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活动中,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
本文以“收获红薯”引发的深度学习为例,分析如何提升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富有意义的一种学习,从浅层游戏走向深度学习。
活动案例:
故事一:收获红薯
种植园里的红薯成熟了。
朵朵:“老师你看,我挖出来的红薯是有泥的。”
阳阳:“我挖的红薯是个双胞胎,我一个人都拔不动,我和琪琪一起把它们拔出来的。”
琴琴:“我挖的红薯是圆圆的、长长的。”
辰辰:“我的红薯还连着绿色的藤。”
故事二:切红薯
我们把收获的红薯放在纸箱里存放起来。一天中午,东东喊了起来:“哎呀,这里有个红薯上长毛了。”涵涵指着长毛的地方说:“这肯定是坏了。”天天说:“坏了就不能吃了。”涵涵说:“其他的红薯还没长毛,我们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托着腮思考起来。
君君突然眼睛一亮:“我们家的红薯粥里的红薯都是一块一块的,可以把红薯切开来。”
萱萱疑惑地又问:“可是我又不会切怎么办?”
君君说:“我们请老师帮我们切啊!”
我们班的老师一起来切红薯,孩子们一个个的小眼睛紧紧地盯着红薯。
故事三:晒红薯
今天幼儿园的午点吃的是红薯干粥,琪琪说:“咦?这是不是早上切得红薯啊?”花花指着说:“不是的,早上切得红薯还在桌子上呢?”这时,琪琪顺手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拿了一块红薯放到嘴里。然后说:“这两个红薯不一样。”第二天,琪琪跑过来告诉我:“他奶奶说放到粥里的红薯干是晒过的。”“我们也要晒红薯……”孩子们兴奋地喊起来。每天,先到园的孩子都会自觉地把红薯拿出去晒,放学前还会提醒我,老师我们去收红薯吧!
周五,君君说:“我们要放假了,红薯晒好了。”
接下来的周一,君君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红薯,然后急急忙忙拉着我去看:“红薯生病了,都黑了。”
琪琪说:“还有没有生病的。”
浩浩说:“生病的要隔离出去哦!”
琪琪说:“奶奶说生病要多晒太阳。”孩子们继续把红薯拿出去晒太阳。
一、观察幼儿,捕捉问题
深度学习是立足于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积极调动感官,主动解决活动中所遇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做一名观察者,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把握时机,并予以积极引导,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此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追随幼儿,而是通过观察,分析活动中蕴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幼儿在其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提出具有激励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的活动由浅层的表面游戏逐步向深度的探究学习发展。
物质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丰富而适宜的物质材料,为每一个幼儿创造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提升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当幼儿想切红薯,又害怕刀具带来危险时。他们选择邀请老师帮助切红薯,当我观察到幼儿一双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切红薯时,我感受到了他们非常渴望自己动手操作。做为幼儿们的支持者,我们在美工区和娃娃家提供了便于幼儿取放的黏土材料,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手工切红薯活动。在手工切红薯活动中,幼儿使用了许多“刀具”,有用木板的、有用硬纸板的、有用塑料片的。最后,幼儿一致认为薄的、光滑的物品最适合当“刀具”。
三、促进幼儿,生成活动
生成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这也是贴近幼儿实际、尊重幼儿主体性的体现。在“切红薯”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忙地不亦乐乎,手舞足蹈,有的切成了红薯块;有的切成了红薯片;有的切成了红薯丝;有的切成了红薯丁。应运而生,我们生成了音乐游戏《切红薯》。活动中,幼儿随着韵律用小小手指表现出红薯块、红薯片、红薯丝、红薯丁,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由“收获红薯”引发的一系列探究活动还在继续,一个小小的红薯,竟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秘密,幼儿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会了观察、操作、验证,学习的潜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从而真正实现了从浅层游戏到深度学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