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梦华录》,不仅让“天下苦丑偶”得到修正,也让古装剧的服化道美学成功出圈。
然而,就在该剧妆造深受好评之际,同期在播的其他几部古偶剧,却将这番美誉推翻。尤其是以辣目洋子为首的“架空剧”《我叫刘金凤》,该剧因服化道涉嫌“以倭代华”而遭到市场非议,随后,广电总局颁布的“一纸文书”,更是将其传言坐实——日前,《我叫刘金凤》已正式下架,虽然网友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片源,但这项新政的严苛市场还是有目共睹。
新政中明确提到,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建筑、服装、服饰、化妆等基本风格样貌,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要坚持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健康审美情趣,坚决抵制病态整容、“娘炮”审美、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这相当于在宏观层面上,今后的古装剧服化道乃至于审美情趣都将迎来一定“限制”。
娱乐独角兽也就当前的“新政”颁布,咨询了妆造行业的几位前辈,他们普遍表示,该话题过于敏感,对待“政策”同行们也束手无策,但将传统文化的风韵融入其中,甚至发扬光大,本就是重点,也应该成为今后古偶剧的发展核心。
一个小发现是,无论是之前备受观众赞誉的87版《红楼梦》《大明宫词》,还是这几年古偶剧市场所流行的“高级感”,包括于正推崇的“莫兰迪色”、《清平乐》《梦华录》所带火的“宋朝美学”,本质上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加持。也正是这些极具美学的优质古偶,为观众带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抚慰。
而纵观这些成功的古装剧美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真正将服化道这些流于表面的美学体系用于“叙事”,将场景道具、衣服色彩、人物着装,与故事、时代背景融于一体。也正是这种由表及里的创作手法,加速好内容出圈,甚至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一如《梦华录》造型师黄薇在之前采访中所提,“拿捏观众审美没有方法论,服装造型师能做的就是在每接一个项目的时候,研读朝代背景、人物阶层、生活习性,和导演、演员、美术沟通,共谱‘古偶剧服化道美学’。”
《刘金凤》等剧风格“日化”被批,动了谁的奶酪?
将古装剧审美“以倭代华”的遮羞布,彻底揭开的是《我叫刘金凤》。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叫刘金凤》事件发酵后,赵丽颖新剧《与凤行》,以及杨紫两部待播剧《青簪行》《长相思》,也被网友扒出疑似“倭华”。传闻,这项新政波及到的待播古装剧颇多,不少古装剧都面临着重新审查的风险。
古装剧审查进一步趋紧。不少网友更是自发地组成了考古小组,对从前播出过的多部古装剧进行“审查”。从杨颖在某部古装剧中的日式妆容,到陈凯歌导演多年前斥巨资打造的长安城,都因部分不恰当处理而遭到市场热议。甚至早年间市场中播出过的多部仙侠、玄幻题材,也因部分服饰“欧美化”、“韩化”引发新一波讨论。
当然,中西文化“互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东南亚、日韩乃至一些发达国家地区,“中式元素”也在被得以重用。比如,有着“抄袭”之说的《德鲁纳酒店》,从服化道、运镜、剧情都有照搬国产剧《东宫》;同为韩剧的《朝鲜驱魔师》在播出期间更是被韩国人民调侃“就是中国电视剧吧”……类似的还有《月升之江》中的女主金所炫的造型、《花党》中的男主服装等,都有“中国风”印记。
(左《月升之江》,右《楚乔传》)
造型师王阳表示,在设计古装剧戏服时,他们多半会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流行元素。这也就有可能会出现“古装剧日化”、或者是“西方剧中式化”的普遍现象。
另一种存在的客观因素是,工业化时代部分剧组的求快、求速成的赚钱效应。王阳表示,自己跟过的某A级古装网剧制作团队,从剧本开发到拍摄到后期剪辑,用时不过半年,这也就侧面暴露出该剧的制作问题。“当时播出的时候,那部剧的服化道被嘲到不行,剧中女主角演的某场戏还因道具过假上了热搜。”
综合来看,古装剧风格“日化”,或者是更大圈层的西化,实则受到多方因素影响。造型师审美取向、市场环境、流水线式工业化制作,都会对一部剧的古装妆造产生一定影响。这也是当前一批“刘金凤们”所存在的问题。
从“古典美”到“高级感”,古装剧审美倾向“传统文化”?
