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是敦煌艺术的象征,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瑰宝。飞天凭借流动飘逸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是借助华丽的羽毛、展开的翅膀和唯美的流云,而是仅靠飘逸的衣摆,环绕飞舞的彩带而回旋流转的神秘。飞天,佛经中名乾闼婆,她是美丽的满身香馥的菩萨,是天界不食烟火的乐神,因此被称为“香音神”。也就是“不啖酒肉,唯嗅香气”之意。因持乐器,又称飞天乐伎,它是壁画乐伎的主要乐伎之一,它形象独特,姿态优美,潇洒飘逸,丰姿卓越,为世人所青睐,是乐伎中的姣姣者,始终是各个朝代壁画音乐的活跃者。
一、飞天的音乐性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中原商旅去西域的必经之地,是佛教传入内地的窗口,更是中国、印度、埃及、伊朗四大文化古国的融汇之地。它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汇集的地方。敦煌音乐的孕育、诞生,除了与佛教有关之外,与当时音乐的发展,中、西音乐的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它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历史阶段音乐的发展概貌。随着文化越来越深入的交融,东西越来越频繁的互通有无,乐器与音乐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与创新。
1.乐器的东渐与融合据史料:早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回了乐曲《摩河兜勒》和乐器箜篌、琵琶、笛等。西域各国也有人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如乌孙王翁归靡与汉族解忧公主结婚后,就把他们所生爱女弟史送到长安学习弹琴。公元65年汉宣帝时,龟兹王绎宾曾到长安,返回时从长安带去了大量汉文化的笙、箫、琴、瑟等乐器。长安赠赐旗鼓歌吹数十人,把中原乐舞送入了西域。公元386-432年之间,龟兹乐传入中原地区,后凉吕光曾把龟兹乐曲和龟兹乐队带到了中原。此后,北魏和北齐宫廷中都演奏龟兹乐,北魏的曹婆罗门则以擅长龟兹琵琶而著称。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突厥阿史娜氏为皇后,西域各国组织了大批乐舞伎人赴长安作为陪嫁,经敦煌到达中原。皇后不仅带来了龟兹、疏勒、康国、安国等音乐,还带来了擅弹琵琶和熟悉五旦、七调理论的龟兹乐工苏祗婆。龟兹乐流传到凉州地区后,产生了杂以羌胡之声的西凉乐。隋、唐以来,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相互往来甚为密切。隋代七、九部乐、唐代九、十部乐,大都是中西音乐交流的结晶。西域音乐东渐,中原音乐西传,都要交汇于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乐伎所持乐器主要有腰鼓、海螺、横笛、羌笛、角、曲颈琵琶、箜篌等。
二、飞天的舞蹈性
【摘要】飞天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其形象随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广泛传播,并随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脱去印度艺术风格,糅合进中国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佛教艺术飞天形象的变迁。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多见的艺术形象,以轻快优美的动态和流转飘动的舞姿吸引观众。飞天出现在经变、佛传等故事壁画中,一般分布于佛教石窟窟顶、壁面上方,以及佛像的背光之中。佛经中没有对飞天进行正式的记录,没有明确出现过“飞天”这个词语。关于这种现象,通常的看法是,“飞天”并不是一个佛教的词汇,而是一种世俗的称谓。
关于飞天形象所包含的人物内容,有多种不同观点,最早正式提出“飞天”名词的是日本学者长广敏雄。长广敏雄在1949年出版的《飞天艺术》中正式提出这个名词,是学术意义的角度上系统探讨飞天艺术的开端。长广敏雄认为佛经中“飞天”所描述的形象,总的来说是佛教诸天形象,而在佛教艺术中,飞天的形象大部分与演奏音乐和表现歌舞有关。在佛教诸神中,乾闼婆和紧那罗是音乐神,在佛说法时以音乐来供养佛,即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所以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形象通常以乾闼婆及妻子阿卜莎罗以及紧那罗的形象来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差异的观点。如认为“广义的飞天,包括飞行无碍的诸天神,如侍从护法、歌舞散花、供养礼赞佛、帝释天等等。狭义的来讲,则是乾闼婆、阿卜莎罗、紧那罗、歌舞散花供养礼赞佛、菩萨,凌空飞舞的天神等。”
在关于飞天形象的描绘范围上,把飞天确认为乾闼婆、阿卜莎罗和紧那罗的观点影响较广。但无论是古代传说,还是佛教经典的记述,都能看到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及佛说法的场景中有诸天人、天女歌舞供养。当用艺术手法表现这些记述时,就是我们看到的飞天,其中自然包括乾闼婆、阿卜莎罗、紧那罗的形象,但很明显,飞天所代表的形象不仅仅局限于此。因此以乾闼婆、紧那罗的形象来认识飞天所象征的人物相对便利,而用“佛教诸天”来理解飞天所代表的广泛含义更加准确。
