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设计构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点、线、面有效结合
点、线、面是视觉构成的基本要素,网页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出来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网页的视觉效果,首先就要从这三者的结合上来分析。例如:在点的运用中,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点聚合或者离散使用,从而达到动静态结合的效果,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通过点的有效结合形成线,线之间交叉使用,虚实线的结合、线的明暗渐变等,让整个网页的版面形成大概的轮廓,达到版面的基本效果。
(二)图文、色彩的合理搭配
(三)将用户的认知习惯合理的结合起来
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他们的审美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用户对网页的设计效果满意,还需要将他们的认知习惯科学合理地结合到网页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明确用户需求、了解用户认知习惯的能力,才能将各种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构成要素科学系统地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网页的效果,达到用户的需求。
二、结语
1.1平面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构成艺术中,平面构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不少作品中均有出色的应用。平面构成艺术一般体现在园林景观全局上的部署、一些道路的布局和广场的设计等。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平面构成的方法,通过点元素、线元素和面元素的结合,共同构成园林作品的整体。对于园林空间的分割则可以通过矩形元素、圆形元素、螺旋元素等使之体现为不同空间的界限,最终实现园林作品整体上的协调。同时,还能够把一些元素进行搭配,使所设计出的布局更具丰富性和灵活性。此处以某市的烈士陵园园林景观作品为例,该园林的平面采用了不同的圆形进行空间的划分,以直线元素来设计道路,使整个园林既具备足够的庄严性,又体现出简洁和谐的特点。此外,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上应注重和园林景观整体的协调,在平面的规划上,一方面应该结合观者的视角进行划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到园林的具体功能。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不同大小的空间,来凸显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而空间的开闭也应既体现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使观者意识到空间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隔。
1.2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其立体构成的模式深受立体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最终逐渐发展成为构成艺术的一个分支。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常是通过抽象的方法设计出造型简单但具备文化含义的园林小品,使园林内容更加具有层次,凸显园林景观的文化意境。立体构成多体现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由于立体构成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特点,因此在建筑小品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举例来讲,黑龙江佳木斯学院的主体建筑广场上的园林作品,观者一看便知其表现出此院校是四所院校合并而成。设计者将该作品设置在四个分校的几何重心,并十分自然地溶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学校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每一个分校独有的特色。立体构成艺术通常使用的设计手法,是以巧妙设计的立体布局,体现出园林景观作品内在的空间感和韵律性。结合韵律的变化来调整园林景观的外形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呼应,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节奏,使之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此外,立体构成艺术还多见于以相对抽象的外形体现园林景观主题等。举例来讲,有些园林雕塑外形具有现代性和抽象性,一方面提升了园林景观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使观者更加明晰地体会到升华的主题。
1.3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结语
1.1支撑方式和支撑点选择
由于相机采用全反射光学系统,反射镜的背部不参与光束传输,因此,常采用刚度较高的背部支撑方式。
1.2柔性支撑结构设计
2镜体轻量化设计
在反射镜背部,布置一系列形状规则的三角形轻量化孔,具有轻量化率较高、刚度好、“网格效应”低、加工制造工艺成熟等优点。为确定主镜镜体最优的结构尺寸,在反射镜刚度最大和质量最小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需要对镜体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建立反射镜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1g重力作用下的变形,并提取镜面最大变形结果,生成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分析文件,然后,选择优化处理器,确定目标函数为反射镜质量最小,状态变量为1g重力作用下的镜面最大变形结果,设计变量为反射镜结构尺寸参量,选择背部3点支撑约束,指定优化方法及循环控制方式,便可以进行优化分析。但是,在主镜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影响反射镜镜体质量和刚度的结构参量有很多,若都进行优化设计,会使设计变量增多,迭代次数增加,运算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收敛。由于各结构尺寸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可以首先分析各参量对镜体质量和1g重力条件下镜面最大变形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之前,先确定影响较小的结构尺寸参量,降低计算规模,再对影响较大的结构尺寸参量进行多变量优化。
3反射镜组件有限元分析
