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

鹤庆白族传统民居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土木结构的瓦屋面建筑。因鹤庆雨季集中和雨水较多,传统民居多以青瓦覆顶,用筒瓦、板瓦相互铺合。民居前伸重檐,在二楼屋面形成前后两侧的斜坡屋面,于顶成脊,以筒瓦盖脊。屋脊正中位置上会安放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安放的民俗仪式被本地人称为“合龙口”,传统上是鹤庆民间一项十分隆重的建房仪式,届时会宴请宾朋,一起庆贺。“降脊虎”是鹤庆白族人对瓦猫的白语称谓,作为白族人的镇宅神兽,它以“合龙口”的传统风俗被鹤庆白族、汉族、彝族等各民族人家代代传承。“降脊虎”同时也会被安放在民居院落的大门之上,所以在鹤庆,不论是“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传统民居建筑上,还是部分现代民居建筑上,处处可见瓦猫“降脊虎”的身影。

在房屋屋脊或大门上安放“降脊虎”的风俗在鹤庆由来已久,是鹤庆本地民间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物。“降脊虎”在鹤庆白族人心目中具有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功能。关于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的历史渊源,有起源于原始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的镇宅说、虎崇拜说,还有明代屯军传入、多元文化融合之说,因历史悠久,难以进行细致的追根溯源,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进行研究考证。在房屋屋脊或大门上安放“降脊虎”的风俗,在鹤庆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中都普遍存在,呈现出整个区域都有分布、普遍信仰的状态。

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传统上造型多取虎状,形质古朴,厚实粗壮,独具特色。头颅高昂有张力,头型相较身躯较大。嘴呈大开之态,龇牙咧嘴,上颚大,下颚小。身形矫健,运用几何化的装饰手法装饰,立在筒瓦基座上或站或蹲,姿态各异,给人以一种神气十足、威严之感。传统造型工艺制作上十分讲究,“口要张、肚要空、屁眼要通”,风越过屋脊时会呼呼作响。传统上瓦猫“降脊虎”造型形态不多,但经过近年来瓦猫工匠、瓦猫制作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展,现代的瓦猫形态已经有200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如今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的造型也与时俱进,通过诸多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仅只从民俗需求出发,还结合了工艺品、旅游产品的审美需求,在造型姿势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兼具了功能性和审美性,演变出一些憨态可掬、萌动可爱、寓意美好、工艺复杂的造型,深受艺术家、收藏家、旅游者的喜爱,不仅可以满足传统民俗要求,还可以满足居家装饰的艺术审美需求。

鹤庆瓦猫“降脊虎”的传统制作在甸北、甸南均有分布。甸北主要集中在辛屯镇三贝河村。三贝河村曾经是一个传统烧制青砖、筒瓦、板瓦、瓦当、瓦猫的村庄,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各类烧窑达40多座。如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了保护好鹤庆的青山绿水,村里的烧窑已全部废除,烧制砖瓦、瓦当、瓦猫也成为历史。甸南瓦猫烧制主要集中在金墩乡赵屯村、和邑村的几个自然村里,几个村庄也以烧制青砖、筒瓦、板瓦、瓦当、瓦猫而闻名。

瓦猫制作技艺现在主要在金墩乡赵屯村委会的瓦窑自然村、北班榜自然村以及和邑村委会的迎邑自然村、和邑自然村一批传承人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他们是郜金福、徐庆光、郜云龙、郜怀勇、郜玉书、郜万昌、郜锦彦、郜广生、郜锦荣、郜树生、李建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郜金福。郜金福为人老实憨厚,制作起瓦猫来却心灵手巧,他长期专研瓦猫制作,既充分地传承传统文化,又展开了一系列大胆地创新,成为瓦猫制作领域的佼佼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猫福”。郜金福年幼时师从李元志师傅,1988年郜金福开始在家专门从事瓦猫制作。1998年,郜金福被聘为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同年他的瓦猫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至今,连续两期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自己的作坊被确定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实验教学基地。郜金福制作的瓦猫广受好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大学展览馆、云南民族大学展览馆、大理大学展览馆、美国福特基金会收藏,作品远销到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地。

