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种根据它们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的和无性的。通过有性渠道(种子)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品种,简称有性品种。无性繁殖的品种(扦插等)。)被称为克隆品种,简称克隆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性系品种常被称为无性系改良品种。有性系品种幼苗的主根因种子繁殖而明显,为直根系。种群中植物的特征是混杂和不均匀的。无性系品种一般采用短穗扦插繁殖,群体中每种植物的性状一致。短穗扦插苗没有根,是须根,根颈上有短穗疤痕,容易识别。克隆品种的优良特性可以代代相传,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芽叶嫩度强、萌发整齐、芽叶形状、大小和内在质量一致、采摘加工方便等特点。因此,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例如,起源于福建福鼎县的福鼎大白茶,尽管已经种植了100多年,但仍然是广大茶区流行的良种之一。
茶树品种是在特定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培育的。在一个地区起源或培育的品种被引入其他地区并进行栽培,然后根据其适应性分为适应性品种和非适应性品种。所谓适应性是指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无霜期、降水量、土壤酸度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该品种的适应性可根据茶树品种在引种栽培区的生长潜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进行鉴定。某品种茶树在引种栽培区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芽叶嫩度强,产量高,茶叶品质优良,综合表现与原地一致,表明该品种在该地区适应性强。茶树品种根据抗逆性分为五类:弱抗逆性、弱抗逆性、强抗逆性、强抗逆性和高抗逆性。所谓抗逆性是指茶树对寒冷、干旱、疾病和昆虫等不利环境因素的耐受性或抗性。一般根据上述不利环境因素下不同品种茶叶的损伤程度,结合枝条的损伤情况,采用抗性评分和分级方法进行鉴定。茶树品种根据发芽期可分为四种类型:超早型、早型、中型和晚型。通过观察越冬腋芽的萌发过程,确定了茶树品种的萌发期。越冬芽的萌发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物候期:鱼叶期、一叶期、二叶期和三叶期。
一般来说,由茶多酚含量高、茶多酚与氨基酸比例大(简称酚氨比)的品种生产的红茶品质优良。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适宜含量(约16%~24%)和酚氨比小的品种品质优良。例如,黔梅419品种,蒸绿茶含有36.03%的茶多酚,1.4%的氨基酸和25.7%的酚氨比。红茶汤色泽红亮,香气浓郁,口感浓郁,但制得的绿茶味道浓郁苦涩,表明黔梅419是适合红茶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引入湄潭后,春夏蒸绿茶平均含茶多酚25.3%,氨基酸1.89%,酚氨比13.4%。制得的多好绿茶形态绿绿,栗香持久,但口感较淡,说明福鼎大白茶是一种适合制作展示的多好绿茶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中,茶叶品种的适应性通常由感官评价来决定,感官评价是用同一品种的鲜叶制作不同类型的茶叶。感官评价和质量评价采用评分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准确称取3克茶叶样品,倒入评估杯中,然后倒入约150毫升沸水,浸泡5分钟,开始评估。根据五因素评价法,茶叶的质量按形状、汤色、香气、味道和叶底逐项按百分位系统分级,并附有相应的评价。最后,根据形状、汤色、香味、味道和叶底的质量权重计算总分。名优茶的总分是根据形状的30%、汤色的10%、香气的25%、滋味的25%和叶底的10%的质量权重计算的。
分数可以直接反映品种的质量,即一个品种对某一种茶的适宜性,而相应的评价可以描述不同品种茶的质量特征。由于不同类型茶叶的质量要求不同,各品种的内在适应性制约着茶叶的质量,不同品种之间的适应性差异很大,适合制作绿茶的品种可能不适合制作红茶,适合制作露地绿茶的品种不适合制作小毫型龙井平绿茶。因此,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应作为生产的关键指标之一。只有选择适应性强的茶叶品种,才能生产出相应的优质茶叶产品。茶叶品种可根据批准的部门分为国家品种和省级品种。新育成的品种只有在发芽期、抗逆性、产量、适应性等鉴定后,经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才能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以下是国家茶叶品种审定标准的摘录,以便对国家茶叶品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三个标准,其中一个可以被批准为国家茶叶品种。(1)区域试生产比对照品种增加10%,经统计分析达到显著水平;(2)产量与对照品种相近,质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3)有些性状突出,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产量和质量与对照品种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