一个小发现,无论是当前还是更早时期的古装剧市场,审美风向历来未变,即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侧重写意,或注重还原。87版《红楼梦》《大明宫词》就是早期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在当时,它们的服化道打造,都在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做了诸多“写意”向描写。
比如《红楼梦》中的很多服装造型,就是在基于明代历史背景的还原下,做了一些“加工”,《大明宫词》更是大胆采用了大开肩的设计,在色彩美学上,用了很多金色、大红色、深蓝色这些明亮系色彩,剧中人物静态情况下宛若一幅“油画”。
这一时期的古装剧造型,即便是有着“正剧”风范的作品,在审美造诣上,强调的多是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而不是一味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还原”;进入2020年,这两年的古装剧开始重拾“传统文化”,虽然在审美造诣上,不如早期经典作品出彩,但在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还原之下,还是迎来了不少美誉。“高级感”是这几年市场对优质古装剧审美的一个统称。
一个小缺陷是,目前市场中因过度追寻服化道“高级感”,尤其是以于正作品为代表,而造成小荧幕上刮起了一阵“朴素风”。这类作品它们的美学体系,多半采用莫兰迪色,在人物妆造上,多为千篇一律的发髻和半永久式妆容,这也让观众开始感叹,“于正剧总是灰蒙蒙的”。这也是古装剧审美层面的一层缺失。
当然,古装剧审美发展也有特立独行的时候。譬如在2000-2010年这个阶段,彼时古装剧市场因受到两岸三地的文化入侵,古装剧妆造大量引用“流行元素”,也成了一个趋势。譬如多部古装剧中女主角曾出现的半团扇造型,《欢天喜地七仙女》中“仙女”们所佩戴的羽毛头饰、以及亮色眼影等,都来自当时时尚圈的流行元素。
还有《刁蛮公主》中的水钻、蕾丝、薄纱等时尚元素的引用,都是对古装剧审美的一次充盈。王阳坦言,这个时期的古装剧妆造之所以“天马行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市场中的“外来文化”的入侵,还有一个固定因素是,从最早时期依始,古装剧的服化道取材,就多半来自于“戏曲”,比如半团扇元素等。
这样的审美趋势,实则在如今的仙侠、古偶剧中的就较为多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期间,剧中素锦、玄女等部分妆造,就有些元素来自于市场中的流行文化,甚至是欧美文化,这也是这类妆造引起争议的一大原因。但从整体方向来看,该剧还是做到了以中国风为基调。
如今在新政的颁布下,“中国风”“传统文化”显然也成了重中之重。一个问题是,对于架空题材来说,它们的审美风潮该走向何处?这或许会是今后古装剧审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造型师到演员、导演,如何共谱“古装剧之美”?
当下的古装剧市场正在陷入一个怪圈。一边是来自于团队对其的服化道过度营销,一边又是之于好内容的缺失。于正剧《延禧攻略》意外成为当年现象级后,市场中的古装剧美学体系就刮起了一阵“莫兰迪风”,也就是营销圈经常提到的“高级感”。
不可否认,《延禧攻略》之后,很多古装剧在服化道层面的确更具匠心。譬如《鹤唳华亭》所呈现的“宋朝美学”、《大明风华》也在历史朝代上对明朝历史进行了一番还原,从清宫戏、到明代剧,再到如今流行起来的”宋朝美学”,古装剧相对阿宝色当道时期,审美体系显然更成熟了。
但与此同时,它们在故事、内容层面的问题反而更多了。纵观这两年古装剧市场,豆瓣上7分的作品不足10部,像《梦华录》这般能够达到豆瓣8分+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梦华录》花月宴)
王阳说,剧组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直都有,但在中腰部古装剧领域,更为明显。正如上文所言,他所跟过的一部腰部古装网剧,从剧本筹备到完成拍摄用时不过半年。这种情况下,古装剧无论是在视觉,还是故事层面,都难以好看。
回到视觉体系,相比起早年,不少古装剧在服化道层面的确更为用心。但像《镜双城》《长相守》这类在制作层面翻车的古装剧,依旧不在少数。除了团队审美不在线外,用心程度也是一大考验。
87版《红楼梦》或许说明了一定问题。这部作品,在制作期间不仅邀请来多位泰斗级学者,包括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对其书中朝代进行还原;在服装筹备上,负责服装的设计师史延芹就为剧组准备了近2700套服装,设计师李建群女士还亲自去西安、敦煌多次考察,目的就是为了还原真实的“红楼梦”。
“它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对当时背景、朝代的细细打磨,更重要是,它的服化道也起到了‘叙事’功能”。王阳举例,比如林黛玉的服装多为梅兰竹图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人物的性格。林黛玉的罥烟眉、贾宝玉的面若敷粉,以及王熙凤的柳叶吊梢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好的影视作品,服化道一定是起到了加分作用。包括早期的《上错花轿嫁对郎》在内,它们在服化道设计层面,除了凸出不同人物性格外,推动故事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从服装、妆容、到取景地,古装剧审美经历了一次次轮回,但本质上,论一部优质古偶剧的出圈法则,离不开演员、导演,乃至于各个环节的相互扶持。这也是87版《红楼梦》等一批经典古装剧妆造历久弥新的核心因素。
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山,贾斯汀·比伯、海莉·比伯夫妇外出,和好友肯达尔·詹娜等聚餐。产后2个月的海莉,一袭浅灰色阔版西装,搭配安克拉红色领...
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策划推出的“德国电影大师展”11月3日落下帷幕。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全新推出的放映活动SIFFSCREENING的首...
据猫眼专业版,截至2024年11月3日17时50分,由成龙主演的电影《熊猫计划》在上映33天后累计票房突破3亿元,累计观影人次达861.5万。
近日,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对近期上映的《小丑2:双重妄想》表达了强烈的喜爱和肯定,他在节目中盛赞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像小丑一样...
据外媒,由“阿汤哥”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目前已经正式杀青,进入到后期制作的部分,将于11月份曝光海报及预告。据外媒报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