对经过分析和优化设计后的主镜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时,以六面体Hex6单元为主,以提高分析精度和效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得到主镜组件在重力和温度影响下的变化结果,Fig.8Thefirst-orderfrequencyofprimarymirror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主镜组件在重力和温度变化作用下,表征面形变化的PV值和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值,以及表征位置变化的位移值和转角值均能满足设计要求,1阶频率为80.03Hz,满足卫星对载荷特征频率大于60Hz的要求,因此,主镜组件结构具有较好的力学适应性、温度适应性和动态刚度。
4力学振动试验
为了验证上述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对实际加工装配后的主镜组件结构的稳定性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主镜进行了1g正弦扫频试验,测试结构的实Fig.9Vibrationtestofprimarymirror际模态,如图9所示。振动响应曲线如图10所示,纵坐标表示对测点加速度响应值Ma求以10为底的对数。从响应曲线可以看出,主镜组件的实际1阶频率为73.06Hz,动态刚度较高,且与有限元分析误差不到10%,说明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精度较高。Fig.10Responsecurveof1gsinusoidalvibration
5结论
关键词:结构概念应用
引言
随着结构设计辅助程序的普及,在某些工程师设计过程中产生有一种现象—重应用而轻概念、重计算而轻构造。如何正确的把握概念、合理的应用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工程设计的成败。下面针对几个常遇的概念应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抗震设计中“强剪弱弯、强柱弱梁”不是刚柱柔梁
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大截面、多配筋,一味地加大截面和配筋,容易把框架结构最重要的抗震原则—延性破坏,变成脆性破坏,反而更不利。正确的概念是:结构在中震下允许某些构件先屈服,出现塑性铰,使结构刚度降低、塑性变形加大,当塑性铰达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结构自震周期延长,虽然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再增加或增幅较小,但结构变形却迅速增加。为了使抗震结构能维持承载能力而又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设计时应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保证主要耗能部位具有延性的设计原则。通过控制受压区高度、最小配筋率、梁上部和下部纵筋的比例关系以及梁端箍筋配置要求来保证梁端塑性铰区有足够的转动能力;通过各种内力调整系数,来保证“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具体涵义是调整梁端负筋、箍筋、梁底纵筋与柱纵筋、箍筋的相对比例关系,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较普遍、较早出现,柱端塑性铰较少、较晚出现。通过塑性耗能,避免在较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严重损伤和更强地震作用下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局部或整体失效。在这里,梁端负筋、箍筋、梁底纵筋与柱纵筋、箍筋的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成了决定结构在较强或更强地震作用下破坏模型的关键因素。
二、工业建筑的楼面设计的活荷载合理取值
三、楼梯的荷载输入和计算模型
框架结构建筑中,当局部有电梯间、占总面积比例较小时,不宜做混凝土井筒,更不能用砌体承重,避免体系上的混淆。目前,一般整体设计时采用两种方式输入楼梯荷载。一种是楼梯间楼板厚度输入0,恒荷载折算后取7.0kN/m2左右,活荷载视具体使用功能而定;第二种是在半层平台梁下立小柱,此处按集中力输入荷载,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实际受力。第一种方式的问题是:楼梯间周边框架梁由三边受集中力变成四边受均布力(一边框架梁为半层平台处不受力);因总荷载大致相等,造成了三边框架梁上荷载偏小,计算挠度和裂缝偏小;当集中荷载对梁起控制作用时,梁的斜截面抗剪计算与均布荷载下的公式不同,箍筋配置值和范围均有区别。第二种方式应注意,平台小立柱截面一般小于300mm,强度设计值应乘以强度折减系数0.8,立柱及平台梁端部应配足够的负筋,以抵抗实际存在的弯矩。立柱下主框架梁也因为小立柱的存在,使其在沿梁长方向产生弯矩、在垂直方向产生扭矩,计算中没考虑,构造应加强配筋。
四、地下连梁(地框梁)的设置
基础埋深较大时,常设地下连梁承底层墙的自重和减小结构层高度。为了简化计算,常在结构计算模型中按多一层框架梁设计,此时较易出现短柱,有几种处理方法:①形成短柱后,严格按抗震规范计算其强度配筋等,并应同时建立两个计算模型:一个是有地框梁模型,考虑地下土体实际的约束作用,模型中的二层柱之计算长度系数应为1.25~1.0之间;二是取消地框梁层计算一次,实际建筑一层柱配筋取二者包络值,并短柱箍筋全高加密,建筑一层以上楼层梁、柱配筋取有地框梁模型实配。②地下连梁下移至基础顶面,此时是基础设计中常见的基础拉梁,作用是平衡柱底弯矩。承受墙体自重,仅为了计算出图的方便而仍按多一层的框架模型考虑。此时应改变计算模型中的二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由1.25改为1.0左右,基础连梁考虑弯矩和轴向拉力后一般构造配筋;不必理会软件提示的底层柱抗剪不足问题。③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的高杯口基础做成高颈现浇基础,高颈至地下连梁顶处,高颈刚度大于柱刚度4倍以上(非线刚度)。此时宜按正常模型计算,一层柱底至高颈处,注意按地基规范复核高颈配筋。
五、轻钢人字梁混凝土排架结构的计算模型
当钢梁采用人字梁时,钢梁在竖向作用下,对柱产生水平推力,在竖向力和水平力综合作用下,人字钢架弯曲变形不可忽略,已不能有效传递水平作用力,此时排架柱的联系构件实质上是铰接弹簧。排架柱的计算模型为下端固接、上端弹性连接,较水平为刚性杆的排架模型变形较大,受力较难量化分析。笔者建议,尽量少采用这种结构体系;当采用时,柱宜短、梁跨宜小,每侧柱的内力计算及配筋可采用较保守的悬臂模型单独进行。
六、地基基础设计的作用组合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第4.2节要求,一般多层建筑是不需要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当地基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且地基持力层或下卧层为软土层时:因为确定基底面积时采用了地震作用组合,可能基底面积受其控制,在沉降计算中又不含地震作用组合,此时应复核准永久组合下的基础的沉降差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避免在常态下基础沉降不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裂缝;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在实际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但很棘手的问题,建筑墙体和楼板的裂缝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结构设计问题。由于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这对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要求就更为严格。因此,为在建筑工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生裂缝,必须对裂缝成因进行探究分析,并在结构设计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进行裂缝控制。
