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下雨天,一对夫妻正要出门。丈夫为妻子撑伞。两人出门自然要驾驶自己的小汽车。他们的小汽车既迷你又新奇。这辆小汽车只能坐两个人,且非常地拥挤。更新奇的是,不论乘客还是司机都必须从车头处上车。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就是汽车的车门。这样的汽车车速肯定不会很高,但又确实可以遮风挡雨。据说,这辆小汽车还是当年宝马生产的一款小型汽车。后来,这款小型汽车逐渐被淘汰。
民国,一位老农在地里刨地。老农戴着帽子,穿斜襟褂子,用布条束腰,下身穿宽肥的裤子,用布条扎紧裤脚,这样既可方便干活,又可防止泥土进入裤筒,还避免弄脏裤脚。老农赤着双脚。因为土壤松软,赤脚干活比穿鞋更利索,也可避免泥土灌进鞋里。当然,许多农民虽然穿得利索,但常常不穿鞋,赤着双脚。老农手里拿着一把四齿耙头。耙头的长柄是老农用长竹竿自制的。现在,这样的四齿耙头已经很少见了。
一九三九年,江苏扬州,两名日军与四名中国儿童合影。四名儿童不知自己被日军哄骗。这也是日军一贯的伎俩。当他们侵占一地后,会特地找当地的儿童合影。然后,他们会借此大肆宣传“中日亲善”。孩子的父母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与日军走得近,但他们又害怕日军的威胁。这些孩子因为年龄小又难以抵挡日军的花言巧语与糖果的诱惑。日军还经常通过威胁老师,让老师命令学生们按照他们的意图做事。
一九一零年,冬天,江苏海州,传教士的五个孩子在屋檐下晒太阳。因天气寒冷,她们从头“武装”到脚。五个孩子中年龄小的两个穿着西式儿童衣服,而另外三个年龄大的孩子戴着中式棉帽,穿中式棉袍。西式儿童衣是衣帽相连,而中式的棉袍与棉帽是分开的。中式的棉帽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可遮住后脖颈,西式亦可遮住。后来,这种中式的棉袍与棉帽逐渐被淘汰,西式衣帽相连的衣服在中国流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