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卷帙浩繁的科学技术史典籍中,有关“铅粉”制作工艺详细而全面的记载并不多。最常见的记载应该算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五金·铅·附:胡粉》章,但这样也会使人误认为中国古代“铅粉”的制作方法或工艺始于明代。今偶读明代陆容撰的《菽园杂记》,见其卷十四也涉及了有关“韶粉”的制作工艺。然而据作者陆容称:此条乃选自《龙泉县志》,即此条有关“韶粉”的制作工艺乃是转引自《龙泉县志》的。而据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王菱菱教授考证:此处的《龙泉县志》乃是南宋人陈百朋所撰写的一部地方志[1]。由此我们可知:有关“韶粉”的制作工艺,早在南宋时代就已经出现并已有详细的记载。[注:《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赵匡华、周嘉华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误认为《龙泉县志》是元代的著作,所以相应地把其中的“韶粉”制作工艺看成是元代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出于对其中的“元出韶州”一句中“元”字的误解而造成的。]
铅粉,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铅(PbCO3)或碱式碳酸铅
[Pb(OH)2·2PbCO3]。它又名胡粉、铅白、定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韶粉、瓦粉、辰粉、铅料、鹊粉等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这些别名略有解释,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定、瓦言其形;光、白言其色;俗呼吴越者为官粉,韶州者为韶粉,辰州者为辰粉。”又按《古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胡粉:傅面或用作涂料用的铅粉。《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后汉书·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2]所以,《天工开物·五金·铅·附:
胡粉》章中的“胡粉”,其实它的本名应是“韶粉”,因为它最早是在“韶州”创制而成的,所以就以地为名,即《龙泉县志》中所谓的“韶粉,元出韶州,故名”。其实,《天工开物·五金·铅·附:胡粉》中也提到: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所以《天工开物》中所谓的“胡粉”即是《菽园杂记·韶粉》中所记的“韶粉”。
所撰写的《龙泉县志》了(详见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卷十四)。到了明代,记叙“铅粉”制作工艺的书籍渐渐多了起来,如何孟春《余东录》云:“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蜜陀僧……[5]另外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
南宋时,“韶州”属广东南路,即今天的广东韶关及其临近地区。《龙泉县志》中所记载的“韶粉”的制作工艺,乃是南宋龙泉(今浙江龙泉县)“韶粉”的制作工艺方法,而非“韶粉”的原产地韶州的制作方法。《菽园杂记·韶粉》中有关“韶粉”的制作记载如下[6]:
韶粉,元①出韶州,故名。龙泉得其制造之法:以铅镕成水,用铁盘一面,以铁杓②取铅水入盘,成薄片子。用木作长柜,柜中仍置缸三只,于柜下掘土,作小火日夜用慢火熏蒸。缸内各盛醋,醋面上用木柜叠铅饼,仍用竹笠盖之。缸外四畔③用稻糠封闭,恐其气泄也。旬日一次开视,其铅面成花,即取出敲落。未成花者,依旧入
缸添醋,如前法。其敲落花,入水浸数日,用绢袋滤过其滓,取细者别入一桶,再用水浸。每桶入盐泡水并焰硝④泡汤(注:使铅粉凝聚沉析),候粉坠归桶底,即去清水。凡如此者三,然后用砖结成焙,焙上用木匣盛粉,焙下用慢火熏炙,约旬日后即干。擘开,细腻光滑
者为上,其绢袋内所留粗滓,即以酸醋入焰硝
白矾泥矾盐等,炒成黄丹。
——实出自(南宋)陈百朋《龙泉县志》
①元:通“原”,原来、本来。
②杓:通“勺”,一种盛水的器具。
③畔:边、周。
④焰硝:即通常所说的“硝石”。
经分析,其制作工艺流程为:
镕铅成水→用醋熏蒸铅饼,使铅饼面呈铅花状→敲落铅花入水浸泡→滤滓→二次浸泡铅花→三次浸泡铅花→四次浸泡铅花→焙铅花末→
制成韶粉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镕铅成水,再用铁杓盛铅水到一铁盘中,应注意让铁盘中的铅水成很薄
的一层,以便使它冷却后能成为非常薄的铅饼;
这里的方法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天工开物》所记的是把铅“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因为铅性软,稍加热,便会熔化,所以可以用刀削成薄片,并把它卷作筒状。
二、把铅饼放入木柜中用醋进行熏蒸,直至铅饼面呈现出花状;
当然,在熏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须用小火:《龙泉县志》称“作小火日夜用慢火熏蒸”,而《天工开物》
谓之“安火四两”,即保持大约四两木炭的火力;
3、在熏蒸的时候,应注意使蒸具不要“泄气”,所以《天工开物》说要“外
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龙泉县志》则称“缸外四畔用稻糠封闭”;
4、饼面未形成花的铅饼或敲落铅花后的铅饼,继续使用原来的方法进行熏
蒸;
三、敲铅花入清水中浸泡数日,再用绢袋过滤,把细小的铅末收集起来放入另一清水桶中,并加入盐、焰硝(即硝石)一起进行浸泡,直到铅末沉入桶底,才去掉清水。这一工序要经过三四次。
四、焙铅花末
先用砖块砌成焙东西的焙灶,用木匣装入铅末放在焙灶上进行焙干。在焙干时,也是要用慢火进行熏炙。大约十天后,就会焙干铅末中的水分,然后打开木匣,铅末即成“韶粉”。
关于“韶粉”的用途,《龙泉县志》中并没有记载,而《天工开物》则记载了两种用途:一是加入色料丹青中,从而使得画面中的白色不会