鹤庆瓦猫“降脊虎”已被收录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大量的销售流通得到不断的传播与表达,其独具一格的造型魅力、美好的文化寓意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THE END
1.云南瓦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资料.docx并运用设计理论,针对瓦猫在产品化过程中暴露出的缺乏包装这一现实问题, 拟定鹤庆瓦猫为对象,设计了瓦猫的包装和宣传手册,并尝试将瓦猫造型与现代元 素相结合起来,设计了瓦猫闹钟。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云南瓦猫;制作工艺;造型艺术;审美观念;文化内涵摘要:云童瓦当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劳动人民的...https://m.taodocs.com/p-683423121.html
2.瓦猫文创设计20231018094653.docx云南各地的瓦猫造型都不同,其中以大理鹤庆的瓦猫为典型代表,受到各种游客的喜爱。云南瓦猫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自身所学到的专业职称,尝试将瓦猫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融合,探索新的创新思路,为瓦猫的发展找到新的市场,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国内研究设计现状 1.2.1...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18/6031103202005242.shtm
3.吞金屙银的鹤庆瓦猫——一种美好的心理隐喻瓦猫是农村盖房时,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因外形跟家猫相似而得名。传说中,瓦猫能吞金屙银,只要在瓦屋顶上装了瓦猫,就会把外面的金银财宝吞进肚,屙到主人家里来,故又称招财猫。在鹤庆,几乎所有的瓦顶房屋之上,都会蹲守着一只张着大嘴、空着肚子的瓦猫,造型夸张,面容狰狞。 https://www.meipian.cn/3cp83jsd
4.微博正文龙为皇室寺庙之图腾,狮为府衙大户之门兽,唯有虎演化为护佑黎民之屋脊兽,辟邪挡煞,功不可没,云南百姓又化虎为猫,形成独具一格的瓦猫文化。瓦猫底座的筒瓦一般与房顶的正脊瓦构件黏结在一起。鹤庆瓦猫呈青灰色,张口怒目,形象十分夸张。瓦猫造型富有原始的生态美,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地...https://m.weibo.cn/status/4917390716440080
5.《猫福》《猫福》系列的设计将云南鹤庆瓦猫怪诞奇特的美感同现代消费者热衷“萌”相融合,在保留瓦猫夸张的脸部效果的同时对瓦猫的造型进行处理,将重点放在了瓦猫的头部造型,保留瓦猫大嘴大眼的特色,将“吞金屙银”的传说融合成瓦猫口中的一枚金钱,具有招财进宝,趋吉避凶的美好祝愿。 http://www.vfund.org/html/82/n-982.html
1.高清图集鹤庆印象瓦猫情深鹤庆的白族民居,在格局、设计和装饰上,蕴藏着无数的巧思和智慧,庭院,厅堂,照壁,彩绘,木雕……在众多的特点之中,立于屋脊之上的瓦猫,造型别致,气质古朴,夸张的造型之中,又有逼真的神态,着实令人难忘。 瓦猫,又名“镇脊虎”、“降脊虎”,是一种以虎为原型再创作的民间工艺品。在鹤庆的民居艺术当中,瓦猫是镇宅...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9/21/032286911.shtml
2.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天工2023年16期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鹤庆瓦猫,造型,色彩,文化内涵,瓦猫,又称降脊虎、吉祥虎,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也是当地民族信仰的象征。传统的瓦猫常被置于房屋的正脊飞檐或门楣之...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TGTG202316019.html
3.瓦猫的造型艺术.ppt鹤庆银饰瓦猫的造型艺术 朴素神秘的鹤庆瓦猫:人们认为有一定威慑力的东西,它的样子看上去一定是最凶狠可怕的,民间之所以会有一切来犯的鬼怪都会被瓦猫消灭的传说,是因为它身上有虎、猫、狮等凶恶可怕的影子。鹤庆瓦猫形态夸张,地域性明显,它是随着砖瓦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没有过多的色彩装饰,有着原始朴素的气息,青...https://m.renrendoc.com/paper/265343617.html
4.论云南鹤庆瓦猫的艺术特点本论文旨在概述鹤庆瓦猫造型特点上的怪诞夸张、比例的严重失调却充满宗教意味和神秘感。并从鹤庆瓦猫的造型特点和内在文化内涵以及瓦猫工艺制作这三个角度来阐述鹤庆瓦猫自身的艺术特点,对鹤庆瓦猫这一蕴含深刻民族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存在的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其重要学术意义是通过分析云南...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81-1016747119.htm
5.云南瓦猫是什么做的云南瓦猫有什么寓意和作用→MAIGOO百科云南民间对瓦猫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请”瓦猫时要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淋在瓦猫头上,赋予灵性,叫做“开光”。现实生活中,瓦猫仍广泛流传于云南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但因地区不同,瓦猫的形象亦大有区别:呈贡瓦猫像天真的孩子;玉溪瓦猫像留须的巫师;鹤庆瓦猫造型极度夸张...https://www.maigoo.com/citiao/1044262.html
6.瓦猫云南民居屋脊上的神兽汉匠古建筑鹤庆白族地区的瓦猫造型夸张,嘴巴大,蹲姿大,虎气十足。它是白族建筑中最常见的驱邪吉祥物。它以其精致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工艺美术之林的一朵奇葩。瓦猫仍然是云南民居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镇宅兽。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非常重视屋顶的装饰元素,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也是为了驱邪保家。瓦猫作为云南少数民...https://www.nbgjz.com/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