽管我还不明白或要等到晚些时候才明白为什么这个回忆使我那么高兴),在我眼前立即象戏台布景似的浮现临街的那座灰色老
房子,姑妈的房间幸街面,另一面连接面朝花园的楼房这是我父母的座后加建的(这段截接的墙面迄今为止只有我重见过),随即浮现城市,从早到晚的城市,时时刻刻的城市,浮现我午饭前常去的广场,浮现我常去买东西的街道,浮现我们天晴时常走的道路。……
诸如以上这种细致的裂变式描写,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处处可见。普鲁斯特以其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将其笔下的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裂变为无数个。他喜欢将感觉停在某一秒,细细地去体味个中的美妙与,这就是他的快乐,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