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瓦猫,在滇西北一带很有名。白族瓦猫,俗称向吉虎或降脊虎。白族称老虎为大猫,白族崇虎,因此将虎的形象化作瓦猫供上屋脊门头以示避凶向吉、降脊镇宅。此外,瓦猫有“逢凶化吉”“扶正却邪”“吃金屙银”“招财进宝”等象征。白族瓦猫灰陶素胎,造型古朴。瓦猫在工艺制作上讲究:“口要张,肚要空,屁眼要通”。传说中,只要在瓦屋顶上装了瓦猫,就会把外面的金银财宝吞进肚,屙到主人家里来。
密祉花灯
“十个密祉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密祉坝,处处闻歌声”。密祉花灯指的可不仅仅是扎出来的那个花灯,还有围绕着这个灯开展的活动,也就是因灯而起的灯会。密祉灯会的程序一般包括扎灯、接灯、耍灯、捂灯、闹灯、卸灯。从正月初六、初七就开始筹备,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谢灯,历时十天左右,灯会一般由民众自发组织,极为热闹,是当地的一大盛会,堪称“东方狂欢节”。
密祉花灯中有一个活动很特别,就是几乎每个灯班都有的保留节目“美女划船”。关于“美女划船”,有一个很“香艳”的传说:乡里要建造一座桥,当建到一半时没有了资金,济世救俗的观音化作一个美女划着彩船来到湖中,她对众人说,谁要是用银子打中她,就嫁给谁为妻。人们都想娶她为妻,纷纷向她扔银子,可谁也打不中她,而彩船却装满了银子。后人为感谢观音就编了“美女划船”这一节目。
鹤庆绵纸
鹤庆绵纸白如绵,薄如蝉翼,质软防蛀,吸水性强,有“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绵纸誉云南”之说。鹤庆绵纸以枸树皮为主要原料,纤维多而长,出浆率高,细腻而洁白。绵纸过去是抄写经卷、书写契约的好材料。除书写纸外,还有包装专用的双超纸,其厚度为一般书写纸的三倍左右,韧性好,经久耐用。
洱源唢呐
洱源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而“唢呐之乡”的唢呐吹得最响亮、最出名的要数松鹤村。
在漫长的衍生发展过程中,松鹤村的唢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和统一曲牌。唢呐音乐可分为民俗和戏曲两大类。民俗类指应用于各种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社火集会等场合的曲牌。戏曲类则专指白族“吹吹腔”戏中使用的声腔过门和各种间奏吹打拍子。白族唢呐音高一般为C调或D调,演奏时很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换气法”或“自然换气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形成强烈、粗犷的风格。
在松鹤,全村有20多个唢呐吹奏班,180多个吹打师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仅10多岁,可吹奏《龙上天》、《蜜蜂过河》等大小360调。
南涧跳菜
跳菜雅称“奉盘舞”,俗称“抬菜舞”。彝族村寨,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无论哪家办事,村里的男子汉都要剃光头发,亲自下厨,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合着音乐的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的布局摆菜。这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是为尊贵宾客而跳的一种礼节性舞蹈。这种舞蹈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宴席跳菜”,另一类是“舞台跳菜”。
“跳菜”诞生于南涧县。“南涧跳菜”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盛行于唐朝年间。如今的南涧因“跳菜”而出名,位于无量山与哀老山之间的宝华镇更是有“跳菜之乡”的美称,这一带的彝族举行喜庆、婚礼、丧事等活动时“跳菜”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相传这是古时期彝族人敬奉帝王在宫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后来慢慢流传于民间,成为彝族民间艺术之独秀,饮食文化之奇葩。
小锤敲过一千年
小锤,做银器的小锤。大理的银器很有名,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特别有名,有名就有名在艺人的人数众多和工艺传承的历史悠久。全村几乎家家都有银制品选料设计雕刻制作销售一条龙服务,因为都是纯手工制作,便形成一家一品牌的现象,据说,这里的银器纯度皆为九成九。(文图/小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