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80-20法则,80%的程序员几乎不看书,不读Blog,不参加技术会议,不持续学习。这些人也可能会进入大公司,他们日复一日的做着重复的工作。另外20%则在专业方面比较主动,他们喜欢阅读,喜欢学习,喜欢参加技术活动。这20%当中又会有80%的人可能不会特别成功,他们仍然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奋斗。剩下20%,也就是总数的5%的开发人员具备20倍的开发效率。
那如何成为这5%中的一员呢:BruceEckel的观点:阅读,分析,总结,实践
大部分我景仰的程序员都是通过其blog让我景仰,而不是他的代码
……大部分不写blog程序员的理由有:太忙;写了也没人看;没有合适内容可写;觉得自己不善长表达等。
很简单的两个标准.标准一,你看到一个问题的第一感觉”这个事情不学3-4年数学算法光靠捣鼓捣鼓API设计模式肯定搞不定”案例一,老板让你做一个从视频里识别出人脸的程序.标准二,但凡性能Critial又没有现成方案的东西.案例二,老板让你做一个实时的全局照明渲染引擎.
(一)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自己既写博客,也读别人的博客,在这个时代,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拓宽朋友圈子的途径几乎只有一个,通过网络,而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断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语言?显然,通过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记是难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博客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很简单,第一,博客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而传统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则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但是,你可能会怀疑,那除了能够讲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东西还有其他什么好处吗?如果没有其他好处,那我又何必费这个劲呢?我又不当老师。
我自己则是非常珍惜类似这样的机会,即当“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候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另一方面,“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有问题”,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
为什么说以上这些?因为刚才说的是你必须等待这样的反思机会,但如果你选择经常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说出来给你的读者听,你就会发现你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时不反思,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当然的,但结果如果要你一开口说给别人听,常常会发现事情就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你说着说着,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需要用到“反正”这个词了。
于是,反思的机会就来了。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并不是我们不会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设(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觉到答案,却不知道你大脑得到这个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么知道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离意识到问题就不远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辩的时候总是只摆立场,你就很难和他辩,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原原本本暴露给你,批判起来总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总是把逻辑藏在背后,不敢暴露出来)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的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上,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4)讨论是绝佳的反思。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机会说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更大的可能性是说给同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人听,这个时候并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实际上,你会发现,如果你公开你的想法,几乎总能看到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然后你通过比较你和他的观念之间的差别,会发现你们在一开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异,差异从哪里来的?在进一步讨论中你们就会不断地迫使对方拿出更深层次的理由,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双方的理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的深层面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浮现出来,你也就多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错误的信息。
5)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如果你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你的博客很快就会没有内容可写,就只能整点碎碎念或者转载,然后你就会失去读者,然后你就会关掉博客,然后一旦关掉博客之后你也就死了写博客的心,然后就少了一条激励你去思考和总结的途径,然后你变得更不高兴总结和思考,然后…
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博客,就算你两个月,三个月都不写,只要你每篇都是写自己思考的产物,写有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上,金子的确总是会发光的,因为有无数的信息聚合平台在期待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有搜索引擎为你的内容提供海量的潜在读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动挖掘和转载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最差的一个决策莫过于停止做一件没有任何坏处,却有一大堆好处的事情。
为了让你的博客有价值,你必须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结果,你必须不断思考,给出比别人深刻、独到的见解。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很快本和末就会正过来。
7)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这里的“简历”并非是狭义上的求职简历,毕竟现在还没有到价值博客的时代,很多人写博客都是到处转载或者干脆碎碎念,正因此面试官未必拿个人博客当成了解一个人的更可靠窗口。这里的“简历”是指一个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窗口,虽然我们未必做得到像罗永浩、Keso这样的博客,个人的影响力已经足以支撑出一份事业(牛博和5gme),但至少你会因此而结识更多的人,你的博客价值越高,你结识的人就越牛,跟牛人交流又会让你的眼界得到极大的开阔,打开一扇又一扇你原本不知道的门,于是你就变得更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二)怎么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
注意到我并没有说“怎么做到长期坚持写一个价值博客”,因为当思考和总结成为习惯之后,诉诸文字以及借助书写来进一步思考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件“因为你在思考和总结从而必须书写下来”的事情,博客就变成了副产品。
一开始的时候你是因为要写博客而去使劲地思考和总结,指望给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因为你习惯了思考和总结,因为你意识到书写是更好的思考,你就必须使你的想法成为文字。至此本和末就会各归原位,不再颠倒。
怎样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也许有人会给出很多有趣有用的小技巧来提供动机和激励,譬如如何做SEO,如何鼓励读者留言等等,但是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最最重要的,那就是: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
就像那句经常被人传阅的话: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2]。
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随处可见,就不一一举了。我想再重复一下的是,千万不要碎碎念,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想偶尔发发牢骚的冲动,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窗口:twitter,所以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阅读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碎碎念的话不妨换一下位置,这么来告诉自己:如果你看到别人博客来上这么一段,你会有兴趣看吗?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应付
Muchofintelligenceisknowledge,有这么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经典心理学实验[4]:
将孩子们分成两组,通过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让一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不可在后天改变的,另一组则让他们相信智力其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接下来让他们做一组任务,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倾向于回避困难的任务,选择较容易的任务,这里的逻辑想必是这样的:如果做困难的任务,就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为了保护这个智力的值不被降低,应该避免那些有失败风险的项目。而另一组孩子则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并且在失败的时候明显没有前者沮丧,因为失败也是学得新的东西,不管怎样都是“智力”的提高。
况且,只会批判乃至嘲笑别人的人是最不知道怎么建设的人,忽略他们。
所以,如果你习惯了思考问题,就总会有东西写,先有思考,然后有总结,然后在总结中进一步思考。
–
[2]尽管我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本身,但它这种解决问题链上更基本环节的问题的精神是我赞同的。
[3]《影响力2》这个名字起得很聪明,其实它并不是《影响力》的作者写的。
[4]我忘了这则实验的出处了,但实验的精神是记忆犹新的,哪位同学记得原始出处的麻烦提醒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