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将“互联网+”推向新高潮。而最近,一篇《你个设计师有什么成本》的吐槽文,更是刷遍朋友圈,引起广大设计同行的共鸣。
作为以创意为导向的设计行业,在传统模式下的生存现状已然矛盾多多问题成堆,在加入互联网模式的辐射之后,这些传统行业的痛点是否依然存在?在新的平台之下,设计师能否依赖高新技术与全新的规则来减缓甚至消除这些行业痛点?又或者,在既有问题还没快速解决的当下,是否因为互联网的“搅局”,会派生新的矛盾?“互联网+”大潮袭来,设计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值得每一个设计人深思。
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意见》中,国务院明确表示,要通过“强化创业创新支撑、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发展开放式创新”强力护航创业创新。
而早在下发意见之前,北京作为“设计之都”,已经于2012年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以此为契机,探索“科技+设计”模式,通过创新组织方式,在服务支持创客、营造创新氛围、扶持小微企业创业、激发社会创新消费需求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将服务贯穿于产业链条,以资源协作推动设计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设计由趋同向个性转变,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由一线城市带头的产业创新,正逐渐席卷整个设计行业。在《意见》正式下发之后,设计行业的创意之路,有了更具体的政策保障,以创意为核心的设计行业,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
在新平台已经伸出触角亟待设计群体变革适应的档口,设计师的朋友圈,却被一篇《你个设计师有什么成本》刷爆。设计成本问题,毅然排在了行业痛点的第一关。无论是传统的设计市场,还是即将转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设计蓝图,此消彼长的行业痛点不解决,将一直影响整个产业的未来格局。纵观当下的设计市场,以下这些痛点,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行业动脉。发现阵痛,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药到病除。
2,无序从业多规范运作少
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它涉及了解建筑设计原理、室内使用功能、建筑结构的安全、消防、设备及对建筑内部的美化和装饰等等重要内容。目前,在众多的从业者于设计者之中,仍有很多的人并不懂得设计是怎么回事,不了解设计规律、规范与程序,没有设计技能,甚至只用“效果图”或口授方式来指挥做施工,“设计者”在装饰装修业中,真可谓层面繁多,鱼目混珠,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对比庞大的市场需求,真正懂得设计并按设计规范、行业规律运作的人还是太少了。
3、设计配角多企业重视少
在很多装修企业中,设计及设计师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目前由于市场的不规范,至使装修装饰企业承接工程时其主要精力并不放在“设计”本身上,“内定”、“走形式”与“陪衬”总是让室内设计师感到非常尴尬。设计的“配角”与“点缀”作用只是用来说明装饰企业的人员配置与组织的完善,这不能不说是室内设计界的悲哀了。工程中甲乙双方的领导意识决定着室内设计的真实思想,无论专业的室内设计师试图对室内空间设计做出怎样回答,都很难在企业管理与设计学科不平等层面上有着真实的对话。
4、眼低手差多实力强者少
对于刚刚从业的设计者来说,“专业”表面现象的背后常常缺乏必要的社会内涵与文化内容。眼低手差者表现为理性较差、基础识知欠缺、语言表达不清、绘图技术偏低;而眼高手低者则充满自信,他们善于强调设计师的主观性,忽视现实的客观性;喜欢艺术化感性的判断,缺少为设计逻辑的思考;依赖资料上的“经典”样板,仿造“式样”而不讲究实际情况;大谈理论或主义观念,模糊现实人文对应。眼高手低与眼低手差之人都不能很好的驾驶设计,这样的设计师在现实中混行业,一知半解,不求新知也是大有人在的。
5、奉献设计多应得费用少
6、绘图人者多设计师者少
现在装修装饰企业中大多都有“室内设计师”(有些公司是临时聘请),社会上、学校中也都有一批为企业从事室内设计的专业人士。但从目前的“设计师”整体素质来看,那些在电脑旁的“设计师”,多数是一般的绘图者而不是设计师。他们利用电脑把别人的(老板或设计师)想法或自己从书中印刷资料上汇集而来的“式样”进行一番为实际工程对应的拼贴、修改工作,这算不上真正的室内设计师所作的工作。
7、模仿流行多原创设计少
抄袭之风,在室内设计界从未停过。闹得沸沸扬扬的有之,但一些小打小闹更是不断。我国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柳冠中曾公开表明:中国的设计师千篇一律的用外国的衡量标准来认为自己有创意,有设计了,不觉得可笑么整个业界都是如此,不光是建筑界、室内设计界、产品界、工业设计,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普遍反映出中国人的浮躁,没有骨气,急功近利。中国设计师创新力不足,与学校教育关系很大,学校教出来的都是技校生,行业内具体操刀的人都是设计工人,这也导致后期工作都要通过抄袭来完善自己的设计,另外,甲方指明必须要和那个空间一样的设计,设计师也只能听之从之。
8、各行其是多交流沟通少
工程工期紧,设计任务忙,造成很多设计人各行其是。公司与公司之间、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内地与外地之间交流越来越少,这带来的直接不良后果是设计师在行业信息、学术研究、经验研讨等方面上缺乏必要的资源同享,沟通成本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交流与支持的滞后在行业内发挥设计师的社会作用,维护室内设计师权益,发展与同行间的合作等方面对设计师与设计界的健康发展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9、粗制滥造多精品实现少