一、产生建筑施工裂缝的原因分析
1、地基不均匀下沉
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人为原因。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有较大地差别等是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的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多与建筑施工的设计方面有关,比如地基的处理方案与基础设计不协调一致、同一建筑的地基采用多种处理方法、在房屋纵墙刚度较差时因土壤应力的扩散作用导致房屋两端的应力逐渐减小、对建筑立面错层、平面变化引起楼面活荷载不均匀的处理不当、实际建筑施工的设计超出或未达到规范的规定,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基受力状态改变,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和建筑建成后,人为因素导致地基改变、松动等情况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
2、温度应力
引起温度应力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生应力,是物体结构由于内外温度不同,在结构自身的约束下产生的温度应力,通常发生在结构尺寸相对较大的物体上,比如桥梁墩身,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相差太大,两种温度产生应力相反作用。另一种是约束应力,是物体结构受到外界的约束而不能自由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比如护栏混凝土,混凝土的干缩引起的应力与温度应力共同作用。要准确分析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通常是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来进行分析,另外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徐变的影响。
3、钢筋锈蚀
建筑钢筋表面由混凝土保护,如果混凝土保护层质量较差或厚度不足,使二氧化碳或氯化物侵蚀到钢筋,使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的碱度降低或氯离子含量偏高,从而破坏了钢筋表面的氧化膜,导致钢筋中的铁离子与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使得钢筋的体积增大了2至4倍,从而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受到膨胀,导致作为保护层的混凝土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另外由于钢筋锈蚀使得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减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导致其他形式的裂缝产生。
4、冻胀
冻胀是由于大气气温低于0℃时,混凝土中吸入了饱和的水被冻成冰,使得混凝土的体积膨胀9%,从而产生膨胀应力,于此同时,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的状态下,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易引起渗透压,再次加大了混凝土的膨胀力,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受冻最严重时是混凝土初凝时,可使成形的混凝土强度降低30%至50%。
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裂缝控制措施
1、合理设计结构尺寸及选材
2、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控制措施
(1)在结构设计时必须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刚度满足规范要求,以免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在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拉应力及剪应力,进而减弱结构内部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2)在建筑的外墙角位置上应布设放射筋,并且保证每个墙角布设的放射筋都在七根以上,配筋长度必须大于2m,配筋范围则不得小于楼板跨度的三分之一,各个钢筋之间的间距则不得大于0.1m。通过在建筑外墙角布设放射筋的办法能够满足应力的要求,使得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应力作用范围与放射筋作用范围一致,进而减少并控制裂缝的形成。
3、温度裂缝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应优先选用建筑平面布置规则、结构受力简单合理的结构布置,不宜设置太多的凹凸,以免产生温度应力集中进而造成裂缝。建筑的长高比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特别是建筑物的长度不应超过温度伸缩最大间距的要求,以确保材料的变形在较小范围内,从而能有效防止屋面因温差较大形成变形集中造成的墙体裂缝。在砌体结构中建筑纵墙应尽量少设门窗,并且门洞和窗洞不宜开设过大,保证砖墙具有足够的抗剪面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抗剪能力,同时还可减少在门窗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温度裂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砖墙本身、圈梁、屋面板的温度变形以及相互间的温差所引起的,其屋面板保温层的效果好坏会对顶层砖墙的裂缝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屋面保温层的设计一定要满足热工要求,尤其是其施工工法及保温材料的性能要与规范符合,并可适当加大保温层的厚度,保证保温效果。
从建筑的结构方面考虑,所有的纵墙、横墙的顶层均应设置圈梁,以增强其整体性及抵抗温度裂缝的能力。在设计圈梁时,顶层圈梁尤其是纵向圈梁的高度应尽量小些,以减少砖墙与圈梁之间的相互约束,进而降低由于屋面板变形对墙体产生的水平推力;提高顶层墙体的砂浆砌筑强度是抵抗温度裂缝有效且经济的方法,顶层砂浆强度不宜小于M5.0,砖体的强度则不宜小于MU10,并且砖砌体的厚度不宜小于240mm;降低墙体与屋盖之间的温差是防止温度裂缝的关键,所以,可在屋面设计时采取设置架空层等隔热保温措施。
4、钢纤维混凝土在结构裂缝控制中的应用
