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立足于自然生活的教育,它是春的萌芽、夏的瓜果、秋的五谷、冬的储藏,是孩子成长的必备养分。清丰县文化路幼儿园作为河南省首批“食育试点幼儿园”,充分发挥试点幼儿园的优势,不断挖掘食育内涵,整合食育优秀教育资源,拓展食育新思路、新途径,落实《关于实施河南省中小学食育工程的指导意见(2023—2030年)》文件精神,将自然教育、生活教育、节日节气教育与食育相融合,以食为载体,以家园共育为途径,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食育模式。
置身食育环境,丰富自然教育
(一)种植园的自然教育
陶行知曾说:“不会种菜,不算学生。”而现在的孩子远离农田、远离泥土,对食物的了解是从超市到餐桌,他们并不知道麦苗和韭菜有什么不同,也不知道黄瓜是长在藤上还是树上。幼儿园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位置优势,将缩短孩子和食物的距离作为开展食育活动的开端。
首先,幼儿园将原本仅做观赏的绿化带改建成户外种植园,实现了班班有一园、人人都种植、季季可收获的愿望;其次,在北方常见农作物的基础上引入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种植物,如金银花、山药、朝天椒;再次,让孩子通过家庭种植、陪同长辈田地劳作等直接参与的方式了解基本的种植知识和方法,然后迁移种植经验,在班级的种植区大显身手;最后,教师将幼儿的种植活动记录、梳理,形成各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孩子们在种植中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了解食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一次次和土地亲近的过程中满足着自身的探究兴趣,完成了真实的自然教育。
(二)环境中的自然教育
室内种植角——户外的种植区生机盎然,班内的植物角也尤其吸引人。蒜苗小盆栽、发芽小土豆、水培绿豆芽和红薯等,都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慢慢长大。孩子们闲暇之余给植物喷喷水,量一量又长高了多少,画下来它们现在的样子,端出来给它们晒晒太阳……关于植物角的谈话总是滔滔不绝。
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随处可见,孩子们在环境的浸润中感受植物生长的规律,了解时令果蔬的营养价值,“顺时而食,依食而育”的理念自然而然渗透于孩子内心。
珍视一日生活,开展生活教育
(一)就餐中的生活教育
三餐四季,温暖有序,孩子们每天的就餐流程充满了仪式感。餐前,小值日生清点每组人数,分发摆放餐具;播报员在同伴盥洗入座后声情并茂播报食谱;接下来的自主取餐,汤勺、饭勺都“听从”孩子们的指挥,孩子们按需盛取,随时增添;餐中,伴随着轻柔的音乐,细心品尝食物的滋味。餐后,孩子们光顾的第一站是“光盘墙”,他们为自己亮灯、插卡或是套圈;第二站是漱口池,一口淡盐水带走食物残渣。
孩子们在环环相扣的仪式中养成了认真、自信、自主的良好品质和不挑食、不厌食、爱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区角里的生活教育
(三)自诊区的生活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重视节日节气教育
(一)四季里的节气教育
节气影响着万物的生长规律,节气文化更是食育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篇章。每逢一个节气,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手工制作、民俗活动等方法将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的习俗、诗歌、农耕农事等内容层层渗透。
冬至时节,幼儿园开展了“食在冬至、暖在冬至、乐在冬至”等系列活动;惊蛰时分,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着被春雷惊醒的小动物;清明节气,孩子们用插柳、唱红歌、诵读等文明形式缅怀故人。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节气文化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建立最初的节气认知。
(二)美食中的节日教育
传播食育理念,携手家园同行
(一)家长队伍有力量
家长对孩子在园的饮食状况尤为挂心,为让家长放心、安心,幼儿园每天安排家长入班和孩子一起就餐,鼓励家长对饭菜的做法和味道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家长伙委会和娃娃伙委会也是幼儿园饮食保障的监督者。幼儿园每学期组织家长代表入园参加健康饮食的培训,让他们在参观厨房,参与食材选择、食谱制定和食物品尝中,转变家长身份,并将他们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让全园孩子吃上安全、健康、美味的餐食。
(二)假期生活要同步
(三)亲子厨房常营业
食育是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清丰县文化路幼儿园将继续以食物为载体,带孩子走进真实的生活,在与环境、与食物、与他人的互动中感知、操作、体验、实践,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让食育滋养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成为温暖、独立、阳光的人。
(作者系清丰县文化路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侯成浩二审:杜帅鹏三审:侯军锋
河南教育报刊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