【内容提要】在佛教艺术里,飞天作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蕴涵着无穷的美学意蕴。与壁画艺术的整体相比,飞天显示出了一种超脱境界的虚实之美。其自身作为单独的艺术形象也凸显了一种飞动的线条之美。
【关键词】飞天美学虚实飞动
作为艺术形象,飞天在佛教艺术中可以说是最令人喜闻乐见的形象之一了。严格说来,飞天只是佛教诸天“天龙八部”中乾达婆与紧那罗的统称,而习惯上,人们将伎乐天、供奉天也成为飞天。乾达婆因不食酒肉,并能从身体中散发出香气,也称为“香神”。在中国佛教艺术里,乾达婆多为美丽动人,身姿婀娜的少女形象,而女性紧那罗的形象也美丽端庄、宛若天女。虽然有乾达婆奏俗乐与紧那罗奏法乐之分,但其二者同为帝释天的司奏伎乐之神,或奏乐、或撒花供奉,一道渲染天乐齐鸣天花如雨的壮丽场面。
飞天是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的艺术形象,是古天竺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有着极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蕴涵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一、虚实之美
按照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虚与实是相生相克、又矛盾又统一的哲学思想,这表现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上,便构成了虚与实这一对美学范畴。
摘要: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民族,粟特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承担者,也是文化、宗教、艺术的传播者。在已出土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祆教祭祀图像出现于主要位置,并遵循一定的图像程序,乐舞图像则是祭祀图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粟特人多民族交融的艺术特征也在乐舞图像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入华粟特人;墓葬;宗教乐舞图像;多民族文化
粟特人,中国史料中称昭武九姓,公元3世纪至8世纪之间,大批粟特人以经商之故来到中原并定居于此,以商队建立聚落。北朝隋唐时期是粟特胡人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粟特人往来丝绸之路,受众多文化熏染,思想也呈现多元文化的特征。20世纪以来多处入华粟特人墓葬被发现,在这些墓葬中,既有本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对外来文化入乡随俗式的体验摸索。
一、无翼伎乐飞天
二、有翼伎乐飞天
摘要;紫砂套组“飞天圆梦”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飞天梦的实现为创作立意,应用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融入航天飞机、中国地理图标等元素进行创作,以新颖独特、不拘一格的造型呈现出载人航天飞船这一伟大的科技成果,从而体现出紫砂用具无与伦比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飞天圆梦;航天飞机;探索宇宙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的一朵奇葩,自北宋发展至今,历经漫长的历史和无数朝代的更迭,至今保持着新鲜的活力。紫砂壶作为使用和观赏价值兼备的手工艺品,凝结了无数紫砂艺人、文人雅士的智慧和情怀,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传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造型设计
2文化内涵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钱彤陈芳丁建刚)十七大代表、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16日说,举世瞩目的“绕月”工程总体准备情况良好,正在进行10月下旬首飞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张庆伟介绍说,这次中国“嫦娥”飞天,对月球的观测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描画月图,不仅画月球平面图,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测绘,画出月球立体的地形地貌;其次要对月壤进行观测分析,分析其表面成分;第三是对月日、月地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张庆伟代表说,现在卫星已经到了发射场,并完成了加注和测试。
张庆伟强调,我国的“绕月”工程是和平利用空间的工程,可以极大地带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对利用空间资源进行探索。“当然,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也应该在对月球的探索上作出我们的努力。”他说。