在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部布设适量的钢纤维,使其能够与混凝同抵抗开裂,从而提高钢梁自身的抗裂能力,在其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符合规范中有关裂缝宽度或者抗裂度的要求。对于加入钢纤维的钢筋混凝土梁来说,当钢纤维的掺入体积率在1.0%~1.5%左右,并且受拉区的钢纤维混凝土层截面高度达到梁截面高度的30%时,就可很好的控制梁体开裂。同样,在受拉区的钢纤维混凝土层截面高度达到梁截面高度的30%时,其弯拉性能接近于全截面的钢纤维混凝土梁。这主要是由于钢纤维可依靠粘结力在混凝土裂缝的尖端应力区产生一个反向应力区,缓解了混凝土裂缝尖端产生的应力集中,从而对裂缝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抑制,使得在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开裂滞后。钢纤维可与未开裂的混凝同承担开裂截面上方的部分拉力,从而减小了开裂截面上的钢筋应力,对于裂缝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约束作用,有效提高了裂缝间混凝土的整体性及构件刚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韩丽春,张宏建.浅谈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2]冯晓明.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J].化工之友,2007,(07).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剪力墙;超高;概念设计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特点
1.1水平荷载具有决定性因素
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一般在15层以上,其自身重量和使用荷载必然会导致结构中竖向构件产生一定的轴力,所以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注意水平荷载的问题,保证建筑的整体高度与弯矩值形成正比。对于水平荷载与建筑结构之间产生的倾覆力距,则应与建筑整体高度的二次方形成正比。
1.2结构延性至关重要
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柔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地震或地基不规则沉降过程中出现结构变形的几率较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结构在塑性变形后的变形能力,防止其出现倒塌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高层建筑结构的延性。
1.3侧移是主要控制性指标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侧移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随着现代高层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结构在水平荷载的强大作用下,其出现侧向变形的几率也无形中增加,所以一定要将高层建筑结构的侧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框架柱截面大小的选择
对于框架柱而言,轴压比越小在往复水平上荷载下的滞回曲线也会越丰满,即耗能能力越大,延性就愈好。而对于柱净高与截面高度的比值小于4的短柱,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其滞回曲线呈较瘦的反s形,耗能能力降低、延性较差,呈剪切破坏。
高层建筑的底部柱,由于对轴压比值有要求,因此往往会将柱截面取得很大,但是由于受到层高的限制就使得框架柱成为了短柱。在实际的结构设计时,要确定截柱面的大小要注意以下几点:框架柱的截面首先必须满足规范轴压比的需要,从而为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和底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提供保障。而对于形成的短柱,则可以通过增加体积配箍率或是沿着柱身增加箍筋达到提高延性的效果: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劲钢混凝土柱或是高强混凝土柱;柱的轴压比必须满足规范限制,轴压比过大则结构的延性无法得到保证,过小又会造成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
2.2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2.3结构的超高问题
3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
在我国高层建筑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以及工艺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今后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一定要不断采取新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与经济性,这也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针对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应采取一下加强措施:
3.1进行合理的概念设计
在国外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较为流行,而国内则较少采取此方法。所谓的概念设计是指在通过科学的构想来完善设计工作,促进设计方案更趋合理化、人性化。在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方法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平面布置与刚度宜,以保证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简单、规则,减少凸出或凹进等复杂结构。另外,在概念设计中尽量减少扭转对于结构的危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结构自身抵抗扭转的性能;尽量减少或控制因地震作用而引起的建筑结构扭转问题。
3.2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总结国内的高层建筑工程实践经验不难发现: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果结构体系的选择不合理,而仅是依靠所谓的先进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设计,难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靠性,而且会留下较多的安全和质量隐患。由此可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设计师应该重点分析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中主要采用:抗震墙结构、框架结构、简体结构、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等,每一种结构体系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的缺点,适用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体系选型。
