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引言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使得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疾病、伤残以及死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进程,高龄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这些都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也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护理教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本文就高职院校加强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更好地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为护理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体制的建设与创新,促进学校和医院双方的深度合作
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学校和医院的深度合作交流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医院的需求加强自身的建设,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同时,医院也要与学校进行积极的配合,针对医院发展的需求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实现学校教学、教师研修聘任、学生临床实习和就业的完整体系,构建学校和医院共同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新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高。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根据具体实际进行护理专业的更为详细的分工。如在临床护理的课程中,学校可以增加专门的老年护理教学,而在社区护理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家政服务方向的课程,使学生在更细化的护理课程学习中,了解到不同护理的独特特点和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在自身意愿和自身条件的综合考虑中自行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向,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要坚持"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一切护理工作都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时,要注重对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医院岗位需求为根本依据的新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更好地具备护士执业资格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根据医院实际岗位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护理专业教学中知识模块的优化,建立起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学生素质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扩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在护理教学的改革中,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外,还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教师作为开展护理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护理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可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和聘任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和考核。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实践选派教师去参加进修学习或直接去医院参加实践锻炼,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获得较大的进步,提升他们的任职资格和教学技能。
在高职院校的护理特色专业建设中,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护理专业的具体特点,采用递进式的分阶段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第一学年到最后一学年的不同教学阶段,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临床实践。如在第一学年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去感受职业的氛围。而在第二学年时则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临床实践,在教学中进行模拟病房的实训,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技术操作和护理任务。在最后一学年的教学中,学校可安排学生去医院进行较为长期的临床实践,完成实习任务,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
五、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教、学、做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可积极推行教、学、做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中西医护理知识异同点的了解和分析中,把握重点知识,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通过具体的临床实践护理教学,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考核,让学生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改正不足,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强化高职院校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医院、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做到职业性、实践性、超前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强化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出合格的技能型、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叶青.高职护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践[J].护理研究.2011(3)
[关键词]护理学研究生临床护理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关键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
1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
1.1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角色内涵专科护士(CNS)是指在某临床领域具有广博的经验,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向患者提供最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护士[1]。
欧美等国家将专科护士定义为具备一定条件的护士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具备相应专科护理能力并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护士[2]。加拿大和英国对CNS的培养要求兼有专科证书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2种形式[3]。
余陈佳、徐洪莲认为造口治疗师是指具有专业造口治疗技术和护理基本技术的高级临床专科护士[4]。CNS要求知识与技能并重[5],不仅"具有专业化的特征,还具有专业的扩展和高级的特征,硕士教育是实现这些特征的途径"。
1.2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定位CNS角色的核心功能是临床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直接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提供辅导和咨询能力。凌健等认为,CNS的角色主要有直接护理者、系统支持者、教育者、研究者、公共和专业领导者,并承担着相应的职能。英国一项研究通过对463名CNS的调查显示,临床护理占CNS工作内容的68%,其次是其管理职能,占24%。
1.3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培养与发挥对于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培养,国内外主要采取学历教育、实践培训和资格认证等途径来实现。1917年英国Mummery医生最早提出"造口护理",1961年,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的Turnbull教授和NormaGin开设了第一所肠造口治疗学校,1978年,世界ET协会(worldCouncilEnterostomalTherapists,WCET)正式诞生。1988年,长海医院喻德洪教授在上海举办了肠造口培训班。2001年,中国内地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在中山大学创办,这也是国内第一个规范培养专科护士的办学机构。目前全国共有造口治疗师学校8所。
2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发挥现状分析
2.1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发挥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护理理念、专科护士的实际临床能力和态度,以及专科护士的角色意识、工作范畴是否明确,是专科护士角色功能是否成功发挥的关键。而工作态度是其角色发挥的前提,同时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医生和同行的认可和支持。
2.2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ICU专科护士和造口治疗师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基本具备了国外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其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以及咨询能力等达标率均达95.0%以上。②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其科研信息能力的达标率仅为70.0%,有待进一步提高。
2.3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评价目前,国内对专科护士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有研究和探讨。凌健从专科护士的角色规范和工作职责角度对其能力标准进行了探讨。杨小平则探讨了CNS认证指标体系和角色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但以上探讨多属于学术上的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形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的规范性评价体系。
此外,林丹、于卫华通过抽样调查对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如何评价进行了研究。他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科护士培训后在健康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工作认同感、对专业前景看法的自我评价满意率显著高于培训前水平,但在科研能力、专业认同感以及对专业前景看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提高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发挥的对策
3.1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和专科护士的认识水平李秀华等认为,"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给予其清晰的工作职责并予以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
3.2加快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制度建设我国已经采用了ET的资格认证。除了在资格认证中规定的培训之外,还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进修制度,为专科护士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通过进修制度,还可以提高伤口造口专业护士的学历层次,为成长为CNS奠定基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在专科护士评价体系基础上加快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其评价标准的建设将很大地促进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人才建设和储备。
3.3学历教育和培训中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护理大学本科教育停滞了近30年。我国CNS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CNS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护理专业化的发展[3]。
如何在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中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也将直接影响到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在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中,已经重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大多要求实践课程达到50%以上。这种课程设置是切合实际的。
[1]吕岩,赵维纲,董颖越.国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与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956-957.
