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传统民居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土木结构的瓦屋面建筑。因鹤庆雨季集中和雨水较多,传统民居多以青瓦覆顶,用筒瓦、板瓦相互铺合。民居前伸重檐,在二楼屋面形成前后两侧的斜坡屋面,于顶成脊,以筒瓦盖脊。屋脊正中位置上会安放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安放的民俗仪式被本地人称为“合龙口”,传统上是鹤庆民间一项十分隆重的建房仪式,届时会宴请宾朋,一起庆贺。“降脊虎”是鹤庆白族人对瓦猫的白语称谓,作为白族人的镇宅神兽,它以“合龙口”的传统风俗被鹤庆白族、汉族、彝族等各民族人家代代传承。“降脊虎”同时也会被安放在民居院落的大门之上,所以在鹤庆,不论是“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传统民居建筑上,还是部分现代民居建筑上,处处可见瓦猫“降脊虎”的身影。
在房屋屋脊或大门上安放“降脊虎”的风俗在鹤庆由来已久,是鹤庆本地民间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物。“降脊虎”在鹤庆白族人心目中具有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功能。关于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的历史渊源,有起源于原始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的镇宅说、虎崇拜说,还有明代屯军传入、多元文化融合之说,因历史悠久,难以进行细致的追根溯源,还有待人们进一步进行研究考证。在房屋屋脊或大门上安放“降脊虎”的风俗,在鹤庆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中都普遍存在,呈现出整个区域都有分布、普遍信仰的状态。
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传统上造型多取虎状,形质古朴,厚实粗壮,独具特色。头颅高昂有张力,头型相较身躯较大。嘴呈大开之态,龇牙咧嘴,上颚大,下颚小。身形矫健,运用几何化的装饰手法装饰,立在筒瓦基座上或站或蹲,姿态各异,给人以一种神气十足、威严之感。传统造型工艺制作上十分讲究,“口要张、肚要空、屁眼要通”,风越过屋脊时会呼呼作响。传统上瓦猫“降脊虎”造型形态不多,但经过近年来瓦猫工匠、瓦猫制作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展,现代的瓦猫形态已经有200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如今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的造型也与时俱进,通过诸多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仅只从民俗需求出发,还结合了工艺品、旅游产品的审美需求,在造型姿势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兼具了功能性和审美性,演变出一些憨态可掬、萌动可爱、寓意美好、工艺复杂的造型,深受艺术家、收藏家、旅游者的喜爱,不仅可以满足传统民俗要求,还可以满足居家装饰的艺术审美需求。
鹤庆瓦猫“降脊虎”的传统制作在甸北、甸南均有分布。甸北主要集中在辛屯镇三贝河村。三贝河村曾经是一个传统烧制青砖、筒瓦、板瓦、瓦当、瓦猫的村庄,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各类烧窑达40多座。如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了保护好鹤庆的青山绿水,村里的烧窑已全部废除,烧制砖瓦、瓦当、瓦猫也成为历史。甸南瓦猫烧制主要集中在金墩乡赵屯村、和邑村的几个自然村里,几个村庄也以烧制青砖、筒瓦、板瓦、瓦当、瓦猫而闻名。
瓦猫制作技艺现在主要在金墩乡赵屯村委会的瓦窑自然村、北班榜自然村以及和邑村委会的迎邑自然村、和邑自然村一批传承人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他们是郜金福、徐庆光、郜云龙、郜怀勇、郜玉书、郜万昌、郜锦彦、郜广生、郜锦荣、郜树生、李建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郜金福。郜金福为人老实憨厚,制作起瓦猫来却心灵手巧,他长期专研瓦猫制作,既充分地传承传统文化,又展开了一系列大胆地创新,成为瓦猫制作领域的佼佼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猫福”。郜金福年幼时师从李元志师傅,1988年郜金福开始在家专门从事瓦猫制作。1998年,郜金福被聘为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同年他的瓦猫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至今,连续两期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自己的作坊被确定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实验教学基地。郜金福制作的瓦猫广受好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大学展览馆、云南民族大学展览馆、大理大学展览馆、美国福特基金会收藏,作品远销到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地。
鹤庆瓦猫“降脊虎”已被收录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大量的销售流通得到不断的传播与表达,其独具一格的造型魅力、美好的文化寓意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