3.3科学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张彦彬.试析高层建筑工程的转换层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246.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要要要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2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现状
1机构设置
武汉城市圈现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其中单设市结核病防治机构3个,单设市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个;现有县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516个;村级卫生室10334个。
2人力资源情况
3收支情况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收入合计为1300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为5108万元,占总收入的39.3%;上级补助收入23万元,占0.2%;拨入专款483.3万元,占3.7%;事业收入7053万元,占54.3%;2007年支出合计为12856.5万元,其中拨出经费47万元,占0.4%;专款支出374.8万元,占2.9%;事业支出11876.9万元,占92.4%;其他支出占4.2%。
城市圈疾病防治工作职能
1法定传染病
2010年武汉城市圈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共78320例,发病率265/10万,其中甲类报告霍乱1例,乙类报告22种80453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淋病占发病总数的前5位。2010年城市圈各所辖区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204/10万~455/10万之间,2005~2010年武汉市历年总报告发病率均最高,但发病趋势较为平稳,而潜江、天门市呈较快上升趋势,2010年的发病率已达到455/10万和361/10万。
2重大疾病的防治
艾滋病,截至2010年底武汉城市圈累计报告HIV/AIDS者2215例,其中黄冈市报告病例数最多(822例),占37.11%,其次为武汉市和黄石市分别是659例(30%)和384例(17.34%)。其中黄石、孝感和黄冈3市卖血或输血感染情况最为严重,分别占整个城市圈的85.25%和87.93%。异性仍然是城市圈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占30.42%,城市圈所有城市均有报告。静脉注射吸毒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占86.61%。2010年血吸虫病报告发病率总计318682/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市(1.84/10万);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计748.95/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1.84/10万);乙肝报告发病率总计1197.24/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89.47/10万)、天门市(235.21/10万)和孝感市(143.33/10万)。见表2。
3慢性病防治
武汉市政府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文件中,均将慢性病防治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并以健康促进策略为依据,已将慢病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到社区。然而从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武汉市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武汉市已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武汉市已建成市-区-社区三级慢病防治网络,鄂州和黄石正在建设市-区慢病防治网络,其他地区暂时还没有建立慢病防治网络。
4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
2008年起城市圈各疾控中心均组建了卫生应急专门机构,共有卫生应急人员247人,其中疫情监测占19%;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占18%;消杀灭人员占16%;食物中毒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占17%;实验室检验人员占18%;其他人员占11%。配备便携式计算机、数码像机、应急处置专用车辆及各种快速检查装备共计253台,应急物质的储备以省调拨和自购为主,政府出资储备为零。2007年城市圈用于应急的经费为196万元,其中,用于日常运转工作经费为135万,用于发生突发事件后处置工作经费为61万,除武汉市财政补贴45万元,其他城市均无政府补贴。截止2007年底,城市圈近4年共处置各类事件343宗,其中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290宗(85%),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37宗(11%),其他事件16宗(4%)[6]。
讨论和建议
1统筹疾控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从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疾控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各城市之间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疾病控制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如发达或较发达城市的武汉和黄石市疾控机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分别为84.9%、27.5%和9.43%、22.2%,造成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此,城市圈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根据专业类别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库,对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专业建议,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开展工作和人员培训,城市圈疾控资源的统筹共享,建立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以实现整个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的联防联控[7],缩小各城市间疾控能力的差距。
2建设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3成立轮值联席会制,实现疾控系统一体化