[2]蔡碧珊.我国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44-45.
[3]陈华英,余华琴.我国专科护士与临床护理专家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4):189.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高级职称双师
2.2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2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教学方法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3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教材建设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教学资源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5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1专科护士的发展
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但是一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在美国出现大规模的专科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熟并被各国引进。近年来,专科护理的领域不断发展,日本护理协会在1993年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委员会,1997年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伤口/造口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3]。我国大陆地区专科护士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有护理专家建议在护理专科领域培养专科护士。2005年及2011年,我国卫计委颁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建立专科护理岗位且加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4-5]。我国最早开展的专科培训项目是ICU、伤口/造口和手术室,截止到2010年底,专科培训项目开展数量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ICU、急诊和伤口/造口培训[6]。
1.2伤口/造口专科的发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1854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就出现了创伤护士的足迹。目前,伤口/造口专科领域主要以学术机构培训、认证及再考核为主体。美国是伤口造口失禁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国家,1900年,成立了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Wound,Ostomy&ContinenceNursesSociety,WOCNS);1961年,开始逐渐在克利夫兰诊所和哈瑞斯伯格医院建立了世界最早的造口治疗师学校,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标准,并于2010年被美国护士协会认证为“提供伤口造口和失禁护理及实践标准的护理实践专科”[7];此外,2003年成立的美国伤口管理学院(AmericanAcademyofWoundCare,AAWC)主要负责美国伤口治疗师的资格认证。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在NormaGill奖学金的资助下,上海派2名护士赴澳大利亚学习造口护理[8]。2001年之后,我国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逐步全国铺展开来,在《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中[9],明确将伤口/造口专科纳为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专科护理领域。目前,广东、四川、安徽、湖北、江西及重庆等地均有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通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2.1国外通科护士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2.2国内通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3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及启示
3.1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国外已经在肿瘤、急诊、家庭访视护士、助产士、初级卫生保健等有所研究[25-32],国内在急诊专科、PICC专科、糖尿病专科、ICU专科及手术室专科均有研究报道[33-37],但尚未检索到关于伤口/造口专科领域的官方核心能力评价,往往被纳入到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s,CNSs)的大范围内进行讨论。例如:美国目前将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归入急救这一大范围,进行统一评价(包括临床诊断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临床护理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反应力、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但是有研究者指出[38],创伤护士(traumanursepractitioner,TNP)可能存在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甚至门诊的每一个阶段,经常会参与病案管理团队中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但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对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效测评,因此需要开发一个真正关于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3.2对开展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的启示
4小结
为适应新世纪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高等护理教育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特别是护理教学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美国的医学教育(包括护理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由于美国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毕业生的质量关系到医学院的名誉和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医学院的主要目标。所以,美国各医学院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研究与评价。从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在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现代医学教育成果,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护理教学课程改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之路。
一、国外医学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1.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前2年),有目的地渗透临床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阶段中(后2年),更多地联系基础医学知识,甚至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在整个4年的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基础课教学中,将形态学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功能学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以及涉及内外环境相互影响的课程(免疫学、微生物学、基础药理学等)分别组合起来,集中授课,较好地发挥了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临床教学中强调以器官系统学习为主,课程主次分明,基础内外科教学比例较大。在学习某一器官系统时,特别注重联系组织、解剖、生理、药理等知识,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较深,理解较透。
3.早期接触病人,提高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许多院校在大学的第一年即让学生接触病人。与其说是采集病史,不如说是与病人交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各学年学生与病人交流的内容不同,由浅入深,从简单交流,到详细了解病史,制定正确诊治方案。待毕业时,每位学生均能自如得体地与病人交流,顺利完成采集病史、查体,指导病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全部内容,为进入住院医师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美国医学院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素质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5.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美国各医学院非常重视网络的应用,几乎所有的课程均有网络教学内容。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内部网络,网上内容丰富,有文字,也有大量的组织解剖图片、病理样本及切片等,有的还配有三维动画。当授课教师讲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随时切换投影内容,基本上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讲解的内容丰富、实用、全面。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了解所学内容,扩展知识范围,查询最新医学信息。此外,硬件系统建设也非常完善,网上检索、网上答疑、网上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较好地评价毕业生的质量,美国医学院探讨了许多评价方法。一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通过考试、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是比较传统的评价方法;二是学生彼此之间打分,相互评价。这是某些医学院比较推崇的方式,他们认为学生彼此评价更能准确、客观地代表学生的能力水平,并起到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作用;三是一次性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也是各学校之间评比的主要方式;四是随机抽取毕业生调查,通过用人部门对毕业生水平和能力的反馈,评价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以上手段,学校分析寻找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我国医学护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高等医学专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我校医学系从1985年就开始进行专科层次医学护理人才的培养,2000年起又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对高级医学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有关高等护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几个初步设想,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认识到,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基层应用型加复合型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1999年,教育部在发展护理教育的有关文件中提出了“逐渐萎缩和规范中等专业护理教育,扩大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逐步优化和提高护理队伍基础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应将重点放在适应未来高级护理人才和社区医学护理工作的全科护理医学综合教育上,教学实习应增加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实习,并增加环境与健康,预防与保健等社区医疗护理的训练;临床技能应更多注重适应不同层次的护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未来高级护理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
