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结肠内阿米巴包囊(100×)。几个包囊的低倍视图。一个出现在视野中心,其他几个出现在左下区域,全部显示为黑点。该视图证明了在低倍镜下扫描粪便玻片全视野的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漏检。这些包囊还应该在更高的放大倍数下进行检查,以查看细胞核和其他特征,以便正确诊断寄生虫种类。
82
82.微小内蜒阿米巴滋养体(1000×)。注意细胞核中的小核糖体。细小的染色质环通常不可见。此特征可诊断该病原体(6~12μm)。还要注意细胞质液泡。
83
83.微小内蜒阿米巴包囊(2000×)。卵圆形成熟包囊有四个核。注意大核糖体(黑点)。染色质环不可见。这些特征具有诊断意义。如果检查核结构和包囊形状时不细致,这种寄生虫(8~10μm)可能会与溶组织内阿米巴混淆。
84
84.布氏嗜碘阿米巴滋养体(1000×)。注意生物体细胞核中的大核糖体和浅色染色质环(12~15μm)。细胞质呈粗颗粒状,可见含有糖原的小而淡的液泡。
85
85.布氏嗜碘阿米巴包囊(1000×),注意该三原染色包囊中的大核小体(5~20μm)。可以看到通过染色过程去除了糖原的大液泡(包囊内的清晰区域),这可以诊断这种非病原体。当使用碘湿涂片时,糖原液泡被染成深棕色。该物种的细胞核不被碘染色。
鞭毛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通过鞭毛(从生物体延伸出的运动原纤维)移动。许多鞭毛虫具有滋养体阶段,即活跃、摄食、运动的形式,还有包囊阶段,即寄生虫在宿主肠道外不利环境中的休眠、保护阶段。肠道鞭毛虫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传播,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在性交过程中直接传播,血鞭毛虫(在血液或组织中发现)通过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传播。
86
86.脆弱双核阿米巴滋养体(1000×)。这种鞭毛虫(5~12μm)不会形成包囊,它只有两个核。这一特征具有诊断意义,因为其他阿米巴滋养体具有多个细胞核。这种生物体可能具有致病性,并可能导致人类腹泻。
87
87.脆弱双核阿米巴滋养体。
88
88.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1000×)。这些鞭毛虫(10~20μm×15μm)生活在十二指肠中,通常不会产生疾病。当大量存在时,它们可能会导致上腹疼痛和腹泻。注意滋养体的笑脸状外观,其两侧对称,具有两个前核、一个中央轴柱和四对鞭毛。在新鲜粪便湿涂片中,运动的滋养体像从树上落下的叶子一样移动。
89
89.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1000×),诊断:粪便中发现滋养体或包囊(8μm×10μm)。成熟的包囊有四个细胞核,但不成熟的包囊可能只有两个。在此视图中,上部包囊中可以看到三个。
90
90.不寻常的现象: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含有多个摄入的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1000×)。
91
91.贾第鞭毛虫滋养体(1000×)。十二指肠粘膜的染色切片显示有两个滋养体粘附。注意在视野中心的滋养体中可见两个核。
92
92.梅氏唇鞭毛虫(Chilomastixmesnili)滋养体(1000×)。这种非致病性鞭毛虫(7μm×20μm)生活在大肠上部,不会产生疾病。注意圆形前端的单个突出细胞核。后部逐渐变细,并具有明显倾斜的突起。前鞭毛有四根,有明显的纵向螺旋沟。活的滋养体以螺旋路径移动。
93
93.梅氏唇鞭毛虫包囊(1000×),诊断:粪便中发现包囊(5μm×8μm)。这个柠檬状的包囊中有一个单一的大核。正确的诊断很重要,以免与蓝氏贾第鞭毛虫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混淆。
94
94.阴道毛滴虫滋养体(1,000×)。这种寄生虫(18μm×25μm)可在尿液或尿道或阴道粘膜刮片中发现。女性的症状各不相同,从轻微刺激到疼痛瘙痒,伴有泡沫状、黄色阴道分泌物。受感染的男性通常是无症状携带者。阴道毛滴虫有四个前鞭毛、一个大核和沿着身体一半延伸的波状膜(在该视图中不可见)。阴道毛滴虫看起来比白细胞稍大,鞭毛的鞭打运动在新鲜、未染色的尿液中清晰可见。毛滴虫属物种不形成包囊。人毛滴虫是一种在粪便中发现的非致病性肠道鞭毛虫。牙龈毛滴虫滋养体可能存在于口腔中,并且也是非致病性的。
两属鞭毛虫被发现是人类血液和组织的寄生虫。利什曼原虫寄生虫在其生命周期中有两种形式:无鞭毛体形式,在人类巨噬细胞中繁殖,以及在白蛉(白蛉属,中间宿主)肠中发现的前鞭毛体形式。另一种寄生在人类体内的血源性虫属是锥虫属。这些生物体在人类血液和其他组织中以锥鞭毛体形式存在,在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中以上鞭毛体形式存在(克氏锥虫除外,它在人类心肌中也被视为无鞭毛体形式)。
95
95.无鞭毛体形式(1000×)。在此视图中可以看到许多无鞭毛体(直径3μm~5μm)。如该区域中心所示,每个生物体中都可以看到细胞核和较小的条形动基体。利什曼原虫侵入人类的网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各物种生物体产生的疾病如下:
a.热带利什曼病(旧大陆利什曼病)。白蛉咬伤部位出现局部病变,随后出现局灶性坏死。尽管继发细菌感染可能会使其变得复杂,但该疾病通常具有自限性,并且对再次感染产生终生免疫力。这种寄生虫存在于非洲、印度和中东。
b.巴西利什曼病(新大陆利什曼病)。与热带利什曼一样,原发病灶是局部的,但溃疡愈合缓慢。软组织的侵蚀,特别是鼻子、嘴巴、耳朵和脸颊的侵蚀,通常发生在数年后,因为这种微生物往往会迁移到次要部位,通常会因细菌入侵而并发局部和全身症状。这种寄生虫发现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c.杜氏利什曼病(黑热病)。通常不报告局部原发病变。无鞭毛体进入血流或淋巴管,并最终扩散到内脏中固定的组织巨噬细胞。这种入侵的部位是肝脏、脾脏和骨髓,这些地方的繁殖通常不受控制地进行。由于巨噬细胞产生增加和红细胞生成活性降低,通常会出现贫血。全身性疾病急性期的特点是双峰发热每天波动(90°F~104°F之间)。存在中度红细胞减少、绝对单核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寄生虫繁殖,会出现大量肝脾肿大,如果不治疗,患者常常会死亡。除美国外,这种寄生虫分布广泛。
96
96.杜氏利什曼原虫(1000×)在脾组织压片的巨噬细胞中繁殖。
03
英文原文
原文:MedicalParasitology:ASelf-InstructionalTextq
作者:RuthLeventhal,RussellFCheadle
~end~
作品要求:内容真实,原创首发,视频图片高清,请勿一稿多投。
【知识集锦】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
【质控图】卫健委2024年第3次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