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潜力行业是指有杭州特色、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杭州提出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即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保健、化妆、女装、运动休闲、婴童、工艺美术等十大行业。
●延伸阅读●
成都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
体育和旅游业的融合是两个产业之间叠加重组,形成兼具体育和旅游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成都在文化体育旅游行业融合方面进行了以下布局,成绩斐然。
(一)产业实力联动提升
形成了成都文旅集团、建川博物馆、武侯祠锦里等一批支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骨干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旅游市场持续旺盛,旅游演艺、电子竞技、山地运动、冰雪运动、体育休闲等融合性业态快速发育,以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博物馆、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体旅融合产品。文创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整体超过全市GDP平均增速,游戏、动漫、音乐等多个文创领域纳入国家布局,赛事体系基本形成、活力较强,旅游增长活力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二,文体旅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持续提升。
(二)行业资源互动延伸
(三)产业布局相互衔接
从产业布局来看,成都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呈现交叉叠加的特征,为共享区域自然资源、遗产资源、文体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有形资源和区域品牌等无形资源创造了条件。成都通过规划建设的若干产业功能区,以产业生态圈为发展模式,以产业生态链为组织方式,有机整合文创产品、运动项目、文体设施、文创产业集聚区、景区景点等文体旅资源和产业要素,为文体旅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成都统筹布局了若干产业功能区,创造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从功能定位和要素匹配来看,其中以文体旅产业融合为发展方向的有20个产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达到4187平方公里,分布于20个区(市)县。其中,多个产业功能区地跨2个以上的区(市)县,有望突破金融资本、财政政策、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突破区划限制,有助于形成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精准匹配,增强文体旅融合的产业聚合力。
(四)融合载体形态创新
徐州打造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
作为资源型城市,徐州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通过区域产业网络绿色生态型嵌入之路,打造了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摆脱了对煤炭等传统资源的依赖,形成了资源型城市新发展理念产业转型的区域样板。
(1)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衍生
徐州是国内同时占有盐资源、煤资源和煤盐化工配套产业资源优势的少数地区之一。境内有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徐州矿务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年产优质原煤曾达到1200万吨。徐州以煤盐资源作为绿色开放型产业链的引力源,吸引了资本对电力的投资。徐州龙固坑口矸石发电有限公司由国泰能源、天能集团和沛县共同出资,利用煤泥、煤矸石发电,无锡益多投资发展集团和益多集团(亚太)有限公司共同合资建设天成氯碱自备电厂,徐州矿务集团、大屯煤电(集团)公司利用矿区煤矸石和低热值煤,通过自建、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综合利用电厂。
(2)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形成
煤炭资源转变为电力资源,完成了传统初级资源的新跃迁,新资源吸引外来企业集聚,不断衍生出新产业链环节,徐州开始形成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充沛的电力资源为电解铝和新型铝材加工产业提供了新资源基础。徐州吸引了十余家铝加工企业,总投资达100亿元。同时,徐州铝产业集聚又吸引了周边100公里范围80万吨电解铝,200公里范围150万吨电解铝,向徐州进行资源流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徐州以生态技术创新作为根本驱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来解决化工等产业污染问题。以往作为废弃物会污染环境的化工中间品和衍生品,徐州将其打造成为化工产业链与其它资源型产业链的耦合节点,进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使资源就地转化,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产业链多个单一链条间的耦合,从而促进了区域产业网络形成。
(3)徐州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升级
徐州通过一次次资源跃迁,将传统煤盐资源,跃迁为电力资源,再跃迁为化工原料资源,接着跃迁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资源,走上了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的升级之路。依托徐州市电力、煤炭、氯碱、硅石等资源能源优势,以江苏中能硅业公司、金浦北方氯碱、沛县天成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以徐州经济开发区、新沂、沛县等为载体,打造“石英-工业硅-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的硅材料产业链。这样,以此为基础,徐州实现了产业、城市、生态转型,连续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尹宏眭海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以成都为例,开放导报,2020
3.高伟陈红,摆脱资源依赖打造绿色开放型产业链新模式,徐州日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