【关键词】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大专学历5年以上或本科学历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者,具备ICU工作经历者优先。采取全院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护士自愿报名和护士长推荐,经护理部专科护士考核评估小组选拔符合条件的护士42名作为培训对象。
12方法
122培训方式①教学师资:专科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均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ICU医师、临床护理专家担任;临床实践指导带教老师由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具有5年以上ICU工作经验的资深ICU护士担任。②教材:选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培训教材,每周2~3次理论授课,每次课4个学时,共136学时,尤其侧重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③监护技能训练:我们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医院,拥有现代化、标准化的护理示教设备。示教室随时开放,为学员提供操作技能训练。重点是临床监护技能训练,如人工气道的建立,生命体征、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深静脉置管护理等;监护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包括呼吸机使用与参数的调节、微量泵、电击除颤、心肺复苏与简易呼吸气囊应用等。④临床实践:将综合重症医学科、心外ICU、CCU、RICU、NICU、PICU确定为临床实践基地,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组,选2个ICU进行临床实践,每个ICU实践80个学时共160学时。采取一对一带教,重点培训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动态观察,各种监护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监护技能操作。
123考核考评成立考核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组织成立ICU专科护理考核评估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系统护士长和ICU护士长组成。考核内容: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理论测试和监护技能考核,结合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考评。专科理论测试占40%、监护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临床实践能力评估占20%,各项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再按比例折算成实际分数,成绩达到90分以上为合格。
2结果
参加培训的42名护士经过考核,有30人成绩达到90分以上,授予院级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比较ICU专科护士培训前后专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由623分提高到925分;临床监护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由705分提高到942分。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通过双向聘任的方式分别到各个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监护工作,对与专科护士共事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独立完成监护工作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应急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了解同行对专科护士的认同度比参加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认同度明显增高。
3讨论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要体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当具备的能力及特点。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早期只有科学学位护理学研究生,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总目标结合护理专业要求而制订,如复旦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经过3年理论知识学习、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实践,掌握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护理教育和较高的护理研究能力等。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并提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学科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可见,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后从事护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临床护理技术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养的是临床专家。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况
2.1课程结构与内容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相对比较短,目前各院校没有统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和课程内容,多数是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3]。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主要是学科式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由三大模块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科学学位课程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学术交流与科研写作等;专业课则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有护理教育学、卫生政策学、护理研究方法论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启动晚,其课程结构和科学学位类似,如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除公共必修课外,还有专业基础课,如护理理论、高级健康评估、病理生理学等;还有专业及选修课,包括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老年护理与实践、高级护理实践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课程模块类似,并且公共必修课多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等,但是专业课和选修课侧重点不同,科学学位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研究,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尤其注重临床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2课程实施
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多数是与医学其他专业一起上课,采取大班集中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第二军医大学则比较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上课,教学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李亚洁[6]指出,研究生临床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项目作业法、专题讲座法、录像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如角色扮演、病例汇报、读书报告、分组讨论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施形式比较灵活,学生自主性比较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的特点,即以“导”、“研”为主的教与学。
2.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保证护理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估主要是由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与医学教育评估一并进行,且与医学教育评估执行同一评估标准和方法。
3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培养目标
3.2课程资源匮乏
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3],汪健等[14]指出:国内部分院校护理学研究生课程种类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小,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差别不明显,有的课程内容几乎和本科阶段的内容相差无几,课程内容相对落后,缺乏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知识和信息。国内学者李芳芳等[15]对上海3所院校在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专业课程资源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程数量和课程满意度均较低。
3.3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研究生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16],而课程内容是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的。但是国内多数护理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是相似或近乎相同的[5]。李春玉[17]指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课程设置没有支持各研究方向,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群。李芳芳等[15]调查指出: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提出了要设置与自身研究方向相符的专业课程的需求。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学位的增设,要求细化专业方向,构建匹配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方向的设置势必要逐步规范完善,课程设置内容不仅要凸显护理专业特色,还要体现专业方向的不同。
3.4课程设置不能反映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不同
课程设置应该围绕教育的哲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角色胜任力为根本进行设置[18],反映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标准及社会的需要和期望[19]。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培养都是以达到某种专科能力为目标[20]。胡翠环等[5]指出: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性:不管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对此,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2012年,谭静等[21]分析了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提出以核心能力与知识要求为指引,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按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开设专科疾病与护理学课程,根据专科特点安排培训内容,突出专科护理技术和专科症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