他强调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是载人航天器,使我国成为世界继美国和前苏联后第三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绕月工程就是第三个里程碑。
【摘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讨舞剧艺术,是一个新的视角。民俗渗透在各个方面,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民俗而生活,生活离不开民俗的滋养。文艺作品是以人为阐发对象的,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丰富的民俗生活样态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舞剧《大梦敦煌》以敦煌文化为题材,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爱情悲剧。从民俗学意义上来说,舞剧《大梦敦煌》中具有敦煌地域文化特色的肢体动作、传统音乐、地域风俗尽数体现,具有记录民俗和传播民俗的价值。
【关键词】舞剧《大梦敦煌》;民俗;敦煌文化;飞天舞剧艺术
作为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不仅能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人格和精神的熏陶,更能够通过对民俗的艺术化呈现,在艺术情境中把观众“询唤”为具有人类文化思维和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审美心理上获得一种对民族文化完全的认同。[1]
一、舞剧《大梦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台呈现
二、舞剧《大梦敦煌》中婚礼民俗的舞台呈现
一、晚上八点三十分,背景音乐,晚会开始。
女主持
我们都在追求永生,都在试图让生命划过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留下更深的痕迹。而那份惊喜,只是人生走出黑暗的刹那间闪光,珍惜每一份缘份,珍惜相聚在一起的那种理解和眷恋。又一村今晚充满了浓浓的情义和爱的暖流。所有真诚美好的祝愿,都送给我们的飞天舞雪。愿你在这个初秋的星光之夜,接受朋友们对你的爱与关怀。让我们点燃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开启香槟美酒,高举酒杯,伴着深情而悠扬的祝福,齐声高唱:祝你生日快乐!天天快乐!永远快乐!男主持:四十二度春秋,记录着你精彩的生命足迹,金色的年轮映照出你生命的华彩;平凡的日子留下你如花的笑颜;风雨春秋刻录你经历的岁月。在这个宁馨、祥和、喜悦的生辰纪念日,让我们衷心地说一声:让快乐和幸福充满你生活中的每一天!生活中永携着一份珍贵的友谊之花,让它在今夜为你而绽放盛开的芬芳。让我们用真情的祝福,给你和我们大家留下一个快乐、甜蜜的回忆
三、晚会结束语:
【摘要】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艺术不仅在造型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内在表现情感方面也具有震撼的力量。菩萨、天王、飞天、伎乐等所表现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不渗透着由装饰性语言所唤起的崇高、博大,乃至永恒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敦煌壁画装饰艺术莫高窟285窟
一、装饰形象的主要类型
在敦煌壁画艺术中人和神是主要的描述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人物偶像,如佛、菩萨、天王、飞天、力士等,为了显示神的形象不同于世俗人物,便加入了丰富的想象成分。例如,为了显现观音菩萨的法力无边,就可以让她生出千手千眼;另一类是世俗人物像,如故事画中的人物,特别是供养人画像,都是有名有姓的现实人物写照,这类形象基本上都是所处当时民族社会的真实反映。故将敦煌壁画装饰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偏重于概念的”装饰形象和“偏重于写实的”装饰形象。
第285窟,窟顶北披的中下部,上有人面鸟身的禺强和喷云吐雾的雨师,下有双手擎铁钻的礔电、持幡飞翔的童子飞天和头似鹿、背生翼的飞廉,即风神。背景有迅疾的流云和纷飞的天花,更加烘托出画面上风雨交加、雷鸣闪电的气势。可见只要情感需要,概念需要,他们便可以突破模拟现实的樊篱,进入表达主观心灵的自由世界,在创造形象时无所不用其极。
与此不同的“偏重于写实的”装饰形象大多保留了自然物象的现实属性。作者在塑造这类形象时,一般以现实对象为蓝本,以写实为手段,因此在大体上是比较忠实于客体对象的。学者对285窟供养菩萨像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北壁的供养菩萨进行分析和整理。“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符合南朝的社会风尚与流行风格,服装也保留着“褒衣博带”的服饰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类装饰形象依照现实人物进行塑造,但却与写实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旨趣。这种旨趣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形式要素的秩序感的强调上,即对诸如简洁、规则、韵律、平衡、对称,以及点、线、面等形式因素的提炼与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