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区疾控中心和其他疾控机构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划分不明确,彼此之间联系较少,这与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联防联控不相协调,因此,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控机构有必要建立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度[5]。通过成立疾控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城市圈内疾控体系内的阶段性和中、长期工作进行计划,探讨研究武汉城市圈疾控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打造城市圈疾控体系的一体化机制,进而加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疾控各项工作的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伸缩缝结构设计标准
2002年由建设部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颁发了一系列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技术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审查施工图发现,在若干问题上易出现偏差,特此针对这些问题作出说明和建议。下文分几个方面对问题进行阐释。
国家标准与协会标准的应用根据我国1989年颁发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实施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是针对: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环保方面。推荐性标准的对象是纯技术性的,相当于国外的学术团体标准。制订这些技术标准都经过科学论证和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极大地解脱设计人员的自我探索精力,很少有人会弃之不用而甘冒风险。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完全不同于民用建筑结构也不同于水工结构。据此,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需要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设计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建委和建设部开始组织制定这方面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施工验收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对管道进行结构设计,不能只按产品标准随意选用,需通过结构设计核算后,选定合适的产品。
总之,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应按本系列的标准执行,除在系列标准中说明引用其他标准外,一概避免混用民用建筑结构的设计标准。
二、保证结构耐久性的措施
1.材料:配制混凝土的水泥品种、水灰比的控制、碱含量的限定、强度等级、抗渗和抗冻等级等要求。
2.构件截面设计:①按弹性体系,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②对中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的构件,需按抗裂度核算,不允许裂缝出现;③对于受弯、大偏心受拉或压的构件,要以控制裂缝宽度进行核算,避免构件内钢筋在开裂部位加剧锈蚀,影响结构的耐久性。
三、裂缝宽度计算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式,在2002年颁发的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系列标准中,仍引用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中的公式。应用此项公式的计算结果以及对受弯、大偏拉、大偏压的衔接计算,与民用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中的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不相等同,后者通常要大些。所以,应该充分注意到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重要性,而且钢筋的配置量取决于裂宽的限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是难度很大的,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根据现有的试验数据,不裂缝间距,裂缝宽度的离散性一般都很大,若要由此建立一个较精确的计算式是现实的。对此,英国BS8110标准中已给予充分的表叙,其用词为Assessment(估计),区别于其他条文中的Calculation。据此,对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还应立足于与工程实践的适应性。
四、关于闭水试验工况
五、关于变形缝的设置与外加剂的应用
对盛水构筑物而言,体量大,在混凝土浇筑成型过程中,由于水化热的影响经常导致池体开裂,据此规范提出设置变形缝的要求。如英国BS标准中列有详尽的规定。在国内盛行混凝土的配制中,常以外加剂替代变形缝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为此,《规范》提出了应用的条件,强调了工程实践经验。这里的涵义是多方面的。
不能简单地认为掺入外加剂是灵丹妙药,可以妥善解决池体开裂现象,工程实践已反映了多起构筑物施加外加剂后仍然出现墙体开裂的状况。对此,应该明确《规范》首先强调的是设置变形缝,通常只是在结构上处理比较困难时,才考虑掺加外加剂扩大以变形缝间距,且不得超过《规范》规定间距的两倍。
变形缝处若施工不佳会渗漏水的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如果施工质量不佳,不论在任何部位都是不能允许的;其次是现行的变形缝构造并不是很复杂,不难保证施工质量。
六、矩形盛水构筑物的角隅应力应予重视
矩形盛水构筑物的墙体拐角处,不论墙体是竖向单向受力还是双向受力,均将受到由于相邻墙体约束引起的弯曲应力,以及相邻墙体传递的边缘反力。从近两年施工情况来看,一般对相邻墙体传来的边缘反力易遗漏。尤其是对于中隔墙,通常视为不受力,实际上其端部要承受与之相连两侧墙体上的边缘反力,应以控制开裂核算。
七、结语
本人根据给水排水结构设计规范和已建工程较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希望大家在施工过程中多注意积累实践经验,注意细节问题,并加以总结。其目的是使结构设计更加完善,提高质量水平。
[1]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S]
[2]胡德鹿.新规范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05年第2期
[3]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建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