精品或具有设计理念的室内作品,是每一位室内设计师的必然追求,但可惜的是,在我们的环境中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一方面反映出设计师的真实能力与水平问题。一方面也存在着客观现状条件的限制问题。另一方面业主与施工方对设计作品带来的影响问题也是极为客观现实的。利欲的作用,会使室内工程设计在工程资金、偷工减料、利润效益、技术简化、工期速成等方面形成必然的结果,作品的质量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10,拖账欠账多稳定人才少
在当前的情况下,拖款周期已由之前的一年拉长到1年半到三年不等,所以很多大规模设计公司疯狂接单,靠每笔单签订时支付的10%维持公司资金的滚动,而一些接不到单的中小公司则被活活拖死。而行业内的新鲜血液,由于市场的不景气,跳槽成风,中小企业的后续人才力量,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此恶性循环,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面对上诉的行业痛点,当互联网+设计来袭,设计师的角色会有怎样的转变?对于这些既有的行业痛点,能否有相对应的补救措施?在7月18日创基金2015中国设计创想论坛上,面对互联网+设计的这个新组合,设计界的精英,也对未来的这场互联网颠覆带来了自己的畅想。
范凌:在互联网行业里,如果第一种叫“互联网+设计”,会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家居”等的出现。第二种是设计+互联网,08年以后互联网创业里特别多的创业项目是针对用户端,所以设计师的作用史无前例的重要起来。科技公司设计师的比例升高,给科技行业带来非常多的价值。
阮昊:一、设计是小而美的大平台。未来所有现在很多的类似工作都会被软件、信息取代,取代后整个后端全部转给专机,我们的工作会前移,所有工作免费,这个会变成一个大平台像航空母舰一样,上面的战斗机就是小而美的。
二、设计对象会被贯通,以前的设计师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互联网是用户体验,我们逻辑从上往下看,起点是不一样的,从下往上看起点都是用户,起点一样的情况下,逻辑是通的,未来我们可以从各个行业到一系列全部贯通。
三、我们也在尝试通过设计方式进行投资。我们参与很多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初创企业,我们作为合伙人进去,我们占一定比例,把设计费溢价部分作为股价进去。产品需要迭代,设计价值放大,不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我们在革命,雇佣军更可靠,还是兄弟可靠肯定是兄弟可靠,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对设计影响第三点。
四、整个会变成众筹的模式,这个模式未来一定会很普及。所有的创意来自普通老百姓。
肖平:互联网对设计的改变、影响,工作模式上没有太大的冲击,在创意阶段的。它还是要靠人的智慧。但是在营销模式上是有冲击的,在商务环节可以应用互联网的速度、资讯、流量这样的一系列东西来辅助我们在营销模式上的一种扩展。
张靖:设计师能否被替代,这是肯定的回答:不能被替代。但是设计师的职业会不会被替代很多设计师会被淘汰,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用互联网打造产品。其实最重要的本质还是在于产品,只有做好产品、做好服务才是最关键的。
符军:未来互联网一定会在设计行业算是颠覆性的,也是彻底性的改变。不但是在运营模式、市场模式、管理模式,或者说设计师本身的角色,你的工作的范畴、角色,在里面的定位可能都非常模糊化,我感觉这个问题是比较清晰,可能更多的年轻设计师掌握这种技能更好。
桑林:我们公司在做设计的时候,改变了设计思路,不断通过互联网的调研,利用互联网将我们的设计迎合市场,也做一些产品性的投资。互联网的一些关健词,设计与设计人的商业性投资,或者受众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我们未来的展望,可持续性发展,受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还是很大的。
无论未来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与颠覆有多大,设计师,都是这个行业内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设计师的角色不会被机器取代,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发生而削弱,反而会更强大。但我们要追问的是,在机器威胁论的面前,设计师的角色怎样才能更强大
第一,我们要主动设计,不能被动设计。除了形式之外,还有体系,还有使用方法,还有关系等等。
第三,我们要勇敢地拥抱广义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否敢于让设计的思维进入到商业、伦理、法律等各行各业中,我们是否愿意寻找设计师之外的合伙人一起产生极致的产品,或者是极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放下焦虑,我们是2000年的历史行业,在过去五年十年中发现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不能焦虑,需要发现我们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需要的。
变与不变,都需要设计师正视当下的行业现状,用互联网语境来看设计。设计企业出现两极化的趋势,未来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进行设计,带来更主动地改善产业关系,设计的定义需要更宽泛。设计的未来是乐观的,积极的。
抛砖引玉,直面发展。在设计行业与世界接轨的机遇中,互联网只是未来设计行业所面对的挑战之一,我们设计师应如何面对世界?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或许,思考怎样提高设计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怎样提升室内设计师的整体素质,是前行的第一步。作为设计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守本心,做好设计师该做的事,用最好的状态应对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是工具,是平台,设计师的原始创造力,才是行业无可替代的绝对价值所在。期待“互联网+设计”的新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